館陶縣是河北省邯鄲市下轄縣,地處河北省東南部,以衛運河為界與山東省冠縣、臨清市毗鄰。全縣轄4鎮4鄉1個街道辦277個行政村,總面積456.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48萬畝,總人口32.9萬人(2011年)。邯濟鐵路呈東西向穿境而過建館陶站,青蘭高速、309國道縱橫交錯,交通優勢極其明顯。館陶是千年古縣,趙王“在城(今冠縣東古城)西北七里陶丘側置館,故名館陶”,自西漢初置縣,已有2200多年歷史。館陶縣先后榮獲中國蛋雞之鄉 、中國黑陶藝術之鄉 、中國輕工軸承之鄉、中國富鉻黑小麥種源基地、全國優質黃瓜生產基地示范縣 、中國最佳生態宜居縣 、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等30余項國家級殊榮。行政區劃編輯截至2013年,館陶縣標館陶縣轄4鎮(柴堡鎮、館陶鎮、房寨鎮、魏僧寨鎮)、4鄉(路橋鄉、南徐村鄉、壽山寺鄉、王橋鄉)、1個街道辦(陶山街道辦),277個行政村。地理環境編輯位置境域
館陶縣位于華北平原南部,河北省南端偏東,總面積456.3平方公里,地處東經115°06’-115°40’,北緯36°27’-36°47’,東以衛運河為界與山東省冠縣、臨清市毗鄰,西與廣平、曲周、邱縣接壤,南靠大名縣,北連臨西縣。距濟南、石家莊、鄭州大約各200公里左右,南距濮陽70公里、北距衡水125公里、東距聊城65公里、西距邯鄲75公里。
館陶縣
地貌
館陶縣地勢自西向東呈階梯狀下降,高差懸殊,地貌類型復雜多樣。以京廣鐵路為界,西部為中、低山丘陵地貌,東部為華北平原。海拔最高1898.7米,最低32.7米,相對高差1866米,總坡降為11.8‰。自西向東大致可分為五級階梯:西北部中山區、西部低山區、中部低山丘陵區、中部盆地區、東部沖積平原。 館陶縣屬掩埋古河道的壤質土沖積平原。地勢西南高,東北低,南部海拔43米,北部海拔36米,自然坡降為1:5000。由于河流多次交互沉積,以及剝蝕沉積的影響,形成了微度起伏的地形,形成一些中小地貌,主要類型有沙河故道、緩崗、二坡地、河間洼地和河旁洼地。除河旁洼地外,其他地貌類型大體呈帶狀南北分布或東西分布。
氣候
館陶縣屬典型的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日照充足,雨熱同期,干冷同季,隨著四季的明顯交替,依次呈現春季干旱少雨,夏季炎熱多雨,秋季溫和涼爽,冬季寒冷干燥。年平均氣溫14℃,最冷月份(一月)平均氣溫-2.5℃,極端最低氣溫-20℃,最熱月份(七月)平均氣溫27℃,極端最高氣溫42.5℃,全年無霜期200天,年日照2557小時。
水文
館陶縣境內河流主要有漳河和衛運河。漳河源于山西省晉東南地區,從大名進入境內,在徐萬倉匯入衛運河,縣境內河道僅長4.2公里。漳河為季節性河流,平時水少或無水,雨季流量增多。衛運河源于河南省輝縣百門泉,在徐萬倉入境注入衛運河,沿東部縣界向東北方向流去,衛運河縣境內河道長52公里。
自然資源編輯土地資源
截至2013年,館陶縣耕地面積50萬畝 ,全縣各鄉鎮基本農田規劃總面積28406.99公頃。
生物資源
館陶縣境內自然植被類型可分為針葉林、闊葉林、灌叢和灌草叢、草甸、沼澤植被、水生植被6種類型。館陶縣栽培植物資源主要作物有小麥、玉米、稻谷、棉花、花生等,是中國主要的糧棉、禽蛋、蔬菜生產基地,主要土特產品有核桃、柿子、花椒、鴨梨、大蒜、辣椒等。館陶縣野生動物主要為陸棲脊椎動物,兩棲類、爬行類和獸類較少,較大的獸類幾近絕跡;哺乳類有野兔、黃鼠狼等;鳥類有麻雀、鴿、喜鵲、燕子、鵪鶉、啄木鳥等;魚類有鯉魚、草魚、鯽魚、等;爬行類有龜、鱉、壁虎等。
人口民族編輯截止2013年底,館陶縣總戶數84623戶,總人口352668人,其中非農業人口88967人 。館陶縣以漢族為主,少數民族較少(回族、滿族、蒙古族等)。
交通編輯
館陶縣境內106、309兩條國道在縣城交匯,青蘭高速公路、邯濟鐵路橫貫東西,大廣高速縱穿縣境,邯濟鐵路復線即將通車,縣內武館線(省道224)、林柴線(省道345)、肥館線(省道347)、神農大道縱橫交叉,形成了兩條國道、兩條高速、一條鐵路縱橫通過、溝通南北、連接東西,以國省干線公路為骨架、縣鄉公路為依托、鄉村道路為補充的大交通格局。
經濟編輯綜述
館陶縣主要產業有蛋雞產業、微型軸承加工產業、精細化學品和化學新材料產業、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產業等?,F有“東龍”、“金鳳”、“金翔”、“華野莊園”、“北科”、“常青花卉”、“亞超”等13個河北省著名商標。邯鄲市新陽光化工有限公司被評為“2013年河北省百家優勢企業”。
第一產業
龍頭企業:截止2014年11月底,擁有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29家,其中國家級1家,省級2家。糧食種植:2013年,全縣小麥播種面積30.81萬畝,平均畝產475.11公斤,最高畝產達到662.57公斤,創全省小麥高產紀錄;全縣玉米播種面積25.01萬畝,平均畝產558.72公斤。蔬菜種植:蔬菜種植歷史悠久,蔬菜種類齊全,種植面積持續穩步增長。2014年,全縣蔬菜播種面積16.96萬畝,蔬菜總產量66.5萬噸,總產值11.85億元。認證無公害蔬菜基地5個,認證產品26個,面積3.5萬畝,綠色食品認證產品12個,注冊品牌有“館青”、“金鳳”、“魏徵”、“邯綠”、“雅情”等。館陶的特色產業有“一白二黑一黃”之稱,其中除了黑陶以外,都是農業方面的:一白:即蛋雞產業。2013年,館陶縣蛋雞存欄1540萬只,出欄1488萬只,2000只以上規模養殖場773家,存欄萬只以上蛋雞場67家,禽蛋產量19.3萬噸。2014年館陶縣實施蛋雞產業鏈項目,打造金鳳新市場、蛋雞肉雞規模養殖、屠宰分割、雞蛋深加工四大板塊,努力培育華北地區最大的蛋雞產業基地。一黑:即黑小麥產業。冀紫439黑小麥是我國審定的第一個富鉻黑小麥品種。2014年,全縣種植冀紫439黑小麥4800畝,覆蓋全縣4個鄉鎮5個村,平均畝產508公斤,總產240余萬公斤。冀紫439黑小麥富含三價有機鉻、硒、鋅、花青苷、膳食纖維、蛋白質等多種營養成分,具有食、藥、保健功效,尤其是三價有機鉻具有激活胰島素和控制血糖的作用,是糖尿病人的最佳食品原料。一黃:即黃瓜產業。館陶縣黃瓜種植面積3.6萬畝,總產32萬噸,占全縣蔬菜總量的50%,全市規模最大。2014年新建規模黃瓜種植園區11個,并與全國黃瓜最權威的研究機構——天津科潤黃瓜研究所,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力爭三年建成“全國優質黃瓜產業基地縣”。2013年10月,魏徵牌黃瓜獲中國綠色食品(青島)博覽會暢銷產品獎,是邯鄲市唯一獲此獎項的蔬菜產品;2014年8月,被農業部優質農產品中心評為“全國優質黃瓜生產基地示范縣”;2014年11月,館青牌黃瓜獲第十五屆中國綠色食品博覽會“金獎”,是河北省唯一獲此獎項的蔬菜產品。
第二產業
館陶縣精密軸承園區:該園區位于館陶縣北部,與全國最大的軸承市場——煙店市場只有一公里距離,有108家加工企業,帶動了3個鄉鎮、51個專業村、2000個專業戶,從業人員2萬余人,2013年實現產值40億元,稅收3300萬元。軸承園區由個體戶成長為企業、一般企業成長為規上企業的達到18個。與山東煙店、河北臨西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格局,已經成長為全國最重要的軸承集散地。河北邯鄲新型化工產業園區:該園區位于館陶縣最西端,2011年被省政府批準為省級經濟開發區。園區規劃總面積14平方公里,已建成7.2平方公里。園區產業定位以鹽化工為基礎,以氯、苯深加工為主要產業鏈,重點發展高附加值、高性能的農藥、醫藥中間體等精細化學品和化學新材料,著力打造“綠色環保、產業循環、結構升級、特色突出”四位一體的新型化工產業園。 北京科技大學邯鄲科技園:該園區是館陶縣和北京科技大學合作建立的一所科技型園區。園區總規劃面積13平方公里,建成區4平方公里,以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為主導產業。園區已建成“四縱六橫”的道路格局,基礎設施較為完善。該園區擁有省級品牌10個,高新技術企業8家。2014年,新招商的汽車部件、養殖機械、衛生用品、生物科技、金屬構件等11個項目全面動工,提高了園區核心區項目擺放集中度。館陶縣拖拉機產業園:該園區位于館陶縣309國道南側,占地1600畝,以中韓鎧特農機制造項目為龍頭,重點發展中高端拖拉機及多品種復合式農機配套項目。主要產品為30-150馬力高性能拖拉機、玉米收割機、田園管理機及其相關農業機械配套零部件,目標是建設中國一流的拖拉機研發生產基地。產品定位著眼于改善國內拖拉機的結構性稀缺和短板,專注于國內中高端拖拉機及多品種復合式配套農機生產?;亟ǔ珊?,將能夠實現拖拉機等農業機械80%以上近700個零部件的研發生產,年產10萬臺套農業裝備整機及零部件。已與江蘇鹽城15家配套企業簽訂入駐合同。園區內形成產業鏈條,80%以上零部件配套生產,除了自己使用外,供給邯鄲哈克、山東時風等企業,通過韓國出口到歐美國家。
第三產業
陶山市場:該市場占地7萬平方米,有800余間營業門店、380多個經營商戶,年交易額達到13.5億元,是以成衣、布匹、小商品、煙酒副食等幾十種產品批發零售綜合市場。金鳳市場:該市場占地20萬平方米,建有900間營業門店和占地15000平方米的交易大棚及倉儲設施,年交易額達到61.5億元,是以禽蛋交易為主,集蔬菜、水果、飼料、獸藥批發儲運為一體的大型農副產品交易市場,是“農業部定點市場”、全國最大的禽蛋交易市場。億豐電動車市場:該市場占地30畝,建筑面積近3萬平方米,市場經營區有標準門店156間,市場入住經營戶80多家,年交易額達到8000萬元,是冀魯邊界地區規模較大、功能設施齊全、信息化程度高、商品種類多、輻射能力強的電動車集散基地。誠信購物中心:該購物中心營業面積13000平方米,主要經營綠色食品、散貨食品、圖書、音像制品、餐飲娛樂、日用百貨、日化洗滌、五金電料、家用電器、鐘表眼鏡、黃金珠寶、煙酒糖茶、服裝鞋帽、工藝品、通訊照相器材及計算機耗材等,是集購物、餐飲、娛樂、休閑為一體的大型綜合商場。陶山名吃城:該項目占地40多畝,建筑面積37000平方米,該項目2014年8月啟動,建成后主要經營面食類、點心類、零食類、串串類、米粉類、各類熟食及全國各地名吃,致力于打造河北地域內最好的名吃城。
社會編輯城市建設
2013年,館陶縣實施“小縣大縣城”戰略,用于縣城建設的投資達38.3億元??h城主要路口安裝了紅綠燈,縣城交通暢通有序。開展治臟、治亂、治噪、治堵專項行動。對文衛街等交通要道進行了升級改造,新建了振興路、興業路等城區道路,使承載功能得到了進一步增強,城區路網形成了十縱七橫的道路格局。人均道路面積達到了27.58平方米??h城建成區面積15平方公里,縣城人口10.5萬人,城鎮化率達到41%。2014年7月2日,全省縣城建設現場會在館陶縣順利召開。
教育事業
截至2014年11月底,館陶縣共有各級各類公辦學校41所。其中,普通高中、職業教育學校、教師進修學校、特教學校各1所,初級中學4所,九年一貫制學校2所,小學31所。 館陶縣在全市率先引進衡水教育元素,不斷提升學校精細化管理水平,教育教學質量穩步提高。2014年1月,館陶縣一中在全市26所省級示范性高中教育教學質量考核中名列第一,《邯鄲日報》等媒體多次報道館陶率先引進衡水元素,強力實施教育教學管理改革的先進做法。2014年9月,全市教育工作現場經驗交流會在館陶召開,周邊縣(市、區)先后有1500余人次到館陶參觀學習。
社會保障
截至2014年10月底,館陶縣企業養老保險參保覆蓋人數為15453人,其中在職10585人,退休4868人。應發待遇7903萬元,實發待遇7903萬元,社會化發放率為100%;機關事業養老保險參保覆蓋人數為1729人,其中在職1240人,退休489人。應發待遇1174萬元,實發待遇1174萬元,社會化發放率為100%;失業保險參保覆蓋人數為7411人,累計享受待遇599人次,發放待遇35萬元;工傷保險參保覆蓋人數為11867人,其中農民工實際參保人數為4906人。累計享受待遇187人次,共發放待遇45萬元。職工醫療保險參保16234人,累計醫療報銷873人次,支付醫療保險待遇1146萬元;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參保12862人,累計醫療報銷824人次,支付醫療保險待遇347萬元;生育保險參保6670人;享受待遇58人次,支付生育保險待遇14萬元。城鄉居民養老保險覆蓋人數達到17.8萬人(其中參保繳費13.7888萬人,享受待遇4.0112萬人),發放待遇2160.16萬元,社會化發放率為100%。
科技發展
2014年,館陶縣組織100名技術員,深入全縣9個鄉鎮(街道)、150個科技示范村,舉辦科技培訓200多場(次),培訓示范戶、輻射戶2萬余人次。截至2014年11月底,認定河北省科技型中小企業82家,在邯鄲市科技局備案研發機構31家,認定市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家,認定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家。 科技館:位于館陶縣公主湖濕地公園,布展投資900萬元,常設展廳面積2200平方米,分“兒童天地”、“人類智慧”、“能源與環境”、“科技與未來”和“館陶特色”5個展區,展品51件(套)。通過展覽、培訓、實驗、講座等形式,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科普教育活動,向公眾弘揚科學精神、普及科學知識、傳播科學思想、豐富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是推動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陣地 。
醫療衛生
截至2014年11月底,館陶縣共有各級各類衛生醫療機構441個,其中:公立綜合醫院1個、中醫醫院1個、婦幼保健院1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個、鄉鎮衛生院8個、村衛生室395個、民營醫院4個、個體醫療診所(社會辦醫)19個,共開設床位1187張。全縣衛生系統共有干部職工1222人。2014年全縣參加新農合人數252671人,行政村覆蓋率100%,參合率達97.47%。
歷史文化編輯民間藝術
黑陶館陶自古就有發達的制陶業,屬典型龍山文化系統。古代館陶之名,就始于黑陶(館陶古有陶丘,趙王置驛館于其側,故名館陶)。經過數千年的發展,館陶黑陶已作為民間工藝美術品展現世人面前,集陶藝、漆藝、鑲藝于一身,形成鏤空、浮雕、線刻、影雕、彩繪、漆畫、鑲嵌幾大系列,達1000多個品種,被譽為“土與火的藝術、力與美的結晶” 。館陶縣被確定為“中國黑陶藝術之鄉”、“中國黑陶、彩陶研究基地”等。 糧食畫館陶糧食畫是一種最具有民俗書法藝術的新種類,開創、填補了國內外糧食文化和藝術史上的一大空白。糧食畫是采用各種豆類糧食粘貼而成的工藝畫,吸取了國畫、浮雕、裝飾等藝術特色,可生產出書法、山水、人物、民間民俗四大系列產品。
非遺文化
四股弦四股弦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起源于19世紀初,又名南柳子腔、四根弦,是河北省地方戲稀有劇種之一。最早是以民間的花鼓戲發展而成,由山東臨清傳入館陶,在民間俚曲的基礎上,不斷取長補短,并吸收亂彈、京劇、河北梆子等劇種的營養,逐漸演變成今天的四股弦。其唱腔悠長流暢、通俗委婉,語言含蓄幽默,至今還流傳著:“不鋤地,不澆園,也要去看四股弦”的民謠。 皮影館陶皮影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館陶縣南孫店村皮影大約在宋金時代由汴京(今開封)遷傳而來,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一門藝術。其綜合了戲劇、音樂、美術的某些特點,集藝人刻繪與民間演唱為一體,別致、豐富、雅俗共賞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皮影藝術的表現方式幽默風趣,非??谡Z化,通俗易懂,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可謂“三尺生捎作戲臺,全憑十指逞詼諧,有時明月燈光下,一笑還從掌中來?!?/p>
榮譽編輯館陶縣先后榮獲中國蛋雞之鄉 、中國黑陶藝術之鄉 、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中國最佳生態宜居縣 、中國金融生態文明縣、新中國60年發展中國最具投資環境縣級城市、浙商(中國)最具投資潛力城市、中國特色農業(蛋雞)十佳縣、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 、全國計劃生育優質服務縣、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等30余項國家級殊榮。
旅游編輯縣標館陶縣城標位于縣城金鳳大道和106國道交叉口。館陶縣城標,由雕塑、基座,轉盤鋪裝,綠化三部分組成。轉盤直徑80米,周圍15米寬環路,25米寬綠化景觀帶,綠化面積1400平方米,四角建筑后退綠線15米以上,形成直徑190米環島空間。主雕塑凈高39.1米,基座4.7米,轉盤高1.8米,總高45.6米。 駙馬古渡駙馬古渡,即駙馬渡,因漢代駙馬過此而得名,清代為渡口。遺址在今縣城東老街東口,七一大橋附近。清朝康熙年間館陶縣主簿王金有詩曰:駙馬知何代,傳聞渡在斯。滄桑眼底變,風景望中疑。鷗鳥隨波處,蘆花照岸時。行人經此地,吊古不勝思。 黃花故臺黃花故臺,即“黃花臺”,遺址在今館陶鎮社里卜村東,衛河西滸,為館陶縣域勝景之一。 公主湖水利風景區公主湖水利風景區是河北省省級水利風景區,位于館陶縣城西郊,地處青蘭高速與106國道交會東南側。景區規劃面積為1.33平方公里,水域面積0.34平方公里,林地面積0.9平方公里,被館陶縣政府列為“十二五”期間重點打造的水利旅游風景區。 館陶古八景陶山夕照:清代有“千林歸鳥下,半壁彩霞生?!钡脑娋滟澝?,今已不能指其地在何處。蕭城曉煙:窺瞰城頹垣,斷壁映日,遙望如云煙,足以壯人志氣。長堤春色;長堤由元城隨沙河蜿蜒東北而出境,高低起伏,斷續無常。沙河為黃河故道,筑長堤以攔水,原名汰黃堤。自黃河南徙堤,久為種植地,在舊縣城南,堤上宜植樹,在東北堤上生產棉花,登堤遠望,其堤斷續蜿蜒,一望無際,入春春色,煦和宜人。衛河秋漲:每年夏末秋初,水漲數尺,船行如梭,欸乃相接,實為一勝跡。今衛河常涸,改成為季節河,此景已不多見。東岳晴云:城東古剎,遠映河岳,極目碧空,煙云繚繞。古井甘泉:在城西南南肖寨村。古井即無縫井,清代詩贊云:“古甃既無縫,甘泉何自盈。映天同鏡朗,清渴較水清。澤潤分河瀆,功施半市城。雞鳴還到夜,不斷轆轉聲?!秉S花故臺:即“黃花臺”,遺址在今館陶鎮社里卜村東,衛河西滸。2002年9月縣政府在衛河西堤上立“黃花臺遺址碑”。相傳,東漢(25—200)光武帝劉秀的第三女劉紅福被封為館陶公主后,不斷到館陶視察游玩,她被館陶的秀美平川所陶醉,被勤勞憨厚的民風所感動,被五谷豐登的富饒景象所迷戀,在衛運河(當時叫屯氏河)西岸筑起了一處方圓十余畝,高出地面兩米的土臺,在土臺上建造了一座豪華秀美的望河樓。旭日東升,碧波蕩漾,鳥語花香,對鏡梳妝,名為“黃花臺”。清朝康熙元年(1662),館陶主簿王金作《黃花故臺》詩:故臺臨水筑,遺址尚存不。碧草高低合,滄波晝夜流。曾無花映日,唯有雁橫秋。莫惜豪華盡,吟詩幾度留。駙馬古渡:即“駙馬渡”,遺址在今縣城東,老街東口,七一橋附近。2002年9月,縣政府在七一橋北立了“駙馬渡遺址碑”。西漢(前206—8)文帝長女館陶公主劉嫖和駙馬陳午,宣帝長女館陶公主劉施施和駙馬于永,均曾由此渡口進出館陶縣城,人稱“駙馬渡”。此渡口,自西漢至新中國建立初期兩千多年一直是水運重要碼頭,檣帆林立,行船如梭,在我國水陸航運史上,館陶的“駙馬渡”和“黃花臺”享有盛名。王昉有《駙馬渡》詩:駙馬當年此地經,山河莫不被光榮。沙頭立馬旌旗動,浪里浮舟鼓吹鳴。細草一汀春雨歇,垂柳兩岸曉風清。至今南北經行客,無不相傳道舊名。 糧畫小鎮—壽東村壽東村位于館陶縣城西5公里,北臨309國道,交通便利,民風淳樸。該村新建了壓縮式垃圾中轉站、污水處理站,幼兒園、老年活動中心、衛生室、代辦服務站、農家院、超市等便民配套設施一應俱全,文化健身廣場、小游園、農家書屋、村民學校等成為群眾休閑娛樂、獲取文化知識的重要場所,呈現出村容整潔、環境優美、村風文明、和諧穩定的幸福鄉村風貌。該村是館陶縣糧食畫的生產基地,村里“家家制作糧食畫、處處懸掛糧食畫”。村內古樸清新,藝術氣息濃厚,一個胡同一種意蘊,一磚一瓦一段訴說,一幅糧畫一次感嘆,成為了富有鄉村風情、城市品味的“糧畫小鎮”。 教育小鎮—王桃園村王桃園村位于館陶縣最北端,地處偏遠,毗鄰邢臺市臨西縣。全村有125戶人家。自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國家恢復高考制度以來,該村先后走出了115名大學生,成了人們心目中的教育專業村、進士村,其中不乏碩士生和博士生,形成了獨特的“王桃園現象”,成為縣內有名的“教育小鎮”。精心打造了村口牌坊、健身廣場、學校幼兒園、農家院、英雄故居、老黨員之家、桃園展室、芾笠書畫室、云霄書畫廣場、互助幸福院、農家麥場、學子之家、麥秸畫和黑陶展室,一個嶄新的、宜學宜居宜業宜游的“教育小鎮”王桃園村已初具規模。 黑小麥農場館陶縣黑小麥農場位于柴堡鎮東廣才村,106國道東側,距縣城12公里,東臨衛西干渠,林柴線在農場中間通過,地勢平坦,耕層深厚,水利條件優越。黑小麥農場建設面積1000畝,主要用來繁育冀紫439黑小麥良種,年可生產黑小麥種子50萬公斤。場部位于農場中央,集中建設黑小麥展廳、黑小麥磨坊、餐廳、糧倉、晾曬場等設施,占地6500余平方米。該農場是邯鄲東部集品種繁育、示范推廣、觀光品嘗、旅游休閑于一體的新型農業文化景點。 衛運河—館陶段中國大運河發軔于春秋,建成于隋朝,繁榮于唐宋,取直于元代,疏通于明清,衛運河是中國大運河通渠較早的一段。衛運河—館陶段起始于館陶縣徐萬倉村,終于山東德州市四女寺鎮,縣境內河道長52公里,是冀、魯兩省邊界河道。左岸途徑河北省館陶縣、臨西縣、清河縣、故城縣;右岸途徑山東省冠縣、臨清市、夏津縣、武城縣,到四女寺樞紐分流入漳衛新河和南運河。依河而居,衛運河畔的人們伴隨著衛運河的變遷在生產、生活中形成了豐富的民俗習慣,在衣、食、住、行、文化生活等方面展現了冀南風情。 王占元宗祠王占元(1861—1934),字子春,館陶鎮陶西村人,1920年任兩湖巡閱使、湖北督軍兼省長,1934年病死在天津寓所,后歸葬南館陶鎮西。王占元宗祠始建于1915年民國時期,原建筑群為南北中軸線布局,左、右對稱。主體建筑均建于南北中軸線上,自南而北依次為牌坊、大宮門、過廳、園門、大殿、后殿等建筑。在中軸線兩側為耳房、東西廂房、西小門、西大門、東大門、東小門等建筑。建筑結構嚴緊,規模宏大,是一座典型的中軸線建筑布局??上У氖?,這些古建筑和牌坊在上世紀,多被拆除,1996年夏,因修永濟路從院的中央分開王占元宗祠現存宗祠西廂房兩座6間,耳房兩座2間,現存建筑共8間,南北長29.2米,東西寬8.16米,占地面積約252平方米,因年久失修,部分建筑瓦頂脫落,門窗出現裂紋。該宗祠2008年10月被河北省人民政府認定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