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德縣位于青海省東部,隸屬于海南藏族自治州。距省會西寧市114公里,距海南藏族自治州首府恰卜恰鎮158公里。東西寬63.4公里,南北長90.6公里,全境國土面積3504平方公里,轄4鎮3鄉,119個行政村,截止2013年,總人口10.87萬人,有漢、藏、回、土等15個民族。
貴德是典型的多民族聚居地區,中原王朝、鮮卑、吐蕃等均在貴德留下了歷史印記,境內“馬家窯”、“卡約”文化遺址、漢唐古堡、明清樓閣記載著貴德的歷史發展和文化演變。其中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明清古建筑群—玉皇閣集儒、道、佛為一體,摒棄門戶之見,并存相依,是貴德多元文化、多種宗教融合相安、和諧共存的歷史見證。
貴德縣境素有“高原小江南” 、“梨都之鄉” 和省會西寧市“后花園”之美譽。2012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29.06億元。
建制沿革
貴德,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先民們在這片熱土上耕耘放牧,繁衍生息。
西漢(公元前60年)貴德屬金城(蘭州)郡河關縣管轄。
東晉太元十一年(386年)設澆河郡。
唐武德二年(619年)改澆河郡為廓州。
南宋寶祐元年、蒙古蒙哥汗三年(1253年),蒙古滅金后在河州(今甘肅臨夏)設置吐蕃宣慰使都元帥府,置貴德州宣慰司,“貴德”地名首次出現。
元朝至元八年(1271年)正式設貴德州,屬陜西行省河州路。
明洪武三年(1370年)改貴德州為歸德州,洪武八年(1375年)改歸德州為歸德守御千戶所,隸臨洮府河州衛。
清初貴德守御千戶所隸于陜西都司河州衛,雍正四年裁河州衛,遂隸于臨洮府。乾隆三年(1738年)歸德所由臨洮府改隸西寧府。乾隆五十六年(1761年)歸德復改為貴德廳,設撫番同知。
民國二年(1913年)貴德廳改為貴德縣,隸屬甘肅省。
民國十七年(1928年),青海建省,貴德隸屬青海省。
1949年9月18日解放,同日成立中共貴德縣委和縣人民政府。
1953年12月,海南藏族自治區(后改為州)成立,貴德縣由屬省改歸州屬縣。
行政區劃
2000年,貴德縣轄1鎮、7鄉。其中各鄉鎮: 河陰鎮、河東鄉、河西鄉、東溝鄉、新街鄉、尕讓鄉、羅漢堂鄉、常牧鄉。
2001年1月9日,青海省人民政府批復:撤銷河西鄉,設立河西鎮。2001年底,貴德縣轄4個鎮、2個鄉、1個民族鄉,4個居委會、113個村(牧)委會。
2005年5月26日,經青海省人民政府批準,貴德縣撤銷羅漢堂鄉,建立拉西瓦鎮,鎮政府駐地整體搬遷至曲卜藏村拉果口地區,鎮區行政區劃范圍不變,實行鎮管村體制。6月29日,正式撤鄉建鎮。
2005年,貴德縣轄3個鎮、4個鄉、1個民族鄉:河陰鎮、河西鎮、拉西瓦鎮、河東鄉、東溝鄉、新街回族鄉、尕讓鄉、常牧鄉。
2006年8月,經青海省政府批準,海南州將原有的40個鄉鎮調整為36個鄉鎮,其中:撤銷貴德縣常牧、東溝兩鄉,合并設立常牧鎮,鎮政府設在原東溝鄉政府駐地周屯,實行鎮管村體制。
截止2013年,貴德縣轄河陰、河西、拉西瓦、常牧及河東、尕讓、新街4鎮3鄉,119個村和4個社區。
位置境域
貴德縣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東部,東經100°58'8"—101°47'50",北緯35°29'45"—36°23'35",總面積3504平方公里,東西寬63.4公里,南北長90.6公里,處于黃河上游龍羊峽與李家峽之間??h城駐河陰鎮,距省會西寧114公里,海南州府恰卜恰158公里。
地質地貌
貴德縣全境溝壑縱橫,山川相間,呈現多級河流階地和盆地丘陵地貌。地勢南北高,中間低,形成四山環抱的河谷盆地。海拔最低為黃河松巴峽口2170米,最高為扎木日根山5011米,縣城海拔2200米。
氣候
貴德深居內陸,屬高原大陸性氣候,光照時間長,太陽輻射強。春季干旱多風,夏季短促涼爽,秋季陰濕多雨,冬季漫長干燥,氣溫日差較大。年平均氣溫7.2℃,歷年極端最高氣溫34℃,極端顯低氣溫-23.8℃。年平均降水量251-559毫米, 全年無霜期258天,作物生長期223天,年日照時數為2928小時。
水文
貴德縣境內流入黃河的主要河流有12條,黃河北岸有多龍、浪麻、昨那、多拉、曲卜藏、龍春、尕讓、松巴等8條河流;南岸有暖泉河、莫曲溝(西河)、高紅崖河(東河)、清水河等4條河流,其中清水河是出境河流,流往同仁縣。 黃河由西向東橫貫境中,長達74.7千米,還有紅岸河、莫渠溝河、龍春河、浪麻河等河流分別從南北兩側匯入黃河。
自然資源
水力資源
貴德縣全部河流年徑流量35568.2萬立方米。境內水電資源豐富,有裝機總容量16萬千瓦時的尼那電站,總裝機容量為420萬千瓦的拉西瓦電站正在建設。
生物資源
貴德縣野生動植物資源比較豐富,是海南州周邊地區野生動植物資源分布較為集中的地區。野生動物有36科106種,其中獸類7科15種,鳥類25科87種,兩棲爬行類4科4種;植物有79科283種,其中喬灌木樹種25科121種,草本植物54科162種。重點保護對象有: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的有雪豹、藏原羚、大天鵝、胡兀鷲、金雕等5種;二級保護動物的有馬鹿、馬麝、巖羊、石貂、荒漠貓、兔猻、猞猁、藍馬雞、藏馬雞、血雉、雀鷹、獵隼、紅隼、大鵟、兀鷲、長耳鴞、雕鴞、鳶等18種;青海省重點保護動物有沙狐、狼、環頸雉等9種;國家二級保護植物有冬蟲夏草;省級保護植物有紅景天、黃芪、角盤蘭等12種。
礦藏資源
貴德縣內已探明的礦藏資源有銅、鐵、鉛、鋅、鎳、沙金、砷、石英石、螢石、石灰石等11種礦種。
人口民族
2013年,貴德縣總人口10.87萬人,有漢族、藏族、回族、土族等15個民族。藏族約占總人口的33.5%,其它各少數民族之和約占12%。
經濟概況 2013年上半年,貴德縣開工建設項目137項,計劃總投資達到36.22億元,其中續建項目52項,完成投資4.48億元,新建項目85項,完成投資4.6億元。從行業投資情況看,以拉西瓦灌溉工程、馬什格羊水庫工程等為主的農林牧水項目開工46項,完成投資3.21億元;以縣城集中供熱二期、天然氣管網、尚德廣場、文化旅游產品加工園區等為主的基礎設施和工業項目開工26項,完成投資2.08億元;以黃河逸園三期、松巴民俗村、香雪海酒店等為主的旅游項目開工9項,完成投資1.06億元;以文教衛、黨政軍企共建、扶貧開發等為主的民生項目開工16項,完成投資0.86億元;交通道路項目開工14項,完成投資0.79億元;其他項目26項,完成投資1.08億元。
第一產業
2013年上半年,貴德縣完成農作物播種面積19.1萬畝,其中糧食作物9.73萬畝,經濟作物6.9萬畝,飼草2.33萬畝,其他作物0.14萬畝,糧經飼播種比例調整為51:37:12;總投資3億元的黃河清省級農業科技示范園、忠輝特色農業觀光園、紅柳灘冷水魚養殖基地等“八大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建設項目已完成投資3626萬元;完成草場圍欄55萬畝,建設生態畜牧業專業村2個、專業合作社3個,建成高標準畜棚628座、標準化養殖小區4個,共繁育仔畜17.38萬頭(只),牲畜總增率、出欄率、商品率分別達到38.52%、15.08%、11.17%。
第二產業
2013年上半年,貴德縣實現工業生產總值13.4億元,比2012年同期增長21.13%;完成工業增加值8.66億元,比2012年同期增長22.49%,完成年計劃21億元的41.2%。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總產值13.14億元,同比增長21.82%,完成增加值8.57億元,比2012年同期增長22.72%;規模以下企業完成產值3140萬元、增加值835萬元。
第三產業
2013年上半年,貴德縣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5項、招商引資項目協議10項,協議資金達50.7億元,到位7460萬元,完成年計劃3.13億元的23.7%。上半年,旅游人數達到83.16萬人(次),完成年度目標204萬人(次)的40%;旅游收入達到2.42億元,完成年度目標5.6億元的43%。
社會事業
文化事業
2012年,貴德支持文化體制改革,加大對千戶莊院等古民居保護,支持圖書館、博物館、文化站等文化體育設施免費開放。
教育事業
2012年,貴德縣共有中小學19所,貴德縣財政安排資金4710萬元,比2011年增支2427萬元,增長106.3%,促進教育優先發展。新建中小學校舍13094平方米,新建幼兒園15020平方米,幼兒園維修改造4967平方米,中小學校舍加固10094平方米,D級危房拆建12205平方米。
醫療衛生
貴德縣共有公立、綜合醫院5個,2012年,貴德縣財政安排資金3298萬元,同比增支584萬元,增長21.52%。兌現城鎮職工醫療保險金2438萬元、新農合縣級配套115.21萬元,城鎮居民醫療保險配套29.2萬元,安排120萬元推進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和啟動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
社會保障
2012年,貴德縣全縣社會保障和就業公共預算安排資金2547萬元。新型城鄉社會養老保險改革穩步推進,發放養老金縣級配套35萬元,城鄉低??h級配套180萬元,高齡補貼162.11萬元,事業單位養老金523萬元,新農??h級配套31萬元,城鎮居民養老保險縣級配套4萬元,事業單位職工養老金523萬元,失業金153萬元,全縣職工工傷保險55.16萬元,生育保險72萬元,再就業資金20萬元。 2012年,貴德縣兌付各項惠農補貼資金、農林水扶貧等專項資金16260萬元。發放糧食綜合補貼資金615.96萬元,退耕還林補助資金270.73萬元,庫區移民后續扶補助資金266.88萬元,村干部報酬544萬元,鄉村醫生工資161.76萬元,油價補貼資金723.74萬元,農村低保資金1433萬元,農村五保戶補助資金122.46萬元,寺管會主任報酬27.61萬元,優撫對象補助6.42萬元。村級防疫員工資13.40萬元。用“一卡通”形式共撥付家電下鄉補貼資金481.6萬元,小排量轎車補貼資金270.5萬元。
基礎設施
貴德縣2012年上半年已完成投資4093.907萬元,完成村道硬化工程149.3公里,修建中型橋梁兩座。截止2012年11月底,已完成40公里長輸管道,10公里螺旋鋼管城市次高壓輸氣管道,20公里城區輸氣管道主支干線及庭院管網工程建設。在河西鎮垃笈蓋村修建了年輸送天燃氣8000萬立方的調壓站一座。在河西鎮紅巖村修建CNG加氣站、城區配氣區、綜合辦公大樓,其中城區配氣區和綜合辦公樓已建成。
歷史文化
從已挖掘的文化遺址看,境內有“馬家窯”文化,“卡約文化”、“仰韶文化”、“昆侖文化”、“唐汪文化”、“黃河文化”等早期人類文化遺產,漢唐古堡、明清樓閣記載著貴德歷史和文化的發展。1985年文物管理處在貴德縣挖掘發現的古文化遺址有58處,其中省級保護的遺址17處,有唐加里遺址(青銅)、藏蓋古城(唐)、玉皇閣(明)、白馬寺(清)等;縣級保護的遺址36處,有尕次古城(漢)、畢家寺城堡(元)、古城廓(明)等。出土文物有新石器時代的砍砸器、石刀、石鏟;青銅時期的陶罐;漢代的鐵鏵、銅印、五銖錢;元代的古鐘;明代的必里衛戶所印、金牌信符、宣德銅爐等。
歷史上的絲綢之路、唐蕃古道在境內交錯延伸,是當年溝通中原與西域政治、經濟、文化的紐帶。境內西漢神爵二年開辟了河關縣(今貴德縣)至金域(蘭州)道,東漢建初二年開辟了從臨羌至歸義(今尕讓)城驛道,晉南北朝時土谷渾開辟了貴德至河州驛道,清乾隆三年開辟了貴德西寧驛道。據《后漢書·西羌傳》記載,漢和帝永無五年,在今貴德河西賀爾加附近的黃河上建造了用數舟連接的浮橋。境內還蘊藏著一批新生代的古生物化石,品種繁多,稀奇珍貴?;腥辇X象、三趾馬、披毛犀、大唇犀、西藏鼠、鼠兔、魚類等。特別是在河西鄉吾路口同一地點,發掘出土了多個乳齒象化石,其中一個比較完好??脊艑W家指出,在同一地點發現多個乳齒象化石。
風景名勝
黃河清國家地質公園黃河清濕地公園范圍涉及五個鄉(鎮),即尕讓鄉、河西鎮、河陰鎮、河東鄉、拉西瓦鎮。珍貴古樹名木:貴德縣人工植樹造林具有悠久的歷史和光榮的傳統,群眾熱愛自然、保護資源的意識較強,保護生態環境的基礎較好。據資料記載,貴德縣人工植樹已有400多年的歷史,園區內珍貴古樹名木眾多,百年以上的古樹名木有100余株,而且保存完好,具有很高的旅游觀賞價值。黃河清濕地公園景區內棲息著許多水生動物,魚類主要有鯉魚、鯽魚、綿魚、裸鯉、白魚、鲇魚等,包括養殖區的魚蟹等。此外還有許多水鳥和候鳥,常見的鳥類有赤麻鴨、白鷺、野鴛鴦、鸕鶿等,春夏時節,常有天鵝、丹頂鶴、大雁等成群光臨,河流兩岸喬灌木林中棲息著喜鵲、鷹、布谷鳥、野雞、烏鴉、貓頭鷹、斑鳩、野鴨、石雞、百靈鳥、云雀、山雀、麻雀等。黃河清濕地公園內獸類主要有高原兔、水獺、猞猁、沙狐、赤狐、黃鼠狼、水獺、旱獺、酚鼠等;爬行類主要有蛇、青蛙、蜥蜴、蟾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