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城瑤族自治縣位于廣西東北部,桂林市東南部,東與富川瑤族自治縣及湖南江永縣交界,南與鐘山、平樂縣毗鄰,西接陽朔、靈川縣,北臨灌陽縣??h城距桂林市108公里,全縣總面積2149平方公里,其中山地和丘陵占70%以上,是一個典型的山區縣,全縣轄3鎮6鄉117個村委會5個居委會3個社區,總人口28.5萬人。 1990年2月3日,國務院批準撤銷恭城縣,設立恭城瑤族自治縣。
中文名稱恭城瑤族自治縣行政區類別自治縣、特小城市(Ⅱ型小城市)所屬地區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下轄地區恭城鎮、蓮花鎮、平安鄉等政府駐地恭城鎮電話區號0773郵政區碼542500地理位置廣西東北部、桂林市東南部面 積2149平方公里人 口28.5萬(2010年六普)方 言桂林話氣候條件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19.7℃著名景點恭城文廟,恭城武廟,湖南會館,紅巖村等機 場桂林兩江國際機場火車站恭城火車站車牌代碼桂C行政代碼450332目錄1 建制沿革2 行政區劃3 自然資源4 地理氣候? 地質地貌? 氣候5 經濟發展? 工業? 農業? 發展近況6 科教文衛? 科技教育? 文化? 衛生7 交通運輸8 旅游? 恭城文廟? 恭城武廟? 周渭祠? 湖南會館? 大嶺山桃花圓9 現任領導10 名優特產? 小吃? 土特產品11 地方名片建制沿革編輯
秦時屬桂林郡之臨賀(今賀縣)。漢武帝元鼎六午(公元前111年),置蒼梧郡,臨賀分置為臨賀、富川、荔蒲三縣。恭城屬蒼梧郡之富川縣。三國時,吳末帝甘露元年(265年)置始安郡,富川縣又分置平樂縣,恭城屬始安郡之平樂縣。隋大業十四年(618年),蕭銑稱梁帝,置桂州,分平樂地,置茶城縣。此為建縣之始。唐武德四年(621年),平蕭銑,置樂州,轄平樂、永豐、恭城、沙亭4縣。茶城改名恭城。唐貞觀八年(634年),改樂州為昭州。五代、宋沿唐制。元大德五年(1301年),升昭州為平樂府,領平樂、恭城、立山、龍平4縣。明、清沿元制。民國元年,廢府制設道制,恭城屬桂林道。民國10年,廢道制,恭城直屬廣西省。后置平樂行政督察區,屬平樂區。1949年12為11日,恭城解放,屬平樂專區。1958年撤平樂專區,改屬桂林專區(地區)。1990年2月3日,國務院批準撤銷恭城縣,設立恭城瑤族自治縣,以原恭城縣的行政區域為恭城瑤族自治縣的行政區域。 行政區劃編輯1996年,全縣面積2149平方千米,人口約27萬人。轄3個鎮、
群眾文化活動6個鄉:恭城鎮、蓮花鎮、栗木鎮、平安鄉、三江瑤族鄉、嘉會鄉、西嶺鄉、觀音鄉、龍虎鄉??h政府駐恭城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恭城瑤族自治縣總人口271216人。恭城瑤族自治縣現轄3個鎮、6個鄉:恭城鎮、栗木鎮、蓮花鎮、平安鄉、三江鄉、嘉會鄉、西嶺鄉、觀音鄉、龍虎鄉。自然資源編輯恭城縣內資源豐富。鉭、鈮儲藏量在中國占重要地位,
森林中的村落鎢、錫、鉛、鋅和高嶺土儲量居廣西前列;花崗巖儲藏量25億立方,大理石儲藏量15億立方。水力資源11.07萬千瓦,可開發6.31萬千瓦,有林面積16.52萬公頃,森林覆蓋率77.09%。主要旅游景點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文廟、武廟、周渭祠和湖南會館,新開發的生態農業觀光旅游景點大嶺山、橫山、紅巖。優農產品有恭城月柿、沙田柚、柑、檳榔宇和紅瓜子等;地方特產有甜酒、月柿果酒、黃筍等。
恭城瑤族自治縣
恭城處于中國大地構造位置江南古陸南緣,次一級構造海洋山隆起、都龐嶺一銀殿山隆起、灌陽一恭城地槽的南端。由于地殼多次構造運動的影響,地層時代較多,褶皺、斷裂構造發育,火成活動強烈,礦產資源十分豐富。 恭城境內以山地、丘陵為主,河流沿岸有較為平坦的小沖積平地。全縣東、西、北三面為中低山環抱,中間為一條南北走向的河谷走廊,其間河谷、平地、臺地、丘陵相互交錯??h內最高處是銀殿山頂,海拔1885米;最低處是恭城鎮古城村嶺尾屯,僅有130米。全縣山地1570390畝,占總面積3223530畝的48.71%;丘陵709715畝,占22.02%;臺地28710畝,占0.89%;平地874883畝,占27.14%;水面及其它39832畝,占1.24%。
氣候
恭城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特點是:夏濕冬干,夏長冬短,四季分明,光照多,熱量足,雨量充沛。
經濟發展編輯工業
恭城工業,隋、唐已有磚瓦等制作。及至元、明,竹木器、采礦、釀造業逐步興起。民國時期,縣政府設實業科,逐步發展土機織布、印染、鐵木加工、采掘和煉錫等
青山綠水工業,但市場金屬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品,大都靠外地輸入。解放后,縣人民政府沿設實業科,后改為建設科、手工業科、輕工局、工業局等,負責管理工業生產。1950—1989年,全縣工業基本建設和更新改造總投資12654.6萬元,其中縣辦工業投入5038.6萬元中,縣財政投入1392.8萬元,自籌761.4萬元,上級撥款及其它投入2884.4萬元1949—1989年,工業總產值共計106488萬元(1980年不變價,下同),工業產值占工農業總產值的比重,1949年為17.44%,1989年為54.44%。特別是1986年,工業生產持續發展,到1989年,全縣工業總產值9853萬元。以核算單位分,獨立核算單位118個,產值8735萬元,非獨立核算單位14個,產值283萬元,村及村以下835萬元,全民所有制單位39個,產值5761萬元,集體所有制單位91個,產值3245萬元,集體與私人合營單位2個,產值12萬元,村及村以下835萬元,以規模分,中型企業2個,產值2373萬元,縣鄉小型企業130個,產值6645萬元,村及村以下835萬元。118個獨立核算單位,年交利稅總額1734萬元,其中縣屬工業1181萬元。年末固定資產原值11396萬元,其中縣屬工業5013萬元??h屬工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1949年為46.8%,1989年增至80%。 2003年,全縣上下把工業作為經濟社會發展戰略重點和突破口。2005年完成工業總產值12.4億元,是2002年的1.6倍,年均增長9.5%,當年工業產值、增加值增幅在全市排名第一。共建設100萬元以上項目193個,是"九五"期間的2倍多。2012年工業總產值突破90億元,增長27.7%;南方水泥、龍星公司、長行公司、礦產公司等7家骨干企業總產值達45.12億元,占全縣規模工業總產值的54.73%,支撐作用明顯。風電項目獲國家發改委核批裝機容量19.8萬千瓦,居全市第一。新入園混凝土攪拌站等5家工業企業;園區工業總產值完成53.6億元,增長29.9%,成長為50億元園區。
農業
恭城農業經濟以種植業為主,林、牧副、漁全面發展。1989年農業總產值82
恭城沙田柚45萬元,按可比價,比1950年增長166%,比1978年增長53.4%。種植業1989年產值5023萬元,占農業總產值60.9%。種植業中以糧食為基礎。民國23年糧食總產52944噸。解放后,糧食生產在耕地面積基本未變的情況下,通過大辦水利、改良水稻品種、改革耕作制度,總產量不斷提高,1949年為35366噸,1983年達到111708噸,1989年104858噸。按總人口平均每人有糧:民國23年549公斤,1949年255.7公斤,1983年457.2公斤,1985年369公斤,1989年394.3公斤。林業是恭城農業經濟的一大優勢。1988年有林地面積174.15萬畝,占全縣土地總面積54%,森林總蓄積量422.39萬立方米,農業人口平均占有林地7.48畝,蓄積量18.1立方米。1989年林業產值699萬元。林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1950年5.13%,1978年7.7%,1989年8.5%。解放后,森林資源遭到幾次大的破壞,加以歷年濫伐和山林火災,致使森林資源消耗量大于生長量。1979年以來,年均減少5萬立方米,森林資源大量消耗,已嚴重影響生態平衡。畜牧業在農業中居第二位,1950年產值275.4萬元,占農業總產值18.38%,1978年為534萬元,占13.6%。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后,畜牧業發展較快,1989年產值1871萬元,占農業總產值比重上升至22.7%。漁業產值1982年8萬元,1983年25萬元,1989年增至46萬元,但僅占農業總產值的0.6%。 2012年農業總產值完成30.29億元,增長4.8%。糧食產量增長3.6%。種植花生等經濟作物8.4萬畝,食用菌生產面積突破100萬平方米。流轉土地1.15萬畝,建立了甜柿、蜜柚、金銀花、檳榔芋等10多個特色種植示范基地,新種茶葉1100畝。改擴種水果2.3萬畝(其中月柿8300畝)。水果標準化生產扎實推進。建立示范點107個8400多畝,新增標準化生產面積2.6萬畝,水果標準化生產繼續走在全區前列。成功承辦了第五屆國際柿學術研討會,恭城月柿品牌的影響力得到提升。新建規模、特色養殖場144個,出欄生豬20萬頭、家禽397萬羽。竹鼠規模養殖戶達1000多家,存欄種鼠13.6萬只、出欄30萬只,成為華南最大的竹鼠養殖縣,竹鼠加工項目投入試產。掌握娃娃魚人工馴養繁殖技術,發展養殖戶50多戶,養殖數量突破1萬尾。
發展近況
2009年恭城瑤族自治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9.57億元
鄉村風光,同比增長15.6%;工業總產值32.28億元,同比增長20.75%,其中規模工業總產值21.79億元,同比增長28.5%;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9.41億元,同比增長7.49%;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9.12億元,同比增長70%;財政收入達2.3億元,同比增長14.8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1.52億元,同比增長19.7%;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341元,同比增長15.2%;農民人均純收入4630元,同比增長10.6%。2010年地區生產總值由2005年的19.98億元增加到48.45億元,年均增長14.9%;財政收入由1.15億元增加到3.02億元,年均增長21.2%;金融機構存款余額由12.46億元增加到31.67億元,年均增長20.5%;三次產業結構由47∶30∶23調整到31∶43∶26。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從6.6億元增加到39.27億元,累計完成103.28億元,年均增長42.9%。2011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61.62億元,比上年增長15.3%;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50.19億元,增長28.4%;工業增加值25.27億元,增長26.8%;財政收入3.62億元,增長20.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6.2億元,增長17.9%;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097元,增長10.1%;農民人均純收入5755元,增長12.4%;三次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綜合經濟實力躍上新臺階,獲得了“國家綠色能源示范縣”、“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等榮譽稱號。2012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GDP)665762萬元,比上年增長9.1%。全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653920萬元,比上年增長30.4%。其中,工業性投資387451萬元,增長55%;全部更新改造投資352483萬元,增長56.3%。在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中,城鎮固定資產投資492322萬元,增長18.2%;農村固定資產投資161598萬元,增長90.3%。在城鎮固定資產投資中,基本建設投資156604萬元,增長16.2%;更新改造投資304368萬元,增長29.5%;房地產開發投資31350萬元,下降14%。在城鎮固定資產投資中,工業投資323697萬元,增長39.7%,其中工業技改投入290893萬元,增長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