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州,廣東省茂名市代管縣級市。位于廣東省西南部,粵西南部,東近南海,南踞鑒江平原,西連廣西,北靠云開大山,扼粵桂六縣市要沖,東連陽春市、電白區,南接茂南區、北鄰信宜市,西南與化州市、西北與廣西北流市接壤。高州市原稱茂名縣、高州縣 ,是由元代起高州府(路)治茂名縣演變而來;而“高州”這個地名則是由”高涼“演變而來。隋朝以前,高涼郡治所為今恩平、陽江一帶;隋唐以來,逐漸向西部一帶發展,政治中心也隨之轉移到今高州境內;到元明清,道、路、府、縣治所均設置在茂名縣城(今高州城),茂名縣成為粵西地區的政治、經濟以及文化中心。民國時期,撤府留縣。茂名縣先后隸屬廣東省高雷道、南路行政區、第七行政區、第十三行政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不久,茂名市成立,茂名縣剩下的大部分地區與信宜縣遂改為高州縣(后來分出信宜);1993年撤縣設立縣級市,是為高州市。 高州市是廣東省歷史文化名城,“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發源地,“中國民族民間藝術(木偶)之鄉”(高州木偶戲被命名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楹聯文化城市”。盛產嶺南三大名水果——香蕉、龍眼、荔枝,被譽為“全國水果第一縣(市)”。 (注:關于高州的概念有兩個,一個指現今高州市,另一個指高州府。關于后者,詳見高州府詞條。)
歷史沿革編輯“高州”這個地名概由“高涼郡”演變而來。一說高涼郡以今高州市曹江鎮銀塘的高涼嶺而得名?!蹲x史方輿紀要》載:“高涼山,本名高梁,以群山森然、盛夏如秋,故名高涼?!备咧轂槟铣捍矫?。唐堯虞舜時期,約公元前26世紀初至公元前21世紀初,今高州境屬南交。
高州新城區 (4張)
夏、商、周至秦時期約公元前21世紀初至公元前256年,今高州境屬百越。公元前214年(秦始皇三十三年)平定南越,置南海、桂林、象郡,今高州境屬桂林郡。秦亡后,南??の沮w佗取桂林、象郡,稱南越武王,及至西漢前期,今高州境屬南越國。公元前111年(西漢元鼎六年)漢滅南越國,分其地為南海、蒼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珠崖、儋耳九郡,今高州境屬合浦郡高涼縣。公元147年(東漢建和元年)合浦郡分立高興郡;168年(東漢,建寧元年)改高興郡為高涼郡,旋廢;220年(建安二十五年)分高涼縣立高涼郡治思平縣,吳又立高興郡治廣化縣,俱屬廣州,今高州境屬廣州高興郡地(高興郡領廣化、莫陽、海安、西平、化平五縣;參照《中國歷史地圖集》(右下見圖冊),廣化在今陽西境,莫陽在今陽春境,海安在今恩平或臺山境,西平、化平均未知所在;今高州不知具體屬高興郡何縣)。280年(西晉,太康元年)滅吳,高涼、高興二郡仍吳制。太康中,撤高興郡并入高涼郡。
高州西城門南朝、隋、唐、五代十國時期宋,今高州境大部屬高涼郡(當時高涼郡領思平、安寧、莫陽、羅州、西鞏、平定、禽鄉七縣;思平在今恩平境,安寧在今陽江境,莫陽在今陽春境,羅州在今化州境,西鞏疑在今陽春境,平定、禽鄉未知所在;今高州尚未知具體屬何縣,疑西部、西南部屬羅州縣);東北部屬海昌郡。齊,除西南隅屬越州高興或永寧郡外,其余同宋制。梁大通中(公元528年),梁平俚洞置高州,州治在今陽西縣。南朝梁大通中(公元530年),置電白郡,郡治在今高州長坡舊城,屬高州;同時在今化州升羅州縣為羅州,今高州市西部、西南部屬羅州高興郡;北部屬瀧州梁德郡;中部、東部屬高州電白郡及海昌郡,南部屬高州南巴郡。陳永定二年(558),置務德縣(隋改稱良德),縣治今高州東岸鎮良德墟旁,轄今高州北部,隸瀧州梁德郡。至此,今高州中部、東部屬高州電白郡,南部屬高州南巴郡,西南部、西部屬羅州石龍郡,北部及東北部屬瀧州梁德郡務德縣及高州海昌郡。隋開皇九年(589),廢電白郡、海昌二郡置電白縣,廢
地圖連江、南巴二郡置連江縣、南巴縣,隸高州,高州治所仍在高涼縣(今陽江西)。開皇十年(590),廢高興郡置石龍、吳川、茂名三縣(一說開皇十八年增設茂名縣),三縣均隸羅州。今高州市中部、東部屬電白縣、南部屬南巴縣、西部屬茂名縣、北部良德縣。隋大業三年(607)高州、羅州被廢,復置高涼郡,治所在高涼縣(今陽江西),廢瀧州為永熙郡。當時電白縣(今高州中部、東部屬之)、南巴縣(今高州南部屬之)、茂名縣(今高州西部屬之)屬高涼郡,良德縣(今高州北部屬之)屬永熙郡。唐初屬高州,貞觀八年(634年)分置潘州治茂名,二十二年(648年)又陡置高州始治高涼移治良德。天寶初(742年)改高州曰高涼郡,潘州曰南潘郡。后梁開平元年(907)茂名縣更名為越裳縣,龍德三年(923)復茂名縣,屬南漢。宋開寶五年(872年)州廢,以縣屬高州。景德元年(1004年)屬竇州。三年(1006年)還屬高州。元復屬高州,大德八年(1304年)徒高州路來治(茂名縣)。
高州三塔 (2張)
清代沿明制此時高州府轄有化州、茂名、信宜、電白、吳川、廉江(時稱石城)等一州五縣,屬高陽雷道,府治茂名縣。由于高州轄地較大,地理位置又處于戰略要沖地帶,因此便把高州府稱為廣東下四府之首府,茂名縣為粵西地區經濟、政治和文化中心。(注:高州府不等同于今高州市。)民國時期,撤府(高州府)留縣(茂名縣),茂名縣即現今高州市的主體。茂名縣先后隸屬廣東省高雷道、南路行政區、第七行政區、第十三行政區。新中國成立后,茂名縣先后隸屬南路專區、高雷專區、粵西行政區、湛江專區。
嶺南歷史文化名城——高州1958年9~10月,將茂名縣南部的原公館鄉和袂花鄉、鰲頭鄉的部分地域劃入茂名市;將原小良鄉劃入電白縣;將原石鼓鄉的南盛、鰲頭鄉的蘭石和龍首鄉劃入化州縣。同年11月,茂名縣與信宜縣合并為茂信縣,12月茂信縣定名稱高州縣。1961年4月,高州縣分高州、信宜兩縣,高州縣隸屬湛江專區。1983年,實行市帶縣制,高州縣隸屬茂名市。1993年6月,撤縣設市,高州縣改為高州市,由茂名市代管。同年12月正式舉行撤縣建市掛牌儀式。
行政區劃編輯區劃沿革
高涼鼓韻高州市地處粵西山區,由原茂名縣發展而來。這里簡述茂名縣(及后續高州縣)的境域變化:隋朝設茂名縣,唐設潘州,宋朝并潘州入高州,北宋開寶五年(972),廢潘州及南巴,潘水2縣入茂名縣。當時的茂名縣地域寬闊,南部東到麻崗鎮東,西至梅菉。南頻南海。后逐縮減地域。明朝成化三年(1467)電白縣從舊城遷治神電衛(今電城)時,把縣治舊城的附郭及懷德等六鄉劃歸茂名縣,茂名縣則把下博鄉即原南巴縣地(霞洞、林頭、大衙、麻崗等今電白西面)劃給了電白縣。1958年5月12日,(在茂南地區)成立茂名市政籌備處。23日改為茂名工礦區城市籌備處。8月26日成立茂名工礦區市。9~10月,將茂名縣南部的原公館鄉和袂花鄉、鰲頭鄉的部分地域(今金塘、公館、新坡、高山、鎮盛、鰲頭、袂花等7個鎮,茂南城郊經濟開發試驗區和河東、河西、紅旗、新華、露天礦、官渡、站前等7個街道辦事處)劃給茂名工礦區市(1959年5月9日更名為茂名市);將原小良鄉(今茂名市茂港區小良鎮)劃入電白縣;將原石鼓鄉的南盛(今化州市南盛街道局部,下同)、鰲頭鄉的蘭石和龍首鄉劃入化州縣;1961年化州、吳川分縣后,蘭石、龍首等劃給吳川縣,南盛劃給化州縣。
歷史地圖(前十幅摘自《中國歷史地圖集》) (13張)
1958年11月茂名(茂中、茂北地區)、信宜兩縣合并為茂信縣(未發印信),后正式定名為高州縣??h治高州鎮。1961年4月1日起分為高州、信宜兩縣。原信宜縣除古丁、馬貴、深鎮三個公社劃歸高州外,全部劃歸信宜縣;原屬茂名縣的其余地區和古丁、馬貴、深鎮為高州縣 。故在此之前,上文所討論的高州歷史沿革均當不含此三鎮。1987年,根據群眾的要求和上級批準,將高州縣分界公社的山閣、燒酒、霞池、黃杰、祿村、合益、金塘嶺、福居等八個大隊劃歸茂名市,成立山閣公社,現為山閣鎮。此后至今,高州縣(后改市)轄域未作變更。
區劃詳情
高州市政府駐潘州街道,市區現有面積33平方公里,人口35萬。共轄23個鎮,5個街道辦,轄有438個村委會、48個居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