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邑縣,又名鳳城,隸屬于石家莊市,位于華北平原西部邊緣,地理坐標處于北緯37°33′~37°42′、東經114°26′~114°43′之間。距河北省會石家莊50公里。高邑縣屬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氣候,年平均溫度12.5度,平均年降雨量520mm,年日照時間2660小時,平均無霜期191天。高邑縣縣域面積222平方公里,轄三鎮兩鄉。截至2011年,高邑縣總人口19萬, 漢族漢族人口占總人口的99.98%。高邑縣擁有回族,壯族,哈尼族等少數民族。 高邑縣,是石家莊南部重要的交通樞紐,京廣鐵路、京廣客運專線(高鐵)、107國道及京深高速公路縱貫南北。高邑縣,地下礦產資源豐富,其中,煤炭,石灰石,陶土類,沙子類礦產資源居多。 2012年,高邑縣地區生產總值完成63億元,高邑縣旅游資源較為豐富,其中劉秀公園1981年列為高邑縣重點保護文物,2008年升級為省重點保護文物。
位置境域
高邑縣位于華北平原西部邊緣,地理坐標處于北緯37°33′~37°42′、東經114°26′~114°43′之間。太行山脈東麓,省會石家莊南51公里處。高邑縣北靠元氏縣,南接臨城縣,西臨贊皇縣,東與趙縣、柏鄉縣毗連。南北長16.5公里,東西寬23.75公里,總面積211平方公里,素稱蕞爾。
氣候
高邑縣年平均氣溫12.6℃,年平均降水量513.1毫米,平均風速2.5米/秒,年日照總時數2615.5小時,無霜期194天。高邑縣屬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日照時數為2615.5小時,太陽輻射總量為132.4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均氣溫為攝氏12.7度,最高溫度42度,出現在1972年6月16日。最低氣溫為零下23.1度,出現在1972年1月26日。年平均降水量為513毫米,多集中在七、八月份,占年降水量的57.9%。
地貌
高邑縣位于太行山東麓,高邑縣總體趨勢西偏高、東偏低。東部平原區海拔40-60米,地勢平坦,去內地毛可以劃分3中類型。自西向東可分為西南為丘陵區、縣東北部沙丘地,其余為平原區。
水文
高邑縣有槐河、姊河兩條主要河流。由于兩河上游均建有水庫,常年斷流。宣漢縣槐河長9.2公里,流域面積74.1平方公里,河寬400-5000米。宣漢縣姊河從贊皇縣東王俄入境,流經高邑縣12村入柏鄉縣境,境內流長16.5公里,流域面積147.9平方公里,河寬250米。宣漢縣槐河最小斷面泄洪量每秒1564立方米,最大洪峰流量每秒4190立方米。宣漢縣姊河最小斷面泄洪量每秒752立方米。
行政區劃
截至2011年,高邑縣轄3個鎮、2個鄉。鎮:高邑鎮、大營鎮、富村鎮、鄉: 中韓鄉、萬城鄉。
自然資源
植物資源
高邑縣縣內無原始森林植被、天然植被,只有在西部丘陵崗坡有些灌木及野生草被植物,可分為天然次生林、人工植被以及河灘草植被。主要由木本、果樹、亞喬灌木、藤本、草本等幾種植物種類。木本有喬木、楊、柳、榆、國槐、洋槐、銀杏、椿、香椿、泡桐、法桐、竹桃、毛白楊、槭、柏、檜柏、杉、松、棟。亞喬灌木有桑、皂角、荊、紫穗槐等。藤本有紫藤蘿、枸杞等。果樹有棗、梨棗、冬棗、柿、梨、桃、杏、核桃、花椒、黑棗、蘋果、海棠、檳、香果、山楂。草本有菊科、禾本科、豆科、薔薇科、毛莨科、茄科、馬鞭草科、忍冬科、傘形科、百合科等植物組成的植物群落。喬木、亞喬灌木分布在高邑縣各地,以西部丘陵溝壑為多,藥材植物多在丘陵崗坡地區,人工林分布在南焦、中韓、坊珊等地,草甸植物分布在姊、槐兩河流域。
礦產資源
高邑縣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儲備,其中,煤炭,石灰石,陶土類,沙子類礦產資源。煤炭主要分布在縣西部與贊皇縣交界處,儲量39萬噸,質量較好,約36千卡每公斤。石灰石主要分布在富村鎮北瀆村一帶,儲量130多億噸。陶土類包括陶土、鋁土、桃花土等,總儲量約1300萬噸,主要分布在西部丘陵地區、沙子類包括建筑用砂、鑄造用砂兩種,總儲量約1500萬噸。其中鑄造砂500萬噸,主要分布在北瀆村東。建筑用砂約1000萬噸,主要分布在槐河、泲河兩條河道。
人口民族
截至2011年,高邑縣總人口19萬, 擁有漢族,回族,壯族,哈尼族等民族,其中漢族人口占總人口的99.98%。
交通環境
止2012年,高邑縣是河北省南部重要交通樞紐。京廣鐵路、京珠高速、107國道、石武高鐵、石邢公路(紅旗大街南延)縱貫縣域南北,連接晉冀魯三省的393省道橫穿東西,是“西煤東輸”的重要通道。石武高鐵“高邑西客站”是石武高鐵線唯一一家縣級站點。京廣鐵路高邑客運站是京廣鐵路大提速后石家莊—邢臺之間唯一站點。
經濟概況
綜述
2012年,高邑縣地區生產總值完成63億元,比2011年增長12%;全部財政收入完成3.8億元,其中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完成2.05億元,分別比2011年增長24.4%和27.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7153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8346元,分別比2011年增長12.6%和15.9%。2012年,高邑縣固定資產投資完成42.9億元,比2011年增長25.4%。
第一產業
截至2010年,高邑縣五年累計爭取市級以上項目資金1.1億元,發放糧食直補、綜合直補和農機具購置等各類補貼7600萬元。截至2010年,高邑縣蔬菜種植面積達到10萬畝,跨入石家莊市蔬菜12大縣、河北省蔬菜30強縣行列。截至2010年,高邑縣建設大苗基地1.2萬畝。截至2010年,高邑縣五年累計植樹460萬株,森林覆蓋率由1.85%提高到10.8%,發展節水灌溉2.43萬畝,綜合開發治理土地4.4萬畝。
第二產業
2010年,高邑縣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14.2億元,實現利稅6.5億元,建陶新區縱干道、橫干道和金世紀至石賈線三條道路竣工通行,紅旗大街南延一期、工業區1號路、2號路竣工,建陶產業,新增高檔生產線25條,紡織產業,新增紡紗能力25萬錠?;ぎa業,新上氧化鋅生產線60條。
第三產業
2013年,高邑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23.2億元,比2012年增長15.7%。高邑建材城完成投資3.2億元,成為華北最大的產地型建材交易市場,入駐商戶132家。2013年,高邑縣家電、摩托車和汽車下鄉補貼2195萬元。2013年,永和豆漿、德克士等快餐連鎖企業落戶高邑縣。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截至2011年,高邑縣撤并學校、教學點36所,集中建設標準化小學39所、標準化初中為5所、特教學校1所,2011年,高邑縣購置中小學理科教學儀器315種4065件,音體美教學器材141種13082件,儀器櫥860個,圖書架430個,裝備計算機教室25個共計565臺,裝備多媒體教室162個,高邑縣完全小學以上學校實現“校校通”,26所學校實現了“班班通”。2011年,高邑縣分別組織了校長任職培訓和提高培訓達100人次,舉辦了骨干教師培訓1300多人次,舉辦了聽課、教研、座談會、專任教師培訓等多種專項活動,參加教師達2000人次。
城市建設
截至2011年,高邑縣主城區建成區面積12平方公里,城區路網形成了“六縱六橫”的主路網格局,供水管網、自來水廠、排水管網、污水處理廠、垃圾填埋場、天然氣站及供氣管網等設施完備,石家莊市南部山前工業區和石武高速鐵路客運專線建設,總長6.7公里、雙向八車道的府前路西延工程打造了連接主城區和西部新城的快速通道。
衛生事業
截至2002年,高邑縣共有103個單位,4541名在職職工及673名離退休人員已納人當地醫療統籌范圍。 截至2011年,高邑縣有5所醫療機構納入河北省衛生醫療系統,分別是高邑縣醫院、高邑縣中醫院、高邑縣婦幼保健院、高邑縣疾控預防控制中心、高邑縣衛生監督所。
社會保障
截至2010年,高邑縣改造中低產田面積1萬畝。推進飲水安全工程,解決5個村、6000人的飲水困難,2010年,高邑縣完成植樹50萬株以上。2010年,高邑縣整治小街小巷30條,2010年,高邑縣完成城區統一供水工程,截至2010年,高邑縣120套廉租住房投入使用,截至2010年,高邑縣擴大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五大保險覆蓋面,養老、工傷保險分別新增400人以上,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參保率達到90%。
風景
趙南星祠堂位于城關鎮東關村趙家街,原名趙氏宗祠,后為紀念吏部尚書趙南星而改稱今名。始建于明洪武末年,原系平頂建筑,清嘉慶元年改建為硬山布瓦頂。有正殿三間,正門過廳一間,門西側各有耳房一間,正殿和門樓兩側有磚砌高墻相連,中間成長方形小院。一九八二年石家莊地區文化局曾撥??钚蘅?。劉秀公園劉秀公園位于高邑縣城南2華里的花園村村南。設立劉秀公園是為了史紀傳說中的“劉秀登基”。據史料記載,公元25年,劉秀于此千秋臺登基稱帝,欲開創其千秋霸業,故曰:千秋臺。千秋臺遺址乃漢光武帝劉秀登基之地,原還有觀星臺、點將臺、四將臺等。房子郡遺址房子郡遺址位于高邑縣城西南7.5公里處,西富村鄉古城村西北?,F殘留城垣,南北250米,東西274米,寬28米,高6.5米。春秋屬晉地,戰國初屬中山國,后歸趙。二君祠遺址二君祠遺址位于縣城西北一點五公里處,高邑鎮五百村村北,俗稱“馬棚崗”。相傳是戰國時代趙國平原君和魏國信陵君的好友薛、毛二公的墓地。鳳凰山玉帝廟遺址鳳凰山玉帝廟遺址位于富村鎮北瀆村西北二百五十米之鳳凰山上。長四十米,寬三十八米。廟已拆除,墻垣殘跡尚存,有石像三尊(道、佛、儒),有身無頭,面南背北。趙村古墓趙村古墓趙村古墓位于中韓鄉趙村村南。高約10米,南北長48米,寬41米。因一直未曾挖掘過,外表似大土疙瘩,故又稱疙瘩。關于此墓,歷來眾說不一,有說是漢墓,有說是元代墓。至于墓中所葬何人,葬于何年,至今無從查考。
歷史文化
高邑縣后哨營貓頭靴,是由人工納縫繡制的一種具有實用性、欣賞性、祈福意義的布藝民間美術制品。屬虎鞋的一個支脈,人們都知道,虎鞋是中華民族傳統藝術的一個組成部分?;⑹前佾F之王,虎以威風勇猛而深受人們喜愛。自古以來,人們就把虎的形象制成各種圖騰,用來賜福避邪,在民間流行著制作、穿戴使用虎鞋、虎帽、虎枕的習俗。高邑腰鼓高邑腰鼓起源于20世紀50年代,系陜北腰鼓向全國輻射、流傳過程中產生的新的藝術形式,經50年的發展演化及加工改造,已形成地方特色鮮明的民間藝術。莊頭剪紙莊頭剪紙屬原生態傳統美術項目,2011年被列為石家莊市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莊頭剪紙又稱莊頭原生態剪紙,和其它地方的剪紙不同的是它的原生態性,就是說它直接拿剪刀對物景或憑想象剪鉸各種圖案,不用任何刀具刻制,所剪作品花樣繁多,刀法細膩,造型夸張,體裁廣泛,古樸大方,意趣橫生,對稱連貫,妙剪生花。莊頭剪紙以紅裱為主要材料。剪制的對象以花卉、果蔬、動物為主,還兼有人物和書法。
歷史名人
趙南星(1550~1627),明代散曲作家,明朝后期著名的政治家,官至吏部尚書,是東林黨的首領之一。字夢白,號儕鶴,別號清都散客。明代高邑人。李標,當地稱李閣老,字汝立,號建霞,高邑李家莊人。明萬歷三十五年進士。歷官禮部尚書、戶部尚書、少保兼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學士,曾兩次出任內閣首輔。[10 李士劭,字若許,歷官奉議大夫、四川松潘道僉事、江南按察司僉事、淮海兵備道。曾仝??≮w南星《史韻》一書于杭州署府。
李國治書法“有書真富貴,無事小神仙”李伸,字來臣,順治已亥進士。韶州府推官,改補永寧縣知縣,贈通奉大夫。其詩詞膾炙人口,被選入《國朝畿輔詩傳》。 李兆齡,字仁遐,號月巖。福建閩清縣知縣,封中憲大夫,贈通奉大夫。著有《舒嘯閣詩集》十二卷。 李渭,字菉涯,康熙六十年進士。歷官刑部主事、岳州知府、嘉定知府、彰德知府、山東鹽運使、山東按察使、安徽布政使、山東布政使。李經芳,字掌綸,號棣亭,乾隆庚午舉人。歷任朝儀大夫、福建永春州同知、陜西隴州知州、華州知州、戶部浙江司員外郎、湖北施南府知府兼漢黃德巡道。 李國治 ,字筱蕓,一字嘯之,別號自修居士。同治癸酉科拔貢,河南陜州直隸州州判。在任期間勤慎愛民,頗著政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