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縣,隸屬于聊城市,位于冀魯豫三省交界處,東靠經濟發達的沿海開放窗口,西臨中西部地區,是省會城市群經濟圈和中原經濟區。全境地處黃河沖積平原,總面積1152平方公里,轄18個鄉鎮(街道),754個行政村,總人口81.2萬(2012年)。冠縣是中國鴨梨之鄉、中國毛白楊之鄉、全國平原綠化先進縣,截至2012年,林木覆蓋率達40%。冠縣文化底蘊深厚,名揚天下的查拳、柳林花鼓、郎莊面塑均起源于此,均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行政區劃編輯區劃沿革
1934年測定,全縣面積為725平方公里,其中,“河北18村”約100平方公里。1940年7月,“河北18村”劃屬清江縣,其他境域未變。1943年7月,原冠縣的第六、八區(張莊和清水區)劃屬冠堂邊辦事處;同年11月,冠堂邊辦事處撤銷,第六區劃屬武訓縣,第八區及冠、館路以北劃屬永智縣。時縣域北界為冠堂路和冠館路,西界至唐寺,東界和南界為原縣境,時境域最小。1945年8月,撤銷武訓縣,永智縣和冠縣合并稱永智縣,是年12月,恢復冠縣稱謂??h域東界辛集的劉八寨,西界漳衛河東岸的南館陶和北館陶,南界、北界未變。1946年3月,南館陶區、北館陶區回屬館陶縣,縣境與1940年前縣屬河南境域大體相當。1956年3月,原堂邑縣的柳林區、辛集區和溫集區的定遠寨、范王莊、黑周3個鄉劃屬冠縣,縣域擴大。1958年12月,館陶縣全部、莘縣的燕店和王奉兩公社劃歸冠縣,時縣境南北長50公里,東西寬52.5公里,面積2127.8平方公里1961年7月,冠縣、館陶縣兩縣分治,原館陶縣地回屬館陶,原莘縣燕店、王奉公社回屬莘縣。1965年3月,館陶縣屬漳衛河東岸南館陶區的張莊、么莊、東古城、乜村和北館陶區的楊召、萬善、肖城、許莊、城關等9個公社再次劃歸冠縣,至今境域未變。1967年,專區改稱地區,隨之改屬聊城地區。1998年3月,聊城地區改為地級聊城市,隨之改屬聊城市冠縣地處北緯36°22′—36°42′、東經115°16′—115°47′之間。冠縣縣域大體呈平行四邊形,南北長35里,東西寬45公里,總面積1152平方公里。 冠縣縣城東距聊城市區51公里,北距臨清市城區55公里,南距莘縣縣城35公里,西至河北省館陶縣縣城15公里。至濟南市152公里,至北京470公里。
地質地貌
縣境所處的魯西北黃泛平原,系華北平原的一部分。其地勢開闊平坦,但略有起伏。地形一般自西南向東北傾斜,地面坡降為1/6000 —1/7000。海拔高程一般為42.5—35米,最高點在縣西南部斜店鄉樊樓村,高達54.8 米;最低點在縣東部史莊鄉花園村,僅34.6 米。境內歷史上古黃河不斷改道、決口,淤積沉淀了大量泥沙等物質,形成了崗、坡、洼相間的微地貌差異。
土壤
冠縣境內土壤類型分潮土、鹽土、沙土3種,分蒙金型、倒蒙金型、漏型、有底型、阻根型5大類土體類型,表層質地有松沙土、沙壤土、輕壤土、中壤土、重壤土等5種。
氣候
縣境屬溫帶季風區域大陸型半干旱氣候,氣候適宜,光照充足,四季分明。年均氣溫13.3℃,年均降水量549.9毫米,年均相對濕度66%,年均蒸發量2234毫米,年均干燥度1.8,年均氣壓1012HPA,年均風速3.4米/秒,年均日照時數4432.9小時,年無霜期日數198—227天。
水文
境內河渠主要有漳衛河、馬頰河、京杭運河(位山三干渠)及其漳衛河水系的長順渠、一干渠、二干渠、三干渠、四干渠、鴻雁渠、青年渠等7條骨干渠道。另古黃河也從境內穿過。
自然資源編輯生物資源
冠縣境內生物資源除人工繁育的家畜、家禽和農作物、樹木外,尚有一些野生動物、野生植物、微生物和生物中性藥材。境內70%的野生藥材資源蘊藏在縣西北部沙質土地里,集中在冠城鎮、清水、甘官屯、萬善、東古城等鄉鎮,縣東南部較少??h內藥材蘊藏量大,但開發利用少。
礦產資源
冠縣擁有館陶古潛山油區和凹陷生油區,據華北第五地質普查大隊于1977年10月—1978年3月在清水鎮的湯村、文村鉆探分析,館陶古潛山油區在2408米以下有大量油層。因鉆孔地點處于館陶古潛山坡,在鉆探過程中遇有斷層,因受技術、設備、投資等原因所限,后停鉆封閉鉆孔。凹陷生油區位于馬頰河以西,呈帶狀分布在冠縣大部、臨清中部、聊城市北端。南北長約75公里,東西寬約15公里,面積約1100平方公里。頂板埋深1688米,生油巖體厚度2000米左右,體積2117立方米。堂邑擁有一座煤炭預測區,該區沿馬頰河呈西南-東北向帶狀分布,位于冠、莘、聊交界處,預測含煤7層,厚8.7米,貯煤14億噸。另外,境內尚有天然氣資源。
水資源
山東冠縣境內水資源是由地表水、地下水兩部分組成,總量約為57.38億立方米。截至2010年,全縣可利用量為1.429億立方米 。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1974年平均埋深3.97米,1985年下降到6.35米。另外,全縣有15個鄉鎮年共67個村屬高氟水區。
土地資源
1982年土地普查資料顯示,冠縣土地總面積為172.8282萬畝。 其中,耕地 134.8973萬畝,占總面積的78%;林地11.6026萬畝,占6.7%;牧草地0.0149萬畝,占0.1%;河渠水域占地4.0388萬畝,占2.3%;城鎮、村莊和企事業單位、道路等永久性占地21.0492萬畝,占12.2%;荒地1.2254畝,占0.7%。境內土地有2/3是沙壤地,主要分布在中部的冠城鎮、煙莊和東北部的蘭沃、賈鎮、甘官屯、范寨、柳林等鄉鎮,面積78萬畝,占總耕地的66%。紅淤土地主要分布在漳衛河和馬頰河畔的點片地帶,面積約5萬畝,占總耕地的4.7%。參照全國土地生產力評級標準,全縣沒有一級、六級地;二級地10.2581萬畝,占總耕地的6.9%;三級地102.22萬畝,占69.2%;四級地24.7476萬畝,占16.8%;五級地10.5154萬畝,占7.1%。
經濟概況編輯2012年,冠縣全年實現生產總值201.19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1.42%。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6.01億元,增長5.91%;第二產業增加值107.17億元,增長9.11%;第三產業增加值58.01億元,增長19.98%。三次產業比例為17.9∶53.3∶28.8。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26億元,增長20.48%。實現財政總收入7.88億元,增長-13.28%;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 5.42億元,增長22.62%。年末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余額131.3億元,比年初增加21.95億元,其中儲蓄存款余額86.98億元,增加12.98億元。人民幣各項貸款余額95.39億元,增加14億元。
第一產業
2012年,冠縣全年農林牧漁業實現總產值66.19億元,比上年增長6.21%。糧食總產83.2萬噸,增長18%;棉花總產0.95萬噸,增長-1.56%;水果總產49.22萬噸,增長69.55%;蔬菜總產166.98萬噸,增長48.64%;水產品總產4520噸,增長5.12%。肉類總產14.25萬噸,增長93.35%;禽蛋總產5.9萬噸,增長12.17%;奶類總產3.87萬噸,增長202.34%。新增造林面積1300公頃。全縣農機總動力142.01萬千瓦,增長3.36%。
第二產業
2012年,冠縣全年實現工業增加值98.27億元,比上年增長16.7%。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35家,實現增加值92.03億元,增長16.51%;實現主營業務收入692.76億元,增長30.98%;實現利稅68.24億元,增長30.70%;實現利潤42.49億元,增長30.78%。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為499.95,比上年提高98.35點。企業虧損面為0.43%。全縣資質三級及以上建筑企業9家,完成建筑業總產值5623.7萬元,增長-44.12%;實現利稅62.9萬元。
第三產業
2012年,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1億元,比上年增長21.37%。其中,城鎮市場零售額41億元,增長7.39%;鄉村市場零售額30億元,增長47.64%。實現進出口總額19535萬美元,增長-10.13%,其中出口17503萬美元,增長-13.72%。主要旅游景點有馬頰河生態文化度假區、冠州梨園、武訓紀念館、中共魯西北地委舊址、清泉河風景區、蕭城遺址,A級及以上旅游景區4家。全年接待國內外游客285萬人次,增長1.06%。實現旅游總收入8.98億元,增長2.28%。
人口編輯2012年末,全縣總人口81.2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8.8萬人。人口出生率11.7‰,死亡率5.7‰,自然增長率6.0‰。有少數民族20個,1.6萬人。
社會事業編輯科技教育
截至2012年,擁有中等職業學校1所,在校生1700人。普通高中4所,在校生6044人。初中21所,在校生16235人。小學116所,在校生51934人。特殊教育學校1所,在校生52人。共取得市級及以上各類重要科技成果5項,其中,獲得國家科技獎勵1項,獲得省科技獎勵1項。專利申請量328件,授權專利36件。
文化事業
截至2012年,有檔案館1個,公共圖書館1所,文化館(站)1個。廣播、電視人口綜合覆蓋率均達到100%。 郎莊面塑:產于北陶鎮郎莊村,已有幾百年的歷史,被譽為“中國一絕”?!袄汕f面塑”的“絕活”在于以生面粉捏成之后,并無美感,待發酵、蒸熟,方見豐滿。晾干、著色之后,立即形神兼備,栩栩如生。而且干后不裂、不霉、不蛀?!袄汕f面塑”現有上百個品種,其造型簡練夸張,著色對比強烈,具有濃郁的民間特色。冠縣粗布:粗布也就是原來的“土布”,它是用原始的紡車、木織布機編織而成,已有數百年的歷史。冠縣粗布具有不起球、抗靜電、冬暖夏涼、吸潮透氣性強等特點,一年四季均使用。
醫療衛生
截至2012年,有醫院、衛生院16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2個,婦幼保健院(站)1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個。各類衛生機構共有床位1979張,衛生技術人員1727人,其中,執業醫師及執業助理醫師627人,注冊護士832人。
體育
截至2012年,有體育館1座,新增群眾體育健身活動場地6.1萬平方米。全年參加市級及以上體育比賽共獲獎牌13枚。
交通編輯邯濟鐵路橫穿縣境。境內有2條國道:高速公路(國道309線)和京廣路。有5條省道:蒙館路(333)、臨冠路(206)、臨商路(259)、329線、永館路(315)。全縣共有農村公路1298.5公里,其中縣道140.1公里,鄉村道路1158.4公里??h道有五條,即張甘路、堠碼路、岳楊路、冠北路、班桑路。
名優特產編輯冠縣鴨梨:已有千余年的栽培歷史,因果柄處狀如鴨頭而得名。冠縣鴨梨皮薄核小,色澤金黃,果肉嫩脆,汁多味甜。鴨梨營養豐富,具有潤燥生津,止咳化痰等藥物功效,載入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冠縣鴨梨被評定為“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冠縣粉皮:主要產地為北陶鎮戴莊、東古城鎮后楊召、田坡村等地,已有幾百年的生產歷史。冠縣粉皮由綠豆淀粉加工而成,具有品瑩透亮、花紋均勻、久燉不爛、爽滑可口的特點,久食具有減肥降壓之功效,被譽為“魯西一絕”。小磨香油:冠縣素產優質芝麻,以傳統工藝制成的小磨香油,香濃味純,油質清澈、久存不沉淀,不混濁,香味不減。五香豆腐絲:桑阿鎮五香豆腐絲的加工業,已有近百年的歷史。五香豆腐絲色鮮量足,味美可口,柔韌有彈性,成為一種地方風味食品。
旅游編輯六十二烈士墓六十二烈士墓位于東古城鎮田莊村東,黃河故道側畔,是冠縣最著名的革命歷史紀念地之一,為市級重點革命文物保護單位。墓為圓形,直徑8.3米,高1.7米,碑高3.1米。蕭城遺址蕭城遺址在故道北10公里,矗立在原野上。成正方形,周長十華里,面積是當時冠氏縣城的四倍,土城基本完好。城墻最高處仍達13米,上有箭樓、扭頭門、點將臺,城內有飲馬井,城外“萬人坑”。 魯西北地委舊址魯西北地委舊址位于冠縣城鎮紅旗南路X號。共分3個展區,10個展廳。第一展區,主要展示冠縣早期黨的活動和抗日戰爭時期的革命歷史;第二展區,主要展示解放戰爭時期的革命歷史;第三展區,展示新中國建立后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創新、發展的革命歷史。 武訓祠堂武訓祠堂始建于1903年,僅三間。1937年何思源主持重建如現規模,1989年再次重修,祠堂為歇山式磚木結構,闊五間,進深三間。 冉子墓冉子祠始建年代已無法考查,但在晉代著名的地理著作《水經》中就已有明確記載。清代最后一次重修之后的冉子墓,高丈余,墓前的祠堂,寬三間,灰瓦紅墻,正中供妙手巧塑的冉子像。 馬頰河度假村馬頰河度假村位于馬頰河東岸,東至東昌府、西至冠縣城、南至莘縣、北至臨清均20公里。度假村里有歐式木屋,供情侶使用。溫馨一角又稱“度假花園”,還有蘆蕩鴨群、游樂場等供游客玩耍、欣賞。 梨園冠縣別稱梨鄉,因種植歷史悠久且全縣成片梨園達30萬畝而得名,尤以蘭沃鄉(包括韓路村、張八寨村、鄧官屯村、劉屯村、曲屯村)、店子鎮(石頭村)一帶著名。蘭沃鄉韓路村有一“梨樹王”,高8米,粗可二人合抱,樹冠占地近百平方米,已有330多年的樹齡,年產鴨梨達1500余公斤,樹型之高大,樹齡之古,產量之豐厚,均為全國第一。
名人編輯張問陶:清代大詩人、著名書畫家。 武訓:千古圣丐。 宋景詩:清末農民起義領袖。沙延孝:回族,梁堂鄉申閻村人,抗日英烈。常振芳:回族,武術家。趙健民:1912年出生于冠縣,任中共山東省委組織部長期間被捕入獄,出獄后,他加入抗日行列?!拔母铩睍r期,受到迫害,1978年9月恢復名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