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縣是四川省宜賓市代管縣,坐落在長江第一支流南廣河河畔,有萬里長江第一城的美稱。幅員面積1323平方公里,2009年總人口52萬人。先后隸屬于敘州府、下川南道、永寧道、四川省第六行政督察區、宜賓專區、宜賓地區、宜賓市。高縣 享有“烏蒙西下三千里,僰道南來第一城”的美譽。是“全國茶葉基地縣”、“全國食品工業強縣”、“四川省蠶?;乜h”、“四川省中小企業發展基地縣”、“四川省最具活力十大特色縣”和“四川省農業產業化中小企業集群試點縣”、“四川省農業產業化經營龍頭企業集群試點縣”、“四川省現代農業產業基地強縣”、“四川省現代畜牧業重點縣”等。
中文名稱高縣行政區類別四川 宜賓市所屬地區四川南部下轄地區文江鎮等12鎮7鄉政府駐地慶符鎮電話區號0831郵政區碼645154地理位置四川南部面 積1323平方公里人 口52萬(2009)方 言西南官話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機 場宜賓菜壩機場車牌代碼川Q行政代碼511525目錄1 歷史沿革2 行政區劃3 地理環境? 位置? 地貌? 氣候? 水文4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礦產資源? 電力資源5 人口6 政治7 經濟? 概況? 農業? 工業? 畜牧業? 建筑業? 金融業? 固定資產投資8 社會? 文化事業? 教育事業? 醫療衛生? 體育事業? 社會保障? 人民生活9 交通10 旅游11 名優特產12 著名人物歷史沿革編輯縣境漢為南廣縣地。自唐以后,均因山川險峻而以“高”字命名。據《郡縣釋名》四川卷下載:高縣“治南有眺遠山,即云崇岡,其峰最高,登之則四遠皆可眺望。舊志所謂崇巒崄者此也,縣之名高以是?!? 唐初,置羈糜高州。元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置高州。明洪武五年(1372),降高州為高縣。區德十三年4月,復為高州。清順治初,降高州為高縣??滴醵迥?1686),纂修第一部《慶符縣志》、《高縣志》。1949年12月11日,張洪湖在高縣嘉樂場召開武裝起義大會,通告高縣和平解放。1950年,1月8日,高縣人民政府宣告成立。1960年1月7日,慶符縣并入高縣。1963年冬,宜賓市大益公社劃入高縣。1992年,撤區并鄉建設,全縣設置12個鎮,12個鄉。
行政高縣1997年,高縣面積1321平方千米,人口48.7萬,轄12鎮12鄉:文江鎮、嘉樂鎮、羅場鎮、蕉村鎮、慶符鎮、可久鎮、大窩鎮、來復鎮、勝天鎮、月江鎮、沙河鎮、復興鎮、趲灘鄉、騰龍鄉、白廟鄉、仁愛鄉、落潤鄉、羊田鄉、四烈鄉、賈村鄉、翻身鄉、瀠溪鄉、慶嶺鄉、雙河鄉??h政府駐文江鎮,距宜賓市區45千米。 2001年12月17日,高縣政府駐地由文江鎮遷至慶符鎮。 2001年底(估計時間),全縣面積1326.93平方千米,人口462643人,轄25個居委會、285個行政村。 2004年,高縣轄12個鎮(慶符、文江、沙河、嘉樂、大窩、羅場、蕉村、可久、來復、月江、勝天、復興)、12個鄉(騰龍、白廟、仁愛、趲灘、羊田、落潤、瀠溪、慶嶺、翻身、四烈、賈村、雙河)。 2005年10月8日,高縣鄉鎮行政區劃建制由原24個鄉鎮調整為19個鄉鎮,撤銷翻身、仁愛、騰龍、白廟、賈村5個鄉建制。擴大4個鄉鎮行政區域。 高縣轄12個鎮(慶符、文江、沙河、嘉樂、大窩、羅場、蕉村、可久、來復、月江、勝天、復興)、7個鄉(趲灘、羊田、落潤、瀠溪、慶嶺、四烈、雙河)。 鄉鎮概況鎮名概況 高縣縣位于四川南部,坐落在萬里長江第一支流南廣河河畔。位于四川盆地南緣,東經104°21′~104°48′、北緯28°11′~28°47′。東鄰珙縣、長寧縣,西接宜賓縣,南界筠連縣,北與宜賓市翠屏區相望,東北、西南分別與南溪區和云南省鹽津縣毗連。
地貌
高縣縣境南北長61公里,東西寬32公里,面積1321平方公里。山地、丘陵、槽壩相間地形,分別占43.88%。43.72%、12.4%。
氣候
屬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性氣候,年平均氣溫18.1℃,降水量1021毫米,無霜期360天。
水文
全縣有大小溪河31條,分屬金沙江和長江水系,其中南廣河為縣內最大河流。
自然資源編輯土地資源
高縣相冊 (5張)
高縣土地總面積198.02萬畝。其中耕地面積90.60萬畝,園地面積9.14萬畝。林地面積49.64萬畝,水域面積5.10萬畝,未利用地29.72萬畝,其它13. 82萬畝。
礦產資源
高縣有煤、紫砂泥、石灰石、石英砂、耐火粘土、油頁巖等數十種礦產資源,其中煤可開采量4.8億噸以上,石灰石可開采量5億噸以上,石英砂可開采量1億噸以上,紫砂泥可開采量1億噸以上。
電力資源
高縣地方水電裝機容量6.5萬千瓦,南廣河水電梯級開發完成后,可達8萬千瓦,居宜賓市10區縣前列。
人口編輯2009年末,全縣總人口52.37萬人,其中非農人口6.75萬人,農業人口45.62萬人;男性人口27.28萬人,女性人口25.1萬人,男女性比例109∶100。當年出生人口5992人,死亡人口3811人,人口出生率11.54‰,人口死亡率7.34‰,人口自然增長率4.2‰。全縣常住人口43.6萬人,城鎮化率達到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