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泉縣屬于陜北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地帶,地處陜西省延安市中部,為半濕潤內陸性季風氣候??偯娣e2284.7平方公里,全縣耕地總面積60.9萬畝,林草覆蓋率達78.4%,其中森林覆蓋率為50.5%。甘泉因城西南5公里處神林山麓有泉水而得名,素稱“美水之鄉”。西周即有史載,秦置雕陰縣,北魏初置臨真縣,唐武德元年置伏陸縣,天寶元年改甘泉縣。名勝古跡有秦直道遺址、隋煬帝賜名的“美水泉”、唐代建筑白鹿寺、千年銀杏樹、宋代古墓群等。甘泉縣
位于延安地區中部。地處東經108°45'34″~109°33'46″,北緯36°6'57″~36°37'33″。東鄰延安市,西接志丹縣,北連安塞縣,南毗富縣??h城向南經銅川市至省會西安市333公里,北距延安市40公里??h域東南至西北長約80公里,東北至西南寬約50公里。
地貌
甘泉屬陜北黃土高原低山丘陵溝壑區,地貌特征東南~西北長,東北~西南窄,洛河由西北向東南縱貫甘泉縣。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海拔950~1625米。西部墩梁是甘泉縣最高點,海拔1625米,南部蘭家川河床為最低點,海拔950米。洛河谷地比較平坦,川面寬500~1000米,約占甘泉縣總面積的10%。其余廣大區域,黃土梁峁丘陵溝壑交錯分布,相對高差在200米以下。
氣候
甘泉縣屬高原大陸性季風半濕潤氣候,四季冷暖干濕分明。春暖多風,夏熱多雨,秋涼濕潤,冬寒少雨,夏短冬長。年平均氣溫8.6年平均日照時數為2478.7 小時, 平均日照6.8 小時,晝夜溫差較大,年平均無霜期148天,年降雨量126.3 毫米。
資源編輯水資源
甘泉縣過境河容水總量3.142億立米,自產水6.122萬立米。地表水徑流總量0.6129億立方米,占總降水量4.7%;淺層地下水總量0.391億立米,占總降水量的2.3%。通過土壤、植物、水面等途徑蒸發,平均蒸發深度523毫米,蒸騰水量11.99億立方米,占總降水量的92.9%。甘泉水資源總量6083萬立米,其中溝道常流徑流0.6129億立米,人均占有水量1.174立米,畝均占有水量198立米。水蘊藏量大,洛河按50%保證率25立方米/秒,以流量計算,可開發量1377瓦。
植物資源
甘泉縣植物資源豐富,面積廣闊,種類繁多,有森林資源1742800畝,覆蓋率達50.61%;草資源1007298畝,共71科365種;農作物種植465524.73畝。甘泉是地帶性植被,屬暖溫帶落葉闊葉林地帶的北部落葉櫟葉林區地帶,甘泉縣喬木、灌木林覆蓋率50.69%。森林以幼年雜木林為主。林齡結構中,次生林約占五分之四?;钅拘罘e總量為425.31立方米,年粗長率5.3%,粗長量225000立方米。凈生長率2.15%,凈生長量91000立方米。
動物資源
魚類有鯉魚、草魚、紅魚、青魚、鳙魚。兩棲動物種類較多,多屬無尾目的蟾蜍科和蛙科。主要有蟾蜍、青蛙。爬行動物有鱉、壁虎、眼鏡蛇、蝮蛇、竹葉青、偶有銀環蛇、赤練蛇。鳥類有鴨、鵝、老鷹、雞、野雞、山雞、鴿、斑鳩、杜鵑、雀鷹、貓頭鷹、鴟鵂、戴勝、啄木鳥、燕、喜鵲、灰喜鵲、烏鴉、大咀烏鴉、寒鴉、百靈、黃鸝、柳鶯、山雀、麻雀、朱雀、鶿怪子、黃告、鴿虎、憨半癡、畫眉、鸚鵡、八哥。獸類有鼴鼠、蝙蝠、鼠兔、紫貂、鼷鼠、松鼠、金花鼠、田鼠、大倉鼠、狼、狐、豺、狼狗、獅子狗、黃鼬、青鼬、狗獾、水獺、豹貓、貓、金錢豹、馬、騾、驢、牛、豬、山羊、綿羊、野豬。
人口編輯境內人口高峰期為明代天順、嘉靖、隆慶年間,甘泉縣約2530戶,27071人。清同治二年(1863),先因兵荒,繼以疾疫和野狼傷人,逃亡者過半。至宣統元年(1909),甘泉有1280戶,3740人。民國年間,外省籍難民流入甘泉,榆林地區災民也相繼移人甘泉縣。歷代甘泉因戰事、災害、兵燹頻繁,人口發展起落不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隨著生產的發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人口總量逐年增加。1949年,甘泉縣人口17867人,1979年,達到54104人,1989年,為64684人,比1949年增長3.6倍,平均每年凈增1170人。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甘泉縣總人口76705人。2011年,甘泉縣人口自增率控制在5‰以內。甘泉縣境內的民族有漢族、蒙古族、回族、藏族、苗族、彝族、布依族、滿族、土家族。交通編輯1955年,修通甘泉至橋鎮60公里的架子車路。1966~1970年5月,修通甘泉至王坪簡易公路,7月1日續修至下寺灣。1974年,修通下寺灣至橋鎮簡易公路。至此,甘泉城鄉公路網逐步形成。1989年,甘泉縣公路總通車里程為546公里,比1949年增長6倍多,甘泉縣大部分鄉(鎮)已有班車通往,70%的鄉村道路可通汽車。 高速公路穿境而過,交通便捷。延安公路骨架形成。共有縣鄉公路3條,210國道 ,西延鐵路和即將開工建設的黃陵── 延安高速公路穿境而過,1996 年實現村村通路。2001年又實現鄉鄉通油路目標,共有油路里程84.6 公里,一個以縣城中心,國道為骨架,鄉道為動脈,村道為網絡的三級公路網初具規模。中心街改造工程于2001年全面竣工。
社會編輯衛生
1959年底,醫務人員發展到40余人。1969年,醫務人員發展到90余人,其中大學本科畢業生15人。1970年,縣醫院建立制劑室,配發救護車1輛。1974年,各基層衛生院先后都安裝X光機。1975年,縣醫院門診樓竣工,病床增加到50張。1989年底,甘泉縣醫療機構有14個,醫務人員由1950年的2人發展到309人(含行政人員),其中西醫主治20名、醫師19名、醫士28名;中醫副主任醫師1名、主治5名、醫師6名、醫士3名;護士主管2名、護師7名、護士30名;中藥劑主管1名、中藥師2名、中藥士2名;西藥劑主管1名、藥師2名、藥士4名。 2011年,甘泉縣積極籌備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工作,縣醫院“二級甲等醫院”創建順利通過省級驗收。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到99.7%,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參保率達到85%,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率達到91%。文化編輯群眾文藝
秧歌秧歌是一種源遠流長的地方群眾文藝活動,普及甘泉縣。每年春節,群眾自發的組織起秧歌隊,在村、鎮及縣城逐戶慶賀拜年。秧歌隊伍少者30~40人,多者近百人。一般為男女各半,分別列隊,傘頭1~2人,邊跳邊扭,以鑼鼓伴奏,鼓樂隊引路。秧歌隊伴有“旱船”、“獅子”、“竹馬”、“高蹺”、“腰鼓”等,并有小戲劇、舞蹈等。跑旱船1人“坐”船、2人搬槳。亦有雙人“坐”船,雙人搬槳,大秧歌隊均有水船。走場時坐船人動作靈捷優美,酷似水上漂。搬槳人仿梢公模樣,動作滑稽,并扭三人秧歌。
古遺址
寺溝村遺址位于今高哨鄉寺溝村東南臺地上,距縣城15公里,屬于新石器文化遺址。1984年遺址調查發現東、西臺文化層很厚,內涵豐富。東臺遺址保存完整,斷層積厚約3~5米。東西長約500米,南北寬約300米,地面留有灰色、藍紋、素面、泥質加沙陶片;西臺遺址東西長1000米,南北寬300米。斷層外文化遺址土層厚約4~7米。地面留有盆、缽、罐、尖底瓶等陶器殘片,多為黃色、次為枯黃色。史家灣遺址位于甘泉城南20公里處道鎮鄉北、洛河沿岸史家灣村北山坡面臺地上,屬于龍山文化遺址。遺址的文化層很厚,有周和秦漢時期遺物。斷層厚約4~7米,有明顯灰坑。地面留有陶器碎片,有罐、瓶等。陶色以灰陶為主,陶質為細泥、粗泥、沙陶,陶紋有繩紋、細繩紋、麻點紋、堆紋。遺址東西寬約300米,南北稍長。
旅游編輯
香林寺
香林寺又名弘門寺,位于縣城西北40公里的下寺灣鎮香林寺坪村北的奇峰之上,據《延安府志》記載,香林寺始建于唐玄宗開元二年,因滿山翠柏飄香而得名。寺院依山而建,山勢奇峻。有真武祖師殿、玉皇廟、九天玄女殿、觀音閣、龍王廟等。寺院西側的懸崖峭壁上石窟密布,有大小70多處,窟窟相通,洞洞串聯。2007年,下寺灣民眾籌集款項,開拓道路,豎立山門,筑建神道,建鐘樓、鼓樓,立文化碑廊。
秦直道
秦直道是秦始皇統一六國后,為抵御北國匈奴的侵擾,于公元前212年命大將蒙恬修筑的一條軍事性通道。秦直道南起淳化縣甘泉山上的秦林光宮,沿子午嶺北行,經旬邑、黃陵、富縣、甘泉、志丹、安塞、靖邊、榆林、穿越毛烏素沙漠南緣和鄂爾多斯草原至陰山腳下的秦九原郡,全長700多公里。因道路大體南北相直故稱“直道”。秦直道在甘泉境內全長34.8公里,由富縣、志丹、甘泉三縣的分水嶺墩梁入境,經尋行甫、趙家畔、杏樹嘴、箭灣、高山窯子下山至安家溝村,過洛河圣馬橋,由方家河村西北上山,秦直道經老窯灣、王李家灣、榆樹溝等地入志丹縣境。甘泉境內秦直道洛河南段從箭灣至高山窯子保存最好,路基寬度一般在30至50米之間,最寬處達58米。沿途有埡口、兵站遺址多處。特別是“塹山堙谷,逢山開巷,遇石塹齊,過河架橋,遇溝填平”的修筑特點在洛河北段的方家河村得到集中體現,號稱秦直道博物館。洛河引橋橋墩殘存橋基寬82米,頂寬44米,高72米,長56米。
美水泉
美水泉又名甘泉,發源于縣城西南3.5公里的神林山下,是甘泉縣境內重要的自然資源和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美水泉以其悠久的歷史、優良的水質和神奇的傳說聞名于世。據史書記載,隋大業三年(公元607年),隋煬帝北巡突厥牧場,途中到此游歷,偶飲此水,厥味甘美,頓覺心曠神怡,遂賜名“美水泉”,后為隋唐兩代皇宮專用。美水泉現為一排12孔的窯洞式蓄水池,泉旁有明代“修復甘泉碑記”、民國“重修甘泉縣甘泉碑記”和2007年縣政府所立“美水泉碑記”石碑三通,以及十分罕見的刺榆樹兩株,榆刺似針。美水泉泉水經科學檢測,其為優質高鈣礦泉水,富含對人體有益的多種微量元素,與華清池溫泉等并列稱為陜西四大古泉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