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饒縣是隸屬山東省東營市的一個市轄縣,位于山東省中部偏北,東營市南部。地理坐標為東經118°17′~118°57′、北緯36°56′~37°21′之間。行政區劃代碼370523。北連東營區,南靠淄博市臨淄區,東與濰坊市壽光市接壤,東南與青州市相接,西面和博興縣毗鄰,東北部瀕臨渤海萊州灣。廣饒縣總面積1138平方公里,轄9個鄉鎮(街道),2個省級經濟開發區,553個村(居),人口50萬人(2012年)。廣饒自秦設縣,古稱樂安、千乘、瑯槐,是兵圣孫武故里、呂劇發祥地和齊筆原產地,被聯合國地名組織評定為千年古縣。 廣饒縣位于山東省中部偏北,東營市南部。地理坐標為東經118°17′04″~118°57′11″、北緯36°56′09″~37°21′23″。北連東營區,南靠淄博市臨淄區,東與濰坊市壽光市接壤,東南與濰坊市青州市相接,西與濱州市博興縣毗鄰,東北部瀕臨渤海萊州灣,海岸線長12.35公里??h境東西最大距離60.1公里,南北最大距離46.2公里,總面積1137.87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廣饒廣饒縣地處泰沂山北麓山前沖積平原和黃河沖淤積平原的交迭地帶,地勢由西南傾向東北,西南部最高程海拔28米,東北部最低為2米,絕大部分地區的地面高程在3.5~15米之間,坡降為0.48‰。廣饒縣地貌類型主要有:緩崗9923.4公頃;淺平洼地2.19萬公頃;微斜平地6.999萬公頃;河流階地375公頃;河流圈地3475公頃;濱海灘地8095.7公頃。
水文
廣饒縣有小清河和支脈河兩大水系的12條河流。小清河,境內流長34公里,流域面積585平方公里,防洪流量360立方米/秒,流向自西向東。淄河,境內流長37.8公里,最大行洪能力768立方米/秒,為南北流向。陽河,境內流長14
廣饒.6公里,流域面積26平方公里,屬季節性河流,南北流向。裙帶河,境內流長17公里,流域面積174.1平方公里,行洪能力50立方米/秒,南北流向。預備河,境內流長26.5公里,行洪能力81立方米/秒,流向自西向東。支脈河,境內流長48.2公里,流域面積1388平方公里,行洪能力649立方米/秒,流向自西向東。廣北新河,系人工河,全長12.4公里,流域面積80平方公里。澠水河,境內流長3.8公里,行洪能力15立方米/秒,除汛期外平時無水。
氣候
廣饒縣地處暖溫帶,屬季風型氣候,境內氣候無明顯差異。氣候特征是雨、
廣饒縣風光 (17張)
熱同季,大陸性強(大陸度66.4),寒暑交替,四季分明。春季為3~5月,氣溫回暖快,降水少,風速大,氣候干燥。夏季為6~8月,氣溫高,濕度大,降水集中,氣候濕熱。秋季為9~11月,氣溫急降,雨量驟減,天高氣爽。冬季為12~2月,雨雪稀少,寒冷干燥。境內歷年平均日照時數為2234.0小時,年日照極值2881.4小時。歷年平均氣溫12.3℃,年平均最高氣溫18.8℃,年平均最低氣溫6.8℃。極端最高氣溫41.9℃,極端最低氣溫-23.3℃。降水量歷年平均587.4毫米,多集中在6~9月。全年主導風向為東南風。風向隨季節有明顯變化。冬季多吹西北風,春、夏季多吹東南風,初秋多吹東南風,晚秋多吹西北風。常年始霜期為10月21日前后,常年終霜日在4月6日前后,年平均無霜期為198天。
行政區劃編輯
廣饒縣新行政區劃廣饒縣城位于縣境西南部,面積3.92平方公里。主要街道22條??h政府、政府各部門多駐府前大街。2010年5月廣饒縣下轄2街道6鎮1鄉(廣饒街道、樂安街道,大王鎮、稻莊鎮、丁莊鎮、李鵲鎮、大碼頭鎮、花官鎮和陳官鄉)共538個行政村,15個社區和8個居民委員會。
人口民族編輯人口
截止2012年底,廣饒縣年末總人口500603人,其中男性人口250916人,女性人口249687人。全年人口出生率9.3‰,人口死亡率8‰,人口自然增長率1.3‰。
民族
廣饒縣共有32個民族,其中漢族人口占總人口的99.85%。少數民族31個,有白族、彝族、滿族、苗族、傈僳族、土家族、蒙古族、壯族、回族、佤族、普米族、達斡爾族、鄂倫春族、怒族、水族、土族、錫伯族、哈尼族、傣族、黎族、阿昌族、布依族、拉祜族、朝鮮族、侗族、納西族、羌族、瑤族、畬族、景頗族、柯爾克孜族。廣饒縣少數民族人口分布呈現大分散小聚集的特點,分布在廣饒縣9個鄉鎮(街道)和市高效農業示范區(原廣北農場),居住分散,都與漢族雜居。廣饒縣少數民族個數分布最多的鄉鎮主要是大王鎮、稻莊鎮、廣饒街道、樂安街道和丁莊鎮。
自然資源編輯土地
總面積為11.378萬公頃,其中耕地、園地、林地及水域共8.38萬公頃,占總面積的73.6%;城鎮村、工礦及交通用地共1.65萬公頃,占14.5%;未利用土地1.35萬公頃,占11.9%。
水源
水資源總量13.87億立方米。地表水資源總量0.79億立方米,年均徑流深69.9毫米。地下水資源總量0.63億立方米,年均降水總量6.41億立方米,實際可利用水資源總量3.09萬立方米,廣饒縣農業、工業、城鎮居民、農村人畜等年用水總量2.6萬立方米。
礦產
礦產資源有石油、天然氣、鹵水、地熱等。已探明油氣資源總分布51平方公里,石油儲量為6628萬噸,天然氣儲量為2.5億立方米。
動物
動物資源中水生動物主要有各類魚、蝦、貝、毛蟹等。畜禽有馬、牛、羊、雞、犬、豬等;野生獸類有野兔、刺猬、黃鼠狼等10余種;鳥類有麻雀、鴨蘭、喜鵲、啄木鳥等。
植物
植物資源中糧食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大豆、谷子等;經濟作物有棉花、花生、芝麻等;蔬菜有大白菜、蘿卜、大蒜、茄子、辣椒、黃瓜、韭菜、大蔥、芹菜、西紅柿等40余種。有各種樹木(包括變種)93種,主要有楊、柳、槐、榆、桐等,經濟樹有蘋果、棗、桃、杏、桑、葡萄、山楂、梨等近30種。水生經濟植物主要有葦、蒲、藕等。藥材有車前子,蒲公英、益母草、香附、茵陳、枸杞、蛇床子等284種。銀杏、人參果等種植業發展并引進了巴西木、南洋山、荷蘭郁金香等花木。
經濟建設編輯綜述
廣饒2008年廣饒縣共實施投資過500萬元的工業項目157個,其中過千萬元的146個,過億元的18個,完成工業固定資產投資107.9億元。把強化資金保障作為支持項目建設的首要工作,深入開展創建金融生態安全區活動,對重點項目實行主辦銀行制度,建立了以銀行貸款為主、社會投資為輔的“一主多元化”融資渠道,有效破解了資金問題。2008年末,廣饒縣各項貸款余額254.4億元,貸存差達94.5億元。2008年完成進出口總額17.82億美元,其中出口9.23億美元,分別增長39.1%和36.8%,新聞紙和橡膠輪胎出口分別占到中國出口量的50%和10%,廣饒縣被授予中國橡膠輪胎出口基地。信義集團成功為美國克萊斯勒、福特、通用公司主機配套,成為首家打入歐美汽車配件市場的中國企業。2009年縣財政出資2100萬元獎勵了2008年度貢獻突出的企業和優秀企業家。通過一系列激勵扶持措施,促進企業家激情創業,放手發展,一大批骨干企業加速成長壯大。廣饒縣銷售收入過10億元的企業19家,過百億元的1家,上市公司3家,中國企業500強3家,中國制造業500強5家,中國最大企業競爭力500強8家,中國最大1000家企業集團6家。同時堅持抓大帶小、促強扶弱,強化對成長型中小企業的扶持,制定了金融部門聯系幫扶中小企業制度,成立了山東省首家中小企業互助擔保協會,促進了中小企業健康成長。2008年廣饒縣新培育規模以上企業41家。截止2009年,廣饒縣省級以上高新技術企業達到39家,其中國家級5家,高新技術企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比重達61%??蒲袡C構達到56個,其中省級以上科研機構16個,國家級技術中心1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個。廣饒縣大海集團在柬埔寨和智利建設了紡織廠,西水集團在老撾開發種植橡膠園9萬多畝。2011年廣饒縣實現生產總值538億元,同比增長17.2%,是2007年的2.1倍,按可比價格年均增長17.7%;完成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22.1億元,同比增長32.1%,是2007年的2.4倍,年均增長25%。廣饒縣綜合實力在中國百強縣的位次躍升至第59位?!笆晃濉逼陂g,三次產業結構由2005年的11.7:68.7:19.6調整為6.8:73:20.2。
第一產業
2010年上半年,實現第一產業增加值12.96億元,同比增長5%;農民人均現金收入達到5651元,同比增長15.2%。2013年廣饒縣糧食總產達48.6萬噸;肉蛋奶總產22.3萬噸,比上年增長6.2%;水產品總產9萬噸,比上年增長2.9%。2013年,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37.8億元,完成年度計劃的103.6%,比上年增長2.8%。
第二產業
2013年,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493.2億元,完成年度計劃的96.2%,比上年增長16.8%。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發展到242家,銷售收入過百億元企業發展到10家,5家企業入闈中國企業500強,9家企業入闈中國制造業企業500強,規模以上工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780億元、利稅475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5.1%和16.8%。2008年,廣饒縣規模以上工業實現銷售收入1070億元、利稅130億元,在山東省30強中分列第6位和第2位,工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9.7%,拉動經濟增長13.4個百分點。廣饒縣造紙、橡膠輪胎等六大優勢產業銷售收入占到廣饒縣規模以上工業的90%以上。廣饒縣形成了年加工機制紙200萬噸、石油化工900萬噸、子午胎2780萬條、剎車片3200萬套、紡織110萬紗錠的能力,建成了全球最大的新聞紙生產基地、中國重要的子午胎生產基地和摩擦材料研發制造基地。
第三產業
2013年廣饒縣實施重點工程項目136個,其中過億元項目107個、高新產業及服務業項目51個,帶動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486億元,增長20%。進出口逆勢增長,全年實現進出口總值57.7億美元,其中出口37.4億美元,增長17.4%。規模以上工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780億元、利稅475億元,分別增長15.1%和16.8%,工業總量、質量繼續位居山東省縣級前列。六大主導產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91.5%,形成化工、輪胎兩大千億元產業集群,10家企業銷售收入過百億元,5家企業入闈中國企業500強,9家企業入闈中國制造業企業500強,4家企業入闈全球輪胎75強。預計全年實現生產總值704億元,增長15.2%;完成公共財政預算收入35億元,同口徑增長20.4%,其中稅收占比達到71.1%。截止2013年底,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達到620.5億元,比上年底增加81.6億元;各項存款余額達到518.4億元,比上年底增加106.2億元。2013年,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173億元,完成年度計劃的100%,比上年增長12.5%。 2013年,廣饒縣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36億元,完成年度計劃的98.6%,比上年增長13.2%。[10-11]
交通郵電編輯1991年,在中國率先實現村村通柏油路。1998年,廣饒縣通車里程860.3公里,其中有國道10.4公里、省道138.5公里、縣道31.7公里、鄉村道569.7公里、企業專用路110公里,公路密度76.5公里/百平方公里。營運車輛4600輛,年貨運量424萬噸,貨物周轉量3.86億噸公里;客運量29.1萬人次,客運周轉量2798萬人公里。1998年,有15個郵政、電信(支)局(所),干線郵路5條。全年收寄包(函)件0.74萬件,開發匯票3.41萬件,報刊期發305.05萬份,郵政業務總量497.73萬元。完成了3000門市話、5000門農話交換機擴容和廣饒至東營長途光纜干線工程,建成了無線尋呼發射基站和15個數字移動通訊基站,擁有手機用戶5439戶、BP機7385戶、電話國際直撥36戶、市話14336門、農話5439門,電信總收入2800萬元。
歷史文化編輯名人故里
廣
孫子故里——山東廣饒饒是春秋時期偉大軍事家、思想家、兵圣孫武的故里,也是漢相倪寬故里,是山東地方戲曲呂劇的發源地(牛莊鎮時家村,現已劃歸東營區),是中國四大名筆齊筆的發源地,素有“孫子故里”、“呂劇之鄉”、“齊筆發源地”之稱。
文物考證
秦代實行郡縣制,分山東之國凡七,泰山之北為齊郡,縣境屬齊郡。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置廣饒縣,此廣饒縣名之始。西漢時,今縣境為齊、千乘兩郡屬地。據《漢書-地理志》齊郡領縣十二,千乘郡領縣十五??h境在齊郡者有廣饒、鉅定及利縣的東部,在千乘郡者有瑯槐及千乘的東部。因此,西漢時,今廣饒縣境為兩郡五縣之屬地,即:南部廣饒縣、西部利縣、中部鉅定縣屬齊郡,東北部瑯槐縣、西北部千乘縣屬千乘郡。廣饒縣,故城(一說為古樂安城)址在今城北二十里許。后為侯國,漢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封甾艸川靖王之子劉國為廣饒侯。利縣,故城在今城西北二十余里的利城村(屬博興)東。鉅定縣,故城在今城東北四十里巨淀湖西北?!稘h書-武帝紀》載:漢武帝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三月耕于鉅定,即此。
呂劇
呂劇又名“化裝揚琴”、“琴戲”,中國八大地方戲曲劇種之一,流行于山東和江蘇、安徽、東北三省部分地區,起源于山東以北黃河三角洲,由山東琴書演變而來,迄今有100多年歷史,東營區牛莊鎮時家村(原屬東營市廣饒縣)民間藝人時殿元等是呂劇的主要創始人。1900年前后搬上舞臺。主要樂器是墜琴、揚琴、三弦、琵琶,稱“呂劇四大件”。
地方風俗
解放前,廣饒境內居民以高粱、大豆、玉米為主糧,輔以黍、稷、綠豆、紅小豆、白豆、小米等雜糧。一般是每日三餐,早晚習慣喝粥或稀飯。多數人家為省糧、省時,冬閑時吃兩頓飯,吃細糧、魚肉的人家極少。一般人家常年以高粱、大豆混合面做的窩頭、餅子為主食,稀飯主要為高粱面或玉米面粥或小米綠豆稀飯。過年迎節吃餃子。蔬菜多是自種自腌的咸菜(蘿卜、白菜、黃瓜、茄子、豆角等),壽光籍群眾善腌辣椒;魯西南籍群眾喜吃咸紅蘿卜;利津、沾化籍群眾則愛腌“辣菜疙瘩”。自種的蔬菜有豆角、茄子、辣椒、大蔥、南瓜、白菜、蘿卜等。舊時境內黃河水七溝八汊,盛產毛蟹,每年秋后,當地群眾將肥肥的毛蟹捉來用鹽水加佐料腌好,入冬后作菜肴下飯下酒。歉收年,多數墾戶為省糧度荒,農閑時以黃須菜籽等荒洼野禾或小野豆摻高粱面做成“谷楂”(弄成圓團一掰為二)、芑餾(圓球形)、扒拉子(粗糧摻胡蘿卜及其葉、榆樹葉及榆錢、槐花、地瓜葉或其它野菜蒸成半散狀)充饑,或多食胡蘿卜、蔓菁。改善生活時,也是粗糧細做,如包皮餅(細糧包外作皮,粗糧在內)、小米干飯、雜面條,自制的小豆腐(干菜加豆渣煮熟)、蘿卜做餡細高粱面作皮的大包子。逢年過節吃一頓水餃或饅頭,有的還雜以白豆面或白玉米面。每年秋后,家家收割黃須菜(俗稱小秋收),菜籽菜葉食用,秸稈作燒柴。解放后,人民生活逐步改善,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一般群眾以高粱、大豆、玉米、地瓜為主食,小麥仍非常珍貴。來客或年節才能吃到細糧白面,平時老人和小孩用粗細混合面食。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人民生活發生了巨大變化。群眾主食逐漸以細糧為主,輔以大米、玉米、小米、綠豆、紅小豆,并開始向科學化、營養化發展。面食類有饅頭、花卷、糖包、油餅、煎包、餛飩、油條、麻花、火燒、面包、點心等。肉食類有豬肉、牛肉、羊肉、鮮魚、蝦、文蛤、咸魚、雞、鴨、兔、鵝等。逐漸改變喜愛肥肉的習慣。特別是建區后,群眾的食油多了,喜食瘦肉。蔬菜類品種除白菜、茄子、蘿卜、黃瓜、豆角、南瓜、辣椒、菠菜、韭菜等外。逐步增加了元蔥、土豆、西紅柿、甘藍(大頭菜)、絲瓜、菜花、蘑菇、萵苣、芹菜、油菜、蒜苔、空心菜、雪里蕻等品種。隨著大棚蔬菜種植技術的推廣,人們四季皆能吃上各種新鮮蔬菜。群眾飲水不斷改變衛生條件,主要飲用黃河水,越來越多的群眾喝上自來水,城市居民開始飲用礦泉水、純凈水。飲料品種也不斷增多,檔次不斷提高,奶類飲品已進入城鎮居民家庭?;閱蚀?,煙、酒、茶、糖必備,一般席酌是四盤八碗兩大件。當地居民較喜吃水餃、面條、蒸包、饅頭、湯菜;川、浙、閩、粵籍人皆以大米飯為主食。假日或親朋好友至,以菜豐為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