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市位于山西省東南部,澤州盆地北端,太行山西南邊緣,地理坐標東經112°40'——113°10'、北緯35°40'——36°0',東與陵川縣接壤,西與沁水縣為鄰,南與澤州縣毗連,北與長治縣、長子縣相接,是晉城市的北大門,因其四面群山環繞、中部相對平坦而得名。 高平市屬于溫帶季風氣候區,冬寒夏暑,四季分明。全市下轄3個街道、9個鎮和4個鄉,市境總面積946平方千米,總人口48.49萬(2010年)。高平是中華民族人文始祖炎帝的故里,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長平之戰的發生地,也是太行太岳革命老區和聞名全國的“煤鐵之鄉”、“黃梨之鄉”、“生豬之鄉”和“上黨梆子戲曲之鄉”。 高平還是中國最具海外影響力明星市、中國中小城市綜合實力百強縣市、中國中部百強縣市、中國和諧中小城市示范市、山西省園林城市 、山西省衛生城市、山西省文明和諧城市 、山西省環保模范城市、山西省雙擁模范城市、山西省文化強縣市、山西省22個擴權強縣試點縣(市)之一 。
行政區劃編輯
高平市政區圖截至2014年6月高平市下轄3個街道、9個鎮和4個鄉,共計22個社區、454個行政村。
地理環境編輯位置境域
高平市位于山西省東南部,澤州盆地北端,太行山西南邊緣,地跨東經112°40'——113°10'、北緯35°40'——36°0',東自鐵佛嶺與陵川縣接壤,西至老馬嶺與沁水縣毗連,西北自丹珠嶺與長子縣為鄰,東北自金泉山與長治縣相接,南至界牌嶺與澤州縣交界,是晉城的北大門。全境東西長41千米,南北寬37千米,市境總面積946平方千米。 南距晉城市41千米,北距長治市64千米,至山西省會太原市335千米,至河南省會鄭州市242千米,至首都北京市704千米。
地形地貌
高平市的版圖接近正方形,東、西、北三面環山,狀如簸箕,整個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境內最高點為市境東北部與長治縣交界的金泉山,海拔1391.1米;最低處為河西鎮杜村,海拔800米。 境內山巒連綿,河道縱橫,丘陵起伏,溝壑縱橫,平川較少,層次明顯,地形破碎復雜,依其形成特點可分為三類地形:河谷平川區、黃土丘陵區、中低山區。河谷平川區分布在丹河水系兩側,沖積、洪積而成,形似不規則的帶狀,約占總面積的17%;黃土丘陵區位于平川區向山區的過渡地帶,近似正方形,約占35%;中低山區位于市境西部和北部邊緣的吾神山系、五龍山系、首陽山系及中部的韓王山和七佛山,成不規則直角形,占總面積的48%。約50%的耕地分布在丘陵階地上。境內大小河流30余條,流域面積在3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丹河、許河、大東倉河、小東倉河、東大河、永錄河等6條。丹河由西北至東南縱穿市境中部,其流域成帶狀平川,向南漸寬。全市地表水年平均流量3888萬立方米,地下水1.49億立方米。
氣候特征
高平市屬大陸性暖溫帶季風氣候。一年四季分明,雨熱同季,季風強盛。高平市氣象局1958年-2000年的觀察資料表明,多年平均氣溫9.8℃,極端最高氣溫38.6℃(1966年6月21日),極端最低氣溫-24.0℃(1967年1月31日);最大凍土深0.56m,多年平均日照時數2532.5h。多年平均降水量為589.4mm,最大年降水量1113.3mm(1954年),最小年降水量305.9mm(1997年),最大與最小值比為3.64。受地形氣候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全市降水時空分布不均,豐枯懸殊。汛期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2.5%,多年平均蒸發量為1735mm,干旱指數為2.8。
自然資源編輯水土資源
高平市屬資源型缺水和水質污染性缺水并存的地區。高平市水資源總量9943萬立方米,其中河川徑流量3371萬立方米,地下水資源量7278萬立方米,重復計算量706萬立方米;水資源可利用量5501萬立方米。據《晉東南經濟區水資源評價報告》和《晉城市水資源評價報告》:該市多年平均地表水資源量為4700萬立方米,河川徑流主要靠大氣降水補給,受地形和水文地質條件限制,造成河川徑流年內年際分配極不均勻,汛期徑流量占全年總量的60%以上,年際變化也很大,最大和最小的比值在10倍以上。地下水資源分孔隙水、裂隙水和巖溶水三種類型。地下水資源總量為7000萬立方米,其中孔隙水3040萬立方米,裂隙水1220萬立方米,深層巖溶水為2740萬立方米,地下水可開采量為4400萬立方米。高平市共有土地98034.89公頃,其中農用地77388.08公頃(基本農田55.33萬畝),占總土地面積的78.94%,建設用地1332.32公頃,占比13.59%,未利用地7326.49公頃,占比7.47%。
礦產資源
高平市礦產資源豐富,主要有煤、硫鐵礦、鐵礦、鋁土礦、耐火粘土、石灰巖、砂石及粘土等,尤以煤炭資源最為豐富。煤炭資源:高平全市含煤面積約810.75平方千米,占全市總面積的85.7%,區內地質構造簡單,開采條件好,主要可采煤層自上而下分別為3號、8號、9號、11號、15號,探明地質儲量約66.24億噸,保有地質儲量約36.19億噸,其中3號煤層保有儲量約為12.31億噸,屬于低灰——低硫——高熱值之無煙煤;8號煤層保有儲量約為0.73億噸;9號煤層保有儲量約為3.95億噸,屬于高灰——高硫——高熱值之無煙煤;11號煤層保有儲量約為0.14億噸;15號煤層保有儲量約為19.06億噸,屬于高灰——高硫——高熱值之無煙煤。硫鐵礦:主要分布在神農、三甲、野川、米山、擁萬、牛莊、懸南等地,與15號煤共伴生,保有資源儲量約1.1億噸。鐵礦:屬“山西式”鐵礦和含錳鐵礦,其中“山西式”鐵礦零星分布于三甲、野川、馬村、河西、石末、北詩等地;含錳鐵礦分布于南公山、相公山、七佛山、牛山、東曲、柳樹底等地,賦予不穩定。鋁土礦:主要分布于東部北詩一帶,礦石質量差別很大。石灰巖礦:高平市石灰巖礦地表出露較多,資源儲量極為豐富。主要分布在馬村、南城、北城、永錄、河西、石末、北詩、神農等鄉鎮,探明地質儲量約為8億噸。此外,高平市還蘊藏有磚瓦粘土、建筑用砂等,其中建筑用砂主要分布于丹河及其支流許河,面積180.56平方千米,砂質較好,儲量較大,砂源豐富。
人口數據編輯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以2010年11月1日零時為標準時點)數據顯示:高平市常住人口為484862人,同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共增加13191人,增長2.8%,年平均增長率為0.28%。常住人口中,男性240031人,占49.5%;女性244831人,占50.5%,總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100.51下降為98.04。
交通運輸編輯高平火車站高平境內鐵路、公路縱橫交錯,太焦鐵路、二廣高速公路、207國道、晉長公路并行縱貫南北,曲輝公路,陵侯高速公路橫穿東西,形成了“四縱二橫”的交通格局。高平北距長治王村機場55公里,南距鄭州新鄭國際機場和洛陽北郊機場150公里,同天津港、日照港、連云港三個海港均有高速公路相連。 2008年末,高平市公路線路里程1357公里,其中干線公路147公里,市公路216公里,鄉公路994 公里。公路密度達到141公里/百平方公里。
社會事業編輯科技教育
“十一五”期間,高平市實施“科技興市”戰略,建成了科普星火學校,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22個,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15%以上。截至2011年末,高平市共有中小學163所,其中普通中學32所,在校學生數37995人,畢業生數13595人,招生數11601人;各類小學127所,在校學生數32882人,招生數4783人,學齡人口入學率達100%,小學五年鞏固率和初中三年保留率均為100%。高平一中是山西省德育示范校、山西省示范高中;高平二中是晉城市示范高中。
文化體育
截至2009年底,高平市活躍著舞蹈隊、秧歌隊、管樂隊、鑼鼓隊、太極隊、門球隊、八音會等文體團隊達300余支,攝影、剪紙、布藝、根雕等特色文化戶2000余戶,各類文體協會達30余家。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達到10項,“高平刺繡”上升為國家級保護項目。高平市深入挖掘特有民間工藝,形成了黑陶、刺繡、電腦數碼繪畫、真絲掛毯、農家女千層底布鞋、面塑、剪紙、根雕等一大批文化產品,涌現出了神農陶業、吉利爾絲綢、紅萍刺繡、河西掛毯等一批特色文化企業。一年一度的中國高平炎帝農耕文化節更是成為高平的品牌節慶活動。
高平市還先后推出了一大批精品力作。由中國著名音樂家羊鳴譜曲、詞作家石順義填詞的高平市歌《高平是我家》在全市城鄉廣為傳唱。先后與中央電視臺聯合拍攝了《俺爹俺娘》、《嬸娘》、《還是那片情》、《礦長》、《黑金地的女人》、《紅窗花·白雪花》、《七年之癢》等多部影視劇。人民劇團排演的以安全教育為題材的上黨梆子現代劇《紅腰帶》榮獲山西省“五個一”工程優秀劇目獎;高平市上黨梆子劇團排演的歷史劇《金釵案》榮獲山西省第十三屆“杏花獎”;文工團排演的高平鼓書《谷子好》參加了中國第七屆曲藝節表演;人民劇團排演的上黨梆子現代戲《西溝女兒》,2011年被文化部選為全國優秀現代戲展演劇目,2012年又被文化部確定為向十八大獻禮優秀劇目,并被山西省委確定為廉政教育優秀劇目。 截至2011年底,高平市共有標準體育場地705個,非標準體育場地685個,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1.52平方米。2011年體育彩票銷售量達到760萬元。(圖冊《文體風采》中部分圖片來源:)
醫療衛生
十一五末,高平市13所鄉鎮衛生院全部達到一級甲等醫院標準,村村建起了衛生所,全部達到了甲級標準,基本實現了“小病不出村、中病不出鄉、大病不出市”目標。截至2011年末,高平市各級醫療衛生機構共有535個,醫院和衛生院床位1006張,醫療及護理等專業技術人員2542人,萬元以上醫療設備372臺(件)。高平市中醫醫院是一所二級甲等中醫醫院,是山西省規模最大的一所縣級中醫醫院。擁有美國GE全身螺旋CT機、數字X光照相機(CR)、C型臂X光機、數字胃腸機、電子胃鏡及電子腸鏡等大型現代化醫療設備,是城鎮職工、居民醫保及新農合、工傷保險定點醫療機構。
旅游資源編輯概述
大糧山文化旅游景區高平市境內文物古跡眾多,為山西省文物大市之一。截至2012年底,整理在冊的文物單位共有1600余處,其中國保單位20處,省保單位5處,晉城市保單位113處。在國保單位中有四個“全國之最”:元代姬氏民居是中國最早的木結構民間住宅建筑,開化寺壁畫是中國古代建筑中保存最完整的宋代彩繪圖案,二郎廟金代古戲臺是中國目前發現年代最早的戲臺,宋代崇明寺中佛殿擁有中國迄今唯一的斷梁結構。 高平市憑借其獨特的歷史積淀形成了炎帝農耕文化、長平之戰古軍事文化兩大品牌資源和古寺廟、古村落兩大特色資源。原村鄉的良戶村、河西鎮的蘇莊村被評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米山鎮為省級歷史文化名鎮,侯莊村、下馬游村、大周村、伯方村為省級歷史文化名村。
自然生態旅游資源主要包括河流、山體、水庫、湖泊、地勢等。主要資源代表:丹河、黃土高原地貌、趙莊水庫、釜山水庫、陳區水庫、杜寨水庫、米山水庫、游仙山、韓王山等。
城市休閑旅游資源主要包括休閑街道、廣場、公園、特色店鋪等。主要資源代表:古城路步行街、小吃街、炎帝公園、七佛街、七佛山森林公園、西山公園、南湖公園、丹河市區段等。
休閑鄉村旅游資源主要包括休閑山莊、生態農業園等。主要資源代表:歸真山莊、候家莊、果則溝、老馬嶺公寓、長平垂釣園、寺莊黃梨園等。
工業旅游資源主要包括煤炭安全生產、低碳經濟、潞綢文化等。主要資源代表:興高低碳旅游經濟示范區、丹朱嶺工業旅游景區、吉俐爾潞綢文化產業園等。
紅色旅游資源主要包括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的遺址和紀念地。主要代表資源:高平縣抗日民主政府舊址、中共高平抗日縣委舊址、高平瓦窯頭特別支部舊址、烈士陵園等。
非物質文化旅游資源主要包括民間文藝、技藝等。主要資源代表:黑陶、刺繡、面塑、根雕、打鐵花、織麻布、地方戲、九蓮燈、鼓書、高平秧歌、八音會等。
景點
定林寺
定林寺定林寺位于高平市區東南5公里的七佛山南麓,坐北向南,前后共有四進院子。中軸線上有山門、雷音殿、三佛殿及七佛殿等主要建筑。前院東西有鐘鼓樓、配殿,中院有東西廊廡,后院有東西亭、東西閣等,寺東建有禪院一所。2001年5月26日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二仙廟
二仙廟又名真澤二仙宮,位于高平市區東南10公里河西鎮西李門村。坐北面南,二進院落,中軸線上有:山門、中殿、后殿,兩側建廊廡配殿,山門外建倒座午樓一座。2006年5月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廟始建于金、明清年代均有重修。
羊頭山炎帝文化旅游區
羊頭山炎帝文化旅游區羊頭山炎帝文化旅游區位于高平市神農鎮莊里村,華夏始祖——炎帝神農氏活動的遺跡遺址在境內分布廣泛,是華夏農業文明的發源地,傳頌著“精衛填?!钡纳裨捁适?,這里有炎帝居住過的羊頭山,有舉國無雙的明代“炎帝陵”石碑,炎帝行宮內的雕花石礎和正殿“西游記”木雕圖案,為國內現存雕刻之精品。
游仙寺
游仙寺位于高平市城南10公里的游仙山麓,寺因山而得名,亦稱慈教寺。坐北向南,共有三進院落。從中軸線前端起,前為山門和春秋樓,面闊五間,東西各有翼樓五間。進山門入寺,迎面為毗盧殿,俗稱前殿。其后為中殿,左右各有配殿三間。中殿之后拾階而上,入后院,有七佛殿(俗稱后殿)五間,東西配殿五間。2001年5月26日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金峰寺
金峰寺金峰寺位于高平市西北山東麓,寺坐西面東,依山勢而建,現存有元、明、清建筑,四進院落,中軸線上山門、前殿、中殿、后殿,中殿為元代建筑,三間見方,歇山式屋頂,寺內西閣之上,有座彌勒佛金裝塑像,每當皓月東升,正好對準佛爺鼓肚,實為奇觀。寺外清潭,月影照人,清澈可觀,舊時被稱為高平八景之一的“金峰夜月”即指此而言。
名優特產編輯
高平“十大碗”
“十大碗”是高平特有的一套菜,共分10道:水白肉、核桃肉、水氽丸子、小酥肉、腸子湯、豆腐湯、芥末粉皮湯、天鵝蛋、軟米飯、扁豆湯。一碗一個味道,猶如南北大菜系列,但餐具不用盤而用碗,碗中之菜也可稱“湯”,素有“碗湯菜”之說。
高平燒豆腐
燒豆腐是高平的一種特有傳統食品,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據傳,公元前260年長平之戰,趙括被秦將白起一舉打敗,40萬趙軍降卒被白起坑殺。白起的殘暴激起了后世人們的憎恨,便把豆腐比作“白起肉”,火燒水煮而食之,以泄心中之憤不料,人們食后頗覺新鮮,別具一番風味,于是“燒豆腐”在高平境內流傳下來。把豆腐切成3厘米厚6厘米見方的小塊,旺火燒烤成焦黃,食用時用白開水加熱,蘸上豆腐渣、蒜、姜、炒面調成的配料,皮黃肉白,松軟有筋,美味可口。
高平絲綢
高平絲綢以晉東南特產優質蠶絲為原料,歷史悠久,工藝精湛,以軟、亮、柔、輕四大特色著稱,品種繁多,尤以美麗綢為最佳。 絲綢的源淵產地就在山西高平。泫水是繅絲的首創地,它便在高平市西北山區的泫谷,具體是發源于西玨山簏的泫水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