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縣,江西省贛州市轄縣,位于江西省贛州市中部,贛江上游,環繞贛州市區,“千里贛江第一縣”,“中國板鴨之鄉”,縣城是省級文明城市。
贛縣因《山海經》所記“南方有贛巨人”而得名。另有一說,因二水于贛州合流成贛江,以此得名。
贛縣是客家文明的發祥地和客家人的集散地之一,境內通行客家語(于桂片) 。
贛縣縣城距贛州市區僅5公里,105國道、323國道、京九鐵路、贛龍鐵路呈十字形貫穿縣境;梅林大橋橫架貢江。境內有白鷺客家民居群、漢朝契真寺、唐朝寶華寺、晉朝儲君廟、清朝文昌閣、人民廣場、客家文化城等人文景觀,以及獅子巖、金雞洞、燕子巖、大小湖州、道士莊丹霞地貌等自然景觀。[歷史沿革
編輯
秦漢
秦時為九江郡南壄縣地。
漢高祖六年(前201年)始置縣,屬豫章郡,縣治溢
贛縣客家文化城(3張)
漿溪。
莽新隸九江郡。東漢復為豫章郡。
三國
建安五年(200年)孫策分豫章郡置廬陵郡,贛縣屬之。
吳嘉禾五年(236)分廬陵郡置南部都尉,贛縣屬之。同年析贛縣地置平陽縣(太康元年改名平固縣)。
晉
西晉太康三年(282)改南部都尉為南康郡,贛縣隸南康郡。
太康十年(289)縣治徙葛姥故城(今章貢區水東一帶)。
東晉永和五年(349),郡、縣治徙章貢二水之間(今贛州市區)。
南朝
劉宋改郡為國,贛縣屬南康國。
齊復南康郡,梁、陳因之。
陳時,贛縣與南康縣互易其名。大業元年(605)互復原名。
隋唐
開皇九年
贛州市贛縣(13張)
(589),改南康郡為虔州。同年平固縣歸并贛縣。至隋、唐,贛縣均屬虔州。
五代
楊吳屬百勝軍。南唐改昭信軍。
宋
開寶八年(975)復稱州,贛縣仍屬虔州。
太平興國七年(982)析贛縣7個鄉(原平固縣地)置興國縣。
紹興二十三年(1153)取章貢二水合流之義改虔州為贛州,贛縣屬之。
元明清
元屬贛州路。明、清屬贛州府。
民國
民國先后屬直隸省或屬贛南道、第十一行政
贛縣縣城區、贛南專區及第九、第四行政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9年8月14日贛縣解放,析贛州鎮置贛州市,贛縣先后屬贛南行政區、贛州專區、贛州地區、贛州市。
1969年7月縣治由贛州市遷至梅林現址。
行政區劃
編輯
1987年4月5日,湖江鄉分為湖江鄉、古田鄉、湖新鄉三個鄉。
1988年9月12日,撤銷江口鄉、王母渡鄉、沙地鄉、田村鄉,設立江口鎮、王母渡鎮、沙地鎮、田
贛縣地圖村鎮。
1990年10月16日,設立攸鎮鄉。
1993年11月17日,撤銷南塘鄉,設立南塘鎮。
1995年9月29日,撤銷吉埠鄉,設立吉埠鎮。
1996年3月19日,撤銷茅店鄉,設立茅店鎮。全縣轄8個鎮、16個鄉。共有315個行政村。
2000年5月8日,撤銷五云鄉,設立五云鎮。至此全縣轄9個鎮、15個鄉。
2001年9月6日,撤銷小坪鄉,劃歸韓坊鄉;撤銷古田鄉、湖新鄉,劃歸湖江鄉;撤銷白石鄉,劃歸田村鎮;撤銷攸鎮鄉,劃歸沙地鎮。2003年底,全縣總人口55.7萬人。
2010年8月7日,經省人民政府批準,同意撤銷贛縣湖江鄉,設立湖江鎮。
2010年底,全縣轄10鎮9鄉。共有14個居委會、276個行政村。[地理環境
編輯
位置
贛縣位于江西省南部,贛江上游,環繞贛州市區,地處東經114°42′至115°22′,北緯25°26′至26°17′之間。
地貌
贛縣境域地形屬丘陵山地。地勢東南高,中、北部低,東部和南部重巒迭嶂,迂回起伏,其間夾有山間條帶狀谷地,海拔在500—1000米之間。坐落小坪鄉的水雞崠,海拔1185.2米,為全縣之巔。中部和北部多為丘陵,大小河流縱橫其間,切割成大大小小的丘陵盆地。湖江鄉張屋村海拔僅82米,為境內最低點。
水文
贛縣境內河流密布,700多條大小河流縱橫全境,平均河網密度每平方公里為0.77公里,水力資源豐富。年均徑流量21億立方米,水力蘊藏24.4萬千瓦,已開發裝機容量1.1萬千瓦,水面資源豐富,面積達23萬畝,其中河流16.4萬畝,水庫、庫灣5萬畝,山塘1.6萬畝,已開發庫塘水面2.6萬畝,年水產品總量達8150噸。
氣候
全境地處中亞熱帶丘陵山區季風濕潤氣候區,氣候溫和,陽光充足,雨量充沛,并具有春早、夏長、秋短、冬遲的特點。年均氣溫19.3℃,年均日照1092小時,年均降雨量1076毫米,無霜期298天,四季常青。
自然資源
編輯
水資源
贛縣水資源較豐富,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和過境水三個部分。水資源地表小,地下水和進境小三個部分多年平均徑流深650毫升,地面徑流量19.34億立方米。
地表水:贛縣內水資源較豐富,其中桃江水域區8.44億立方米,平江水域區4.16億立方米,貢水干流區1.5億立方米,贛江干流區5.24億立方米。另有占河川徑流8%的還原水量1.54億立方米, 實際多年平均徑流量為20.88億立方米。其中桃江區9.11億立方米,平江區4.49億立方米,貢水干流區1.62億立方米,贛江于流區5.66億立方米。
地下水:淺層地下水可動量,據估算為4.49億立方米,占河川徑流量的23.1%。其中,桃江流域區2.19億立方米,占河川徑流量的25.9%;平江流域區0.59億立方米,占河川徑流量的14.2%; 貢水干流區0.37億立方米,占河川徑流量的24.7%;贛江干流區1.34億立方米,占河川徑流量的 25%。
過境水:贛縣內4大河流外縣人境徑流量,多年平均為270.7億立方米。其中桃江52.25億立方米, 平江19.32億立方米,貢水135.35億立方米,贛江63.78億立方米。 全縣多年平均每人有水量4910立方米,與全省人均4900立方米相近。每畝有水量5153立方米, 超過全省每畝平均4000立方米的水平。2000年工農業生產及生活用水量為3.59億立方米,占全縣多 年平均地表徑流量的17.2%。
土地資源
贛縣土壤共分7個土類,15個亞類,51個土屬,96個土種。主要土類有山地草甸土、山地黃壤、 紅壤、紫色土、石灰土、草甸土及水稻土。
山地草甸土面積90.74公頃,占全縣土地總面積的0.03%。零星分布在1000米左右中山頂部 或山堋開闊地帶,草被密茂,土質肥沃。
山地黃壤面積1939.4公頃,占全縣土地總面積的0.65%。主要分布在800米以上的中山區, 其母質為花崗巖、片麻巖和變質巖殘積物,樹木草類覆蓋較好,有機質2~3%,PH值5上下,宜生 長闊葉林及杉樹等用材林。
紅壤面積22.21萬公頃,占全縣土地總面積的74.34%,是全縣主要土類。廣布于800米以下 的丘陵地區,成土母質多樣,表層土壤PH值4.5~5.5,有機質一般在1~1.5%,速效磷、鉀缺少, 肥力較低,可以發展經濟林、用材林、薪炭林。
紫色土面積1.33萬公頃,占全縣土地總面積的4.46%。一般土層淺薄,尚疏松,PH值6~ 7.5,速效磷、鉀含量較好,物理性狀不良,易流失,不耐干旱,適宜發展經濟林。
草甸土面積1202.74公頃,占全縣土地總面積的0.40%。分布于沿河兩岸河灘和一級階地,母質為河流沖積物,耕層深厚,土質松軟,耕作容易,通透性良好,適種甘蔗、花生、瓜類、水果、蔬菜等。
石灰土面積228.34公頃,占全縣土地總面積的0.08%。
水稻土面積2.48萬公頃,占全縣土地總面積的8.3%,耕地總面積的92%,是全縣主要耕作土壤,大部呈酸性反應。
動物資源
野禽主要有八哥、白鷺、麻雀、喜鵲、烏鴉、鷓鴣、竹雞、野雞、大杜鵑、杜鵑、烏鶇、翠鳥、黃鸝、貓頭鷹、畫眉、燕、斑鳩、白勞、白鷴、鷹、鷂、啄木鳥、白頭翁、蠟嘴、鵪鶉、夜鷹、 鵲鎢、水鴨等。因森林覆蓋率下降,農作物普遍使用農藥和人工濫捕,鳥類數量急劇減少,有的已瀕 臨滅絕。
野獸主要有野豬、野牛、麂、毫豬、山羊、狐、貉、豺、灌水獺、青鼬、黃鼬、水麂、靈貓、 豹貓、云豹、鬣羚、食蟹蒙、華南兔、田鼠、家鼠、松鼠、穿山甲、蝙蝠等。50年代初期各種野獸較 多,后因捕獵過量及山林毀壞嚴重,品種、數量大量減少。九十年代后隨著全縣森林覆蓋率的上升, 野獸品種和數量都有回升。特別是野豬回升很快。
魚類縣內有魚類12科約60多種。主要經濟魚有青、草(鯇)、鰱、鳙、鰓、鳊、鯉、鰻、翹 嘴魚、團頭魴、雜交豐鯉、埃及塘虱、奧尼羅非魚、淡水白鯧、大胭脂魚等。非人工養殖的有鱔、 鰍、鯽、鲇(塘虱)、鱖、鲴、、鱧、鉑、鰣、江西鯨魚(石斑)、(梭刁子)、雞勾、麻勾、沙勾、雙 丁、沙丁、黃顙(黃鴨骨)、條(麻魚)、倒刺鈀、鯖鈹魚(打石片)、麥穗(棒花、秤星魚)、銀魚、 斗魚、虎(石魚)、下針魚(針公)、鱔魚(千年魚)、紅尸白、赤眼子、白鰷(白小)、塘王頭及油桐魚等。其他水產有蟹、螺(田螺、石螺)、蚌、鱉(甲魚)、蝦(米蝦、大腳蝦)等10余種。
蛇蟲類主要有銀環蛇(白花蛇、白公南、百步蛇)和竹葉青、烏梢蛇、眼鏡蛇(扁頭風)、眼 鏡王蛇、五步蛇(圻蛇、斗角蛇)、龜殼花蛇(烙鐵頭)、蝮蛇、蚺蛇(水皮蛇、蟒蛇)、水蛇(泥 蛇)、菜花蛇(油菜花)、草花蛇(水坡蛇)、赤鏈蛇(火焰蛇、酒糟蛇、黃金蛇、過樹龍)等10余種。
其他蜈蚣、壁虎、石龍子(狗婆蛇)、蟋蟀、蜘蛛、黃蜂、蜜蜂、蚯蚓、斑蝥、蝎子、蝴蝶、 蟬、水蛙、蝸牛、龍虱等。兩棲的有龜、鱉、青蛙、樹蛙、田雞、石蜷、麻、蟾蜍等。
植物資源
贛縣森林覆蓋率達75%。
珍稀樹種有樹種80科,約350種。屬國家二類保護樹種有銀杏、野茶樹、三尖杉和福建柏;三類保護樹種有天竺桂、凹葉厚樸、花櫚木、楨南、南方鐵杉和半楓荷。珍稀樹種有竹柏、木蓮、紅楠、檫樹、木蘭、南酸棗、猴歡喜、山拐棗、白克木、紫樹、圓柏、玉蘭、獼猴桃、辛夷、方竹、羅漢竹、蘇鐵、羅漢松等。
木本糧油植物有茅栗、苦櫧、甜櫧、栲、櫟、青岡、油茶、油桐、山蒼子、山胡椒、烏桕、漆樹、蓖麻等80余種,尤以油茶最多。
藥用材植物有松、杉、樟、木荷、楓、楊、柳、栲、櫟、青岡、重陽木、櫧、楓香、苦楝、臭椿、香椿、泡桐、梧桐、榕、皂夾、冬青、大葉樺、榔榆、毛竹、篁竹(青皮竹)、桂竹(剛竹)、慈竹(泥竹)等約100種。
野生藥用植物:贛縣藥用植物約500種,較重要的300種。其中主要品種:東南部山區有辛夷花、鉤藤、杜仲、獼猴桃、三尖杉、伸根、草烏、金銀花、南沙參、紫花前胡、淫羊霍、黎蘆、黃精、天冬、百部、土砂仁、七葉一枝花、大活血、廣東升麻、革解、吳芋子、腫節楓、膽草、杜衡、 徐長聊、龍膽草、黃連、厚樸等;西南部低山高丘有毛犬、石伸根、括蔞、石昌蒲、白前、馬尾伸根、雞血藤、金桔子、千里光、靈芝、防杞、魚腥草、回頭鴨、七葉一枝花等;北部低山丘陵有金銀花、黃枝子、劉寄奴、淡竹葉、丹參、箭根、烏藥、蘆根、香附、草淺明、青相子、仙茅、大葛、黃獨、石菖蒲、防杞、瓜婁、苦參等;中部江岸崗地有稀薟草、青蒿草、獨腳金、鵝不食草、白花蛇舌草、翻白草、旱蓮草、發枯球、半邊蓮、白毛根、石葦、野菊花、香附、卷柏、土菌陳、白蘞、綿菌陳、白花菌陳、香菇草、白芨、蒼耳子、蘭香草、黃枝子、覆盆子。
其他尚有觀賞植物、纖維植物、飼料植物、淀粉植物、鞣科植物、芳香植物等類約百余種。
礦產資源
贛縣礦產資源豐富,鎢、銅、煤等礦產開采歷史較早。還有稀土、鉍、錫、鉬、鉛、鈷、鐵、金、銀等金屬礦產,螢石、黃鐵礦、石灰石、 重晶石、硫黃、鉀、高嶺土、鑄石、鹵水等非金屬和泥炭礦產。已知礦床(點)共有百余處。其中經地質勘查成型的礦床18處。鎢礦約66處,鎢(W03)儲量26671噸(不含白石山)。稀土分布10個鄉,縣礦區儲量221140 噸。煤主要分布在韓坊、小坪,縣礦區儲量3043萬噸;石灰石的鈣含量達50%以上的僅小坪牛嶺, 儲量達5000萬噸。高嶺土分布于石芫廣教寺、湖江、韓坊,儲量80萬噸。
人口民族
編輯
人口
2010年11月1日零時,贛縣常住人口總數為546964人(不包括中國人民解放軍現役軍人和居住在縣內的港澳臺居民以及外籍人員)。共有家庭戶135542戶,家庭戶人口為471062人,占總人口的86.12%,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為3.47人。漢族人口為546088人,占總人口的99.83 %;各少數民族人口為876人,占總人口的0.16%。
民族
2000年人口普查,贛縣轄區內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苗族、彝族、壯族、布依族、朝鮮族、滿族、侗族、瑤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畬族、哈薩克族、俄羅斯族、鄂倫春族、高山族、水族、納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錫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
經濟
編輯
2012年贛縣GDP突破100億元,達到104.9億元,三次產業結構比調整為17.8∶56.8∶25.4。財政總收入12.8億元,占GDP的比重達到12.2%;公共財政收入7.01億元,稅收收入占財政總收入的比重達到87%。完成財政支出23.6億元。規模以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達到215.6億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84.9億元。
第一產業
生態贛縣贛縣盛產水稻、臍橙、煙葉、生豬、水產、無公害蔬菜等農副產品,發展現代農業以及食品加工業的潛力巨大。是江西省油菜基地之一。
2012年贛縣糧食總產量達21萬噸。煙葉、蔬菜、柑橘、甜葉菊、光皮樹、油茶等農業優勢產業穩步發展,穩定臍橙面積5.8萬畝,開發柑橘1.6萬畝,種植煙葉1萬畝、甜葉菊1.3萬畝、光皮樹3.9萬畝,流轉油茶山地3.1萬畝。農業產業化組織達114家,新增23家。省級農業龍頭企業2家。建設示范性農民培訓基地32個,培訓農民3.2萬人次。實施土地開發9015畝、土地整理5580畝,預計可新增耕地8473畝。
第二產業
2012年贛縣財政投入資金4.58億元(工業方面),重點推進了贛州銅鋁有色金屬循環經濟產業基地、儲潭高新技術產業園等平臺建設,園區建成面積達到8.5平方公里,全年新增入園企業10家,總數達到186家。全年完成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47.5億元。鎢、稀土、銅、鋁、生物食品五大主導產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45億元,占全縣工業總量的67%。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0家,總數達到63家,銷售收入過億元企業45家,稅收超千萬元企業12家,其中過億元企業2家。工業實現稅收6.98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占GDP的比重達到45.2%。
交通
編輯
贛縣處在贛州市區的“二環線”上,是閩南9市、贛州市東河8縣(市)
贛縣區位圖下贛州、上京九、達105國道的咽喉要道,更是大京九經濟增長帶和贛龍鐵路經濟增長帶的十字交匯點。至廣州457公里、至珠海567公里、至香港497公里、至深圳487公里、至汕頭627公里、至澳門577公里,至廈門543公里、至南昌380公里。
公路
105國道、323國道呈十字型縱貫縣境,西接贛粵高速公路,東接昌廈一級公路。
高速建有G45大廣高速贛粵段、G76廈蓉高速瑞贛段,繞城高速。
鐵路
京九鐵路橫貫贛縣縣境48公里,并設有3個火車站,其中設在縣城的贛州東站是京九線上四大貨運編組站之一,贛龍鐵路與京九鐵路在此接軌。
航空
距贛州黃金機場34公里,贛州民航已開通至北京、廣州、深圳、南昌等線路航班。
文化
編輯
搶打橋
擂茶(5張)
贛縣白鷺村獨有的一種古老的習俗。
擂茶
這一習俗一般只在客家人中存在。作擂茶時,擂者坐下,雙腿夾住一個陶制的擂缽,抓一把綠茶放入缽內,握一根半米長的擂棍,頻頻舂搗、旋轉。邊擂邊不斷地給擂缽內添些芝麻、花生仁、草藥(香草、黃花、香樹葉、牽藤草等)。待缽中的東西便搗成碎泥,茶便擂好了。然后,用一把撈瓢篩濾擂過的茶,投入銅壺,加水煮沸,一時滿堂飄香。
放添丁炮
每年春節,來自全國各地的攝影家和民俗研究學者相約贛南,不辭勞累,游走在贛南的圍屋、鄉村田園,尋覓獨特的客家年俗,而獨特的客家“添丁炮”場景更是他們不會錯過的。
踩高蹺
踩高蹺是漢族傳統民間活動之一。踩高蹺俗稱縛柴腳,亦稱“高蹺”、“踏高蹺”、“扎高腳”、“走高腿”,是民間盛行的一種群眾性技藝表演,多在一些民間節日里由舞蹈者腳上綁著長木蹺在廣場進行表演。
中秋佳節燒瓦塔
江西贛縣梅林鎮,當地客家人在一古廟前舉行了隆重的民俗表演燒瓦塔活動,以喜迎中秋佳節的到來。
黃元米果(3張)
手工造紙工藝
手工造紙又叫“土法”造紙,是指由發明造紙術經歷代流傳的,不用機械或僅用非常簡單機械的手工造紙方法。
迎彩燈
“迎彩燈”作為贛南客家人的傳統,已有幾百年的歷史,是贛南客家人祈福的一種形式。
教育
編輯
贛縣新農村建設(3張)
2010年全縣有幼兒園150所(其中公辦幼兒園1所,民辦幼兒園149所),在園幼兒26382人;普通中小學314所(其中小學284所、初級中學25所、完全中學1所,九年一貫制學校4所),職業學校2所,特殊教育學校1所,教師進修學校1所,十二年一貫制民辦學校1所;各級各類學?,F有在校生90294人(其中普通高中7241人,職業高中1852人,初中19890人,小學61279人,特教學校32人);現有小學教職工2543人,初中教職工1242人,普通高中教職工560人,職業高中教職工72人,特殊教育專任教師10人,公辦幼兒園教職工41人,教師進修學校教職工28人。
名勝古跡
編輯
歷史文化
商周遺址、南朝齊古墓、晉朝儲君廟、漢朝契真寺、唐朝寶華寺、清初文昌閣和孫中山題對、蔣經國先
贛縣旅游(7張)
生舊居俄式木屋等;
人文景觀
三溪鄉道土莊風景區,湖江小湖洲、戚氏宗祠;
民俗風情
客家文化城、白鷺客家古民居村落;
旅游專線
梅林─田村─白鷺客家文化游,贛州─儲潭─湖江水上游。
特產
編輯
雙魚過江,是贛州市傳統名菜,它形似雙魚戲水,色白味美,鮮嫩可口。
爆滿山紅,此菜色澤艷麗,鮮嫩香脆,肚尖上撒上紅酥姜絲,形似滿山紅,故名。系贛州的傳統名菜。
陽埠腐竹,“陽埠牌”腐竹蛋白質含量達50%以上,脂肪含量低,不含膽固醇,不含任何色素、添加劑和防腐劑,經常食用可降低膽固醇,軟化血管,健美養顏。該產品在江西省’98食品展銷會上被評為“全省優質產品”。
江口倒菜,又名江口腌菜,相傳自明朝初期贛縣江口就有生產。江口倒菜主要原料是大蔸菜,做的時候要用壇子倒置進行腌制,再進行成品加工。菜中含有氨基酸、維生素C等多種營養成份,具有開胃健脾,促進食欲之功效。
贛縣板鴨(3張)
贛縣板鴨,以傳統的加工藝程序為基礎,對毛鴨選種、 育肥、腌制、加工、涼曬等技術,進行了較科學合理的改進,形成了板鴨獨特的生產工藝。在南方臘制品市場上享有很高盛譽,被人們稱為“臘味之王”。
棉棗,主產贛州地區贛縣湖江鄉,是加工制作蜜棗的優良品種。歷年贛州地區都有大宗蜜棗。贛縣蜜餞廠的金絲蜜棗獲江西省人民政府優質產品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