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臺縣,隸屬于甘肅省張掖市,地處東經98°57′27″至100°06′42″,北緯39°03′50″至39°59′52″之間,位于河西走廊中部,黑河中游下段,東鄰臨澤縣,西與酒泉市、金塔縣和肅南縣明花區相連,南與肅南縣大河區接壤,北依合黎山與內蒙古阿拉善右旗相鄰。高臺縣轄7個鎮、2個鄉,總面積4459.68平方公里,總人口158335人(2012年)。高臺縣境內地勢南北高、中間低,形如馬鞍,整體處于古絲綢之路和新歐亞大陸橋的咽喉要道和西進新疆、北入蒙古的戰略要沖,是中國西部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絲綢之路的咽喉要道,自古被稱為“河西鎖鑰、五郡咽喉”。高臺縣是全國商品糧基地縣之一,形成了蔬菜、制種、番茄、草畜、棉花、葡萄等六大主導產業。
位置境域
高臺縣地處東經98°57′27″至100°06′42″,北緯39°03′50″至39°59′52″之間,位于河西走廊中部,黑河中游下段,東鄰臨澤縣,西與酒泉市、金塔縣和肅南縣明花區相連,南與肅南縣大河區接壤,北依合黎山與內蒙古阿拉善右旗相鄰。高臺縣總面積4459.68平方公里。
地質
高臺縣區域地層屬華北地層區祁連地層小區,出露地層由老到新主要有前震旦系、震旦系、志留系、侏羅系、白堊系、新近系等。高臺縣大地構造處于華北板快阿拉善地塊和北祁連褶皺帶之間河西走廊過渡帶之上,北以龍首山深斷裂為界與華北板塊阿拉善地塊相鄰,緊靠阿拉善地塊南部弱活化帶;南以祁連山北緣逆沖推覆深斷裂帶與北祁連褶皺帶區隔。由于主要處于在祁連褶皺系,總體構造活動性較強,但北部倚靠結晶地塊,相對于南部較穩定。
地貌
高臺縣總體地貌比較簡單,可劃分為三部分,即北部為合黎山中低山區,中部為黑河河谷盆地(平原),南部為祁連山及分支榆木山中高山區,總體地勢是南、北高,中間低。
氣候
高臺縣屬北溫帶干旱氣候。其特點是:夏季炎熱而短促,冬季寒冷而漫長,雨熱同季。在生長季中太陽輻射強,日照時數多,蒸發強烈,晝夜溫差大,降水變率和年際變化大。四季氣候:春季升溫快、多風、干旱少雨,天氣多變,冷空氣活動頻繁;夏季早晚涼爽,午后炎熱,初夏仍干旱少雨,七、八月份雨水有增,易出現局部大雨或暴雨;秋季降溫快,初秋天氣晴好,天高氣爽,中秋后易出現寒潮;冬季晴朗少風,降雪稀少,天氣寒冷。由于境內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各地氣候也有較大的差異。黑河沿岸平川熱量為全縣之冠,年平均氣溫7.8~8℃,年雨量70~124毫米,無霜期149天,年蒸發量1923.4毫米;北部合黎山區和南部鐵路沿線年平均氣溫6~7℃,年雨量125~160毫米,年蒸發量1900~2100毫米,無霜期140天左右;新壩鄉元山子以南、上壩以北,年平均氣溫5~6℃,年雨量161~215毫米,年蒸發量在1900毫米左右,無霜期130天;上壩以南由于地勢較高,熱量條件最差,年平均氣溫3~5 C,無霜期120天左右,降雨量215~301毫米,為全縣之冠,屬高寒半干旱區氣候。
水系
高臺縣境內有黑河等6條河,年徑流量13.1億立方米。
自然資源編輯截至2013年,高臺縣境內探明的礦產資源主要有:芒硝、原鹽、鉀鹽、螢石、蛭石、石英石、重晶石、花崗石、石膏等20余種。其中芒硝儲量為3000萬噸,原鹽儲量1168萬噸,螢石儲量170萬噸。石英石儲量6000萬噸,品位高、易開采。
行政區劃編輯區劃沿革
1949年9月,縣人民政府成立后,相繼建立基層行政組織。全縣轄5個區,51個鄉,163個行政村,569個自然村。1950年7月,各區名稱改為順序排列。建康區為一區,柔遠區為二區,常明區為三區,四維區為四區,祁連區為五區。1950年10月27日,高臺南部的八格家、五格家、亞拉格家、賀郎格家、黑番家劃歸高臺縣,成立高臺縣直屬鄉。是年,全縣為6區55鄉。1952年8月區鄉整編,析原第一區九、十、十一、十二鄉和第四區一鄉,合并成立第七區,區公所設六壩堡。1953年6月調整區鄉.更改名稱,全縣分9區66鄉(街)。1954年3月20日,第六區及所屬5鄉劃歸肅南裕固族自治區,第九區改為第六區。全縣為8區、61鄉(街)。1955年11月,撤區并鄉,撤銷區一級建制。全縣55個農業鄉合并為24個農業鄉,兩個非農業鄉(鹽池、窯溝)未變動,4街合并為一鎮。1957年4月3日,經省人民委員會批準,窯溝鄉劃歸肅南裕固族自治縣。1958年2月27日,臨澤縣撤銷,將原屬臨澤縣的蓼泉、新工、雙泉、小新、平川、四壩、三壩、板橋、明沙、鴨暖10鄉劃歸高臺縣。同年4月,撤銷胡東、臺子寺、河西塤、暖泉、小新、新工6鄉,全縣為1鎮29鄉。1958年10月,實現人民公社化,全縣分為新壩、城關、宣化、羅城、蓼泉、平川6個人民公社,111個大隊。1961年2月,城關公社劃分為南華、六壩、城關3公社1鎮。全縣為8個農村人民公社,1個
高臺縣鎮公社,111個大隊,984個生產隊。同年5月,調整社、隊規模,將8個農村人民公社調整為28個公社,原城鎮公社未變,鹽池改為原鹽場。調整后的公社名稱是:巷道、東聯、小寺、正遠、宣化、定平、黑泉、貞號、羅城、十壩、天城、河西、六壩、五壩、南華、小海子、平川、板橋、四壩、蓼泉、雙泉、鴨暖、暖泉、元山子、新壩、二壩溝、紅崖子、紅沙河、城關鎮。同年12月15日恢復臨澤縣,原屬臨澤縣的板橋、四壩、平川、鴨暖、蓼泉、雙泉6個公社劃歸臨澤縣管轄。窯溝仍歸高臺縣,隸屬南華公社。全縣為23個人民公社,1個場。1964年秋,調整公社、大隊體制.將全縣劃分為10個農村人民公社、1個鎮公社、137個大隊、830個生產隊。原巷道、小寺公社合并為巷道公社;正遠、東聯公社合并為正遠公社;宣化、貞號公社合并為宣化公社;黑泉、定平、十壩公社合并為黑泉公社;羅城、河西、天城公社合并為羅城公社;六壩、五壩公社合并為六壩公社;南華、小海子公社合并為南華公社;新壩、暖泉、元山子公社合并為新壩公社;紅崖子、紅沙河、二壩溝公社合并為紅崖子公社;鹽池鹽場撤銷,成立鹽池公社;城關鎮公社改名為城關鎮人民委員會(1980年改稱城關鎮人民政府)。1983年11月,農村實行政、社分設,不打亂原行政區劃和隸屬關系,將公社、大隊、生產隊改為鄉人民政府、村民委員會、村民小組。1984年4月25日,以原國營堿泉子農場(系新遷農戶)和駱駝城新墾區的宣化、正遠、巷道3個農場成立駱駝城鄉,領8村。全縣為11個鄉、1個鎮、124個村民委員會、879個村民小組。1988年,巷道鄉南灣村分南灣、沙坡、槐樹3村,全縣為11鄉1鎮,126個村民委員會、898個村民小組。
區劃詳情
截至2013年,高臺縣轄7個鎮、2個鄉:城關鎮、宣化鎮、南華鎮、巷道鎮、黑泉鄉、羅城鄉、合黎鎮、駱駝城鎮、新壩鎮??h人民政府住所地城關鎮。
人口民族編輯2012年末,高臺縣總人口158335人,比上年減少430人。全年新出生人口1358人,出生率為8.57‰,比上年下降0.57個千分點;死亡人口1153人,死亡率為7.27‰,比上年提高1.02個千分點;全年凈增人口205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3.38‰。 高臺縣有回族、藏族、維族、彝族、滿族、裕固族、撒拉族共7個少數民族分布。
經濟編輯綜合
2012年,高臺縣實現生產總值(GDP)376122萬元,同比增長15.2%,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41122萬元,同比增長6.03%;第二產業增加值141800萬元,同比增長26%;第三產業增加值93200萬元,同比增長14%。人均生產總值達到26083元,比上年增加4017元,同比增長14.94%。高臺縣一、二、三產業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由上年的39.95:34.95:25.10調整為37.52:37.70:24.78。第一產業所占比重下降2.43個百分點,第二產業所占比重提高2.75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所占比重下降0.32個百分點。
第一產業
高臺縣是全國商品糧基地縣之一。2012年,高臺縣實現農林牧漁業增加值141122萬元,同比增長6.03%,其中:其中:種植業增加值108945萬元,同比增長5.73%;林業增加值2132萬元,同比增長16.2%;畜牧業增加值28452萬元,同比增長6.53%;漁業增加值655萬元,同比增長10.50%;農林牧漁服務業增加值938萬元,同比增長3.38%
高臺縣。全縣糧食種植面積32萬畝,同比增長10%,其中小麥7.87萬畝,玉米21.47萬畝;經濟作物種植面積19.76萬畝,同比增長17.34%,其中棉花3.99萬畝,蔬菜9.75萬畝,油料0.31萬畝;新建日光溫室1916座,累計達到19349座,設施農業面積達到3.12萬畝。全年糧食總產量達到158705噸,同比增長3.62%,夏糧產量45470噸,同比增長15.57%,秋糧總產量113235噸,其中玉米產量104318噸。全縣牛飼養量15.40萬頭,同比增長5.99%,生豬飼養量28.76萬頭,同比增長2.40%,羊飼養量48.83萬只,同比增長4.05%,雞飼養量79.69萬只,同比增長5.49%。全縣肉類總產量15176噸,同比增長5.82%,其中豬肉產量8544噸,同比增長6.96%,牛肉產量3422噸,同比增長2.67%,羊肉產量2336噸,同比增長5.71%,禽肉產量424噸,同比增長6.71%;鮮蛋產量1237噸,同比增長5.91%,奶類產量19148噸,同比增長10.41%。截至2012年末,高臺縣擁有農業機械總動力29萬千瓦,同比增長4.66%。農用拖拉機15039臺,同比增長4.88%;農用載重汽車298輛,農用機動三輪車1765輛;農村用電量4704萬千瓦時,同比增長11.32%;塑料薄膜覆蓋面積24.82萬畝,同比增長13.12%。
第二產業
高臺縣2012年,高臺縣實現工業增加值104800萬元,同比增長29.2%,比上年提高2.9個百分點,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72016萬元,同比增長35.3%,比上年提高2.3個百分點。全縣建筑業實現增加值37000萬元,同比增長16.6%。全縣具有資質等級的建筑企業12家,完成建筑業總產值61679萬元,同比增長57.98%;實現營業利潤4376萬元。房屋建筑施工面積48.46萬平方米,同比增長2.97%;房屋建筑竣工面積36.52萬平方米,同比增長69.39%;從業人員年平均人數4694人,同比增長10.34%,按建筑業總產值計算的全員勞動生產率13.14萬元。
第三產業
2012年,高臺縣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額80207萬元,同比增長18.5%。城鄉市場協調并進,縣城市場實現零售額48124萬元,同比增長18.50%,農村市場實現零售額32083萬元,同比增長18.50%。全年批發零售業實現零售額65229萬元,同比增長18.50%;住宿和餐飲業實現零售額14978萬元,同比增長18.48%。
交通編輯高臺縣距蘭州中川機場550公里,距嘉峪關機場180公里,距張掖機場100公里,蘭新鐵路、連霍高速、312國道和新建的蘭新鐵路客運專線貫穿全境,縣鄉公路四通八達,公路、鐵路、航空相互交織,東西、南北干線交錯縱橫,是西北地區重要的立體交通樞紐之一。
社會事業編輯教育事業
截至2012年,高臺縣共有各類學校66所,其中:普通高中1所,職教中專1所,完全中學2所,初級中學6所,小學56所,城區獨立幼兒園3所。全縣在校中小學、幼兒園學生23395人,同比下降5.4%;在園幼兒3501人,同比增長0.32%;專任教師1903人,其中:大學本科1355人,???16人,中專122人;高級專業職稱202人,中級專業職稱1045人。學齡兒童入學率98.66%,初中升學率92%,高中升學率97.64%。2012年,全縣向大專以上院校輸送新生1251人,其中:本科782人,???69人,大專以上錄取率達97.64%。
衛生事業
高臺縣截至2012年末,高臺縣共有各類醫療衛生機構156個,其中:綜合醫院1個,中醫醫院1個,衛生防疫和防治機構1個,婦幼衛生保健機構1個,鄉鎮衛生院11個,村衛生所124個,城區個體診所13個,廠礦、學校醫務室3個。全縣各類衛生機構擁有病床765張,其中綜合醫院、衛生院擁有病床725張;全縣每千人擁有病床位4.82張;衛生專業技術人員701人,其中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270人,執業護士300人;平均每千人擁有醫師數1.7人,每千人擁有執業護士1.89人。
旅游景點編輯馬尾湖馬尾湖位于縣城西北35公里處,臨羅城鄉張家墩村、黑泉鄉鎮江村,水域面積3.9平方公里,是黑河干流上最早的一座洼地水庫。 祁連葡萄莊園祁連葡萄莊園位于高臺縣南華鎮,2006年被評為國家AAA級旅游風景區,總面積2158.32公頃,有葡萄種植園、園藝科技園、葡萄酒生產工業園三大園區組成。 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紀念館高臺烈士陵園是1957年經甘肅省人民政府批準建成的,園內掩埋著董振堂、楊克明等3800多名紅軍將士的遺骸,是紅西路軍在全國唯一的國家級烈士陵園,具有較高的聲譽和革命傳統教育價值,現已成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教育的重點陵園之一。1989年被國務院命名為“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筑物保護單位”,1995年被國家民政部命名為“全國百家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1年被中宣部命名為“全國百家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2005年被國家發改委、國家旅游局評為“全國百家紅色旅游景區”,2006年5月被團中央命名為“第四批全國青少年教育基地”。 月牙湖公園公園位于縣城西郊,屬高臺十景之一。石泉城石泉城,當地人又叫它“海森楚魯”,“海森楚魯”為蒙語音譯,意為像鍋一樣的石頭。海森楚魯位于阿拉善右旗努日蓋蘇木西北部,距旗府所在地180公里,西接甘肅省金塔縣,北臨巴丹吉林沙漠,距東風航天城80公里。 魁星樓魁星樓位于羅城鄉紅山村。始建于明末,1679年毀于地震,1765年重建,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角墩為夯土臺,高6.6米,樓高9.6米,為三枋、三檐、攢尖頂亭式建筑。樓閣內有魁星爺的提斗肖像。 擺浪河水庫擺浪河水庫位于祁連山腳下,距縣城50多千米,是縣境內最大的黑河支流。該庫最大壩高43.5米,橫跨長度465米,寬6米。建成長196米的14跨高架過河渡槽,河心段最高排架31米。壩坡上建有紀念亭和紀念碑,刻有修建水庫時因公捐軀的20名烈士的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