港口區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防城港市的中心區域,是防城港市委、市人民政府所在地,也是防城港的政治、經濟、金融、文化中心,全區三面環海,海岸線總長317公里,南瀕北部灣,東鄰粵港澳,西與越南隔海相望,是中國內地進出東盟各國最重要的中轉基地和大西南最便捷的出海通道。 港口區轄企沙、光坡、公車三個鎮和白沙萬、漁洲坪兩個街道辦事處。
中文名稱港口區行政區類別縣區所屬地區廣西壯族自治區防城港市下轄地區企沙鎮、光坡鎮、公車鎮政府駐地防城港市港口區建政路電話區號0770郵政區碼538000地理位置廣西壯族自治區南部面 積338平方公里人 口15.52萬人(2010)方 言防城港白話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著名景點仙人山公園、簕山古漁村、龍馬明珠景區、伏波文化園火車站防城港火車站車牌代碼桂PGDP286.47億元(2013年)行政代碼450602目錄1 歷史沿革2 行政區劃3 地理環境? 位置? 地形? 氣候? 水文? 海岸線4 自然資源5 人口民族6 交通7 經濟? 綜合? 第一產業? 第二產業? 第三產業8 教育9 社會? 城鄉建設? 醫療? 民生10 旅游景點11 名優特產歷史沿革編輯防城港市港口區中國歷史悠久,在秦以前為百越(粵)地的荊州南境。漢至東晉為合浦郡合浦縣地。南朝宋、齊為宋壽郡宋壽縣地,屬交州。梁、陳為安京郡安京縣地,屬安州。隋開皇十年(公元590年) ,罷安京郡為安京縣。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安州為欽州。隋朝大業三年(公元607年),改欽州為寧越郡。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改寧越郡為欽州總管府。唐武德七年(公元624年),改為都督府。貞觀元年(公元627年),撤銷都督府。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改欽州為寧越郡。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安京縣改為保京縣。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寧越郡復改為欽州。宋時期為安遠縣地,隸廣南西路(宋景德三年公元1006年,改保京縣為安遠縣),元屬欽州路,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改欽州路為府。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降為州,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降為縣,屬廉州,隸雷州府;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復為州。光緒十四年(公元1888年),欽州升直隸州, 析州屬防城、如昔二司置防城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防城縣1951年2月前屬廣東,1951年3月至1955年6月劃歸廣西,1955年7月至1965年7月復歸廣東,1965年8月再劃歸廣西壯族自治區。防城縣1949年12月解放。1993年5月國務院批準撤銷防城各族自治縣,下轄港口區、防城區和上思縣,隸屬防城港市。
行政區劃編輯港口區行政區劃一覽(轄2個街道、3個鎮 ):名稱下轄村、社區
漁洲坪街道轄:漁洲、珠砂港、車遼3個社區居民委員會。
白沙萬街道轄:沙萬、插排尾、仙人灣、興港4個社區居民委員會。
企沙鎮轄:南港、東港2個社區;12個村民委員會。
光坡鎮轄:大坡社區;9個村民委員會。
公車鎮轄:埡港、沖孔、公車、沙港、白沙、王府6個村民委員會。
港口區
的西南端,處于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泛珠三角經濟圈和廣西壯族自治區北部灣經濟區的結合部。她三面環海,南瀕北部灣,東鄰粵港澳,西與越南隔海相望,全區總面積378平方公里,港口區三面環海,地理位置十分優越。西行40公里可進入越南,北距南寧150公里,東至北海170公里。由企沙半島、漁萬半島兩個半島構成。
地形
港口區港口區地處濱海丘陵地帶,境內丘陵起伏。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土質多為紅壤土,海灘及海灣為第四系覆蓋層。進港航道表層為黃色、灰色的中砂或細砂、粗砂,以中砂為主,厚度1-3米。下層為深灰色細砂質瘀泥。
港口區境內山丘多為低丘,最高點103米。
氣候
港口區屬南亞熱帶季風性氣候,冬季偏北風,風力一般3-4級。境內陽光充足,雨量充沛,氣侯宜人。年平均氣溫22℃,日照充足,年均光照1500小時,雨量充沛,平均降雨量為2822.9毫米,無霜期達到360天以上,可謂春秋相連,夏長無冬。
水文
港口區較大的河流有防城河,發源于防城港市北部的十萬大山,注入防城港灣,全長98公里,流域面積843平方公里,年平均產水量18。5億立方米,年平均流量為58。7立方米/秒。 港口區海水潮汐為全日潮和不正規半日潮,平均潮位為2.27米,平均潮差為2.55米,最大潮差為4.93米。港口海灣內水域風平浪靜,平均浪高0.56米。風力在7-8級時,灣內水域的海浪浪高1-1.2米,臺風時最大浪高為6米。
海岸線
港口區海岸線長達317公里,灘涂面積1.2萬多公頃,已經開發6000多公頃。
自然資源編輯土地資源港口區有土地面積40741公頃,在總面積中,耕地面積1769公頃,水域面積13368公頃,其它面積為25604公頃。 海洋資源北部灣漁場盛產各種魚類、蝦類、蟹類和貝類800多種。港口區的海洋資源非常豐富,魚類、蝦類、貝類、蟹類等等量大質優。港口區在海水養殖方面,則是以對蝦、大蠔養殖為主,同時發展蟹、貝、魚等名特優品種。
人口民族編輯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港口區總人口16萬人。 港口區有漢族白族、傣族、壯族、苗族、回族、僳僳族、拉祜族、佤族、納西族、瑤族、等民族分布。
交通編輯港口區業已形成港口、鐵路、公路、水路為主的交通網絡,以南昆鐵路、南防鐵路、桂海高速公路、欽防高速公路為依托,鐵路通過南防線經南昆、湘桂、黔桂、京廣鐵路同全國鐵路干線聯網。
港口區碼頭 (3張)
港口區的公路通東興、欽州,接南寧高速公路貫通全國公路網;港口區民用航空經南寧可中轉全國各主要城市。 港口區水路優勢明顯,適于大宗物流的轉運和進出口,防城港是華南地區能接卸15萬噸級以上超大型船舶的少數幾個港口之一 。防城港可利用的海岸線長66公里,防城港現擁有泊位41個,其中生產性泊位37個,萬噸級以上深水泊位26個,防城港可以建成萬噸級到30萬噸級的深水泊位115個。 企沙港是北部灣主要的漁貨集散地,是廣西壯族自治區第二大漁港。到2008年底有300至500噸級泊位17個,最大靠泊能力達1000噸。
經濟編輯綜合
港口區享有國家給予的沿海開放城市、民族自治、邊境貿易及西部大開發等一系列的投資開發優惠政策。擁有比較完善的基礎設施,營造了良好的投資環境。2012年港口區實現生產總值242.0億元,增長10.0%。 2012年港口區外貿進出口總額首次突破40億美元大關,達到40.01億美元,同比增長34%,外貿進出口總額、增速和出口總額均排全市第一,進出口總額在廣西縣(市、區)排名第二。 2013年港口區地區生產總值為286.47億元,增長13%,財政收入10.09億元,增長27.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725元,增長10.3%。 2013年防城港市港口貨物吞吐量完成1.06億噸,增長5.4%。
第一產業
防城港市港口區結合農業區域面積小、農業規模不大的特點,
港口區因地制宜,大力發展特色農業。2012年全年港口區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8.10億元,增長5.2%,比上年同期提高0.9個百分點,其中農、林、牧、漁業分別實現產值分別增長4.6%、5.6%、11.6%、5.0%。2012全年港口區共完成農作物種植面積0.64萬公頃,增長4.2%,其中糧食0.42萬公頃,增長3.8%;經濟作物0.08萬公頃,增長5.7%;蔬菜種植面積0.14萬公頃,增長4.8%。
第二產業
港口區的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為發展臨海工業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已建成了大海糧油、新海
港口區養蠔基地油脂、南磷化工、岳泰飼料、萬鑫鋼鐵等一批上規模的工業企業,中電防城港電廠在2007年投產,初步形成了以糧油、冶金、電力、化工、建材、水產品加工等六大工業體系。2012年港口區完成全部工業總產值526.75億元,增長18.6%,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完成總產值523.06億元,增長18.7%,增幅分別比上半年和1-3季度提高0.6個百分點、3.8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增長15.2%,增幅與上半年持平,比1-3季度提高3.1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完成銷售產值513.07億元,增長17.4%。 漁洲城工業園區,港口區新興的工業園區,2005年入園企業有11家,其中南磷化工廠和華塑廠已經產生效益,歐派食品廠、新綠環阻燃建筑材料廠和元一海產品冷凍加工廠正在抓緊建設。漁洲城工業園已經成為港口區經濟發展的強大引擎。工業園區防城港企沙工業園位于企沙半島西側,是廣西大型臨海臨港工業區。企沙工業園區以鋼鐵、有色金屬產業為龍頭,主要發展鋼鐵、有色金屬、重型機械、能源、修造船及其它配套或關聯產業。 防城港大西南臨港工業園區位于港口區企沙半島公車鎮萬鑫路以東、企沙一級路以西,主要有裝備工業、機械制造、新型化工、商貿物流等。防城港鋼鐵基地2012年5月,防城港鋼鐵基地項目全面開工廣西鋼鐵集團有限公司是防城港鋼鐵基地項目的業主。項目按1000萬噸鋼規模規劃,其中年產鐵850萬噸、鋼(坯)920萬噸、材860萬噸,并預留進一步發展的條件。產品主要是熱軋薄板、熱軋寬厚板、冷軋薄板、鍍鋅板、彩涂板、冷軋硅鋼等國內大量需求優質鋼材。 中國西部第一座核電站——中廣核集團廣西防城港核電站于2010年7月30日正式動工。一期工程總投資256億元,預計2015年建成投運。防城港核電廠位于防城港市港口區光坡鎮東面約8km的紅沙澫南側光嶺至山雞啼一帶的丘陵及灘涂處 。
防城港工業成就 (3張)
第三產業
2012年港口區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長1.4%,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為5.3%,拉動經濟增長0.5個百分點,同比分別回落16.9個百分點、34.1個百分點、6.3個百分點。2012全年港口區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4.19億元,增長16.6%,同比回落1.5個百分點。2012年港口區批發和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金融業、營利性服務業、非營利性服務業分別增長7.6%、7.8%、20.2%、4.5%、4.5%;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房地產業分別下降0.6%、30.8%。
教育編輯港口區共有義務教育階段公立中小學校35所,其中初級中學3所,小學32所。共有幼兒園46所,教育部門辦2所,其他部門辦1所,民辦幼兒園43所,其中省級示范園1所。到2013年底,全區中小學在編教職工791人。其中初級中學教師184人,小學教師607人;在校中小學生12530人,其中初中2109人,小學10421人,3-5歲在園幼兒6644人。學前一年毛入學率達93%,學前三年毛入學率60.5%,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120%。 2013年港口區大力整治校園環境,加強校園文化建設,規范辦學行為。區義務教育學校常規管理專家組深入到全區所有的村級完小,通過現場指導、現場培訓、面對面交流等形式,對各校管理的難點問題進行分析研究,引導學校領導比照常規管理42個二級指標,有效地促進了村級完小領導理念的更新,管理能力的提高,使學校常規管理工作步入常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