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南(Guannan),簡稱“灌”,古稱“海西” ,為中國江蘇省連云港下轄縣。自西漢漢武帝年間建置海西縣至今已有2090年的文化歷史。因地處灌河流域,又因位于灌河之南而得名灌南 。灌南歷史悠久,向來車水馬龍,商貿云集,物華天寶,人杰地靈。灌南是二郎神文化與南國湯溝酒的發源地,著名的魔術之鄉,江蘇省首批生態農林業試驗示范縣,國家級生態示范縣 ,全國科普示范縣 ,全國平安建設先進縣,海河相通的水綠新城。素有桐楊木之鄉、淮山藥之鄉、淺水藕之鄉、二郎神故里的美稱。灌南縣地處亞洲大陸東部,東部瀕臨黃海,與韓國濟州道、日本九州島等國家地區隔海相望;南至東南與響水、漣水兩縣相連,西與沭陽為鄰,北隔新沂河與灌云相望;東西最大直線距離71公里,南北30公里,縣域總面積1041平方公里,下轄1鄉10鎮,5個工業園區,2個農業園區,1個文化產業園區,238個村(居),78萬人口。全縣溫和濕潤,四季分明,年平均溫度13.8℃,最冷1月份平均溫度為-0.6℃,最熱7月份平均溫度為26.9℃。全年無霜期212天,年降水量約660毫米。灌南縣于公元前90年建海西縣,為境內建縣之始,飽經滄桑,1958年3月 正式命名為“灌南”,故灌南有“海西故國” 之稱。21世紀以來,全縣經濟社會保持科學發展、跨越發展、和諧發展的良好態勢,按照“優質精品城市、水綠生態新都、現代宜居家園”的城市發展定位,全縣每年多元化投入城市建設資金100多億元,城市形象現代靚麗,城市功能配套完善,城市品位顯著提升。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1958年,將漣水縣的六塘、花園、碩湖、新集、百祿五鄉;灌云縣的曙紅、海亭、李集、張店、三口、新安、陳集、蘇光、樹德九個鄉鎮成立灌南縣。
1960年5月,經省人委批準,將濱??h的響水、周集2個人民公社劃歸灌南縣,1964年10月,根據省人委指示,周集、響水2個公社和響水鎮又劃回濱??h。經過50年的變遷,灌南縣現有新安鎮、堆溝港鎮、長茂鎮、三口鎮、百祿鎮、湯溝鎮、孟興莊鎮、張店鎮、北陳集鎮、新集鄉、花園鄉、李集鄉、五隊鄉、田樓鄉共14個鎮鄉;230個行政村,7個社區居委會;全縣共有人口75萬多人,版圖面積1041平方公里,耕地面積89萬畝。
2005年,灌南縣行政區劃做出調整,將新安鄉、大圈鄉與新安鎮合并設立新安鎮,鎮政府駐喬莊村;行政區劃調整后,新安鎮行政區域面積142.61平方千米,人口15.76萬人,轄4個居委會、36個村委會。將小窯鄉與百祿鎮合并設立百祿鎮,鎮政府駐百祿村。行政區劃調整后,百祿鎮行政區域面積105.02平方千米,人口6.05萬人,轄24個村委會。六塘鄉與李集鄉合并設立李集鄉,鄉政府駐李集村。行政區劃調整后,李集鄉行政區域面積87.85平方千米,人口6.58萬人,轄21個村委會。區劃調整后,灌南縣轄9個鎮、5個鄉。
2013年3月2日,灌南縣召開部分鄉鎮行政區劃調整工作會議,對部分鄉鎮行政區劃進行調整,撤銷堆溝港鎮、五隊鄉,將原堆溝港鎮、五隊鄉合并設立新的堆溝港鎮,鎮政府駐五隊居委會五隊街。行政區劃調整后,堆溝港鎮行政區域面積155.48平方公里,人口8.6萬人,轄27個村委會、4個居委會。撤銷田樓鄉、長茂鎮,將原田樓鄉、長茂鎮合并設立田樓鎮,鎮政府駐三興居委會三興街,行政區劃調整后,田樓鎮行政區域面積109.1平方公里,人口7.7萬人,轄25個村委會、1個居委會。撤銷花園鄉、新集鄉,將原花園鄉、新集鄉合并設立新集鎮,鎮政府駐新集居委會新集街。行政區劃調整后,新集鎮行政區域面積119平方公里,人口7.2萬人,轄25個村委會、1個居委會。調整后,灌南縣縣鄉鎮由之前的14個鄉鎮減少到11個,下轄1鄉10鎮。
鎮區概況
鄉鎮:轄北陳集鎮、張店鎮、孟興莊鎮、湯溝鎮、李集鄉、百祿鎮、三口鎮、堆溝港鎮、新安鎮、新集鎮、田樓鎮等10鎮1鄉。
工業園區:江蘇灌河半島臨港產業區、連云港化工產業園、江蘇省灌南經濟開發區、灌南現代化物流園、灌南金
屬精加工園、灌南現代農業示范園、灌南生態農業產業區、灌南五龍口文化產業園、灌南特種船舶產業園
縣政府:江蘇省灌南縣人民中路20號,縣委書記阮冰
所在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所在省份:江蘇省(Jiangsu Province)
所在市:連云港市(Lianyungang city)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灌南縣地處北緯33°59′至34°27′、東經119°07′至119°48′之間,位于太平洋西岸,中國大陸東部沿海,長江三角洲北翼,江蘇省東北部,灌河流域下游,淮安、連云港、宿遷、鹽城四市交界處,東接仙鶴神鹿之都鹽城,南連周恩來故里淮安,西鄰項王故鄉宿遷,北望大圣故里、新亞歐大陸橋東橋堡—連云港;東部瀕臨黃海,與韓國、朝鮮、日本等國家隔海相望。 縣政府駐地新安鎮位于縣境中西部,北離首都北京約 847公里,南距省城南京270公里,東南離國際大都市上海453公里,離蘇州379.8公里,北距連云港市城區70公里。東西最大直線距離71公里,南北30公里,縣域總面積1041平方公里,其中海岸線8.72公里,擁有海域面積1160多公頃,水域面積263平方公里。
地形
灌南地勢南高北低,西高東低,地面高程西南部達5.9米,東部2.0米,地面坡降1/18000,由西南向東北逐漸傾斜。地形西寬東窄
氣候
灌南縣地處暖濕帶向亞熱帶的濕潤地區,屬暖溫濕性季風氣候,太陽年輻射總量約為118.0kcal/cm,日照時數平均為2435小時,年日照百分率在55%左右。灌南縣年平均降水949.99毫米。2012年,全年平均氣溫14.0℃。極端最高氣溫36.0℃,出現在7月29日和30日兩天。極端最低氣溫-9.8℃,出現在1月23日。年降水量910.0毫米,比常年平均年降水量922.3毫米偏少12.3毫米。最長連續降水日數5天,出現在6月28日至7月2日。最長連續無降水日數59天,出現在2011年12月9日至2012年2月5日。年蒸發量1316.4毫米,較常年年蒸發量1426.3毫米偏少109.9毫米。年日照時數1853.4小時,較常年年日照時數2316.6小時偏少463.2小時。全年無霜期219天。
水文
灌南縣地處淮、沂、沭、泗諸水下游,河流水質清澈。境內現有流域性河道兩條:新沂河、灌河。區域性骨干河道14條,中型涵閘1座,小型擋潮閘58座,大溝級以上涵閘382座。不計地下水資源,平均年份水資源總量達65億立方米,其中上游下泄水量達57.66億立方米,本地徑流量2.73億立方米,回歸水3.73億立方米。其中灌河堆溝以上流域面積達7273平方公里,支流眾多,水量豐沛。為防汛抗旱和觀測需要,在灌河及其支流設立燕尾港、響水口、龍溝等12座永久性水位、水文觀測站。由降水而形成的地表徑流量年平均為2.7億立方米。由于受季風影響,降水年內分布不均,60%~70%的降水集中在6~9月份。且降水的年際變化較大,枯水年的降水量只有豐水年的60%~70%。
交通編輯
概況
2012年,灌南縣完成交通建設總投資15億元,新改建道路167公里,新建橋梁5座,完成農村公路危橋改造11座,建成農村客運候車亭2個。至年末,灌南縣境內公路通車總里程達2023.5公里,等級公路共有1867.64公里,其中國道35.7公里(高速公路26.753公里)、省道114.25公里、縣道289.522公里、鄉道515.034公里、村道913.134公里。共有公路客運站8個,其中二級站1個,三級站2個,四級站5個。航道總里程達177.14公里,其中三級航道60.18公里、五級航道18.5公里、六級航道59.1公里、七級航道10.96公里、等外航道28.4公里。灌南縣港口碼頭9個,碼頭泊位50個,碼頭總延長 2800 米。年末水陸客貨運輸車(船)達3945輛(艘),其中營運客車317輛8326個座位,出租車200輛1000個座位,貨車2860輛31270噸位,船舶568艘63762噸位。灌南縣共有客運線路96條,其中縣內客運線路27條,縣際客運線路10條,市際客運線路49條,省際客運線路10條。
鐵路
灌南縣現無鐵路,但隴海鐵路連云港東站、連云港站離灌南僅40分鐘車程,新長鐵路淮安站、沭陽站與灌南也都在一小時車程內。
此外規劃建設的連淮揚鎮鐵路在灌南設高鐵灌南站,設計時速為250公里/小時(發展時速300公里/小時),途徑連云港、灌云、灌南、漣水、淮安、揚州終到地為鎮江,接入滬寧高鐵、京滬高鐵以及青連鐵路,將會到達上海、南京、蘇州、杭州、青島等大中城市。
連鹽鐵路是沿海鐵路江蘇段的極為重要的一部分,該鐵路途徑連云港、灌南、響水、濱海、阜寧,終到鹽城,設計時速200公里/小時,在灌南田樓鎮設置貨運站。建設中的響水站距離灌南縣東部鄉鎮平均25分鐘車程。
航空
淮安漣水機場(距離城區40公里,約40分鐘車程)
連云港白塔埠機場(距離城區48公里,約50分鐘車程)
鹽城南洋國際機場(距離城區177公里,約2小時車程)
南京祿口國際機場(距離城區280公里,約3.5小時車程)
連云港花果山國際機場(規劃中,建成后僅次于南京祿口國際機場、蘇南碩放國際機場)
水運
灌南縣的東大門堆溝港東臨黃海,隔海與日本、韓國相望。海陸交通便利,處在中國沿江經濟帶、沿海經濟帶和環勃海經濟帶的交匯點,蘇北黃金水道灌河、新沂河貫穿全境與黃海交匯。北與灌云縣的燕尾港,南與響水縣的陳家港形成一個“金三角”,具有河面開闊、深泓貼岸、地質堅固、微沖不淤、避風條件良好等優勢。2012年,灌南縣人民政府對灌河口外的入港攔門沙繼續進行清理,使得堆溝港口成為具備萬噸輪自由進出的天然良港,是蘇北諸港中獨具特色的港口。堆溝港還具有興建大型港口、電廠、造船廠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