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池區,隸屬于安徽省池州市,位于長江中下游南岸,地勢南高北低,南部為中低山地,中部多丘陵,北部為沿江洲圩區。貴池區在漢時曾稱石城縣,后易名為貴池縣,1988年改為貴池市,2000年改為貴池區。
貴池區北臨浩蕩長江,南接雄奇黃山,東與銅陵襟連,牽攜佛教圣地九華山,是池州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全區總面積2516平方公里、人口65萬,轄9個鎮、11個街道。盛產糧、棉、油、茶、蠶繭等,是全省煤炭、黃金生產重點縣之一。
貴池是全國商品糧基地,全國優質棉生產基地,全國最大的淡水有核珍珠和無核珍珠養殖基地。是省級歷史文化名城、旅游經濟強縣(區)、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模范區、國家級雙擁模范城、實施《中國21世紀議程》試點地區和國家國首個生態經濟示范區所在地。[地理環境
編輯
位置
貴池區是安徽池州市市轄區,位于安徽省南部,北臨長江,東徑117°06′-117°50′、北緯30°15′-30°48′。東北與銅陵接壤,南連黃山、九華山,西北與安慶隔江相望。
地貌
貴池地勢南高北低,依山傍水,分山區、丘陵、圩區,呈階梯形分布。南部中低山區,群山起伏,綠樹如云,是林木、茶葉的重點產區;中部丘陵區,崗壟相間, 田園平整;北部為沿江洲圩區,江堤全長59公里,圩內河渠交錯,平疇如毯。境內主要河流有黃湓河、秋浦河、龍舒河、白洋河、九華河、青通河等。土壤以紅壤、黃棕壤、潮土、水稻土等為主。山地植被以常綠闊葉林為主,全區森林覆蓋率為48.8%。
氣候
貴池區貴池地處暖溫帶與亞熱帶的過渡地帶,屬亞熱季風性濕潤氣候區。氣候溫和,雨量適中,光照充足。全年冬寒、夏熱、春暖、秋涼,四季分明,季風明顯。光、熱、水資源豐富,氣候溫和,光照充足,無霜期長,但降水量在年內和年際變率較大。年平均溫度16.1℃,最熱月7月,平均溫度28.7℃;最冷月1月,平均溫度3.1℃。適宜農作物生長的時期,大約始于3月30日至11月17日,此間,日平均溫度等10℃或10℃以上。日照隨季節變化明顯,夏至晝長時間(可照時數)可達14小時,冬至晝長時間為10小時,年平均日照時間為1900小時左右,多年平均(1960-1978年)蒸發量1447毫米。平均年降雨量在1400-1700毫米,6月中旬至7月中旬是主要雨季,為“梅雨期”。平均無霜期242天。
行政區劃
編輯
1988年,原縣級貴池市轄5區、2鎮、26鄉:城關區、烏沙區、殷匯區、梅街區、觀前區,池州鎮、殷匯鎮,烏沙鄉、馬衙鄉、雙橋鄉、梅龍鄉、牌樓鄉、觀前鄉、梅村鄉、墩上鄉、里山鄉、江口鄉、塘田鄉、晏塘鄉、銅山鄉、木閘鄉、棠溪鄉、茅坦鄉、解放鄉、高脊嶺鄉、阮橋鄉、劉街鄉、桃坡鄉、高坦鄉、清溪鄉、灌口鄉、桐梓山鄉、駐駕鄉。
1991年,撤銷烏沙鄉,設立烏沙鎮。
1992年,撤銷池州鎮,設立池陽街道辦事處(管理原池州鎮所轄主城區大部分居民委員會)、秋浦街道辦事處(管理原池州鎮所轄村民委員會和部分居民委員會,以及里山鄉的齊山村);撤銷馬衙鄉,設立馬衙鎮;撤銷涓橋鄉,設立涓橋鎮;撤銷梅龍鄉,設立梅龍鎮;撤銷桃坡鄉,與劉街鄉的梅街村合并設立梅街鎮;撤銷牌樓鄉,設立牌樓鎮;撤銷觀前鄉,設立觀前鎮。行政區劃調整后,全市轄2個街道、8個鎮、19個鄉:池陽街道、秋浦街道、殷匯鎮、烏沙鎮、馬衙鎮、涓橋鎮、梅龍鎮、梅街鎮、牌樓鎮、觀前鎮、梅村鄉、墩上鄉、里山鄉、江口鄉、塘田鄉、晏塘鄉、銅山鄉、木閘鄉、棠溪鄉、茅坦鄉、解放鄉、高脊嶺鄉、阮橋鄉、劉街鄉、高坦鄉、清溪鄉、灌口鄉、桐梓山鄉、駐駕鄉。
1999年,撤銷里山鄉,設立里山街道辦事處 ;撤銷江口鄉,設立江口街道辦事處。
2000年,貴池區轄4個街道、8個鎮、17個鄉。
2001年,撤銷清溪鄉,將4個村并入里山街道、2個村并入涓橋鎮;撤銷桐梓山鄉,并入梅龍鎮;撤銷駐駕鄉,并入烏沙鎮;撤銷灌口鄉,將8個村并入殷匯鎮,8個村并入新設立的梅村鎮;撤銷梅村鄉,設立梅村鎮;撤銷墩上鄉,設立墩上鎮;撤銷塘田鄉,設立塘田鎮;撤銷晏塘鄉,設立晏塘鎮;撤銷銅山鄉,設立牛頭山鎮。全區村委會數由293個減少到291個:觀前鎮新湖村、新義村合并為新湖村;觀前村、新建村合并為觀前村。年底,貴池區轄4個街道、13個鎮、8個鄉:池陽街道辦事處、秋浦街道辦事處、江口街道辦事處、里山街道辦事處、烏沙鎮、殷匯鎮、牌樓鎮、梅街鎮、馬衙鎮、觀前鎮、梅龍鎮、涓橋鎮、晏塘鎮、牛頭山鎮、唐田鎮、梅村鎮、墩上鎮、高脊嶺鄉、阮橋鄉、木閘鄉、高坦鄉、棠溪鄉、劉街鄉、解放鄉、茅坦鄉;共有36個居委會、291個村委
會。
2004年底,貴池區轄4個街道、13個鎮、8個鄉:池陽街道、秋浦街道、里山街道、江口街道、殷匯鎮、牛頭山鎮、涓橋鎮、馬衙鎮、墩上鎮、梅龍鎮、梅街鎮、觀前鎮、梅村鎮、唐田鎮、牌樓鎮、烏沙鎮、晏塘鎮、阮橋鄉、高脊嶺鄉、木閘鄉、高坦鄉、棠溪鄉、劉街鄉、解放鄉、茅坦鄉。
2007年2月5日,中共池州市貴池區委、池州市貴池區人民政府《關于印發〈池州市貴池區行政區劃調整實施方案〉的通知》(貴發[2007]1號):撤銷梅街鎮、劉街鄉、牛頭山鎮、木閘鄉、梅村鎮、高坦鄉、烏沙鎮、晏塘鎮、棠溪鄉、梅龍鎮、馬衙鎮、觀前鎮、墩上鎮、茅坦鄉、里山街道、解放鄉、阮橋鄉、高脊嶺鄉。新組建梅街鎮、牛頭山鎮、梅村鎮、烏沙鎮、棠溪鎮和梅龍街道、馬衙街道、墩上街道、里山街道、秋江街道。
撤銷池陽街道,設立新的池陽街道。新的池陽街道位于主城區西南部,四至范圍為東至長江路、南至清溪街道、西至白洋河、北至秋浦路。轄古舜、秀山、煙柳園、南湖等4個社區,人口25350人。街道辦事處暫駐秀山社區。
撤銷秋浦街道,設立新的秋浦街道。新的秋浦街道位于主城區東南部,四至范圍為東至平天湖路、南至寄隱路、西至長江路、北至秋浦路。轄九華、孝肅、翠微、月亮湖、湖心等5個社區,人口36488人。街道辦事處暫駐九華社區。
增設杏花村街道。杏花村街道位于主城區西北部,四至范圍為東至長江路、南至秋浦路、西北至秋浦河。轄秋江、清風、杏花村、池口、城西、十里、孔井、長崗等8個社區,人口38186人。街道辦事處暫駐杏花村社區。
增設清風街道。清風街道位于主城區東北部,四至范圍為東至平天湖路、南至秋浦路、西至長江路、北至長江。轄翠百、府學、城北、沿江、東湖路、百荷園、匯景等7個社區,人口52874人。街道辦事處暫駐沿江社區。
增設清溪街道。清溪街道位于主城區東南部,四至范圍為東北靠馬衙街道,西北鄰池陽、秋浦街道,南連里山街道。轄原里山街道的永明社區、清溪村、碧巖村、白沙村陵陽大道以南白沙河以西高速公路以北部分和原秋浦街道齊山社區陵陽大道以南部分,人口16230人。街道辦事處暫駐永明社區。
調整里山街道范圍。將永明社區、清溪村、碧巖村、白沙村析出。調整后的里山街道轄9個村、1個社區,面積137平方公里,人口24864人。街道辦事處駐地不變。
調整馬衙街道范圍。將新龍村、雙嶺村、祠堂村、觀前社區、園林社區、新湖社區析出;原江口街道的順利村、原里山街道的白沙村陵陽大道以北白沙河以東高速公路以南部分村民組、原秋浦街道平天湖路以東部分劃入。調整后的馬衙街道轄8個村、5個社區,面積144平方公里,人口32911人。街道辦事處駐地不變。
調整江口街道范圍。將順利村析出。調整后的江口街道轄6個村,面積71平方公里,人口15396人。街道辦事處暫駐三范村。
調整梅龍街道范圍。將原馬衙街道的新龍村、雙嶺村、祠堂村、觀前社區、園林社區、新湖社區劃入。調整后的梅龍街道轄12個村、4個社區,面積167.8平方公里,總人口45496人。街道辦事處駐地不變。
貴池區轄8個街道、9個鎮:池陽街道、秋浦街道、里山街道、江口街道、梅龍街道、馬衙街道、墩上街道、秋江街道、殷匯鎮、牛頭山鎮、涓橋鎮、梅街鎮、梅村鎮、唐田鎮、牌樓鎮、烏沙鎮、棠溪鎮。交通
編輯
貴池交通便捷,長江“黃金水道”橫貫全區76公里,常年通航5000噸級船舶,屬國家一級航道,可建一類口岸港口碼頭。國家二類口岸池州港是長江干線重點港口之一,被國務院批準對外國籍船舶開放,港口年貨物吞吐量達1800萬噸。沿江高速公路、銅九鐵路和在建的城際鐵路穿境而過,池州公路大橋、池州鐵路大橋建設項目已列入“十一五”規劃。風景名勝
編輯
古代建筑妙因塔
俗稱清溪塔。位于池州市貴池區江口街道辦事處流坡村的長江岸邊,與百牙山塔遙遙相對。明朝萬歷十九年(1601年)池州知府錢賈始建,至萬歷四十年知府金本高迄工。崇禎十五年(1642年)夏,塔剎遭雷擊毀,2003年池州市人民政府修復。塔為七層八角樓閣式磚制,高55.7米,周長37.69米。底層設磚制須彌座,束腰處有磚雕。塔身上下均有欄額和普柏枋,磚雕為卷云紋飾。有石、磚階從復壁中盤旋而上,塔內諸層有佛龕,石質匾額??v觀塔的造型,粗獷蒼勁,莊重古樸?,F為安徽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百牙山塔
位于貴池城北百牙山處,塔取山名。明朝嘉靖十七年(1538年)池州
百牙山塔知府陸岡建,是一座風水塔。據清光緒《貴池縣志》記載,百牙山塔是“取地理補短益卑之象”,“大培池州風水之不足”而建。塔為七層樓閣式磚制,高34.4米,直徑6.68米。底層設低矮臺基,轉角為園形倚柱,丁式柱礎。各層均設平座,佛龕。有磚階自復壁中盤旋而上,塔心寶呈穹窿收頂,七層處置千斤木承托剎柱,頂端立青銅質葫蘆狀剎。外觀塔體,上、下收分明顯,輪廓線條挺拔剛健,給人一種玲瓏瘦巧的美感。為原貴池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興濟橋
又名七孔橋,俗稱“東門橋”。位于貴池城東濟川河上。明朝萬歷十三
年(1585年)池州知府劉孟雷建造,清朝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池州知府重修,1990年貴池市人民政府全面整修。橋長239米,寬9.4米。整個橋體均用花崗巖石構成,七拱連跨,拱以條石框式縱聯券起。橋墩逆水面壘有水分金剛雁翅。橋面鋪有條石,兩側設有石質望柱、欄板。整個橋梁砌縫相錯,造形別致,布置巧妙,結構穩定,是貴池現存最長的古代橋梁。為安徽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雙溪橋
俗稱胭脂橋,位于池州市貴池區棠溪鄉花廟村雙溪口,橋以地名取名。始建年代失考。為拱形單孔石橋,長31.2米,寬5米,高6米。橋拱為縱聯分節并列式,橋面鋪以條石,兩側立望柱、欄板、素面。整個橋體留有明代建筑風格。為原貴池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義興橋
又名華陽閣義興橋。位于池州市貴池區涓橋鎮葉管村。相傳,為元代績溪縣令葉楠為家鄉捐奉義建。橋為抬梁架木質結構,橋之兩端用青石壘墩,單孔,橋面為7根直徑0.4米的古桕橫跨兩端,桕木上鋪木板,橋上建廊,兩端筑室,其上建亭。橋長21.2米,寬4米,孔徑8米。此橋結構獨特,設想實惠,既能通行,又有護橋之利,還能兼歇行人。為原貴池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杜氏宗祠
位于池州市貴池區茅坦鄉茅坦村。明清建筑,系唐代詩人杜荀鶴后人所建。祠為三進,平面呈長方形,建筑布局以門廳、天井、正廳、天井,祭祖祠相屬。整體為臺梁架磚木結構,碩大的月梁縱橫交錯,木雕、畫枋穿插其間;柱礎石精雕細琢繁縟的花卉、禽獸圖案,磚雕、石刻設于后進天井處,整個宗祠建筑規范宏大,古樸狀觀。祠前為廣場,廣場端有排列對稱的旗鼓石?,F為安徽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俞村章氏宗祠
又名仲德公祠,位于池州市貴池區解放鄉俞村村,明清建筑,座北朝南,平面呈長方形,三進,以門廳、天井、正廳、祭祖祠相屬。宗祠進深長46.7米,寬20.3米。為抬梁式磚木結構,青石壘基,四周立砌不荷重墻,每根立柱均墊有青石質柱礎,柱礎石既有圓形,也有八方形,通體刻有暗八仙、飛禽走獸、纏枝花卉圖案。整體平面配置對稱,中進與后進兩側設有廂房、配房,以檻窗格扇相隔。祠內仍懸掛有清代“欽命督儲”、“徑國儲猷”、“名宿雍升”等木質匾額。祠前為廣場,廣場前置旗鼓石兩對?,F為安徽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高氏宗祠
又名歸隱堂,位于池州市貴池區棠溪鄉石門村。明清建筑,坐北朝南,進深長65米,寬15米至17米。據《高氏宗譜》記載,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間。原有7進,現存6進,依次建筑為門廳、中下廳、中上廳、香火堂、孝思堂、祭拜堂、祭祖祠。其建筑形式為抬梁架磚木結構,四周立砌不荷重墻。整體木質構架雕刻較少,柱礎石既有鼓腹形,也有八面狀,通體鑿有禽獸、花卉圖案。祠內仍懸掛“瑤池冰雪”、“思眷在德”等木質匾額。祠前設有廣場,廣場端筑有半月形放生池。為原貴池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姚氏宗祠
位于池州市貴池區劉街鄉姚街村。明清建筑,祠為三進,面寬12.8米,進深長58.9米,門廳早年倒塌,白色大理石門罩仍存。整體建筑為磚木抬梁架結構,梁枋雕刻較少。祭祖祠左右兩側墻體立有明朝“來龍碑記”和清朝“重修建祠實錄”碑記,祠內懸掛“鰲峰目躋”木質匾額。祠前為廣場,并立有唐朝李白游蝦湖時而作的《宿蝦湖》詩句碑記,廣場端筑有半月形放生池。為原貴池縣級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