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南縣,隸屬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位于青海省東南部,總面積6593平方千米,下轄6個鄉(鎮)75個行政村,總人口7萬人(2004年)。
貴南縣東與黃南藏自治州澤庫縣為鄰,南與同德縣,西與興??h和共和縣,北與貴德縣接壤。
建制沿革
公元三世紀末期,貴南羌人各部歸屬吐谷渾王國。秦漢時期,為燒當等羌人牧地。東晉十六國時期,貴南稱為沙州。南朝宋、齊、梁朝則正式稱吐谷渾為“河南王國”。隋大業五年(609年),隋軍擊敗吐谷渾后,貴南地區為赤水縣轄地。
唐時曾為吐蕃控制地區,唐天寶十二年(753年),在今貴德設澆河郡,今貴南為其轄地。唐為鞏固其地在境內龍羊峽口一帶設金天軍,在今過馬營一帶設武寧軍,在今沙溝一帶設威勝軍。
北宋時,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其境內唃廝啰政權轄地。北宋徽宗崇寧五年(1106年)后,其地又為金所占。南宋高宗紹興七年(1137年),金將今貴南地割讓給西夏10年。南宋理宗寶佑元年(蒙古蒙哥汗三年,公元1253年),蒙古帝國在河州(今甘肅臨夏)設置吐蕃等處宣慰使司都元帥府,下轄西寧、積石、貴德三州,今貴南地區屬貴德州管轄。
明洪武八年(1375年),將元貴德州改置為歸德守御千戶所,今貴南亦為其轄地。
清初沿用明制,貴德所隸甘肅省河州衛,貴南為貴德所管轄。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貴德所改為貴德廳,隸西寧府,今之貴南仍屬貴德廳管轄。
民國二年(1913年),在今貴南設置魯倉行政區。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在魯倉、茫拉一帶設南屏設治局,于1944年撤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1953年3月21日,由青海省委決定,將貴德二區所屬牧區過馬營、日安、魯倉與三區常牧劃出,組成魯倉工委,于7月15日從貴德縣析置貴南縣,直屬青海省人民政府。同年12月6日,成立海南藏族自治區(1955年改為自治州),貴南為海南州屬五縣之一。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貴南縣位于青海省東北部,地處西傾山與黃河之間,地理坐標為東經100°13′~101°33′,北緯35°09′~36°08′,總面積6649.7平方公里,隸屬于海南藏族自治州,約占全州總面積的14.45%,東與黃南藏族自治州澤庫縣為鄰,南與本州同德縣,西與興??h和共和縣,北與貴德縣接壤。
氣候特征
貴南縣屬高原大陸性氣候,冬長夏短。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適宜發展草原畜牧業。年平均氣溫為2.3℃,年極端最高氣溫31.8℃,年極端最低氣溫-29.2℃,年降水量為403.8毫米,年平均日照時數為2907.8小時,年平均蒸發量為1378.5毫米;氣溫低,日照長,輻射強,降水集中,雨熱同季,但降水不足,蒸發量大,屬典型的高原大陸性氣候;干旱、暴雨、冰雹、沙塵暴等氣象災害頻繁。
地形地貌
貴南縣地處祁連山邊緣至昆侖山的過渡地帶,屬于柴達木地塊的東延部分——共和盆地。境內南部高山連綿、挺拔高聳,為西傾山褶曲高原的一部分,直亥山峰為境內第一高峰,海拔5011米;中部為高原灘地,地勢開闊平坦,其中木格灘沙漠面積112萬畝,是典型的內陸沙漠灘地,沙丘連綿,牧草點點。黃河及其支流沙溝河、茫拉河切割沖刷所形成的臺地和谷地,或寬或窄,相對平坦;北部拉西瓦黃河邊海拔2222米,是境內最低點。境內大部分地區在海拔2150米~4500米之間。山地、灘地、谷地錯落分布是貴南地勢的特點。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1985年全縣有6個鄉,73個村民委員會、1個社區居民委員會和黑羊場。境內有青海省貴南牧場和巴倉農場。
至2005年底,全縣轄四鄉兩鎮、75個村民委員會、3個社區居民委員會和黑羊場。
區劃詳情
2013年底,貴南縣轄2個鎮、4個鄉,75個行政村。
自然資源
植物
貴南縣主要有冬蟲夏草、雪蓮、貝母、麻黃、秦艽、杜鵑、大黃、羌活、黃芪等藥用植物。已被利用的植物中,農作物51種,果樹10余種,林木20種。
動物
貴南地區的牧畜,主要有藏系綿羊、牦牛、山羊和河曲馬等,農業區有毛驢、騾子等耕畜和黃牛、黑白花奶牛等,沙溝鄉汪什科村還有少量的駱駝,但已為數不多。野生動物近20種,其中有馬鹿、麝、雪豹、巖羊、猞猁、雪雞、馬雞等國家保護的稀有動物;淺山灘地有赤狐、沙狐、旱獺、黃羊、石雞、高原山鶉等;河谷地帶有黃鴨、野鴨、野雞、野兔、巖鴿等。
水資源
貴南縣境內有大小河流7條,其中茫拉河和沙溝河流量最大,兩河流域是貴南縣重要的農業生產基地。龍羊峽、拉西瓦兩大水利發電站和貴南沾邊,羊曲電站也在貴南境內。
人口民族
人口
2004年,貴南縣總人口7萬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0.27人。
民族
貴南縣是一個以藏族為主的多民族聚居區,有藏族、漢族、蒙古族、回族、土族、撒拉族等12個民族。2005年,藏族人口51111人,占總人口的74.58%,其他民族人口數為:蒙古族280人,回族3013人,土族839人,其他少數民族140人。
經濟編輯
綜述
2005年,貴南縣國民生產總值預計達到32677萬元,連續兩年保持兩位數增長;工業增加值266.7萬元。
農業
2014年,貴南縣播種面積達43.39萬畝,比2013年同期增加3.51萬畝。建立良種村8個,種植良種田0.7萬畝,推廣全膜雙壟馬鈴薯種植0.3萬畝,水澆地青稞種植3萬畝,蔬菜種植0.1萬畝,豆類0.57萬畝,枸杞種植面積累計達到0.37萬畝。
工業
2011年9月底,貴南縣實現工業總產值3789.87萬元,同比2010年增長24.56%;實現工業增加值1212.76萬元,同比2010年增長23.57%,用工業品出廠價格總指數縮減后工業增加值為1166.90萬元,同比2010年增長19%。
畜牧業
2005年貴南縣完成畜牧業產值14102.28萬元,年末牲畜存欄95.31萬頭(只),其中生產母畜50.22萬頭(只),母畜比例達52.69%,牲畜出欄39.68萬頭(只),牲畜總增率、出欄率、商品率分別達到41.23%、41.68%、37.19%。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截止到2005年,貴南縣各級各類學校達69所,適齡兒童入學率達99.4%,鞏固率提高到99.6%,被國家教育部評為全國“普六”先進縣和全國掃盲先進地區。
醫療衛生
2013年,貴南縣投資440萬元進行貴南縣人民醫院高壓氧艙和急救中心建設項目,投資234萬元進行森多中心衛生院黃沙頭綜合業務樓建設項目,投資340萬元對18所村級衛生室新建及3所改擴建。2013年貴南縣城鎮居民參保10139人,參保率為97.5%,農牧民參合參保56566人,參合率為99.75%。報銷城鎮居民住院醫療費335人次144.5萬元,報銷新農合住院醫療費5574人次1061.15萬元。
基礎設施
貴南縣縣級公路里程達956公里,已經實現了縣鄉公路等級化。省道西久公路和三貴、共貴(過馬營)三級通縣公路貫通,以省道為骨干、地方公路為脈絡的交通網絡縱橫交錯、四通八達,農村實施了通村砂路、村道硬化工程。
歷史文化
民族文化
居住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一帶的藏族婦女身后背有一幅用皮革和布制成的三片辮飾(藏語稱加龍),上面綴滿銀盾、銀牌或貝珊瑚等珠寶,其末段以紅線作穗,長及足部,發套上的刺繡圖案根據不同地區的風俗而各有不同,主要有八寶、百結、花卉、動物、云紋等。每年舉行開齋節、古爾邦節和圣紀三大節日。
名優特產
蟲草生長在海拔3800米至5000米的高山草甸地帶,具有保肺益腎、補精髓、止渴化痰、滋補益壽、爽神醒目的功效。以蟲草為主藥制成的蟲草酒、蟲草精遠銷海內外。
景點旅游
塔秀寺:海南州貴南縣治西南15公里上畫隆的加哇達紐碼山谷中,有一座三面青山環繞的佛寺,那就是塔秀寺。供有釋迦牟尼、宗喀巴、彌勒佛等30余尊塑像,其中1座高4尺的釋迦牟尼圣像最為珍貴,據傳該像胸前有妙音菩薩遺骨,骨上有天然形成的觀世音圖像。收藏大藏經3部,佛學界高僧之名著千余部,以及眾多的金銀法器和其他佛教用品。
魯倉寺:位于縣治茫拉西北2公里的哈買日山根,屬森多鄉。全寺有房屋955間,其中稱作“恰當瑪”的大經堂、“拉康賽當瑪”的大殿及“魯什則拉康”殿各1座,為該寺主體建筑,計142間?!拔母铩逼陂g拆毀,1981年重新批準開放,現重建有經堂15間,僧舍87間,有僧84人(內活佛1人,完德8人)??s文化遺址:卡約文化是因1923年首先發現于青海省湟中縣卡約村而得名的??s為藏語,意為山口前的平地??s文化是青海省古代各種文化遺址中數量最多、分布范圍最廣的一種土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