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爾木”為蒙古語音譯,意為河流密集的地方,地處青海省西部、青藏高原腹地,轄區由柴達木盆地中南部和唐古拉山地區兩塊互不相連的區域組成,市區位于柴達木盆地中南部格爾木河沖積平原上,平均海拔2780米,屬高原大陸性氣候。
格爾木以東是西寧,以北是敦煌,以南是拉薩,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通往新疆、西藏等地的中轉站。
截至2011年,格爾木市總面積近12萬平方公里,全市總人口30萬,城市人口占86.6%,有漢、蒙古、藏、回等34個民族,其中漢族人口占69.8%。格爾木市旅游資源十分豐富,境內有長江源頭、萬丈鹽橋、雪山冰川、昆侖雪景、瀚海日出、沙漠森林等獨具特色的自然景觀,獲得“中國優秀旅游城市”的榮譽稱號。
歷史沿革
遠古時期
在格爾木市東140公里的諾木洪搭里他里哈遺址有一處青銅器文化遺存,被命名為“諾木洪文化”,其時代約為中原的西周時期,距今2700多年。那時人們從事農業與畜牧業,飼養的家畜有羊、牛、馬、駱駝等。人們身著毛布衣服,腳穿牛皮鞋,佩帶各種裝飾品,居住的是有榫卯結構的木建筑房屋。勞動之余還吹奏骨笛娛樂。諾木洪文化是中國西部古代民族羌人部落游牧的地區之一。這里的羌人與青新交界一帶的“若羌”關系密切。
兩晉南北朝時期
西晉末年,遼東鮮卑吐谷渾部遷入甘青地區,其后漸漸強大,以青海為其活動中心。至南北朝時期,在廣大羌人的支持下,實現了對長期分散“無相長一”的諸羌的統一,建立起以鮮卑人為中心與諸羌領袖的聯合政權吐谷渾國。格爾木地區成為吐谷渾國屬地。北朝到隋初,連接中原與西域的絲綢南道“青海道”一度十分興盛,青海通分南、北兩分道,其中南分道即過日月山,由青海湖南經都蘭,格爾木西入新疆及其經西地區的交通線。格爾木以其沖要位置,為中西經濟文化的交流和發展發揮過作用。
隋朝時期
隋煬帝大業五年(609年),隋滅吐谷渾國,在吐谷渾故地設置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其中西??ぶ瓮略喒识挤钩?青海湖西15里鐵卜恰古城),郡下設宣德、威定二縣,威定縣治約在今都蘭縣境,從此格爾木地區正式納入中原統一王朝的版圖,雖然接受中原封建王朝的管轄時間很短(僅7年),隋亡,吐谷渾便復其故地,但這對該地區經濟開發、民族交往所產生的積極影響無疑是深遠的。
唐朝時期
唐初,吐蕃王國在西藏崛起,唐高宗龍朔三年(663年)吐蕃滅吐谷渾國,占吐谷渾故地,從此格爾木地區的游牧民族便由鮮卑與羌人的結合逐漸變成吐蕃民族。吐蕃統治河西隴右地區時,曾辟有邏些(拉薩)至沙州(敦煌)的交通驛道。9世紀中葉吐蕃王國分裂后,格爾木地區如同青藏高原的其他地方一樣,處在部落割據局面中。
元朝時期
13世紀中葉,元朝開始直接統轄整個藏區,結束了青藏高原400年的分裂割據局面。元順帝時封蒙古貴族卜煙帖木兒為寧王,率蒙古兵士鎮守柴達木地方。1955年秋,在格爾木農場第一作業站平地造田時,發現元代紙幣一包。1958年冬,在諾木洪發現一具蒙古族武將的干尸。
明朝時期
元代覆亡后,寧一卜煙帖兒于明洪武七年(1374)降明,次年被封為安定王,仍駐守原地。明朝于其地設立定安、阿端、曲先、罕東四衛。史稱“西寧塞外四衛”。這時居住的民族以撒里維吾爾人(又稱黃頭回紇,即今裕固族的前身)為主,也有藏、漢、蒙古族等。格爾木地區曾屬于四衛中曲先衛活動范圍。明武宗正德初年,東蒙古進入柴達木地區,殘破四衛,役屬諸番。16世紀中葉,蒙古土默特部首領俺答汗率數萬人進入青海地區,約半個多世紀后,這一支勢力漸衰,占據青海的是蒙古喀爾喀部。明崇禎九年(1636)秋,衛拉特蒙古四部之一的和碩特部在其首領固始汗的率領下自今新疆伊犁進入青海,幾年后略定衛藏,統治了全國藏區。
清朝時期
清雍正三年(1725)清朝開始直接統治蒙藏地區,將青海各部劃定游牧地界,仿內蒙札薩克制度,統一編為二十九旗,分左、右翼兩盟。旗長稱札薩克,由蒙古貴族王、公、貝勒、臺吉等擔任,扎薩克之下有佐領,什長等。各旗之間互不統屬,不得私自往來,清政府在西寧設有“欽差辦理青海蒙古番子事務大臣”(簡稱西寧辦事大臣),統一管理各旗軍政事務。格爾木地區屬于左翼盟和碩特西左翼中旗,為固始汗史哈納克上謝圖后裔之封地。雍正三年始封都領公中札薩克,授一等臺寺吉。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賜公品級,民國二年(1913)晉封輔國公。該旗初封時有戶1200戶,民國時(1938年)約1050戶。原定牧地東起諾木洪河,西至格爾木河,北至河西走廊疏勤河接嘉峪關界,南至諾木罕木魯接玉樹邊界,后駐牧于烏圖美仁河一帶的臺吉乃爾,故該旗俗稱臺吉乃爾旗。
民國時期
民國六年(1917)秋,甘邊寧海鎮守使馬麒在都蘭寺(今烏蘭縣東)設置都蘭理事,民國十九年(1930)即青海建省后第二年改為都蘭縣,包括游牧于格爾木地區的西右翼中旗在仙的蒙古十旗,還有藏族五族統歸都蘭縣管轄。
民國二十八年(1939)五月,在德令哈設通新設治局,和碩特西右中旗隸通新設治局。民國三十五年(1946)裁通新設治局。臺吉乃等旗仍歸都蘭縣轄。
1934年,居住在新疆阿爾泰地區的哈蒺克族群眾因不堪忍愛新疆軍閥盛世才的反動統治,奮起反抗失利后,開始由新疆向甘、青、新邊界遷移,1936年哈族約4000戶、30000人東逃,途中遭受盛世才軍隊的追擊和轟炸,人畜傷亡很大,來到甘青地區后,生活很困難。1939年前后,格爾木一帶也成了哈族常常流動居住的地方。青海軍閥馬步芳一開始利用回族和哈族信仰伊斯蘭教這一關系,欺騙哈族,后來向哈族要款派差,大量勒索其牲畜和財產,又強拉壯丁修公路,使哈族生活更加貧困不堪。馬步芳還挑撥民族關系,致使哈、蒙、藏等民族間長期殘殺擄掠,游牧于格爾木的蒙古族被迫遷出本地,流落到諾木洪和甘肅北一帶。哈薩克人民也過著長期游泳逃亡的苦難生活。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不久,活動在格爾木地區的主要是哈薩克族。1949年9月5日,青海省大部分地區解放。1950年8月,中共青海省委派哈族代表哈里木等5人來到海西聯系哈薩克族,爭取解放。后住在尕斯一帶的哈薩克族派哈木、尼哈買提到省里接洽,省政府安排他們去北京參觀學習。1951年,潛伏在哈族中的國民黨殘余分子、反革命匪特偷襲、伏擊人民解放軍。在他們的挑撥、威脅下,哈族人未及時獲得解放。再次到處流浪,過著穴居野處的非人生活。1952年8月,甘、青、新三省共同派出代表全面開展了對哈族群眾的政治爭取工作,青海派出的代表哈木、尼哈買提等來到阿爾頓曲克(哈薩克語,意為“金色的山峰”,即今格爾木市西郊,因地在今昆侖山北麓,故名),從昆侖山中召回205戶群眾。中共都蘭縣委決定由當時擔任都蘭縣副縣長的哈木、縣政府副主席的尼哈買提在阿爾頓曲克代表政府行使權力,從此格爾木正式解放。
1953年9月11日,西北行政委員會民族訪問團來格爾木訪問期間,宣布成立了阿爾頓曲克哈薩克族自治區籌備委員會,1954年7月15日召開了阿爾頓曲克自治區首屆人民代表大會,從此正式成立了海西阿爾頓曲克哈薩克族自治區人民政府。1956年3月1日成立了格爾木工作委員會(1959年10月23日中共中央批準),為縣級領導機構。1960年11月17日國務院全體會議第105次會議批準撤銷格爾木工委,設立格爾木市。1966年3月27日改設格爾木縣,1980年6月14日又改設市。
行政區劃
1980年6月14日改縣建市后,設立3個街道辦事處。
1988年底共有7個基層政權機構,即3個辦事處(昆侖路辦事處、金峰路辦事處、河西辦事處)、4個鄉(唐古拉山鄉、烏圖美仁鄉、大格勒鄉、郭勒木德鄉),24個居民委員會,28個村(牧)民委員會。
1992年成立格爾木昆侖經濟開發區(2002年升格時隸屬格爾木市管理),2002年又增設了兩個辦事處(黃河路辦事處、西藏路辦事處),下設24個社區、38個村(牧)民委員會。
2002年市政府又設置了三個副縣級工行委(東城區工行委、西城區工行委、察爾汗工行委)。格爾木市仍隸屬海西蒙古藏族自治州管轄,為副地級市。
2001年底,轄3個副縣級行政委員會,3個街道、4個鄉,34個居委會、34個村(牧)委會。
2012年,格爾木市轄3個行委,包括5個街道,2個鎮,2個鄉。
地理位置
格爾木市坐標:94.89°,緯度36.42°。府距州府駐地338千米,距省會西寧市710千米,格爾木地處青藏高原腹地,市區位于柴達木盆地中南部,海拔2780米。截至2010年,轄區總面積11.89萬平方公里,是世界上轄區面積最大的城市,市區建成面積27平方公里。
地質地貌
格爾木市地處歐亞大陸中部,地貌復雜,地形南高北低,由西向東傾斜。昆侖山、唐古拉山橫貫全境,山勢高峻,氣勢磅礴。該市居世界屋脊,境內雪峰連綿,冰川廣布,冰塔林立,河流縱橫,湖泊星羅棋布,為世界之最唐古拉山主峰格拉丹東雪峰海拔6549米,高峻挺拔,雄偉壯麗,是長江和瀾滄江的發源地。盆地地勢平坦,沙丘起伏,綠洲陷顯,鹽湖、堿灘、沼澤眾多,其中察爾汗鹽湖是世界是最大的鹽湖,號稱“鹽湖之王”。
氣候
格爾木市轄區屬大陸高原氣候,少雨、多風、干旱,冬季漫長寒冷,夏季涼爽短促,降雨量年平均僅41.5毫米,蒸發量卻高達3000毫米以上。日照時間長,年平均高達3358小時,光熱資源充足。唐古拉山鎮轄區,屬典型高山地貌,氣候寒冷,僅有冬夏兩季,年平均氣溫-4.2℃,極端高溫35℃,極端低溫-33.6℃。無絕對無霜期。年平均降水量284.4毫米,年蒸發量1667毫米。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格爾木市盆地轄區鹽湖資源儲量大。察爾汗鹽湖、東西臺吉乃爾礦區,其面積相當美國西爾斯鹽湖的50倍,是中國最大的鎂鋰鹽礦床。其中集約了600億噸的氯化物為主的近代鹽沉礦物質。鉀、鎂、鋰、硼、溴、碘、銣等的儲量和品位,均居全國之首。唐古拉山地區水晶、鉛鋅、煤等礦藏,儲量豐富,有待開發。
生物資源
唐古拉山地區是青海省野生動植物自然保護區。高原特有的野牦牛、白唇鹿、野驢、雪豹、雪雞、黑頸鶴、雪蓮等,是極為珍貴的稀有品種。
農牧業主產小麥、青稞、馬鈴薯、甜菜和綿羊。
經濟
2012年,格爾木市生產總值290億元,比上年增長20.0%。人均生產總值130265元,增長16.5%。第一產業完成增加值2.53億元,比上年增長12.0 %;第二產業完成增加值226.76億元,增長21.2%;第三產業完成增加值60.71億元,增長15.8%。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占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由上年的0.89:77.89:21.22轉變0.87:78.20:20.93,第二產業上升0.31個百分點,第三產業下降0.29個百分點。一、二、三產業對生產總值的貢獻率分別為0.6%、82.3%和17.1%,分別拉動經濟增長0.1、16.5和3.4個百分點。
第一產業
2012年,格爾木市農業總產值4.06億元,比上年增長10.6 %。農林牧漁業增加值中,農業增加值1.55億元,增長7.5%;林業增加值0.12億元,增長42.4%;牧業增加值0.83億元,增長20.2 %;漁業增加值51萬元,下降70.3 %;農林牧漁服務業增加值210 萬元,增長7.5 %。
第二產業
2012年,格爾木市工業增加值205.57億元,比上年增長22.4%。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88.61億元,比上年增長21.6%,規模以下工業增加值16.96億元,比上年增長32.9%。
2012年,格爾木市實施項目144個,比上年增加26個。其中,計劃總投資億元以上項目62個(包括房地產開發項目),10億元以上項目10個。房地產業完成投資7.39億元。全年保障性住房開工2102套、竣工3396套、入住4528套。
第三產業
2012年,格爾木市固定資產投資210.42億元,增長39.9%。建筑安裝工程107.27億元,增長28.3%;設備工器具購置82.31億元,增長36.1%;其他費用20.85億元,增長2.3倍。按產業分,第一產業投資2.59億元,增長5.8倍;第二產業投資186.89億元,增長39.4%。其中,工業投資186.81億元,增長39.3%;第三產業投資20.93億元,增長39.7%。從投資類型看,國有及國有控股投資完成154.84億元,增長42.8%;民間投資完成46.72億元,增長24.6%;港澳臺及外商投資完成8.85億元,增長96.3%。
2012年,格爾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0.50億元,增長19.5%。按規模分,限額以上消費品零售額18.77億元,增長39.8%;限額以下消費品零售額21.73億元,增長6.2%。
2012年,格爾木市接待國內外游客174.49萬人次,增長20.0%。入境游客2059人,同比減少8.7%。實現旅游收入6.4億元,增長46.3%。其中:旅游外匯收入93.05萬美元,同比下降17.8%。星級賓館15家。居民消費價格比2011年上漲3.5 %。其中食品類價格上漲2.4 %,煙酒及用品類價格上漲0.9%,衣著類價格下降0.4 %,家庭設備及用品類價格下降0.1%,醫療保健用品類價格下降1.4%,交通和通訊工具價格下降1.0%,娛樂教育文化用品類價格上漲0.8%,居住類商品價格上漲13.0%。商品零售價格總水平上漲0.7 %。
2012年,格爾木市完成貨運總量2495.05萬噸,增長26.8%。其中:鐵路1510.03萬噸,增長0.1%,公路985萬噸,增長114.6%,民航275噸,增長65.8%;完成客運總量120.59萬人次,比2011年增長9.9%。其中:鐵路84.95萬人次,增長7.9%,公路26.63萬人次,增長11.4%,民航9萬人次,增長27.8%。
2012年,格爾木市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25.05億元,比上年增長21.2%。年末全市公路通車里程2233.82公里,其中:農村公路通車里程1259.93公里,高速公路80.05公里。年末公共汽車營運車輛105輛,公共汽車客運總量420萬人次;年末實有出租汽車數1189輛。
2012年,格爾木市郵電業務總量2.94億元,增長15.3%。其中,郵政業務量0.19億元,增長21.8%;電信業務量2.75億元,增長14.9%。年末固定電話裝機量6.31萬戶,減少0.19萬戶;移動電話29.61萬部,增加3.69萬部;3G電話7.3萬部,增加3.02萬部;計算機互聯網用戶3.57萬戶,增加0.5萬戶,增長16.2%。
2012年,格爾木市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完成78.02億元,比上年增長21.2%。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完成14.84億元,增長26.1%。在地方財政收入中,增值稅完成1.84億元,增長21.7%;企業所得稅完成0.98億元,下降17.0%;營業稅完成4.20億元,增長29.9%;資源稅完成2.15億元,增長17.7%;個人所得稅完成0.20億元,下降44.3%;城市維護建設稅完成2.88億元,增長63.1%。全市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支出完成28.86億元,增長19.9%。在各項支出中,醫療衛生支出增長15.2%,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增長15.8%,交通運輸支出增長8.9%,教育支出增長29.3%。文化體育與傳媒支出增長22.1%,農林水事務支出增長21.6%,住房保障支出增長10.5%。
2012年,格爾木市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余額173.36億元,比年初增加25.75億元。其中:單位存款余額85.48億元,比年初增加15.91億元,個人存款余額86.23億元,比年初增加10.11億元,其他存款1.64億元,比年初減少0.28億元;各項貸款余額226.27億元,比年初增加64.74億元。其中:短期貸款余額58.99億元,比年初增加2.64億元,中長期貸款余額162.38億元,比年初增加58.87億元。
2012年,格爾木市保費收入2.37億元,增長15.1%。其中,財產險保費收入1.28億元,增長13.5%;壽險保費收入1.09億元,增長17.1%。全年賠款支出0.59億元,增長23.1%。其中,財險賠款0.53億元,增長25.2%;壽險賠款685.5萬元,增長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