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宗縣,隸屬于邢臺市,位于河北省黑龍港流域,是國家扶貧工作重點縣和民盟中央對口幫扶縣,地處古黃河、漳河沖積平原,地勢平坦,南北狹長,海拔29-35米,面積513平方公里,人口27.7萬人,轄1鎮7鄉、213個村??h城廣宗鎮,西距橋東區52公里,西北毗連平鄉、巨鹿兩縣,東與威縣交界,距山東省濟南市158公里。邢黃鐵路過境建站 廣宗縣歷史悠久,商代紂王于此建有沙丘苑,西周時為邢國故地,秦代屬巨鹿郡,隋唐宋金皆為邢州之域,元明清為順德府九縣之一,保存有完整的明代縣衙官署正堂和中外聞名的沙丘平臺遺址。廣宗縣也是“中國梅花拳之鄉”,民間藝術品種類多而精,太平道樂是彌足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地理環境編輯位置境域
廣宗縣位于北緯37°29′ - 36°8′,東經115°28′ - 115°1′。境域南北長50.9公里,東西寬17.3公里,縣域面積503平方公里。北依南宮,南望丘縣,東與威縣毗鄰,西與平鄉交界,西北與巨鹿接壤。
氣候
廣宗縣屬大陸性季風氣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熱多雨,春季風沙較多。年平均氣溫12.9℃,一月平均氣溫-3.6℃,四月平均氣溫15.1℃。七月平均氣溫26.3℃,十月平均氣溫13.7℃。極端最低氣溫-19.1℃,極端最高氣溫42.2℃。≧0°積溫4916℃。≧10°積溫4472℃。年平均降水量513.3毫米,多集中在六至九月份。年日照2360小時。初霜始于十月下旬,晚霜終于三月中下旬,無霜期220天。
水文
截至2011年,廣宗縣境內有老漳河、西沙河兩條天然河流,34條灌渠和77條支渠,地表水和地下水資源總量達4.5萬立方米。
土壤
廣宗縣境內土壤經長期耕墾,熟化程度較高。北部為輕壤潮土。中部和南部為輕壤質輕度鹽化潮土和中度鹽化潮土。老漳河以東有少部分粘質潮土。土壤母質為沖積黃土,土層深厚,自然肥力低,有機質含量不足1%。
行政區劃編輯截至2014年,廣宗縣轄1鎮、7鄉、1區、213個行政村, 分別是:廣宗鎮、大平臺鄉、件只鄉、核桃園鄉、馮家寨鄉、東召鄉、北塘疃鄉、葫蘆鄉、經濟開發區。
鄉鎮面積所轄村莊數量
廣宗鎮52平方千米35
葫蘆鄉45平方千米23
大平臺鄉62平方千米33
件只鄉46平方千米17
核桃園鄉74平方千米27
東召鄉37平方千米17
北塘疃鄉105平方千米33
馮家寨鄉87平方千米28
人口民族編輯截至2012年,廣宗縣共有54734戶,總人口245056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0137人,占4%;有漢族、滿族、回族、藏族、朝鮮族、黎族6個民族;少數民族80人,占0.04%。
自然資源編輯土地資源
截至2011年,廣宗縣宜林沙荒及次耕地10萬畝,有林地面積25萬畝,林木覆蓋率32%。
礦產資源
2009年,發現廣宗縣境內地下1200—2000米蘊藏著豐富的煤炭資源,總儲量約為35億噸,大體相當于中國一年的煤炭開采量,屬大型優質儲備資源。該區-2000m以上煤炭預測儲量約為35億噸,其中,-1200m~-1500m資源量約為8億噸,勘查區大部分位于廣宗縣境內,區內煤層埋藏較深,含煤地層厚度為190m~230m,含煤17層,煤層總厚17.88m,可采煤層(2、5、7、8、9號煤)厚13.20m??刹擅簩訛榈汀谢?、低~中高硫、中高~高揮發份、低磷、中~特高熱值的氣煤、氣肥煤及1/3焦煤。
交通編輯從廣宗縣到邢臺市區車程僅半小時,到石家莊、濟南、鄭州國際機場,車程1.5至3小時,處于大廣高速和青銀高速交匯處;邢臨高速橫穿縣境,東與山東濟南、青島相接,西與山西臨汾相連,將京九、京廣鐵路及京廣高鐵等交通大動脈連成了密密匝匝的網絡。建設中的邯邢黃鐵路縱穿南北,并設有兩座車站,將黃驊港這條水路交通樞紐與廣宗緊密連接。
經濟編輯綜述
2011年,廣宗縣生產總值完成26億元,是“十五”末的1.8倍,年均遞增12%,人均生產總值9260元,實現了翻番;全部財政收入完成7563萬元,是“十五”末的2.8倍,年均遞增23%;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380元,比“十五”末增加995元,年均遞增7.2%;全社會和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分別完成24億元、14.5億元,分別是“十五”末的3.7倍和10倍,年均遞增31%、58%,“十一五”期間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完成91億元,是“十五”時期的6倍。
第一產業
截至2011年,廣宗縣蔬菜大棚達到5000個,肉鴨月出欄50多萬只,農業產業化經營率達到38%。實施了聯村供水、農業綜合開發、中低產田改造等項目。完成了二、三批93個村的扶貧工作,被省政府確定為河北省連片開發示范基地縣和產業化扶貧示范縣。 截至2013年,廣宗縣蔬菜種植面積超過10萬畝;肉鴨等養殖專業村達到80個,畜牧業產值占大農業的比重超過40%。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達到1家,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達到5家,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達到20家,全縣農業產業化經營率達到70%以上。林木覆蓋率達到26.5%。
第二產業
2010年,廣宗縣工業增加值完成8.4億元,占GDP的比重32%,比“十五”末提高了3.5個百分點;規模企業達到27家,完成工業增加值2.6億元,是“十五”末的1.8倍,年均遞增12%。涌現出了賀森化工、路寶集團、國繁車業三家省級名牌商標;外貿出口企業達到38家,完成出口額5549萬美元,是“十五”末的17.5倍;全縣民營企業個數達到6500家,比“十五”末增加了2600家。全縣產業結構不斷優化,棉花加工、自行車兩大傳統產業不斷改造升級,生物醫藥、裝備制造兩大新興產業發展勢頭強勁。同時,注重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十一五”節能減排目標如期實現,特別是對電鍍企業進行了全面治理,推動了電鍍行業健康發展。截至2011年,廣宗縣累計投資2億多元,完成了四縱五橫路網和行政服務中心、中小企業孵化園、污水處理廠、110千伏變電站等配套設施,競爭力和承載力明顯增強。規劃面積達到10平方公里,已建成面積7平方公里,正在積極申報省級工業聚集區,入駐企業78家,建成投產51家,投資超億元企業8家。
第三產業
截至2011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9.4億元,年均增長17%。全縣各項存款余額達23億元,新增存貸比36.5%。
文化教育編輯文化
廣宗縣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梅花拳、太平道樂、柳編等三項,省級有傳統紡織技藝、黃巾鼓等六項。黃巾鼓廣宗縣黃巾鼓,源于東漢末年的黃巾起義。黃巾起義以打醮聚眾,以擊鼓助威,黃巾鼓作為戰場助威鼓便應時而生,用于戰場助威的黃巾鼓演奏,鼓聲撼天動地,很烘托戰場助威的濃烈氣氛,故其又叫太平戰鼓。 手工木鏇廣宗手工木鏇技藝源于明代,世代相傳,在手工業為主的過去,幾度輝煌。手工木鏇技藝是民間傳統手工藝術,該技術歷史悠久,其特點是以木為基材,以中心軸線為基礎,將原材料通過旋削加工,制成形狀不一的生產、生活用品及工藝品,廣泛應用于社會的眾多領域。 柳編廣宗縣柳編技藝源于清初,距今已有300多年歷史,主要特點是用柳條編制成家用器具、工藝品等。柳條砍下后趁濕捋去皮,在陰涼處放置幾天,具有柔韌性以后方能編制各種制品。柳編對濕度要求很嚴,一般情況下,需要到地窯中完成制作。 太平道樂太平道樂也稱太平古樂,淵源于東漢末年張角領導的太平道徒起義,因起義者以黃巾裹頭作標識,史稱黃巾起義。廣宗是黃巾起義的發源地、太平道樂的發祥地。起義失敗了,太平道樂的遺風流韻在廣宗民間經歷了1800多年的薪火相傳,卻較完整地傳承下來,2008年,“廣宗太平道樂”列入了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梅花拳梅花拳在廣宗的傳播是清康熙末年,梅花拳第三代宗師鄒宏義從徐州來到廣宗縣前魏村傳拳。梅花拳的組織形式分文場和武場,文場領導武場。梅花拳的武場弟子占梅拳演練者的多數,主要是通過武功鍛煉體悟拳理拳法。梅花拳武功分四部分:架子、成拳、擰拳和器械。演練梅花拳時,往往配以打擊樂渲染氣氛,打擊樂器有牛皮戰鼓、鑼、鈸、鐃、镲,鼓樂鏗鏘有力,使人精神抖擻。 跑竹馬跑竹馬來自民間,發源于隋唐時期的古戰場——廣宗縣北塘疃鄉后舊店村(據《廣宗縣志》),已世代相傳了十七世,其傳承方式分師傳和家傳兩種。竹馬在發展演變過程中,融入了民間舞蹈、武術、雜技等多種技藝,已形成為一種傳統文化的獨特形式。在冀南平原上是一種稀有的文娛活動方式。
教育
自2014年金秋始,邢臺市廣宗縣開始實施免費高中教育,選擇了將九年義務教育擴展至 12年免費教育。免除高中階段學生學費及住宿費,高中學校所需辦學經費由縣財政劃撥,自此,廣宗縣也成為邢臺市首批高中免費教育縣。
特產編輯廣宗縣特產有薄餅 、酥魚、手搟雜面、
醬豬蹄 、豆包粘 、肉鍋 、薄餅丸子湯等。
旅游編輯廣宗縣名勝古跡眾多,有聞名中外的沙丘平臺遺址,有三座縣城遺址,有隋、明、清代名人墓,如明代吏書尚書崔恭墓,古建筑有明代縣衙官署正堂,清代的景廷賓故居和傳說中八仙之一張果老故里等歷史古跡。廣宗縣是殷商五帝之都,廣宗縣還是“河北省梅花拳之鄉”,源于黃巾起義并薪火相傳的太平古樂是彌足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廣宗民間藝術品類多而精,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沙丘平臺在邢臺市廣宗縣大平臺村南,有一個長一百五十米,寬七十米的沙丘。據史書記載,這就是有名的沙丘宮平臺遺址?,F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官署正堂官署正堂,又稱廣宗縣衙、廣宗大堂等,據廣宗縣志記載,廣宗官署正堂曾是一組完整的古建筑群,中軸線的主體建筑有照壁、鐘鼓樓、儀門、大堂、二堂等?,F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衛靈公墓衛靈公墓,在廣宗縣大平臺村,是春秋后期衛國國君衛靈公墓穴。 張果老墓 張果老墓位于廣宗縣張固寨村,現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遺址有張果老墓、張果老井等。古漳河古漳河流經縣域達4000余年,系先商文明發祥地,廣宗人民之母親河。其發源于山西省東南部之太行山腹地,由清漳、濁漳及漳水干流三部分組成。 洗馬潭從廣宗縣城向北行駛約1.5公里便到了歷史上頗有名氣的洗馬村,村西側有一處洗馬潭。因胡亥(秦二世)之太子先導洗馬府居此而得名。后又相傳漢光武帝劉秀曾在此洗馬整軍。洗馬潭又叫洗馬坑,南北有二三十米長、東西有二百米長、兩丈深。后來,洗馬坑又人為地接通了漳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