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州縣隸屬甘肅省酒泉市,地處甘肅省河西走廊西端,東連石油城玉門市,西接敦煌市,南北與肅北蒙古族自治縣毗鄰,西北與新疆哈密市相接,自古以來就是東進西出的交通樞紐,古絲綢之路的商賈重鎮。瓜州縣境東西長185公里,南北寬220公里,面積2.41萬平方公里。 瓜州縣轄5鎮10鄉、73個行政村,2011年末,瓜州縣常住人口14.95萬人 ,有漢族、回族、蒙古族、藏族等21個民族,少數民族人口2.5萬人(2011年)。 瓜州縣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4個,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6個。 2011年,瓜州縣地區生產總值達到(GDP)49.77億元,可比價比2010年增長25.8%。行政區劃編輯瓜州縣下轄5鎮10鄉86個行政村。 五鎮:淵泉鎮、柳園鎮、三道溝鎮、南岔鎮、鎖陽城鎮;十鄉:瓜州鄉、西湖鄉、腰站子鄉、河東鄉、布隆吉鄉、雙塔鄉、梁湖鄉、沙河鄉、廣至鄉、七墩鄉。
地理環境編輯位置境域
瓜州縣地處甘肅省河西走廊西端,東連玉門市,西接敦煌市,南北與肅北蒙古族自治縣毗鄰,西北與新疆哈密市相接,自古以來就是東進西出的交通樞紐,古絲綢之路的商賈重鎮??h境東西長185公里,南北寬220公里。 地處東經94度45分--97度00分,北緯39度52分--41度53分。東西寬185公里,南北長期20公里,總面積24130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瓜州縣地處安敦盆地內,地形南北高,逐漸向盆地中央疏勒河谷地傾斜。北部最高處的芨芨臺子山,海拔2452米;南部為祁連山北麓山前地帶,最高處的朱家大山,海拔3547米;中部走廊地帶被北東向的截山子分為兩部分;南端為踏實盆地,海拔1259~1750米;北部為疏勒河中下游干三角洲,地勢平坦開闊,由東北向西南微傾斜,海拔1060~1300米,縣城所在地淵泉鎮,海拔1177.8米。瓜州縣有山區、戈壁、走廊沖洪積平原三種基本地貌形態。北部山區戈壁傾斜平原區,為一系列平行斷續的中低山殘丘,山體多呈東西走向,海拔2000米左右,相對高差30~300米。山前多形成山麓剝蝕面,山頂多成渾圓狀。山前外圍為廣闊的洪積傾斜平原,海拔1150~1600米,地勢平坦,傾斜平原覆蓋著中上更新世洪積、坡積沙礫碎石,植被稀少。南部山區戈壁傾斜平原區,包括南北截山和鷹咀山以北的廣闊戈壁地帶,窄條形的南北截山分別呈近東西向,北東東向伸延,寬4~10公里,低山丘陵地形被強烈風蝕,海拔1259~1750米,相對高差50~150米,山體北陡南緩,山脊平圓。榆林河兩岸因流水沖刷切割較深,形成多級侵蝕階地,整個傾斜平原被上更新世和全新世沙礫巖覆蓋。走廊平原區,包括縣境內疏勒河、榆林河河岸綠洲,為瓜州縣主要農牧業區。依其成因和形態又劃分為三個次一級的地貌單元。昌馬沖洪積扇及疏勒河中游沖積平原,位于疏勒河以南,青山子以東,包括三道溝、河東、布隆吉至橋子的廣闊地帶。海拔1060~1300米,由東南向西北微傾斜。由昌馬河洪積沖積的上更新世、全新世細土物質組成,被疏勒河與昌馬沖洪積扇上南北向的十道沖溝所切割。沖溝下切4~12米,溝寬數十米至數百米不等。在七道溝、布隆吉、雙塔至橋子扇緣地帶為泉水溢出帶,泉水匯集后或向西北注入疏勒河,或在低洼地方聚集成沼澤和草甸,由于長期強烈的蒸發作用,地面呈鹽漬化現象,有些表層形成鹽殼。踏實洪積沖積扇,地處南北截山之間,由榆林河洪積沖積物構成。海拔1259~1750米,南高北低,中上部沖溝發育,沖溝深3~7米不等。扇緣溢出的泉水匯集于黃水溝,沿北截山南側西流,通過蘆草溝泄入瓜州沖積平原,地下水較高的地方不同程度的漬化,局部低洼地沼澤化。疏勒河中下游干三角洲平原,包括疏勒河以南,截山子以北,雙塔水庫以西至西湖的三角洲地帶,由疏勒河沖積洪積物組成,平原自東向西南方向微傾斜,地形較平緩,由于疏勒河多次改道以及人工引水灌溉的結果,形成分枝狀散流,致使該區成為典型的干三角洲地貌。風蝕地貌主要分布在六工城西北南百旗堡以西,踏實農場以南至鎖陽城至唐墩湖沿戈壁一線以及橋灣至布隆吉疏勒河北沿岸,縣城東南和老師兔也有少量分布,以雅丹地貌類型為主。風沙地貌主要分布在兔葫蘆以南,吳家沙窩至鎖陽城,西沙窩和東湖以北,泉子以東一帶,東巴兔、老師兔以及農區內三工至四工一帶也有少量分布,除部分為流動的新月形沙丘,龍崗狀沙梁外,其它多為固定、半固定沙丘,高度一般為1~5米,最高的約10米。
氣候
瓜州縣屬于典型的大陸性氣候,其主要特點是降雨少、蒸發大、光照長、年平均降水量45.3毫米,蒸發量3140.6毫米,年平均氣溫8.8攝氏度,平均最高氣溫24.9攝氏度,最低氣溫-10.4攝氏度。
人口民族編輯2011年末,瓜州縣常住人口14.95萬人 ,有漢族、回族、蒙古族、藏族等21個民族,少數民族人口2.5萬人。
自然資源編輯水利資源
瓜州縣境內有疏勒河、榆林河兩大水系,年平均徑流量4.2億立方米,有各類水庫、塘壩37座,總蓄水量2.53億立方米,其中雙塔水庫庫容達2.4億立方米,是甘肅省最大的農業灌溉水庫。
礦產資源
截至2010年,瓜州縣境內礦產資源已探明金、銀、銅、鐵、鋁、鉛、鋅、花崗巖、大理石等40余種礦產品,地質儲量2813萬噸,其中鉛16萬噸,鋅8萬噸,鐵礦2000萬噸,黃金儲量和產量曾居全國第六位,是甘肅省重點產金區?;◢弾r分布較廣,儲量超過15億立方米。
交通編輯瓜州縣境內蘭新鐵路、敦煌鐵路貫穿全境,國道312,省道313、215線及嘉安、安敦高等級公路縱橫交錯,瓜星高速、蘭新鐵路客運雙線開工建設,縣城距敦煌機場120公里。 截至2011年,瓜州縣境內鐵路通車里程347公里,公路通車里程1718公里。
經濟編輯綜述
2011年,瓜州縣地區生產總值達到49.77億元,可比價比2010年增長25.8%,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6.9億元,比2010年增長7.3%,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4.5%;第二產業增加值27.34億元,比2010年增長38.4%,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75.7%;其中,工業增加值15.63億元,比2010年增長55.7%,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59.2%;建筑業增加值11.7億元,比2010年增長18.1%,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16.5%;第三產業增加值15.53億元,比2010年增長15.4%,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19.8%。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16比51比33調整為14比55比31。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GDP達到33288元,比2010年增加670元,比2010年增長25.4%。按當前匯率計算,人均GDP達到5283美元(按常住人口計算)。
第一產業
2011年,瓜州縣農作物總播種面積52.81萬畝,比2010年增長5.3%,其中,糧食面積8.34萬畝,比2010年下降25%,糧食總產量達到30681噸,比2010年下降19.2%;棉花播種面積10.86萬畝,比2010年增長21.8%,棉花總產量達到9515噸,比2010年增長22.9%。其它農作物種植面積15.88萬畝,比2010年增長2.8%,其中,瓜類種植面積9.38萬畝,比2010年增長10.8%。2011年,以蜜瓜、枸杞、葡萄、大棗、番茄、甘草等為主的特色經濟作物種植面積達到34萬畝,比2010年增加8.86萬畝,占到全縣總播種面積的58%。
第二產業
2011年,瓜州縣工業企業完成現價工業增加值15.63億元,比2010年增長55.7%,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現價工業增加值11.83億元,比2010年增長72.9%。2011年開工建設工業項目55項,完成投資167億元,比2010年增長24.4%。
第三產業
2011年,瓜州縣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2.16億元,比2010年增長20%,其中,城鎮消費品零售額9.36億元,比2010年增長21.1%;鄉村消費品零售額2.8億元,比2010年增長16.6%。分行業看,批發零售貿易業11.25億元,比2010年增長22%;住宿和餐飲業9002萬元,比2010年增長0.4%。 2011年,瓜州縣接待國內外游客人數88.5萬人次,比2010年增長25.5%,其中,接待外賓與港澳臺賓3.98萬人次,比2010年增長27.6%;接待國內游客84.5萬人次,比2010年增長41.1%。2011年實現旅游業收入75400萬元,比2010年增長35.3%。 2011年簽約各類項目50項,簽約資金370億元,實際到位55億元,比2010年增長1.1倍。
社會事業編輯文化事業
截至2011年,瓜州縣擁有文化館1個,公共圖書館1個,博物館1個。新建“農家書屋”7個,實現了74個行政村農家書屋全覆蓋的目標。2011年共舉辦各類體育賽事200余場次。完成重要節慶專場演出110場次,全民健身展示活動10場次,完成各項接待性演出20場次和其它性演出15場次,元宵燈展展出90多個單位制作造型別致、設計新穎的落地彩燈70余盞;全年廣播電視臺共播發稿件6050件,廣播和電視臺每周播出時間達238小時,瓜州縣電視人口覆蓋率達到78.8%,廣播綜合人口覆蓋率達到100%。瓜州縣74個行政村達到了一月放映一場電影的公益服務目標,2011年放映公益電影880場次。
衛生事業
截至2011年,瓜州縣共有衛生醫療機構128個,其中醫院2所。衛生機構床位數452張,其中醫院260張。瓜州縣共有衛生技術人員460人,其中執業醫師及執業助理醫師215人,注冊護士210人。衛生防疫防治機構1個,衛生技術人員16人。婦幼衛生機構1個,衛生技術人員15人。瓜州縣共有鄉鎮衛生院14所,床位數192張,衛生技術人員225人。農村有醫療點的村占總村數的比重達85%,有鄉村醫生和衛生員90人。
教育事業
瓜州縣三中、四中、淵小、二幼、三幼等35個教育基建項目完成投資4500萬元,高考錄取率達到83%,本科錄取率高達42.7%。中小學“四率”均達到100%,高考??埔陨仙暇€率達到87.1%,同比2010年下降2.6%。瓜州縣普通中學10所,其中,職業中學1所。初(高)中及小學在校學生23246人,普通高中招生1231人,在校學生3264人,同比2010年增長31.4%,畢業生970人。職業高中招生251人,在校學生735人,畢業生128人;初中招生2386人,在校學生7098人,初中“五合率”達到80.4%;普通小學75所,其中,不完全小學5所。小學招生1887人,在校學生12149人,同比2010年下降4.7%。城鄉幼兒入園率達到100%,在園幼兒2806人,同比2010年下降7.5%;瓜州縣教職工人數達到1656人,同比2010年增長1.8%(含工勤人員)。
科技事業
2011年,瓜州縣有5項成果獲得市級科技進步獎勵,其中有2項獲得一等獎,2項獲得二等獎,1項獲得三等獎。申請受理專利32件,同比2010年增長77.8%。在申請受理32項專利中,發明專利6件,實用新型專利14件,外觀設計專利2件。有7名個人申請專利29件,占申請量的90.6%,瓜州縣共舉辦各類實用技術培訓班430場次,培訓鄉村科技骨干3500人次,培訓農業科技示范戶2600戶,培訓農民3.25萬人次,印發科技宣講資料5.1萬份,發布科技信息100多條。
風景名勝編輯
布隆吉雅丹地貌布隆吉雅丹,俗稱“人頭疙瘩”。位于瓜州縣布降吉鄉北三公里的疏勒河北岸,它分布在甘新公路南側東西長約九公里的狹長地段上,這里褐色的地面上,矗立起高低參差的土丘峰林。其間夾雜著無數高低錯落,形態奇特的土崗土丘,或如人頭疙瘩,獅身人面,又如云朵,如蘑茹,如金字塔,如烽燧排列,如千駝奔走,又似鬼域魔城。人行其間,恍入千年荒冢之中。雅丹是最典型的風蝕地貌之一。
雙塔湖瓜州縣雙塔湖,位于縣城東50公里,始建于1958年,是甘肅省最大的農業灌溉水庫,該庫有效庫容1.15億立方米,水域面積2萬多畝,灌溉下游18萬畝耕地。312國道由水庫北側穿過,是通往敦煌,嘉峪關、酒泉這條旅游熱線上的必經之地,休閑度假、河灘浴場、水上游艇、水上垂釣、餐飲、娛樂等綜合服務項目。
白虎關俗稱白墩子,距安瓜州縣城西北 43 公里,是漢、魏、晉、隋唐以來通往西域的重要驛站,現存遺址主要有烽燧、驛站、白虎廟遺址,還有傳說中的薛仁貴墓等遺跡。 《薛仁貴征西》記載:這里是唐初名將薛仁貴大戰蕃將楊凡的地方。
東千佛洞東千佛洞又名接引寺,位于甘肅省瓜州縣城東南84公里的長山子古河道兩岸,與鎖陽城相距22公里?,F存23窟,尤以內容豐富、技藝精湛的西夏壁畫稱絕于世。其密宗佛教壁畫彌補了莫高、榆林二窟不足,堪稱西夏佛教藝術寶庫。其第二窟的《密宗曼陀羅》中,觀音優美的體形,露臍裝,超短裙的妝飾在全國絕無僅有,被譽為中國古代“第一艷佛”。著名敦煌學家段文杰先生在國際學術研討會上說,安西6幅《玄奘取經圖》,其中東千佛洞2幅《水月觀音》的發現是稀世之珍。
榆林窟俗稱萬佛峽,位于瓜州縣城南68公里,國務院1961年3月首批公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里保存有位居全國第三的泥塑大佛?,F存41窟,從洞窟形制和壁畫風格判斷,其建窟年代不晚于莫高窟。唐、五代、宋、西夏、元、清各代均有較大規模的興建和佛教活動。其中,唐3窟、五代8窟、宋13窟、西夏、元各4窟、清9窟,壁畫總面積5650平方米,彩繪佛像10826幅,彩塑272身。
民俗編輯喪事習俗一、投訴:家里亡故了老人,主事人請事戶族長輩協同料理幾日發殯。如有子女在遠方需候,在夏天也不能超過五天。投訴一事,窮富都照例行事。一請道士或者僧人都得當天告知;再請一年長者“破孝”,“孝”有長短之分。孝子出門報訴,身著孝服,手執喪棒,有一熟悉亡者親屬的人領著前去報訴,孝子每到一家側跪門邊,等被請的人見面見面,孝子叩頭后再離開。孝子戴孝講究母故24孝(兩年)父歿22孝(一年另十個月)還有“百天孝”“近期孝”(七十七日)出門孝四種。二、超薦。(做道場、行大禮),道場分僧人道場、陰陽道場兩種。僧、陰陽道場可在同一靈場堂念誦,但須僧念道停,輪換開進行,僧人超薦不破土、不上墳,送葬素齋素食不收報酬,但不是佛門子弟不去念經。陰陽道場有隨堂食、三報食、鐵罐食三種形式。三、行儒禮:多般是生前在教育界從事,且有一定職務,名望高尚、弟子甚多者,記歿后,開祭典儀式、讀祭文、講述生半事跡,作文章、作歌詞。儀式有主祭官、陪祭官、執禮、執事生、歌詠生,進行四獻、四讀寄思恩點后發葬。四、臥草(跪草)。老人去世后,亡靈停放靈堂內,吊喪期間家庭婦女(妻、兒媳、出嫁女兒)跪于靈前門外兩側麥草上致哀,有吊喪者一來即大器不止,哭聲時斷時續,直至客走為止。夜間有兒子守靈。 瓜州社火瓜州縣社火以“地蹦子”又名“秧歌子”為主體。是一項群眾性很強的自娛舞蹈,有說有唱、有跳,載歌載舞。社火隊伍是由四個鼓子、四個拉花、四個和尚娃、一個膏藥匠、一個俊公子、一個丑婆子、一個大頭和尚、一個柳翠組成。 民 歌瓜州縣民歌屬“小調一類,受一定戲曲音樂影響,突破了正規樂曲調的限制,小調有《十顆子》、《十朵花》、《小貨郎》、《馬秀英》、《小兒子當兵》、《絲綿線》、《織手巾》、《抬親》、《怕老婆頂燈》、《想親娘》、《新媳夕刁浪會》等,故事傳說有《湘子渡林英》、〈打夯號子》、《十朵花》、《采花》、《珍珠倒卷簾》、《繡香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