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靈縣,隸屬于山西省大同市,位于山西省東北邊陲,北岳恒山東襟。東與河北省蔚縣毗鄰,南同靈丘縣接壤,西連渾源縣,北接陽高縣和河北省陽原縣。轄2鎮7鄉180個行政村,國土面積1283平方公里,人口18.8萬人(2011年)。廣靈縣被授予“國家首批綠色能源示范縣”稱號。境內有漢白玉石林、小懸空圣泉寺等景點。2011年,廣靈縣地區生產總值14.7億元,同比2010年增長17.1%。
位置境域
廣靈縣,介于東經113°51'~114°24',北緯39°35'~39°55'之間。位于山西省東北邊陲,北岳恒山東襟。東與河北省蔚縣毗鄰,南同靈丘縣接壤,西連渾源縣,北接陽高縣和河北省陽原縣。處于大秦和京原兩條鐵路之間,東距首都北京265公里,東北距張家口175公里,南距省會太原353公里。國土面積1283平方公里。
氣候
廣靈縣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冬季干燥多風,極端最高氣溫38.2℃,最低-34℃,年均氣溫7℃,降水量388毫米,無霜期134天,二級以上天氣達340天。
地形地貌
廣靈縣縣境內具有山地、丘陵、盆地等多種地貌類型,黃土分布廣泛,地勢西高東低。永定河源流壺流河橫貫東西,屬海河水系。全縣東西長約45公里,南北寬約40公里,最高點為六棱山(于陽高縣的界山)海拔2375米,最低點是壺流河出縣境處為海拔930米左右,壺流河境內全長66公里。
水文
廣靈縣境內有百步湖,湖水面積2萬平方米;豐水湖,湖水面面積10萬平方米;枕頭河,有水庫1座,庫容160萬立方米,水面面積55萬平方米。
行政區劃編輯2011年廣靈縣轄2個鎮、7個鄉,180個村。自然資源編輯礦藏資源
廣靈縣礦藏已探明的有煤、鐵、鍺、鎵、錳、石灰石、花崗巖等10多種,尤以高鈣石灰石、高品位富鎂白云巖和鐵礦石儲量為最。
生物資源
2011年廣靈縣聚居著陸棲野生動物24目,65科,278種;鳥類15目,43科,130種;獸類6目,15科,33種。植物有34科,89屬,120余種。有國家一、二級保護動物黑鸛、白尾海雕、大鴇、金雕、大天鵝、貓頭鷹等鳥類棲息。
人口民族編輯人口
2011年,廣靈縣總人口18.8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6萬人。
民族
廣靈縣以漢族為主,少數民族主要有回族、滿族、藏族等。歷史文化編輯民俗文化
廣靈剪紙主要特點為刀刻染色,表現形式分為單色、染色傳統剪紙和多層新寫實剪紙。作品分為鏡框、畫軸、禮品冊、旅游紀念品四大系列3600個品種。產品遠銷美國、日本、加拿大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2009年將廣靈剪紙奧巴馬肖像作為國禮贈送到白宮。2008年廣靈剪紙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09年廣靈剪紙與河北、陜西等各省(市、區)列入國家級名錄的剪紙項目聯合打包,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010年5月,廣靈剪紙走進世博園,同年底被評為山西省十大文化品牌。
名優特產
廣靈五香豆腐干其主要原料黑豆產于海拔1400米高寒山區,使用花椒、茴香、大料等天然佐料,采用本身漿水發酵點制手工制作。廣靈五香瓜子,以廣靈縣特產的“三道眉”葵花籽為主要原料,經選料后,加鹽、花椒、大料、小茴香等香料火鍋煮制,煮熟后,放入口袋,搓去黑皮,再進行曬制、烘干,即是成品。
旅游景點編輯白羊峪白羊峪群山屬恒山山脈,位于廣靈縣城西20公里處,屬南壺森林公園五大景區之一,總面積10萬畝,由山、水、林、革命遺址、寺廟遺址五部分組成。漢白玉石林漢白玉石林就坐落在六棱山主峰東側與陽高縣交界的鞍口上,海拔2175米。據測繪資料顯示,石林平面面積約一萬平方米,主體南北長500米,東西寬100米。千福山千福山,位于廣靈縣城西北三公里處,屬九華山一峰,北依群山,南臨壺水,海拔1254米。千福山峰頂廟宇建于明嘉靖二十九年,共有各類殿宇70余間,主殿有“北岳行宮”、“九仙元君祠”和廣靈古代“八景”之一的“千福曉鐘”鐘樓,峰頂廟宇腳下前方開闊地,面對正山門建有戲樓,每年“娘娘圣誕日”四路八方居民男女云集于此,舉行一年一度的千福山廟會。圣佛寺松濤圣佛寺位于縣城南14公里的圣佛林山中,始建于金章宗泰和年間,明嘉靖四十二年大修,清代多次重修,寺內計有各類殿宇120余間,是廣靈有歷史記載規模最大的佛寺。塔林為佛教禪師墓塔,屬清代建筑。原有14座,現存8座,塔高1.55米,直徑1.5—2.5米,均為磚徹須彌座。廣靈水神堂廣靈水神堂,位于廣靈縣城東南,與縣城相連。古建筑內有一座六角七層實心閣樓式磚塔,還有圣母殿、大士庵、百工社、文昌閣、鐘鼓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