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陽縣位于廣西桂林東北部,北連全州,南接恭城,西靠興安、靈川,東與湖南道縣、江永接壤,地勢南高北低,土地肥沃,四季分明,氣候宜人,物產豐富,人杰地靈,物華天寶。全縣總面積1837平方公里,轄3鎮6鄉,138個行政村和三個社區,1517個自然村,總人口29.1萬人??h內的千家洞是世界瑤族的發祥地,是中外瑤族同胞尋根問祖的圣地。
灌陽縣灌陽縣歷史悠久,從在灌江兩岸發現的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38處看,早在遠古時代,就有人勞動、生息、繁衍在這塊土地上。灌陽在夏、商、周屬荊州之地,春秋、戰國為楚南裔境。秦以楚南置長沙郡,灌陽隸屬該郡。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分長沙國為零陵郡,觀陽縣隸屬零陵郡。灌陽自西漢文帝前元十二年前建立觀陽縣后,各代隸屬、分合、撤消、復置如下:西漢,隸屬長沙國桂陽郡。東漢,隸屬荊州刺史部零陵郡。三國,隸屬吳荊州零陵郡。晉,仍隸屬荊州零陵郡。南北朝,隸屬湘州零陵郡。隋開皇十年(590)縣廢,與桃陽(一稱洮陽,今全州縣)合并為湘源縣,隸屬湘州零陵郡;大業十三年(617)析湘源復置為縣,縣名由觀陽改稱灌陽,縣治遷徒今灌陽鎮,仍隸屬湘州零陵郡。唐武德七年(624)縣廢,并入湘源縣,隸屬江南西道永州;上元二年(675)復置為縣,仍隸屬江南西道永州。五代十國,后晉天福四年(939)縣廢,并入清湘縣,先隸屬永州,后隸屬全州。宋乾德二年(964)復置為縣,隸屬荊湖南路全州。元,隸屬湖廣行省全州路。明,初隸屬湖廣布政使司永州府;洪武二十八年(1395)征南將軍韓觀以瑤族滋事,遠湖廣,近廣西,易平瑤亂為由,具奏改隸廣西布政使司桂林府。清,仍隸屬廣西布政使司桂林府。民國2年廢府設道,隸屬廣西省桂林道(后改稱漓江道);15年后廢道設行政區,隸屬廣西省第八行政區。1949年10月1日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灌陽縣于同年11月20日解放,12月12日成立縣人民政府,隸屬廣西省(1958年改稱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專區。1970年桂林專區改稱桂林地區,隸屬桂林地區至今。
灌陽縣
灌陽縣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北緣,地處北緯25°10’32"~25°45’37",東經110°43’16”~111°20’13”之間。東與湖南省道縣、江永縣交界,從五雷打鼓北面500米處起沿高木關向南,經皇界岐、永安關、雷口關均有界溝、界堤等明顯的省界標志;大排山、癩子山、九龍山、新隘子、葫蘆頂、韭菜嶺、天嶺沖(沖天嶺)、滑石山、四十八步、杉木頂、分水坳、野豬王、三峰山、天門嶺、判官山、洋荷坪、涼傘界到野豬坪的腳踏三線,都是都龐嶺的主山脊,山頭連綿起伏,一脈相承,均以山脊倒水為界,是天然的省界線。南面由東至西從野豬坪、李筍界、田家界、定崗坳、蜜峰巖到界上,與恭城縣相連。西南以苞谷界(狗爬界)與靈川縣相望。西自北向南以大江嶺、轎頂山、香爐石、銀廠界、盤皇殿、十字坳與興安縣毗鄰。北自東向西經油榨井、馬腦殼、鷂子嶺、紅崗嶺、丫婆殿、螺螄旋頂、寶界山、分水坳至大江嶺與全州縣接壤??h境東北至西南最長距90公里,東南至西北最寬38.6公里??h治灌陽鎮,按鐵路里程計,距首都北京市2084公里、自治區首府南寧市627公里;按公路里程計,距桂林地區行政公署所在地桂林市159公里。全縣總面積1863平方公里。
氣候
縣內總的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全縣多年年均氣溫為17.9℃。最暖年1963年,年均氣溫19.0℃;最冷年1976年,年均氣溫17.3℃,最暖月為7月,月均27.9℃;最冷月為1月,月均6.8℃。極端最高溫度達39℃(1962年7月25日,1963年9月3日),極端最低溫度-5.8℃(1957年2月11日,1977年1月39日)??h內年變化小,年均相對變率僅1%,月變化大,以1月最低,后氣溫逐升,至7月達到最高值,后逐降至次年1月達最低值。
資源編輯土地資源
文市石林全縣土地總面積2794500畝,可利用率為85.4%,高出全國土地利用率74%、廣西土地利用率71.2%的水平。其中耕地(1990年統計)239308畝(水田170801畝,占6.11%;旱地68507畝,占2.45%),占土地總面積的8.56%;林地1311855畝(以下均為1979年調查),占46.94%;園地5386畝,占0.19%;荒山荒地735842畝,占26.33%;村鎮交通用地65598畝,占2.35%;水域28266畝,占1.01%;其他土地238215畝,占8.52%;難于利用土地170030畝,占6.08%。全縣土地利用率為55.16%;還有大量的荒山、荒地、水域和部分其他土地可開發利用。
礦物資源
灌陽地處南嶺多金屬成礦帶西段,在漫長的地質歷程里,海水進退頻繁,沉積巖廣布,多回旋的構造運動伴隨著多期次的巖漿活動,為礦床的形成創造了良好的地質條件。據地質部門在縣境內普查和局部勘探,發現礦種較多,礦床類型復雜,既有內生礦床,又有外生礦床,還有變質和多成因礦床,到目前為止,可開發利用的礦種有34種,各類礦點(床)136處,其中金屬礦點86處,非金屬礦點50處。
水資源
縣水文站根據縣氣象站1957年至1983年資料計算,全縣年均降水總量31億方,人均9680方,為全國人均2780方的3.48倍??h內年產水量請看本志《水文》章??h內各地海拔不一,河流落差大,因而水能資源十分豐富。據1983年調查,全縣水能總理論蘊藏量為18.6萬千瓦,可開發量6.24萬千瓦,到1990年已開發2.03萬千瓦,占可開發量的32.53%。
區劃編輯
灌陽縣地圖截至2011年,全縣轄3鎮6鄉,138個行政村和1個居委會,1517個自然村。灌陽鎮轄城北、城中、城南3個社區居委會;城關、莫家、胡家、鶴龍、上王、秀風、長坪、大仁、福星、文化、三聯、仁江、仁柜、車田、仁獅、仁義、雷坪、仁合、魚塘、馬頭、翻身、大源、徐源、蘇東、仁渡、排埠江26個村委會。黃關鎮轄黃關、中秀、唐官、李官、東陽、大竹山、陡水、興秀、聯德、正江、龍吟、大倚、貓兒石、商家、順溪15個村委會。文市鎮轄文市、大灣、西就、吉田、吉頭、瑤上、月嶺、玉溪、清塘、桂巖、勒塘、集全、北流、陳家坪、同仁、王道、昭儀、會湘、馬蓮、達溪、聯合、月嶺、瑤山23個村委會。洞井瑤族鄉轄洞井、桂平巖、椅山、太和、石家寨、保良、野豬殿、大竹源、小河江9個村委會。觀音閣鄉轄文明、桃花、自振、大井塘、立強、盤江6個村委會。西山瑤族鄉轄李家、羅家、鷹嘴、鹽塘、小源、南江、茶源、北江、下澗、大坪10個村委會。新街鎮轄新街、永富、馬山、三樹、車頭、戈洞、龍煉、龍云、烈溪、鄧家、龍中、石風、青箱、江口、虎坊、坪澗、娘北、飛熊、上甫、葉官、三江21個村委會。新圩鄉轄新圩、桂陽、平田、新衛、光明、和睦、國豪、共耕、龍塘、潮立、龍橋、小龍、大龍、解放、合力、洪水箐16個村委會。水車鄉轄水車、修睦、璃碧、伍家灣、官莊、合成、下泡、上泡、三皇洞、德里、大營、東流、江塘、同德14個村委會。 人口編輯
新街稻香現有考古資料表明,距今大約1萬年至4千年前(即新石器時代),灌陽就有人類居住。后來,隨著外來人口的不斷遷入,灌陽這塊“南蠻之地”逐漸得以開發,促進了定居人口的進一步發展。全縣人口,宋時12172戶,33921人。民國16年17535戶,91908人;民國38年34914戶,128605人。解放后,四次人口普查,1953年(7月1日零時止,各次普查相同。)36295戶,136112人;1964年41097戶,161524人;1982年57202戶,234175人;1990年72106戶,260790人。
經濟編輯農業
灌陽插秧灌陽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適于各種農作物生產。全縣歷年以生產糧食為主,兼顧其他作物。解放前,由于受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束縛,農民的文化素質低,生產條件差,科學技術落后,因而農業不發達,農民生活很艱難。解放后,縣委和縣人民政府注重發展農業,在逐步改變生產關系和提高農民素質的同時,建立健全農業管理和技術推廣機構,努力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推廣先進種植技術,引進優良品種。如50年代興修水利和深耕改土;60年代推廣雙季稻;70年代推廣矮桿品種和雜優水稻良種;80年代調整種植業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經濟作物和園藝作物。1990年,全縣糧食總產達11136.65萬公斤,農業總產值4614萬元,占全縣整個農業(大農業)總產值7484萬元的61.65%,是縣內第一大產業。
工業
解放前,灌陽只有個體手工業作坊和工場,諸如打鐵、釀酒、磨豆腐、制陶瓷、燒磚瓦、造土紙、織布、洗染和開礦等,1949年工業總產值40.71萬元,僅占全縣工農業總產值的4.23%。解放后,隨著國民經濟情況的好轉,1953年至1956年對手工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將個體手工業者組織起來,建立手工業生產合作社(組),使工業生產有較快發展,1956年全縣工業總產值242.83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的13.29%,比1949年增長4.96倍。1958年工業“大躍進”,不顧縣內有無原料資源和財力、物力及技術力量,同時興建縣煉鐵廠、紡織廠、峽口水電站等16家國營工業企業和80家集體工業企業,職工最多時有3077人。1959年至1960年,因“左”的錯誤影響,國民經濟處于困難。1961年至1962年,對國民經濟進行調整,停辦11家國營工業企業和一批集體工業企業,1962年末職工減少到263人。1969年后,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發展五小(小鋼鐵、小煤炭、小化肥、小水泥、小機械)工業的指示,興建了縣文市煤礦、氮肥廠、水泥廠、電機廠等國營工業企業和各公社農機修理廠等集體工業企業。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行改革開放,國營、集體、個體、“三資”工業一起上,1990年全縣共有工業企業3322家(其中“三資”企業1家,國營企業37家),工業總產值達6841.04萬元(1990年不變價),占全縣工農業總產值的28.46%,比1949年增長167.04倍,比1978年增長3.57倍。
交通編輯灌陽位于都龐嶺和海洋山之間,境內山巒重疊,丘陵起伏。解放前,只有古道;交通呆便,人們來往靠步行,物資運輸靠人挑、船載。解放后,在縣委和縣人民政府的領導下,采用民辦公助的辦法修路建橋,交通運輸事業有較大發展,1951年11月13日全灌公路建成通車。至1990年全縣修建公路26條,249.7公里。其中省道2條,91.2公里;縣道3條,46公里;鄉道21條,112.5公里。另外,還修建機耕路78條,213.4公里;馬馱路7條,57.5公里。100%的鄉鎮和81%的行政村能通汽車和拖拉機,人行、貨運基本實現了車子化。
教育編輯
灌陽高中隋大業十三年(617),灌陽始建縣學,為廣西創辦縣學最早的縣。此后,歷朝均有縣學和私塾。明洪武八年(1375)始建社學,萬歷二十七年(1599)將舊學歸永亭改為觀瀾書院;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辦義學,乾隆元年(1736)創立龍川書院,光緒三十二年(1906)改書院為縣立兩等小學堂,是年私塾改立初等學堂計58所。建立民國后,灌陽先后創辦縣立女子完全小學,下鄉區立高級小學(文市),二、三區區立高級小學(黃關),一、二區區立高級小學(城關)。民國20年,推行初等教育以普及為主,設施從簡實用的原則,教育事業有一定發展。民國22年舉辦短期師范,培訓師資,23年成立師范講習所;26年創辦國民中學。至37年,全縣共有中小學校211所,學生7931人。解放以后,縣委和縣人民政府采取各種措施扶植工農子弟入學,農村教育事業發展較快,入學人數成倍增長。至1966年上半年,全縣有全日制小學279所,學生17128人;普通中學3所、農業中學9所,學生1320人?!拔幕蟾锩逼陂g,全縣中學由三·三”制改為“二·二”制,小學改為五年制,取消升學考試,實行推薦入學;行政上取消校長制,農村由“貧下中農宣傳隊”、縣城由“工人階級宣傳隊”管理學校;在教學上砍掉基礎課程,否定教學中心、教師主導等原則,搞所謂開門辦學,并提出“讀小學不出村,讀初中不出大隊,讀高中不出公社,讀大學不出縣”等一套“左”的口號,教學秩序受到嚴重干擾,教育質量嚴重下降。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對教育進行了整頓、調整和改革,教育事業進一步發展。1982年實現脫盲縣,1986年基本普及小學教育,中學教育亦有新的發展,為祖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培養、輸送了大批人才。
文化編輯民間藝術
灌陽古鎮舞蹈長鼓舞:是西山瑤族人民的傳統舞蹈,單人或集體表演。長鼓用泡筒木挖制,牛皮蒙成鼓面,兩頭鼓面直徑各約20厘米,鼓身通長1至1.2米。表演時,左手緊握鼓腰,右手擊鼓,上豎下斜,弓箭步,左右前后轉動,前進后退,蹦跳穿插,快慢協調,與步伐合拍。加之鑼、鼓、號角伴奏,氣派雄偉。1955年參加省文藝會演,被評為三等獎。采茶舞:又名師公舞,流傳文市、水車、新圩等鄉鎮。跳舞的人(一般6至8人),帶上男女面具(鬼臉殼),以笛子和鑼鼓伴奏師公牌調。初跳四方形,作采茶動作,四角轉身穿插重復數次,后圍起圓圈,動作由慢到快使勁追趕,乏力者退出淘汰,堅持最后一人為勝者。1958年由縣文化館整理,豐富了內容和形式,參加地區民間文藝會演,獲節目三等獎?;粑瑁毫鱾饔^音閣、洞井等鄉鎮,由10余人表演,演員左右手各執一碗形燈,出場后,舞臺燈光微明或熄燈,演員執燈組成各式圖案,時而成一條火龍,高低起伏,回旋游動,時而成數朵蓮花或各種形狀的火圈,演員邊唱邊舞,音樂優美動聽。清唱又叫“坐唱”,是民間最簡單的一種曲藝形式,藝人多在夏天夜晚到街頭、村坊院落說唱,人群圍坐靜聽,唱的內容多是桂劇中的一折或一出戲。這種“坐唱”形式在清朝和民困時期比較盛行,流傳黃關、城關、新圩、文市、水車等地?;?、喪、祝壽以清唱桂劇、彩調為主,亦有配簡單樂器演唱的。漁鼓表演形式簡單,一人手捧漁鼓筒,一邊拍打一邊唱,唱中夾白。曲子是民間流行的小調。說唱自如,表演生動,縣內各地流行。這種形式又可在舞臺作節目表演,多種樂器伴奏。
文物古跡
狗頭洞遺址狗頭山狗頭洞位于縣檢察院和縣衛生局后,為泥盆系石灰巖溶洞。1982年2月,縣檢察院用此洞作倉庫,將洞口炸開,洞內堆積層全部被取出,在堆積層中發現有犀牛、大熊貓、劍齒象牙殘片、野豬牙和其他獸骨骨骸化石,石化程度較深,在洞口處還發現兩件磨光石器。從動物化石石化程度和動物的組成性質看,石器與動物化石不是同一個時代的產物。當時洞內堆積物已被挖光,洞穴性質無據可考,但動物化石屬更新世晚期。江頭村洞穴遺址位于新街鄉馬山江頭村后山腰處。洞內地面干爽,近洞口處發現石斧1件(長29厘米,寬、厚8厘米,有磨光痕跡)、石杵1件(長31厘米,厚9.5厘米),有明顯使用痕跡,離洞口5米處有一厚層灰燼(火坑)。洞內發現獨腳黑陶豆(燈)1件,地面散落有陶片和石片。該遺址屬新石器時代早期洞穴遺址。李拐山洞遺址位于水車鄉水車村東南面約1公里處。山高約20米,山圍約160米;洞口東偏南15度,洞口高2.3米,寬1.2米,內深約21米,寬約15米:洞內發現有石斧、石硨、陶片等,此山附近地面散布紅陶片和石器。從發現的磨光石器看,此洞為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五馬山遺址位于水車鄉夏云五馬山下。1977年11月由自治區文物隊和縣文化部門組成的發掘隊,與水車村群眾結合,對該遺址進行探測和發掘,開探方9個,發掘面積200余平方米,出土一批約1萬年至4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中晚期文物及圓角長方形半地穴房屋遺址。房屋木柱洞間距0.7米至1.2米,東西長4.7米,南北寬3.1米,為木柵欄結構,錐形頂。其地面低于原生土0.9米至1米,靠北角發現有火坑,坑內有0.6厘米厚的灰燼。距火坑1米處有斜形二級土坡,坡上有紅陶片和黑色殘缺的陶碗,屋坑內有陶片、石斧、石杵、石鏃等,該遺址共出土文物383件。金家山遺址位于新街鄉丁塘口張家灣村南,已被群眾墾植,石器遺物暴露于地面或淤積泥中,散布在長約200米、寬約150米的范圍內,西端未被開墾的草地上遺物較多。在此采集到陶器腿部、沿口等物和石斧、石鑿、石環、石錘、礪石、穿孔石鏟等文物213件,系新石器時代中、晚期遺址。三角塘山坡遺址位于新街鄉魯草塘村南約75米,已被墾植和安葬近現代墓,文化層受到破壞,遺物暴露出地表,散布在山頂及西南山坡上。采集的石器有石斧、石鑿等,磨光石器較多,打制石器較少,可推斷是新石器時代中、晚期遺址。古城崗遺址位于新街鄉湘溪村古城崗,含城子嶺、城外山和湘溪村后西側三個山坡,均有石器散布,較集中的為古城崗中央地段。該遺址均被擾亂,整個文化層被破壞。采集的石器有石斧、石鏟、石鑿、研磨棒、礪石、石鐮、陶器和印紋堅陶片共84件,為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1981年被列為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大嶺頭山坡遺址位于紅旗鄉三聯杉樹山村東。整個山形為中間隆起,四周坡度很小。遺物分布主要在東北面,地表采集的有磨光石器,為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四方山遺址位于黃關鎮東陽白沙村東約500米。地表散有遺物,多分布在西面和南面的山腰和山腳。采集有石斧、穿孔石刀、石片等石器,大小一般在長7至8厘米,寬3至5.7厘米,厚0.9至1.6厘米之間,器形較完整,均系磨光石器,為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