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布江達縣隸屬西藏自治區林芝市,位于西藏自治區東南部,林芝市西北部??h域總面積11650平方千米,轄3個鎮、6個鄉,常住人口27532人(2013年)。 縣人民政府駐工布江達鎮果林卡。 工布江達,藏語意為“凹地大谷口”??h境地處藏南谷地向藏東高山峽谷區過渡地帶,呈深切割的高山河谷地貌,平均海拔3600米。屬溫帶半濕潤高原季風氣候,東部溫和濕潤,森林茂密,西部寒冷干燥,為灌木草甸植被。雅魯藏布江支流尼洋河貫穿全境。旅游景點有巴松措、太昭古城、巴嘎寺等。 工布江達縣境內主要種植青稞、小麥、油菜等作物,牧業以養殖藏豬和牦牛為主。土特產品主要有蟲草、麝香、松茸等。工業門類有采礦、水力發電、木材加工等。 旅游服務業在經濟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2013年,工布江達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1.3億元,財政收入6239萬元。行政區劃編輯區劃沿革
清代,在太昭設有塘汛、驛站,太昭等地事務主要由駐藏大臣衙門直接管理,其余地方事務主要由宗政府、寺廟、家族統治。今江達鄉周圍由江達宗管轄,今朱拉鄉部分地方由朱拉寺管轄,今娘蒲鄉由拉如寺、巴嘎寺管轄,今仲薩鄉、工布江達鎮部分地方由阿沛羚卡統治。民國二年(1913年,藏歷第十五饒迥水牛年),西藏地方政府全面推行宗豁制度,在工布江達境內設江達宗、雪卡宗,今朱拉、錯高、雪卡由雪巴宗管轄,今江達、金達、加興由江達宗管轄,今仲薩、工布江達鎮由阿沛豁卡管轄。1959年7月,江達宗轄5個區、19個鄉,132個自然村;8月,設立雪巴縣和太昭縣。其中雪巴縣轄雪卡、錯高、朱拉、百巴、尼屋5個區;太昭縣轄4個區、11個鄉,133個自然村,分別為金達區(轄加興鄉、金達鄉、下巴鄉)、太昭區(轄太昭鄉、拉如鄉、金鄉)、阿沛區(轄吉德鄉、幫格鄉、孜嘎鄉)和仲薩區(轄嘎索梅鄉、林則鄉)。1960年8月,阿沛區更名為峽龍區。工布江達縣轄峽龍、太昭、仲薩、金達4個區。1961年,太昭區更名為江達區,增設加興區。工布江達縣行政區劃調整為5個區、19個鄉、133個自然村。其中加興區轄松多、白朗羅馬、加興3個鄉,金達區轄中巴、金達、下巴、尼比4個鄉,江達區轄金、太昭、拉如、吾崗4個鄉,峽龍區轄吉德、峽龍、扎瑪、朗嘎4個鄉,仲薩區轄林則、結巴、拉崗、梅4個鄉。1962年,江達區的金鄉劃分為金鄉、娘蓋鄉;加興區劃分為加興鄉、下巴唐鄉。1963年,金達區的下巴唐鄉劃為下巴鄉、多青木鄉;拉如鄉遷出成立娘蒲區,轄拉如、布久、吾崗3個鄉。工布江達縣轄6個區、21個鄉。1964年7月,撤銷雪巴縣,其所屬雪卡、錯高、朱拉三個區劃歸工布江達縣。工布江達縣轄9個區、32個鄉。1965年5月,朱拉區的柳四朗鄉、吉木雄鄉合并為朱拉鄉。1970年底,工布江達縣建立32個人民公社,129個生產隊;其中牧業公社2個,其中牧業隊12個。1983年,確定4個區6個人民公社19個生產隊(加興區羅馬林公社的羅馬林一隊、二隊、三隊(白朗)、四隊(加色);下巴唐公社的拉讓隊、下巴唐隊、西朗隊、學朗隊和吉朗隊;娘蒲區布久公社的古覺隊、通果隊、峽沙隊;拉如公社的拉如隊、幫昂隊;朱拉區嘎當公社的四隊(巴)、五隊(崩嘎);錯高區結巴公社的一隊、二隊、三隊)為半農半牧生產隊。1984年10—12月,撤銷人民公社和生產大隊,恢復鄉、行政村建制。1986年2月,工布江達縣轄9個區、26個鄉、128個行政村、186個自然村;12月,撤銷9個區,在原區的基礎上建起9個鄉,實行縣轄鄉、鄉轄村體制。1999年12月,撤銷雪卡鄉,設立巴河鎮;撤銷峽龍鄉,設立工布江達鎮;撤銷金達鄉,設立金達鎮。工布江達縣轄3個鎮、6個鄉,128個行政村。
區劃詳情
截至2013年,工布江達縣轄3個鎮、6個鄉,1個社區、79個行政村。工布江達縣位于西藏自治區東南部,林芝市西部。東鄰林芝市巴宜區和波密縣,北接那曲地區嘉黎縣,西毗拉薩市墨竹工卡縣,南連米林縣、朗縣、山南地區加查縣和桑日縣??h域地跨東經92°09′一94°25′,北緯29°26′—30°35′,東西長180千米,南北寬71千米,總面積11650平方千米??h人民政府駐工布江達鎮果林卡,距拉薩市區270千米,距林芝市區130千米。
地質條件
地層工布江達縣境內出露的沉積巖地層由老到新主要有石炭系旁多群、上二疊統、下白堊統林布宗群、林子宗組以及第四系。石灰系旁多群廣泛出露于縣域北部,與上覆上二疊統地層呈平行不整合接觸,與喜山期花崗巖呈侵入接觸。上二疊統在縣域中部大面積出露。下白堊統林布宗群和林子宗組分布于縣域西南部,出露面積較小。境內的第四系堆積物按成因類型劃分為冰磧物、沖洪積物、殘坡積物和泥石流堆積物四種。其中冰磧物為礫石、卵石、漂礫、巖屑夾粘土質,有底磧和側磧兩種類型,底磧物發育于古冰川溝谷階地及現代河床下部,堆積厚度30—80米;側磧物分布在山前斜坡地帶,呈壟狀堆積,厚約100米。沖洪積物出露于尼洋河、娘蒲曲、錯曲等河谷兩岸階地、漫灘及現代河床地段,以漂石、卵石、礫石和砂泥質為主。殘坡積物分布于溝谷兩岸坡麓及山脊地帶,出露面積廣,厚度一般小于3米,下部為巖屑,上部為腐殖土。泥石流堆積物在泥石流溝口向下游呈扇狀展布,堆積扇規模、厚度以及地面坡度各不相同。工布江達境內的巖漿巖主要出露于南部、北部地區,為喜山期、燕山晚期中酸性侵入巖,侵入于石炭系與上二疊統地層中,呈不規則的長條狀產出,出露面積1530平方千米,巖性為灰色或斑狀黑云母花崗巖,塊狀構造,巖石表層弱—中等風化,總體較堅硬。構造工布江達縣位于申錯—九子拉—朗呷馬斷裂帶與雅魯藏布江申大斷裂帶之間的岡底斯—念青唐古拉褶皺系中部,境內發育的主要斷裂與褶皺構造有6個。其中錯高斷層近東西向展布,延伸190千米,斷層面北傾,破碎帶發育斷層角礫巖,北盤出露石炭系旁多群,南盤出露上二疊統地層,中段在燕山晚期中酸性花崗巖體中通過,斷層性質為壓性,并被色拉性質不明斷層所截;通木錯一白朗村斷層東西向延伸近50千米,斷面北傾,傾角40°;朗布朗村北逆斷層呈近東西展布,延伸32.5千米,斷面北傾,破碎帶寬度200米,斷層南部有燕山晚期中酸性花崗巖體出露;金達—加興性質不明斷層北東南西向展布,延伸長度40千米;色拉性質不明斷層呈北北東向延伸近20千米,并將錯高斷層截斷;工布江達復背斜的軸線展布于工布江達縣南部至巴宜區百巴一帶,近東西向延伸長85千米,由上二疊統地層組成,北翼北傾,南翼南傾,兩翼傾角均較陡。境內的新構造運動以間歇式上升為主,具有明顯的繼承性特征,主要表現為大型斷裂復活并兼有控震活斷層,造就了工布江達縣峰巒疊嶂、高差懸殊、巖石破碎以及干支流發育差異大的地形地貌特征。
地形地貌
工布江達縣地處藏南谷地向藏東高山峽谷區的過渡地帶,南以岡底斯山脈東延地段郭喀拉日居為界,北以念青唐古拉山脈為界,山脈、河谷呈近東西向展布,境內山峰林立,溝谷深切,屬深切割的高山河谷地貌。地勢總體呈現南北高、中部低,西部高、東部低的變化特征,全境最高海拔6691米,最低海拔3180米,平均海拔3600米,相對高差1700—2000米,深切割地段相對高差達2000米以上,西部相對高差較小,但絕對高程大,具有高山剝蝕地貌特征。工布江達縣全境大致可劃分為山地與谷地兩種地貌類型。山地占總面積的80%左右,在縣域北部、西部和南部廣泛分布,絕對高程在3900米以上,北部山峰海拔大多在5400米以上,南部山峰海拔都在5100米以上。山體巖石主要由花崗巖、砂板巖、碳酸鹽巖等構成,多數山嶺山勢陡峻、基巖裸露,局部發育殘坡積物。海拔5000米以上的分水嶺地帶,大多常年冰雪覆蓋,冰川槽谷、冰斗、冰川湖等冰蝕地貌發育。在同一山脈的南北兩側,因為南坡氣溫偏高,冰雪消融快,故風化剝蝕強度大于北坡,導致南坡溝谷縱坡降一般比北坡大。海拔5000米以下地區在地表水強烈的底蝕作用下,大多形成深切的溝谷,局部發育寬谷和盆地,境內共有大小山溝824條。谷地主要分布在尼洋河及其日翁、娘蒲曲、錯曲、司馬朗曲等支流沿岸地帶。谷地海拔3300—3900米,按地貌形態與物質組成又可劃分為河床、高漫灘和Ⅰ級、Ⅱ級階地,谷地兩岸支溝口大多發育有洪積扇,堆積物以卵礫石土、碎石土和亞砂土為主。
氣候
工布江達縣受所處的地理位置、地形和印度洋暖濕氣流影響,形成了溫帶半濕潤高原季風氣候,與西藏大多數地區相比,氣候相對溫和濕潤??h城年平均氣溫8.3℃,晝夜溫差大于10℃;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15.85℃,極端最高氣溫26.9℃;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0.4℃,極端最低氣溫-19.7℃。境內氣溫垂直變化特征明顯,海拔每升高100米,氣溫下降約0.74℃。最大凍土深度13厘米。年均無霜期156天。年均日照時數2016小時。年降水日數100—130天,雨雪日141天??h城年平均降水量640.1毫米,年降水量最大為808.3毫米(1996年),日最大降水量45.2毫米(1995年)。降水季節分布不均,80%的降水集中在5月至9月,11月至次年2月降水量僅占全年的5%左右,干濕季分明。3月至10月相對濕度為70%,11月至次年2月相對濕度為52%。多年平均蒸發量1359.6毫米。3月至9月幾乎每天14時左右開始刮風。由于縣內不同地區氣候差異大,小氣候多且變化顯著,故農牧業生產每年均不同程度地遭到冰雹、洪澇、干旱、雪、霜等各種自然災害的襲擊。
水文
工布江達縣境內水系發育,支溝眾多,河流總長度1792千米,河網密度0.04千米/平方千米。河流水量豐沛,流域內植被覆蓋度較高,泥沙含量較小,水質優于Ⅱ類水標準??h境位于雅魯藏布江Ⅰ級支流尼洋河(尼洋曲、江達河)中上游地段,屬雅魯藏布江流域。尼洋河源于念青唐古拉山脈南麓的俄魯多錯,是雅魯藏布江五大支流之一。河流自源頭向東流出,經松多至加興轉向東北流向,通過金達、太昭繞一個較大的弧形后,在縣城復向東流。平均流量118立方米/秒,最大洪峰流量991立方米/秒,最小流量14.3立方米/秒。尼洋河上游段(源頭至工布江達縣城)長137千米,從海拔5210米降到3430米,落差1780米,河谷表現為起伏地形,階地發育。中游段(工布江達縣至林芝市區)長136千米,海拔高程從3430米下降到3000米,落差430米;河谷寬1—3千米,呈現寬谷地貌;谷地內一級階地發育,高出水面3—5米,二級階地小范圍零星出現,在干支流匯口處可見三、四級階地;尼洋河較大支流集中于此段。尼洋河支流很多,境內較大支流有巴河、朱拉曲、巴朗曲、娘曲、洞中弄等。
巴河位于縣域東南部,源出念青唐古拉山脈西南麓,西南流入尼洋河,全長101千米,流域面積4145平方千米,平均流量139立方米/秒,自然落差770米。
朱拉曲源出念青唐古拉山脈西南山地,西南流經嘉黎縣北部和工布江達縣朱拉、雪卡等鄉鎮,至朗嘎注入干流,全長97千米,流域面積1753平方千米,平均流量58.4立方米/秒,自然落差1734米。河道彎曲,河谷深切。支流多發育于干流左岸。主要支流有扎拉曲等。
巴朗曲源出縣域北部山區,西南流折向南流,在百巴附近注入干流,全長62千米,流域面積1687平方千米,平均流量56.2立方米/秒,自然落差1170米。水系發育,主要支流有吉普曲、司馬朗曲等。
娘曲位于縣域東部,源出念青唐古拉山脈西南側,西南流經娘蒲至太昭鎮注入干流,全長87千米,流域面積1824平方千米,平均流量60.7立方米/秒。自然落差1365米。
洞中弄源出縣域東南部山區,北流折向西北流,在鹿馬嶺注入干流,全長約47千米,流域面積317平方千米,平均流量10.6立方米/秒,自然落差1430米。
此外,境內還發育大小湖泊461個,溫泉11個。最大湖泊錯高湖(又名巴松錯、巴松措)位于縣城以東80千米的錯高鄉高山峽谷地帶,是西藏東部典型的冰川堰塞湖,湖面海拔3469米,湖泊面積26平方千米,呈新月狀,長15千米,寬3千米,湖水平均深度60.15米。[14-15]
植被
工布江達縣境內的植被因地形、氣候的影響,植被類型有東西向水平變化和等高環狀垂直分布的規律。水平分布方面,東部仲薩、雪卡、錯高、朱拉是以喬木為主的森林植被,樹種有高山松、高山櫟、云杉、冷杉、樺樹、落葉松等,林旁和水系兩邊有楊樹,陰坡喬木林中懸掛有松羅。中部工布江達、江達、娘蒲、金達等鄉鎮以灌木林為主,局部分布喬木林,樹種有高山櫟、樺樹、大萼杜鵑、榆樹、隱脈杜鵑等。西部加興鄉以灌木林和灌叢草甸為主,植被低矮,灌叢樹種以高山柳、隱脈杜鵑、雪叢杜鵑為主,草本以蒿草類和圓穗蓼、萎陵菜為主。植被垂直分布方面,縣域東部海拔3300—3700米為天然針闊混交林,陽坡以高山櫟、高山松為主,陰坡以樺樹、云杉、榆樹為主,海拔3700—4200米為云杉林,4200—4500米系冷杉林帶,4500—4700米為灌叢林帶,海拔4700—5200米以高寒草甸類植被為主。牧草種類有高山蒿草、苔草、長芒草、圓穗蓼、翻白草、狼毒、獨一味等??h域中部尼洋河南坡以樺樹林為主,海拔3700米以下至河谷底部為小灌木及山地草甸類植被,主要植物有水枸子、峨嵋薔薇、繡絨菊、巖生忍冬、苔草、蒿草等;海拔3700—4200米以樺樹林為主,伴有少量高山櫟;4200—4500米以大萼杜鵑、隱脈杜鵑、高山柳為主;4500米以上為雪叢杜鵑、高山蒿草等灌叢草甸類植被。尼洋河北坡主要以高山櫟為主,海拔3700米至河谷底部為高山櫟幼林,伴生水枸子、巖生忍冬、峨嵋薔薇等小灌木;3700—4200米為高山櫟密灌;4200米以上出現高山柳、雪叢杜鵑、高山蒿草、大花蒿草為主的亞高山灌叢草甸??h域西部河谷農地以上為灌叢林與灌叢草甸交替分布,灌叢有隱脈杜鵑、高山柳,伴生低矮圓柏,4400—4500米是雪叢杜鵑、高山柳、高山蒿草等為主體的高山、亞高山灌叢草甸。
土壤
土壤分布由于工布江達縣處于高原溫帶季風濕潤氣候向半濕潤氣候過渡地帶,植被群落從東到西截然不同,土壤水平分布也存在許多變化,森林線下的同一海拔高度從東到西出現棕壤和淋溶褐土兩個亞類。在同一海拔高度由于水熱條件和植被的分異,可出現亞高山草甸土和淋溶褐土,東部亞高山草甸土的海拔高度比西部較高。高山寒漠土只分布在西部海拔5200米以上的山脊,而東部同樣高度的山地無此類土壤。因氣候條件的影響,東西兩地的土壤垂直分布特點有所不同,西部為高山寒漠土—高山草甸土—亞高山草甸土—褐土,東部山地為高山草甸土—亞高山草甸土—棕壤。土壤類型工布江達縣境內的土壤分為8個大類。高山寒漠土面積5974716.9畝,分布于縣域西部海拔5200—5600米的分水嶺脊線或古冰川冰磧臺地上,成土年齡短,土層淺薄,土體內多角狀碎石,屬A、C型粗骨土,土壤濕度大,植被稀少;高山草甸土面積5367488.3畝,分布在海拔4800—5200米高山區,加興、仲薩、娘蒲分布較多,分為高山草甸土、高山灌叢草甸土2個亞類;亞高山草甸土面積3016369.5畝,包含亞高山草甸土、亞高山灌叢草甸土兩個亞類,各鄉鎮均有分布,以加興區面積較多;褐土面積169124.8畝,只有淋溶褐土一個亞類,主要分布在海拔在3300—4100米之間河流高階地、洪積臺地和山地的下部;棕壤面積2882484.6畝,主要分布于縣境東南部和西南部海拔3100—4200米之間,絕大部分為森林土壤,森林植被繁茂,包括棕壤和白漿化棕壤兩個亞類;草甸土面積220854.7畝,分布于山溝谷地和低平河漫灘地,土壤水分條件較好,有草甸化腐殖層,包括草甸土、沼澤草甸土和林灌草甸土三個亞類;潮土面積4491.7畝,主要分布于尼洋河河床一帶,是20世紀60年代后開墾出來的農地土壤,有普通潮土一個亞類,石灰性潮土和非石灰性潮土兩個土屬;新積土面積79473.7畝,由近代非石灰性河流沖擊物發育而成,主要分布于尼洋河河床附近一帶,工布江達鎮面積最大。
自然資源編輯水能資源
工布江達縣境內的尼洋河段年徑流量220億立方米,水能蘊藏量208萬千瓦, 可能開發裝機容量16.6萬千瓦;巴河水能理論蘊藏量26.57萬千瓦,可能開發裝機容量13.56萬千瓦;朱拉曲水能理論蘊藏量19.86萬干瓦,可能開發裝機容量1.20萬千瓦;巴朗曲水能理論蘊藏量16.2萬千瓦;娘曲水能理論蘊藏量16.27萬千瓦;洞中弄水能理論蘊藏量4.54萬千瓦。
礦產資源
截至2000年,工布江達縣境內初步勘探的礦產資源有水晶礦、鐵礦、銅礦、金礦、石灰石礦、銀礦、鋁礦、瓷土、彩土等十幾種。金屬礦加興鄉日烏多鉛鋅礦點位于加興鄉山脈東段北緣,有礦體10處、富礦體8處,礦化體一般均呈隱狀—半隱狀的脈狀、條帶狀和近鏡狀產出,分布相對連續穩定,礦石品位多數較富,以方鉛礦為主,伴生有黃銅礦、閃鋅礦;仲薩鄉強昂多杰銅(鉬)多金屬礦點位于縣城西南21千米處,屬變質型,分為南、北兩個礦化段,南段7個礦(化)體成礦較好,銅、鉬可達工業品位,北段由6個礦化體組成,未達工業要求;峽龍鎮斯弄朗銅鉬多金屬礦化點位于縣城以南12.3千米處,屬斑巖型,有大量的中晚侏羅世葉巴組灰、灰黃色褐鐵礦化石英巖殘塊,面積1—2.5平方米;仲薩鄉安布朗銅鉬多金屬礦化點位于縣城西南21千米處,屬斑巖型,蘊藏于古新世黑云二長花崗巖體中,有大量爐渣,其分布面積為13厘米—15平方米,厚0.4—1米,爐渣總量約20—25噸;江達鄉江嘎普金礦位于江達鄉東北11千米處,屬斑點型,礦體賦存于白堊紀黑云二長花崗巖與晚石炭—早二疊世來姑組外接觸帶中,金品位0.15×10-6;娘蒲鄉烏弄金屬礦、貴金屬礦、金礦異常區位于娘蒲鄉多弄村,礦化類型主要為構造蝕變巖型,其次為石英脈型。非金屬礦錯高鄉油綠柱石礦位于錯高鄉東南方上埡口西南約800米,為偉晶巖型,礦體產于作拉錯晚白堊紀斑狀黑云二長花崗巖體邊緣花崗偉晶巖脈中,礦石呈殘塊分布,面積約0.25—0.3平方千米,綠柱石含量約5%—8%,呈海藍色、淺藍色,玻璃光澤,透明或半透明,斷面厚1—1.2厘米,長度大于2厘米,可作為高中檔寶石材料;巴河鎮連巴電氣石礦位于巴河鎮以北11千米處,含礦巖石為含長石電氣石巖,其中電氣石占礦物成分的52%—76%、斜長石占25%、石英占3%,及褐鐵礦占10%—14%,礦體厚0.5—1.2米,呈褐色,屬鎂電氣石。
生物資源
截至2000年,工布江達縣境內野生脊椎動物約有63種,其中哺乳類15科41種,如鼩鼱、蝙蝠、獼猴、狼、豺、豹貓、猞猁、雪豹、野豬、高原兔、藏倉鼠等;鳥類36科202種,如鳳頭鸊鷉、鸕鶿、斑頭雁、白眉鴨、鳶、喜山兀鷲、燕隼、藏雪雞、高原山鶉、白骨頂、金眶鸻、雕鸮、百靈、山雀、藏黃雀等;兩棲類、爬行類6種,如西藏齒突蟾、高山蛙、喜山鬣蜥拉薩亞種、玉斑錦蛇等;魚類2科5屬7種,如異齒裂腹魚、巨須裂腹魚、高原裸鯉、雙須葉須魚、西藏高原鰍等。被列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有白唇鹿、雪豹、馬麝、黑頸鶴、金雕等10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有黑熊、棕熊、水獺、喜山馬雞(哈曼馬雞)等42種。截至2000年,工布江達縣境內高等植物約有78科159屬335種,其中蕨類植物17科26屬40種,如西藏卵果蕨、鐵角蕨、喜馬拉雅耳蕨、薄葉水龍骨、紫萁等;裸子植物3科5屬8種,如林芝云杉、西藏紅杉、高山松、高山柏、藏麻黃等;被子植物58科128屬287種,如林芝鳳仙花、米林堇菜、高山露珠草、怒江天胡荽、西藏衛矛、西藏草莓、紅景天、江達柳、工布杜鵑、工布烏頭、巖白菜等。此外菌類約有24科53屬105種,其中食用菌類約80多種,如側耳、松茸、猴頭菌、草菇、小白蘑菇、黃傘、鉚釘菇、白蠟傘、大紅菇、青岡菌、露水菌、木耳等。中藥材約有300多種,貴重藥材有冬蟲夏草、貝母、三七、雪蓮花、靈芝菌等。
草場資源
工布江達縣的草場多分布在山谷地帶及海拔4800米左右的高山上,按放牧季節的不同分為冬季牧場和夏季牧場。截至2000年,境內天然草場總面積800.89萬畝,其中三級草場4.81萬畝,四級草場12.01萬畝,五級草場50.45萬畝,六級草場733.62萬畝。天然草場中可利用面積741.42萬畝,其中山地草場面積714.31萬畝,平地草場面積27.11萬畝,冷季草場面積333.09畝,暖季草場面積386.01萬畝,四季草場面積22.32萬畝。全縣草場理論可載1977836個綿羊單位,實際載畜量868573個綿羊單位。按草地類型劃分,高寒草甸類草地是最主要的草地類型,草地毛面積640.40萬畝,凈面積620.02萬畝,分布于海拔4400—5300米的高山地帶;山地草甸類草地毛面積44.08萬畝,凈面積42.80萬畝,分布于海拔3500—4500米中山及亞高山地帶;溫性干草原類草地毛面積6.09萬畝,凈面積5.66萬畝,分布于尼洋河兩岸高階地及山坡地帶,是基帶草地類型;低平地草甸類草地毛面積7.77萬畝,凈面積7.03萬畝,分布于尼洋河低平的河漫灘及朱拉、錯高鄉的河溪寬谷低洼地域。
太陽能資源
工布江達縣城年太陽總輻射為4539兆焦耳/平方米。年內變化呈單峰形,5月份最大,為546.1兆焦耳/平方米;12月份最小,為212.6兆焦耳/平方米。春季最大,為1422.2兆焦耳/平方米;冬季最小,為728.3兆焦耳/平方米。工布江達縣年太陽總輻射高值區位于加興鄉、金達鎮、娘蒲鄉和工布江達鎮,總輻射在5380兆焦耳/平方米以上,最高可達6803兆焦耳/平方米;低值區分布在錯高鄉,以及尼洋曲及其支流的峽谷區,總輻射小于4997兆焦耳/平方米。
截至2013年,工布江達縣常住人口27532人,從業人員14354人,其中二三產業從業人員773人。
民族
工布江達縣基本屬于單一的藏族居住區,藏族、門巴族和珞巴族是世居民族。 據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工布江達縣有藏族人口27988人,占總人口的93.51%;漢族人口1634人,占總人口的5.46%。此外還有回族231人,土族25人,撒拉族19人,門巴族16人,珞巴族4人,滿族、東鄉族各3人,苗族2人,彝族、白族、土家族、普米族各1人。
經濟編輯綜述
農牧業是工布江達縣的經濟基礎。20世紀80年代中期鄉鎮企業起步。進入21世紀后,旅游業興起。 2004年,工布江達縣財政收入突破千萬元。 2013年,工布江達縣地區生產總值完成11.3億元,比2012年增長21.3%;財政收入完成6239萬元,比2012年增長14.77%;固定資產投資完成8.2億元,比2012年增長12.3%;農牧民人均純收入9200元,比2012年增長15.5%;農牧民人均現金收入6380元,比2012年增長15%。牧業、農業、采礦業、旅游服務業成為工布江達縣主導產業。
第一產業
工布江達縣屬半農半牧地區。1959年以前,境內實行封建農奴制,生產資料基本歸“三大領主”(地方官府、寺廟及上層僧人、貴族)所有,農牧業生產極為落后,基本是靠天種植和靠地養畜。1959年實施民主改革,把生產資料分配給農牧民和原貴族領主,實行個體所有制。60年代辦起人民公社,實行集體所有制。1970年農牧業基本完成社會主義改造。1980年開始推行農牧業生產責任制。1984年后實行“兩個長期不變”政策(土地歸戶,自主經營,長期不變;牲畜歸戶,私有私養,長期不變)。 2013年,工布江達縣農林牧漁業從業人員12854人;實現農林牧漁業產值2.0097億元,比2012年增長8.0%; 第一產業增加值完成1.4516億元。 農業工布江達縣境內種植的農作物以青稞、小麥為主,大麥、豌豆、油菜、蕎麥、扁豆、馬鈴薯、蔓菁(圓根)、玉米等為輔。耕地多分布在河谷和山溝中,以臺田和坡地為主,土質以沙質土壤為主。1959年糧食平均畝產133斤,1960年開始大面積開荒。1972—1977年實施農田基本建設,平整土地,修筑梯田、園田和臺田。七八十年代以后逐漸推廣良種。 2013年,工布江達縣耕地面積2997公頃,全部為旱地,有效灌溉面積2920公頃;農作物播種面積3258公頃;其中糧食作物播種面積2391公頃,總產量7350噸;油料作物播種面積724公頃,產油菜籽842噸;蔬菜產量7.1萬噸。糧食作物中,谷類播種面積2250公頃,總產6368噸;豆類播種面積12公頃,總產77噸。實現農業產值7953萬元。 牧業工布江達縣境內飼養的牲畜以牛、羊、馬、騾及豬為主,其中牦牛、藏豬、黃牛數量最多,綿羊、山羊、犏牛次之。牦牛主要分布在中西部鄉鎮,黃牛主要在中東部鄉鎮,藏豬主要在東部鄉鎮。除養殖外,狩獵一直以來在牧業中亦占有一定比例。1959年境內有74個牧場,牲畜總數50252頭(只、匹),絕大多數為野外放養。1966年開始改良部分畜禽品種。70年代初鼓勵農牧民養豬,提倡圈養。1976年,工布江達被確定為西藏綿羊改良重點規劃縣。90年代起發展規模養殖業。1993年,農業部將錯高鄉劃為藏豬原種保護區,縣養豬場建成。到2000年,工布江達縣形成牦牛養殖帶(加興、金達、娘蒲、仲薩、錯高、朱拉等鄉鎮)、綿羊養殖帶(加興、金達、娘蒲、仲薩等鄉鎮)、藏豬養殖帶(錯高、朱拉、巴河等鄉鎮)三大養殖帶。 2003年開始發展藏豬、藏雞特色養殖業。 2011年,藏豬養殖業被確定為工布江達縣主導產業,牦牛養殖業為主培產業。 截至2013年末,工布江達縣牲畜存欄15.88萬頭(只),其中大牲畜10.91萬頭,羊0.75萬只。2013年肉類總產量2260噸,其中牛肉1464噸,羊肉50噸;奶類產量5111噸,其中牛奶5091噸;綿羊毛產量28噸;牛皮產量7202張,羊皮產量2138張;實現牧業產值1.1955億元。 林業1959年前,林木屬“三大領主”所有,民主改革后收歸國有。1962年成立雪卡林場。1965年縣林業站成立。1972年,縣農牧局設林業科。1981年起實施林業“三定”政策(穩定林權、劃定自管山和確定林業生產責任制)。1984年成立縣林業局。1999年,林業政企分開,成立縣木材經銷公司。2000年,工布江達縣有用材林17.78萬公頃,以高山松、云杉、冷杉、柏樹和闊葉用材樹為主;經濟林150畝,主要有核桃樹、毛桃樹、梨樹、桃樹、蘋果樹、杏樹等,水果年產量118噸;此外還有薪炭林1193公頃,防護林13.22萬公頃,特種林7043公頃;活立木總蓄積量3643.5萬立方米。 2013年,工布江達縣實施義務植樹造林360畝,重點區域造林1561畝,森林撫育2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31.97%, 實現林業產值707萬元。 采集業工布江達縣山高林密,地廣人稀,生物資源豐富,采集中草藥、菌類等一直是農牧民的重要經濟活動之一。20世紀80年代出現挖蟲草專業戶。 2002年,工布江達縣實現蟲草現金收入1751.42萬元,松茸現金收入144.9萬元。
第二產業
工布江達縣工業基礎十分薄弱,起步晚,以紡織、縫紉、皮革、陶器、鐵器、木器、石器、編筐、造紙等手工業為主,并持續至今。1962年成立雪卡林場,采伐原木并加工,此后各鄉相繼成立木材加工點。1964年至1986年先后修建了30多個中小型等水電站,規模較大的有六〇六電廠、仲薩水電站等。1977年全縣有社辦企業32家,以多種經營的形式生產手工制品。80年代中期鄉鎮企業起步。90年代有3家建材廠,生產磚瓦、涂料、石灰等產品,不久即停產。1993年至1996年成立5家鄉鎮木材加工廠。1998年起陸續成立礦產資源小型開采點。 2007年,雪卡、老虎嘴水電站開工建設。2011年起整合小型采礦企業,招引大型國企開發礦產資源。 2013年,工布江達縣有采礦企業3家,探礦企業16家,新設置探礦權19個,采礦業實現產值5800萬元、財稅收入230萬元,帶動群眾增收246萬元,采礦業成為支柱產業; 實現第二產業增加值2.7671億元, 工業總產值776萬元。
第三產業
商業貿易西藏和平解放前,境內的太昭、下巴溝處于西藏連接內地的交通要道上,商賈云集,農牧商品交換較活躍。20世紀五六十年代境內時常舉辦物資交流會。1960年縣貿易公司成立,11個鄉成立供銷社;1964年縣供銷聯社成立;以國營商業為主,供銷合作商業為輔,個體商業為補充的社會主義商業體制逐漸形成。80年代初開放集市貿易和私營商業。90年代后,縣內所產松茸、蟲草、羊毛開始銷往內地和海外。到2000年,全縣有私營商業網點265個,從業人員504人。 2009年,工布江達縣實施“萬村千鄉”市場工程,開展家電、家具下鄉;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295萬元。 旅游業1993年,巴松措景區營業,并配套建設度假村。1994年,工布江達縣旅游局成立,旅游業開始起步。1999年成立縣旅游開發領導小組。2000年,縣旅游開發公司和縣旅游風景區管委會成立。 2004年起舉辦巴松錯工布民俗旅游文化節。 青藏鐵路開通和林芝機場通航后,工布江達縣旅游收入由2006年的2149萬元猛增至2007年的6030萬元。 2008年后受“3·14”事件影響,旅游業下滑,2011年起恢復增長。 2014年,工布江達縣共接待游客56.38萬人次,比2013年增長11.15%;旅游總收入6844.96萬元,比2013年增長6.68%;農牧民群眾參與旅游增收470.94萬元。 金融業1957年,太昭縣郵電局開辦匯兌業務。1959年,中國人民銀行太昭縣支行成立。1961年12月,始建信用合作社,至1970年底,全縣9個區均建立起信用合作社及相應的社管會。1971—1975年,雪卡區設有六〇六銀行分理處。1994年起,縣郵電局開辦郵政儲蓄業務。1995年7月,中國人民銀行工布江達支行改為中國農業銀行工布江達縣支行。 截至2013年末,工布江達縣金融機構居民儲蓄存款余額2.3952億元,各項貸款余額2.5609億元。
交通編輯古道
從唐代起,江達地區就是吐蕃溝通內地的要道。蒙古中統元年(1260年),蒙古官員進藏,打通一條由四川到拉薩的驛道。至清代順治二年(1645年),境內有三條古道:
由四川至昌都、嘉黎,途經江達(今江達鄉江達村)、鹿馬嶺(今加興鄉羅馬林)、烏蘇江,過墨竹工卡抵達拉薩,全程長約4700千米,其中工布江達境內長約190千米;
由邦噶達(今加查縣)過扎門、達勒卡、吉里(今工布江達鎮結定村)、作里(今仲莎鄉)至太昭,全長約210千米,現為民間貿易小道;
由冬久過碩拉松山至結巴、則松、那卻、隴卡至太昭,全長約240千米。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太昭設驛站、塘汛、糧臺,并派官兵守衛,江達成為入藏和出藏的重要官道。清代境內設有常多、寧多、江達、鹿馬嶺四個驛站。民國七年(1918年),在江達宗境內所設立程站有鹿馬嶺、經大(今金達)、江達、拉如、常多五站,江達是江達宗五站中的中心程站。
公路
20世紀50年代,境內開始修筑公路。1965年,有鄉村公路50余千米。到1978年底,全縣5個區、20個公社、85個大隊通車。80年代中后期實行全民修路。 截至2014年,工布江達縣農村公路里程771.822千米,其中村道占511.242千米,行政村通達率和鄉鎮通暢率均達到100%,實現鄉鄉通油路;初步形成了以縣城為中心,以國道為主干道、縣鄉公路為主體,以鄉村公路為基礎的縣域公路網。 318國道(川藏公路)在與巴宜區交界處K4304+700入境,向西經巴河、仲薩、縣城、江達、金達、加興等地,至米拉山頂K4484+500處出境,境內長179.8千米。境內縣鄉道路主要有娘蒲公路(縣城—娘蒲)、巴錯公路(巴河鎮—錯高鄉)、拉榮公路(318國道K4402.85處—拉榮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