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寧縣(Guangning County),廣東省肇慶市下轄縣,位于廣東省中西部,北江支流綏江中游,東北與清遠市清新區交界,東南與四會市相連,西南與德慶縣、高要區接壤,西北毗鄰懷集縣,北面與陽山縣相交。距離廣州市約102公里,境內二廣高速、貴廣高鐵貫穿而過,前往廣州市區僅一小時。處于珠三角一小時生活圈內,是廣東省離珠三角核心區域最近的山區縣以及廣西、湖南等省陸路來往珠三角地區的主要通道之一。 廣寧縣現轄15鎮,其中政府駐地位于南街鎮 ,最大城鎮為江屯鎮(全國重點鎮 )。
春秋戰國,廣寧地屬嶺南百粵地范圍。 秦朝:秦始皇遣將南征,于始皇帝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定嶺南;立南海、桂林、象三郡,本境地屬南???。到秦末,趙佗據南??しQ南越王。漢初建南越國,廣寧屬其統轄。 漢朝:西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再平定南越,復置南海、蒼梧等郡。南??ゎI番禺、四會等6縣,四會從此建縣。廣寧地屬四會縣。 三國兩晉,廣寧地仍屬四會縣。 南北朝:南朝宋元嘉十三年(436)新置綏建郡,析四會縣置新招、化蒙、化穆、化注四縣,廣寧屬此四縣域地,與四會縣同屬綏建郡。新招縣位于今橫山、賓亨、五和一帶,縣治設在妙村;化蒙縣位于今南街、東鄉、坑口、螺崗一帶,縣治設在東鄉;化穆縣位于今北市、江屯、聯和、潭布、江谷一帶,縣治設在康谷(今稱江谷,屬四會縣);化注縣位于今古水、木格、洲仔、石咀、清桂一帶,縣治設在綠水村。 南北朝:齊、梁、陳時,仍屬綏建郡。 隋朝:楊堅統一全國,結束了東晉以來南北分裂局面。開始時,也沿襲舊制,到開皇九年(589)撤綏建郡,并撤新招、化穆、化注三縣,以四會、化蒙縣屬廣州,廣寧屬此兩縣地域。
唐朝:武德五年(622),以四會縣、化蒙縣置南綏州,復置新招、化注、化穆三縣,廣寧再屬“一新三化”之地。到唐太宗貞觀元年(627)撤新招入四會,撤化注入化蒙,南綏州領四會、化蒙、化穆三縣,廣寧屬此三縣之地。貞觀八年(634),改南綏州為貞州,其所領縣不變。(五代十國時,四會、化蒙屬南漢的廣州)。 宋朝:太祖開寶四年(971),撤化蒙、化穆入四會,屬廣州,廣寧地屬四會,隸廣州。 神宗熙寧六年(1073),四會改隸于端州(后改稱肇慶府)。廣寧地屬四會,隸端州。 元朝:四會縣屬肇慶路,因當時肇慶是廣南西路(廣西)宣慰司署所轄,故四會當時屬廣西,后肇慶改屬廣南東路(廣東)隸于江西行省,廣寧地屬四會縣不變。 明朝:太祖洪武元年(1368),征南將軍廖永忠率師入粵,定廣東,四會縣仍屬肇慶府,廣寧屬四會不變。世宗嘉靖三十一年(1552),四會縣西北境(今廣寧地)連年發生動亂,被壓迫的漢、瑤各族人民不斷起來反抗,聲勢越來越大,地方官無法平定。嘉靖三十六年先后由提督兩廣軍務談愷、王鈁統率明軍7萬余前往鎮壓平亂。嘉靖三十八年,王鈁及巡按御史徐楫,采納了肇慶府知府盧璘的建議,割四會縣的太平、橄欖、大圃、永義4都地置廣寧縣。取廣泛安寧之意,即“廣寧”寓“廣泛安寧”義,廣寧就此建立。成立之后仍屬肇慶府。 清:沿明制,仍屬肇慶府。
民國時期:民國成立后,初沿清制,后廢州、府,立道、區。民國3年(1914),廣東劃分6個道,廣寧屬粵海道。民國9年,全省又分為四個善后區,廣寧屬西北綏靖區。民國25年,廢綏靖區,改為9個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廣寧縣屬第三行政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年9月3日廣寧解放,隸屬廣東省第十一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是年11月隸屬西江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52年5月,廣寧、四會合并為廣四縣,屬西江專員公署。1954年7月恢復廣寧縣建制,隸屬粵中區行政專員公署。1958年10月,廣寧與四會兩縣又合并為廣四縣,隸屬高要專區行政專員公署;12月隸屬江門專區行政專員公署。1961年4月再次恢復廣寧縣建制,隸屬肇慶專區行政專員公署。1968年3月屬肇慶專區革命委員會。1970年10月改屬肇慶地區革命委員會。1979年4月隸屬肇慶地區行政公署。1988年起隸屬肇慶市人民政府。 行政區劃編輯1979年,廣寧行政區劃分為江屯、排沙、石澗、潭布、聯和、螺崗、北市、上林、赤坑、新樓、賓亨、五和、厚溪、木格、石咀、古水、洲仔17個人民公社和南街鎮以及清桂、葵垌、深坑3個林場,下轄241個生產大隊、4個農業工區,1個林業工區。
1983年9月,實行政社分開,人民公社改為區,合并部分大隊,大隊改為鄉。全縣設南街鎮和排沙、石澗、潭布、江屯、聯和、螺崗、北市、上林、赤坑、新樓、賓亨、五和、厚溪、木格、石咀、古水、洲仔17個區以及清桂、葵垌、深坑3個林場,下轄177個小鄉,南街鎮屬下大隊改為管理區。 1987年4月,改區(鄉)建制為鎮(鄉)、村建制,其中,新樓區易名為東鄉鎮,上林區為坑口鎮,厚溪區為橫山鎮;洲仔、螺崗、石咀、清桂、葵垌、深坑為鄉;原來大隊的鄉改為村委會,共轄村(居)委會266個。當年6月17日,廣東省人民政府批復,洲仔鄉改為洲仔鎮,其屬地不變。 1996年經調整后轄17鎮、1鄉(南街鎮、排沙鎮、石澗鎮、潭布鎮、江屯鎮、聯和鎮、螺崗鎮、北市鎮、坑口鎮、赤坑鎮、賓亨鎮、五和鎮、石咀鎮、古水鎮、洲仔鎮、清桂鎮、葵垌鎮、深坑鄉)。2002年設立橫山,木格兩鎮。調整后共轄19鎮,1鄉(南街鎮、赤坑鎮、北市鎮、江屯鎮、聯和鎮、潭布鎮、排沙鎮、石澗鎮、賓亨鎮、橫山鎮、五和鎮、木格鎮、洲仔鎮、古水鎮、坑口鎮、葵洞鎮、螺崗鎮、清桂鎮、石咀鎮、深坑鄉)。2005年清桂鎮并入洲仔鎮,葵洞鎮、深坑鄉并入北市鎮。調整后共轄17鎮(南街鎮、赤坑鎮、北市鎮、江屯鎮、聯和鎮、潭布鎮、排沙鎮、石澗鎮、賓亨鎮、橫山鎮、五和鎮、木格鎮、洲仔鎮、古水鎮、坑口鎮、螺崗鎮、石咀鎮)。2012年1月11日,廣東省民政廳(粵民區[2012]1號)批復:經省政府同意,撤銷石澗鎮、聯和鎮,分別并入賓亨鎮、江屯鎮。調整后由原來的17鎮變為15鎮(南街鎮、江屯鎮、赤坑鎮、北市鎮、坑口鎮、螺崗鎮、潭布鎮、石咀鎮、古水鎮、洲仔鎮、賓亨鎮、橫山鎮、五和鎮、木格鎮、排沙鎮)。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廣寧縣地處廣東省中西部,位于北江支流綏江中游。東面與清遠市清新區和四會市相鄰,南面、西南面與高要市、德慶縣接壤,西面、西北面緊靠懷集,北與清遠市陽山縣及懷集縣交界。地跨東經112°03′~112°43′,北緯23°22′~23°59′之間。 縣境東西最寬60公里,南北最長68公里。2000年全縣總面積2458.15平方公里,占全省陸地面積的1.38%,其中,山地面積2097.80平方公里(折合314.68萬畝),占全縣總面積的85.34%。
氣候特征
一、四季特征北回歸線從廣寧南端通過,絕大部分地區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北部邊緣地區具有中亞熱帶氣候特征。受季風影響,氣候年際變化較大。正常情況下,春季多陰雨,夏季炎熱,秋季涼爽,常有秋旱出現;冬冷,時有霜凍。1979~2000年,年平均氣溫在20.70℃~22℃(攝氏度,下同)之間,累計年平均為21℃。年均降雨量1720.20毫米,最少為1991年的1391.40毫米,最多為1993年達2083.60毫米,少雨年份降雨量僅為多雨年份的六成多。1979~2000年平均日照時數1613小時,變化范圍在1328~1820.70小時之間。
廣寧縣春季(3~5月) 季平均氣溫21.10℃。初春冷空氣仍較強,時有低溫陰雨和倒春寒,偶然還有晚霜、冰雹出現。隨著氣溫回升,雷雨頻繁,雨水猛增,季平均降雨量為614.90毫米。由于雨量年際變化較大,降雨時間分布不均勻,時有春旱或洪澇出現。該季為全年光照最少的季節,季日照時數220.90小時,日均2.40小時。夏季(6~8月) 季平均氣溫27.70℃ ,季平均降雨量677.10毫米。進入初夏,熱帶氣旋活動頻繁。臺風多的年份,雨水過分集中,會出現澇洪;臺風少的年份,有夏旱出現。該季為全年光照最充足季節,季日照時數557.30小時,日均6.10小時。秋季(9~11月) 氣候轉涼,季平均氣溫22.10℃,初秋仍有熱帶氣旋影響,有暴風雨出現;熱帶氣旋活動少的年份會有秋旱出現。該季冷空氣活動開始活躍,在晚稻抽穗揚花期,帶來寒露風天氣;在大陸冷高壓影響下,夜間輻射降溫十分強烈,晝夜溫差多在10℃以上,帶來寒露風和秋旱天氣。此外,該季特別多霧,晚秋還可能有早霜出現。冬季(12月至次年2月) 氣候干燥,雨量少,氣溫低。季平均氣溫13.10℃,常出現寒潮、低溫、霜凍天氣,個別年份還會出現降雨、冰凌(雨凇)。氣溫1979~2000年,廣寧縣年平均氣溫為21℃。1月最冷,月平均氣溫10℃;7月最熱,月平均氣溫28.20℃。極端最高氣溫39.10℃,出現在1990年8月17日;極端最低氣溫為-3.20℃,出現在1999年12月23日。
地形地貌
縣境四面環山。北部多低山及中山,海拔700~1339米,由東北向西南方向傾斜;西部為低山丘陵,在海拔200~852米之間,向東南低瀉。綏江從西北向東南斜貫全縣,形成一個以綏江為軸線,兩邊高、中間低的斜凹地形。地貌景觀為丘陵山區。一、山 地(一)山地分區全縣山地劃分為4個區:北部中山 位于與懷集、陽山交界的坑口、赤坑、葵垌、北市鎮和深坑鄉,多在海拔700米以上,是全縣地勢最高的地帶。螺殼山、大嶺頂、冷甕頂、鑊(篤)頂、桅桿頂等5座山,均在海拔1000米以上。其中最高的螺殼山,主峰海拔1339米。東部低山 位于聯和、江屯、潭布鎮,有十排山、大旗山、銀坑頂、石馬山等,主峰均在海拔700米以上。其中潭布鎮境內有海拔500~800米低山9座,有“廣寧屋脊”之稱。中部沿江低山 位于古水、南街、石澗、排沙、賓亨、五和、橫山、洲仔等鎮,區內有筆架山、獅子頭、龍山頂、望云頂、百寮頂、三縣頂、七星頂、馬騮反筋斗、三坑頂、高望頂、大潮山等,平均海拔500米以上。西南部低山 位于木格、石咀、清桂鎮,以及洲仔鎮的西部。有三宿山、荔枝山、五指山、立集頂、山寨頂等,平均海拔500米以上。其中三宿山海拔1020米。(二)山 脈廣寧縣山脈屬南嶺山脈的余脈,斷續蜿蜒不甚明晰。北部和東部山脈大致呈東北往西南走向,略向西南方向傾斜,西部山脈向東南低延;南部邊緣山脈向北延伸至綏江南岸??h境北部以螺殼山為主峰,毗連赤坑鎮的冷甕頂,分出6條小山脈,向南延伸至古水河北岸。南部山脈以坐落在五和鎮的黃蓮山為主峰,向北延伸至橫山鎮的大潮山,再向西通過豬坑頂,蜿蜒至貞山和綏江南岸。西部,山脈以坐落在石咀、古水兩鎮交界的三宿山為主峰,向東跨過平崗,至綏江邊。東部山脈以坐落在江屯鎮的十排山為主峰,與潭布鎮交界的大旗山毗連,分布在江屯、潭布鎮一帶。中部有坐落在南街、坑口兩鎮交界的園嶺山,內盤繞著99條山坑,其東南跨南街鎮,西北延伸到古水河。二、丘 陵海拔350米以下的丘陵地遍及全縣,尤以南街、螺崗、坑口、古水、洲仔、石澗、賓亨、橫山、五和、排沙等鎮居多。全縣丘陵面積189.56萬畝,占全縣總面積的51.38%。三、山間盆地廣寧縣山間盆地面積73.78萬畝(含水域面積),占全縣總面積的20%,主要是綏江支流的永固河、古水河、金場河、大良水、荔垌水、南街河、賓亨河、扶羅河等河流的下游地帶沖積成面積不大的平原。其中較開闊和平坦的有綏江岸邊的石澗垌、江積垌,賓亨河的妙村垌,大良水的大信垌,荔垌水的曾村垌,南街河的黃盆垌、新樓垌等。此外,還有綏江岸邊的條狀沖積平原,因長滿青皮竹林,被人稱為“竹子走廊”。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廣寧礦產資源種類多、儲量大,高嶺土、花崗巖、廣綠玉、滑石、鉭鈮等礦藏豐富,其中出產于廣寧西南部的廣綠玉,是中國五大佳玉之一,晶瑩剔透,絢麗多彩,利用廣綠玉開發的玉石工藝雕刻精美,藝術價值高,產品銷售國內和日本、港澳臺地區。
水力資源
廣寧水力資源豐富。全縣水力蘊藏量26.11萬千瓦,其中可開發量14.58萬千瓦,已開發8.21萬千瓦,建起小水電站137座,年發電量2.5億千瓦時,發電收入7000萬元,小水電已成為廣寧支柱產業之一。還可開發的水電資源有6萬多千瓦,主要集中在古水河和綏江?,F正在建設的電站有12座,總裝機容量4. 87萬千瓦,總投資4. 8億元,規模較大的有綏江梯級的春水、東鄉、牛岐二站和古水河梯級的汶水、上林電站。正在進行設計和前期工作的有古水梯級的蒙坑、古興和路池坪電站。這些電站建成后,全縣水電裝機將達14萬千瓦,年發電量4. 5億千瓦時,電費收入約1. 5億元。
林業資源
廣寧竹海大觀廣寧是廣東省重點林區和首批林業生態縣,森林茂密,林業資源豐富。主產竹、松、杉、雜木等,森林覆蓋率達78.3%,活立木蓄積量610.2萬立方米,年產商品材18萬立方米。廣寧又是國家級竹海森林公園,全縣竹林面積108萬畝,竹子種類有14屬90多種,年產量30萬噸,以青皮竹為主,是全國青皮竹中心產區,也是全國第二大竹子之鄉。
人口編輯1979年底,全縣總戶數8.40萬戶,總人口42.39萬人。隨著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醫療衛生條件逐步改善,人口壽命延長,死亡率下降,育齡夫婦增加,全縣人口不斷增多。1989年全縣總戶數增至10.34萬戶,總人口48.72萬人,比1979年增加6.33萬人,年均增加6332人,年均增長率14.90‰。到2000年,全縣總戶數增至13.98萬戶,總人口增至53.62萬人,比1989年增加人口4.90萬人,平均每年增加4456人,年均增長率9.10‰。
交通編輯1979年,全縣公路為砂土路面,養護工作包括回砂、掃砂、除草、加砂、修補路、修復水毀公路、清理路邊山體塌方等??h公路工區設葵垌、石仔、北市等22個道班。1981年以后,省道263線部分路段降坡、鋪設瀝青路面。1989年,全縣有道班27個,養護省道及縣道主干線公路327.65公里。1992~1997年,省道263線改造為二級水泥路面;縣通鎮砂土公路改造為二級或三級水泥或瀝青路面297公里。水泥公路養護,對網裂、沉陷等路面損壞,用瀝青拌和料填上。至2000年,全縣共有道班24個。管養省道及縣內主干線13條共329.60公里。1981年,省道及主干線公路養護逐步實現機械化。1985年,養路機械有手扶拖拉機17臺,小四輪汽車42輛,汽車8輛,壓路機3臺,碎石機5臺,灑水車2輛,手扶振動壓路機3臺。2000年,養路機械有汽車4輛,綜合養護車36輛,小四輪機車29輛,挖掘機2臺,中型壓路機3臺,空壓機1臺,灑水車1輛,清掃車1輛,混凝土拌和機1臺,瀝青拌和機1臺,灰、土拌和機1臺,劃線機1臺,發電機2臺共60千瓦,手扶拖拉機13臺。1979年,縣地方公路管理站設扶樓、下帶、雅韶等9個道班,另有鄉道養路點25個48人,管養縣道干線公路327.40公里。1989年,管養公路509.30公里。1996年,撤扶樓、雅韶、洲仔道班。2000年,有道班6個,管養公路964.90公里。有鄉道養路點60個393人,好路率在95%以上。
高速公路
2010年12月10日,途徑廣寧的廣賀高速G55(懷集至三水段)開通使用。原來往廣寧與珠三角核心區的必經之路S263省道,因地形問題道路路程過于漫長崎嶇,通常驅車前往一次廣州,佛山等地區需花上近3個小時的時間。如此漫長的時間對廣寧和珠三角核心區的經濟和交流造成不便。自廣賀高速建成通車后,驅車前往廣州、佛山等地區所需時間由原來的3個小時縮減到約1小時多。從此提高了廣寧與珠三角核心區的交往頻率,也使得廣寧能步入珠三角的一小時生活圈內。
高速鐵路
2014年12月20日,歷時6年修建的貴廣高鐵全線貫通,同日廣寧站開啟使用。
廣寧站標志著廣寧從此打破了沒有鐵路的歷史,也使得廣寧進一步拉近了與珠三角核心區的“距離”,大大縮短了來往的時間。(因貴廣高鐵部分沿線車站(佛山西站)還在修建當中,廣州南站至三水南站段列車只能行駛140公里左右的速度,故從廣寧站乘坐和諧號前往廣州南站用時普遍接近1小時的時間,部分列車最快時間為47分鐘。列車每天雙向發車12對,另外班次會根據節假日適當調整增加班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