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平市,別名潯州,位于廣西東南部。南朝梁天監元年(502)始建桂平縣。自南梁至清末,桂平縣城一直是潯州郡治、州治、路治、府治所在地。1994年5月撤縣設市。1996年10月,桂平市改由貴港市代管。桂平市是農業重鎮,耕地面積101.7萬畝,其中水田面積77萬畝,是廣西第一人口大縣,是廣西最大的糧食生產基地、內河船舶生產基地、休閑服裝生產基地、黃沙鯊養殖基地和腐竹出口基地。桂平市擁有西山、大藤峽、白石洞天、龍潭國家森林公園、太平天國金田起義遺址、羅叢巖等豐富獨特的生態自然景觀、地貌景觀和歷史人文景觀。桂平是中國西部百強縣、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全國雙擁模范城、廣西科學發展十佳縣、廣西招商引資工作先進縣和示范縣。是中國首批AAAA級旅游城市之一,華南地區首個以“佛教文化”為主導的旅游城市。榮獲廣西首個縣級“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和“國家地質公園”稱號。2005年桂平被世界華人組織評為中國200個最具魅力城市之一。
桂平城區景色 (9張)
隋,開皇十年(590年)廢桂平郡,先后置桂平、阿林、皇化、武平、大賓五縣。桂平、阿林、皇化、武平四縣屬郁林郡;大賓縣屬永平郡。其中武平、皇化兩縣分別于大業元年(605年)和二年廢;唐,今縣地分置繡州、潯州,轄九縣(后并為六縣),屬嶺南道。這是境內分合變化最大的一個時期。繡州,唐武德四年(621年)置,原稱林州,《新唐書·廣記》作陵州,越二年改稱繡州。天寶元年(742年)改稱常林郡,后復為繡州。轄阿林、常林、羅繡、皇化、歸誠、盧越六縣。潯州,唐貞觀七年(633年)置,因地處潯江水涯之地,故以“潯”名。轄桂平、大賓、陵江三縣。貞觀十二年(638年)廢州,長壽元年(692)復置,天寶元年(742年)改稱潯江郡,乾元元年(758年)復名潯州。桂平、大賓兩縣轄地均沿隋制不變。陵江縣與潯州同年置;五代,今縣地屬南漢,境內有五縣。其中阿林、羅繡、常林屬繡州;桂平、皇化屬潯州;宋,開寶五年(972年)廢繡州,其轄地并入容州普寧縣(今容縣)。同年廢潯州,其轄地并入貴州(今貴縣)。翌年復置潯州,領桂平縣??h境內之阿林、羅繡、常林、皇化等縣統一并入桂平縣??h治從西山大窩坪遷到今城區地。今桂平市境內長期分置多縣的局面至此結束;元,桂平縣屬潯州路,路治在今城區。潯州路轄桂平、平南兩縣;明,桂平縣屬潯州府,府治在今城區。潯州府轄桂平、平南、貴縣三縣;清,沿明制屬潯州府,府治在今城區。潯州府轄桂平、平南、貴縣、武宣四縣;咸豐五年(1855),以陳開、李文茂為首的廣東農民起義軍溯江而上,攻克潯州府城,定為秀京,建立大成國,改桂平縣為永秀縣。當時永秀縣轄地占桂平縣境的大半。咸豐十一年(1861年)大成國失敗,桂平縣轄地仍復清制;民國初襲清制。民國2年(1913)廢潯州府,由省直轄。民國5年屬潯州行政區,公署設桂平。民國6年屬蒼梧道。民國15年廢道改屬潯州區。3民國3年改屬梧州區。民國37年屬十三區,十三區專員公署在今城區;中華人民共和國解放后,桂平縣初屬梧州專區。1951年7月屬容縣專區。1958年7月屬玉林專區。1970年專區改稱地區,屬玉林地區。1994年7月,經國務院批準,桂平撤縣設市(縣級市),仍屬玉林地區。1996年10月,地級貴港市成立,桂平市改由貴港市代管。
桂平位于廣西東南部,介于北緯22°52′—23°48′與東經109°41′—110°22′之間,北回歸線橫貫市境中部。大瑤山盤亙于西北部,郁江、黔江在境內交匯,潯江從此起點,順潯江可至梧州、廣州、以至港澳;溯郁江、黔江可達南寧、柳州。郁江、潯江沿岸,是廣西最大的沖積平原,為重要的糖、糧基地。距南寧陸路255公里,水路438公里,距北部灣188公里。
地貌
境內地勢西北、東南高,中間低,呈馬鞍形向東北微微傾斜。西北的大瑤山和東南的大容山,相對聳立,狀似馬鞒;山地邊緣丘陵廣布,形如馬鞍的傾斜部;中部為開闊的潯江、郁江平原,宛如鞍部??偟膩碚f山地丘陵較多,平地稍少。
氣候
桂平市屬南亞熱帶,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21.4度,相對濕度80%),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1726.7mm)、陽光充足(年平均日照1700小時,全年無霜期長達339天以上)。桂平地處低緯地區,北回歸線橫貫其中,南近海洋,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半年(4~9月)受濕熱的夏季風影響,盛吹偏南風;冬半年(10月~次年3月)受干冷的冬季風影響,多吹偏北風??偟奶攸c是:氣溫較高,陽光充足,雨量充沛,但分布不均。夏季多暴雨,易洪澇,春秋有干旱,冬季有霜凍。
河流
桂平過境河流干流有黔江、郁江、潯江,均屬珠江流域西江水系。黔江、郁江分別由西北、西南方向流入,在縣城匯合為潯江。河流支流有45條,較小的溪流密布。集水面積4056平方公里(不包括黔江、郁江、潯江,下同0。主要河流,縣內長度992.95公里,年平均徑流量40.56億立方米,最小流量為21.245立方米/秒。各河流大體是順著地勢向東流,干流黔江、郁江、潯江橫貫其中,支流分布兩側,狀如老樹盤根,以每平方公里0.248公里的河流密度分布,構成的水系。
行政區劃編輯桂平市區劃一覽(21鎮5鄉)區域所包括的鄉鎮
東區木圭鎮木樂鎮石咀鎮馬皮鄉油麻鎮社坡鎮尋旺鄉
南區羅秀鎮麻垌鎮社步鎮下灣鎮羅播鄉木根鎮中沙鎮大灣鎮大洋鎮
西區白沙鎮厚祿鄉石龍鎮蒙圩鎮西山鎮
北區南木鎮金田鎮江口鎮紫荊鎮垌心鄉
注:資料來源于
資源編輯桂平市境中部是黔、郁、潯三江兩岸肥沃的沖積平地,西北部和東南部橫亙著大瑤山山脈的紫荊山和云開大山山脈的大容山,平地與山地之間是丘陵,蘊藏著極其豐富的土地資源、水資源、動植物資源和礦產資源勘查發現的礦產有38種,其中錳的儲量和品位居中國前列。 “太平山動物植物保護區”和“龍潭國家森林公園”素有“孑遣植物寶庫”和“小西雙版納”之美譽 桂平全市總面積4070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17691.75公頃,園地21575.35公頃,林地193060.68公頃,草地13137.04公頃,城鎮村及工礦用地26472.94公頃,交通運輸用地3812.12公頃,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22214.12公頃,其他土地9088.78公頃。
交通編輯桂平市距自治區首府南寧陸路220公里,水路438公里,距北部灣188公里。桂平是國務院批準的中國最早對外開放縣之一,既是西江工業走廊和紅水河能源工業帶的結合部,又是連結華南經濟區和西南經濟區的西江航運大通道上的重要城市。桂平市交通比較方便,水路溯江而上直達貴港、南寧、柳州;順江而下,可泊梧、穗、港、澳及珠江三角洲各埠,而通海外;西江桂平航運樞紐工程建成,貴港至梧州三級航道的完工,使已使千噸的輪船能從南寧、貴港經桂平市直抵廣州,桂平可直航3000噸級船舶出海;從城區至梧州155公里,至南寧215公里,還有桂(平)金(田)二級公路和桂(平)玉(林)二級公路縱貫南北,城區到金田25公里,到玉林105公里,至桂林、北海、廣州、東莞、深圳、中山、珠海、湛江的汽車皆可朝發暮至,市境內各鄉鎮圩集皆有公路相通。還擁有位于市區附近的軍民兩用桂平蒙圩機場,可起降大中型飛機。桂平既是廣西水路交通樞紐,也是中國大西南物資出口港澳的通道。 兩廣交通大動脈——南廣高鐵縱貫桂平,設有桂平火車高鐵站,預計2014年全線通車,屆時桂平至廣州、南寧分別只需1.8小時左右,直接邁入高鐵時代,一舉成為珠三角后花園。 現在南廣高鐵廣西段已經于2014年4月18日開通運營。城市公交已開通從1路至17路。
經濟編輯2009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128.37億元,增長19.4%,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28.0:41.6:30.4調整為25.2:43.8:31.0;財政收入7.35億元,增長15.8%。 2010年地區生產總值由2005年的59.3億元增加到2010年的161.7億元,年均增長13.6%,經濟總量在全區109個縣市區中躍升到第3位;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由3548元增加到10600元,年均增長13.7%;財政收入由4.18億元增加到8.56億元,年均增長15.4%;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由25.9億元增加到115.6億元,年均增長34.9%;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由26.1億元增加到62.8億元,年均增長19.4%;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7056元增加到14857元,年均增長16.1%;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560元增加到4936元,年均增長14%;金融機構存款余額由56.4億元增加到143.2億元,年均增長20.5%;金融機構貸款余額由22.1億元增加到64.1億元,年均增長23.7%。 2011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201.78億元增長8%;三次產業由上年的21.7:49.6:28.7調整為21.1:52.6:26.3;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206億元,增長29%;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36億元,增長20%;財政收入8.82億元,其中稅收收入7.4億元、增長23%。 2013年,該市實現生產總值247.78億元,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279.69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35.39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0.6%、21%、21.7%。該市經濟呈現穩步開局的良好態勢。
農業
原桂平縣的國民經濟以農業為基礎。 桂平的農作物以種植水稻、甘蔗、花生等作物為主,是廣西重要的糧食和蔗糖生產基地,水稻中的桂香粘,西山香粘是優質稻谷。桂平市十分適宜各種熱帶水果的生長,麻垌的荔枝,金田的大烏圓,社步柑等都享淮遐邇。桂平的三黃雞,生豬以及經過加工的桂平臘味都是馳名中外的傳統產品,歷來是活雞,活豬的出口基地之一。 1987年,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者529075人,占社會勞動力的82.96%。按1980年不變價計算,1987年全縣農業總產值30326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51426萬元的58.97%,占社會總產值73533萬元的41.24%。農業凈產值21413萬元,占國民收入的47.96%。農業中種植業總產值19336萬元,占社會總產值的26.29%,占工農業總產值的37.59%,占農業總產值的63.79%。從事種植業的勞動力505282人,占社會勞動力的79.23%,占農業勞動力的95.5%。 1987年,種植業為國家提供公糧1762.15萬公斤,商品糧3478.85萬公斤,為農民提供糧食人均321公斤(人均口糧231公斤);為制糖、造紙,食品、釀酒工業提供原料產生的工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57.81%。銷售給農民的生產資料占社會商品零售額的18.87%,銷售農村的商品占社會商品零售額的65.83%。1986年出口農副土特產品占出口商品總值的91.3%。 2007年,全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達45.56億元,比2000年增長55.1%,比1978年增長3.1倍;農民人均純收入3232元,比2000年增長78.2%,比1978年增長37.3倍。 2012年,全市有耕地面積105萬畝,有適宜種植各種南亞熱帶經濟林果的山丘崗地300多萬畝,水域面積33萬多畝。
工業
桂平縣工業有久遠的歷史。宋代,縣內已有釀酒、食品加工、陶瓷等輕工業,當時生產的陶瓷器皿遠銷南洋各地。還有小型鐵礦、鉛礦業及鑄造(錢幣)業。清末,社坡開設鍋廠,采鐵礦供鑄鍋用的民工多達數百人。 民國25年(1936),江口銀竹村陳漢生興辦機制糖廠。26年,縣城火電廠、蒙圩永豐碾米廠分別建成投產??谷諔馉巹倮?,縣城印刷業曾興旺一時,三四家報館各設印刷廠,除印刷報紙外,還承接其它文印部冊。 解放前夕,縣內資本額在1000元以上的私營工業戶有17家,分別經營碾米、制糖、鑄鍋、采錳、印刷、紡織等行業。 解放后,1950至1952年,桂平縣人民政府先后接管民國時期政府公辦的桂平電廠、桂平日報印刷廠和江口、銀竹兩糖廠,并恢復生產。1953年,國營木圭錳礦建成投產。1955至1956年,利民合記鑊廠(木樂)、光明火柴廠(江口)和設在縣城的時代紡織廠、大業碾米廠、永豐碾米廠等5家公私合營企業先后組成投產。1956年6月,桂平糖廠動工興建,兩年后建成投產。 1958年,上述5家公私合營工廠轉為全民所有制企業,縣城幾家原屬集體所有制的車縫、五金、皮革等手工業生產合作社同時轉為國營企業。接著,縣化工廠、縣化肥廠、縣寶土頁巖煉油廠、蒙圩鐵礦、麻垌煤礦、木樂錳礦、馬皮錳礦、塘山錳礦、南鄉鉛礦、四德銅礦、201廠、202廠、桂平水泥廠、白沙水泥廠、木樂水泥廠、桂平耐火磚廠、桂平造紙廠、桂平鋼鐵一廠、鋼鐵二廠、縣農械廠、縣汽車保修廠、西山水電站、羅容大理石材廠、桂平碗廠等24個廠、站相繼建成投產。1959年國營工業產值為3695萬元(按1957年不變價,下同)比1957年的1416萬元增長1.61倍。1961年調整時,先后有寶土頁巖煉油廠、塘山錳礦、四德銅礦等近20個廠下馬。1962年全縣工業總產值為1541萬元,比1959年的4079萬元下降62.2%,國營工業產值為1150萬元,比1959年下降68.9%。 1966年至1976年,先后有縣磷肥廠、縣第一氮肥廠、第二氮肥廠、縣水電設備廠、金田水電站、縣汽車修配廠、縣鉛鋅礦選廠、縣錫選廠、縣水泥廠、縣紅磚廠、縣大灣塘大米廠等11個廠新建或改產。在此期間,桂平糖廠、縣紡織廠、縣力車廠3個企業,經過技術改造和發展綜合利用,增加了產品品種,提高產品質量,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1977年全縣工業總產值為8851萬元,國營工業產值為6190萬元,分別比1965年的2773萬元、2317萬元增長219.2%、167.2%。1969年1月起,在發展國營工業的同時,縣將分布在各圩鎮的51個手工業合作社(廠),下放當地公社管理,成為鄉鎮企業的骨干企業。 1979年后,涌現了一批集體、個體工業企業。1980年有集體企業175個、產值1817萬元??h辦企業加快技術改造步伐,適時進行并、轉、改產。桂平糖廠、縣水泥廠等全民企業的生產能力明顯提高??h農機廠與玉林桂南自行車廠聯營,成為生產26吋自行車圈的專廠??h美術陶瓷廠改名涂層布廠,與自治區化纖研究所聯合試產具有“三防”(防水、防火、防毒)性能的維綸帆布??h二輕企業,如自行車零件一廠、五金圓釘廠、橡膠皮革廠等也有所發展。 1987年,全縣工業總產值22170萬元,其中輕工業13344萬元,占60.2%,重工業8826萬元,占39.8%;國營企業65個、總產值13471萬元,其中獨立核算企業30家、上交稅利總額1828萬元,年末固定資產原值11513萬元,固定資產凈值7388萬元。集體企業160個、產值3350萬元;個體工業產值5349萬元。國營職工2.27萬人,集體企業職工1.13萬人。 2011年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206.19億元。全部工業總產值由2005年的49.8億元增加到2010年的201.6億元,年均增長36.9%;工業增加值由15.5億元增加到74.4億元,年均增長22.6%。工業化率達到1.9,比“十五”期末提高了1.15。三次產業結構由2005年的35.1:28.0:36.9調整為2010年的21.8:49.8:28.4,工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由19.2%增加到49.3%,成為了經濟增長的主導力量。 桂平市有龍門陶瓷工業集中區。
社會事業編輯城建
桂平市有國家建設部試點鄉鎮一個:即木樂鎮;有自治區重點鎮5個,即木樂鎮、社坡鎮、江口鎮、金田鎮、西山鎮,5個重點鎮鎮域面積770平方公里,總人口為35.8萬人(西山鎮列入桂平市城市規劃區人口除處),其中農業人口為30.2萬人,非農人口5.6萬人。重點鎮規劃區內戶數8308戶,總人口6.35萬人。累計新建住房2500戶,竣工面積16.8萬M2,其中樓房建筑面積14.1萬M2。完成公共建筑面積5.5萬M2,其中農貿市場建筑面積2.4萬M2,生產性建筑面積13.8萬M2。2004年末累計,重點鎮鎮區住宅建筑面積79.5萬M2,住宅居住面積51.8萬M2。 2013年城區面積由2010年的19平方公里拓展到28平方公里;城鎮化率達到40.2%。城區人口為30萬(2013)。2012年,重點鎮公共設施完成6500萬元投資,其中自來水設施投資750萬元,基礎道路投資3800萬元,重點鎮規劃區內自來水普及率達98%,園林綠地面積19.55公頃,森林覆蓋面積395平方公里,環衛機械車輛18臺,公共廁所25座,安裝路燈550盞。 金田鎮利用3000萬元國債進行金田營盤旅游基礎設施建設一期工程已基本完工,木樂鎮占地700畝的工業集中區建設已進入基礎設施施工階段,社坡鎮占地108畝的富源水區建設已進入房屋主體建設主體階段。至2011年末,重點鎮道路總長28.8公里,鎮區道路鋪裝面積35.4萬平方米,排水管線總長31.7千米。
文化
2012年,城區有市文化活動中心大樓,有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劇場、電影院、歌舞廳、卡拉OK廳等文化娛樂設施,各鄉鎮都建立有文化站,近二十年來,堅持舉辦一年一度的桂平城區軍民歌詠比賽(歌舞晚會),群眾文化活動豐富多彩,廣播電視:形成了市、鄉(鎮)、村三級微波廣播電視傳輸網絡,全市廣播覆蓋面達90.13%,電視覆蓋面達80.98%;2000年分別獲全區“知識工程”工作先進縣(市)稱號。桂平市圖書館2001年被評為全區“知識工程”工作先進集體,也是國家、自治區三級圖書館。博物館1996~2000年被評為“全區文化工作先進集體”。桂平劇場1996——2000年連年被評為“全區文化工作先進集體”。自1980年以來,連續不斷地開展了22屆軍民歌詠比賽。 文藝創作取得了喜人的成績,僅2001年可樺創作的中篇小說《王吉祥的喊叫》,參加《人民文學》出版社、魯迅文學院等單位共同主辦的“新光杯”全國青年文學傷口大賽,獲二等獎;陳棟同志創作《天國青年故鄉篆刻集》一書在廣西出版社編印出書;謝旭強同志創作的散文詩《小草》獲中國世紀大采風鈾獎;另有兩首歌曲可選中國音協等單位主佃的《西部之音中國民族歌曲選粹》。
衛生
全市基本形成了覆蓋城鄉、門類齊全、布局合理、具有較強健康保障能力的城鄉衛生服務體系。2012年,全市參加“新農合”農民130多萬人,參合率達85.02%。市人民醫院和市中醫醫院分別跨入了二級醫隊行列,市衛生防疫站1999年12月通過了等級防疫站的評審,市婦幼保健院1995年被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世界衛生組織、中國衛生部命名為“愛嬰醫院”、1997年被衛生部命名為一級甲等婦幼保健院。 市人民醫院已能成功地開展顱腦、胸腔等部位的高難度手術,該院的心血管內科,中醫醫院的骨傷科等特色???,在群眾中有較高知名度。已達到了消滅血吸蟲病、絲蟲病,基本消滅麻風病、瘧疾和基本控制地甲病標準。農村改水工程成績顯著,85%的農村人口飲用上了自來水。
體育
桂平市先后榮獲全國武術之鄉,全國“雙擁模范城”、全國體育工作先進縣(市)等稱號。桂平市曾涌現出李春麗(乒乓)、譚漢永(舉重)、歐燕蘭(田徑)等國家級名將,也涌現了培養吳數德、唐靈生、蘭世章等奧運冠軍,世界冠軍的桂平籍國家級教練員,楊國榮、譚漢永。2001年桂平市業余體校被授予“全國群眾體育先進集體”稱號;梁教德被國家體育總局授予“全國群眾體育先進個人”稱號;市體委獲貴港市競賽訓練工作先進單位。
語言
縣內居民,多是明末清初粵、閩漢族移民的后裔,大多數人講白話(屬粵方言桂南系)。桂平白話分兩大類:一是城區白話,二是鄉村土白話。還有部分漢族人講客家語、福建話。少數民族地區講壯話、瑤話。各民族之間交往多講白話和客家話,民族雜居地的漢人,大多會講壯話、瑤話。講城區白話者,以縣城及金田、江口、石咀、石龍5個圩鎮為主,共約18萬人。講鄉村土白話者,全市各地均有,南區最多,東、西區次之,北區較少,共約86萬人。講客家語者,以北區為主,尤以金田、紫荊最多,其他鄉鎮較少,共約13萬人。講福建話者,大部分分布于江口的鄉村以及毗鄰的金田、南木、石咀、木圭等地一些村莊,共約6萬人。講壯話者,以石龍鄉為主,蒙圩、紫荊、馬皮、南木、石咀等鄉鎮也有,共8萬多人。講瑤話者,分布在紫荊鄉的木山、元安兩個村,共1500多人。[14-15]
外交城市
2006年2月6日,桂平市和澳洲溫拿路市簽訂了締結友好城市協議,并互贈了紀念品。 2006年5月30日,中國桂平——美國加州市長訪問團座談會暨締結友好城市簽約儀式在桂平市舉行。
教育編輯桂平市重點中學有:桂平市潯州高中、桂平市第一中學、桂平市第三中學、桂平市實驗中學。
旅游編輯桂平市境內山川秀麗,風景名勝薈萃,“別有天地”、“鳳擅名勝”、“秀蓋南天”是“游蹤來絕頂”的旅游勝地和佛教圣地。以“南天第一秀山”而著稱的桂平西山風景名勝區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金田起義地址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龍潭國家森林公園;白石洞天是中國道教三十六洞天中的第二十一洞天;羅叢巖是中國七十二福地中的“天南福地”;東塔是廣西第一高古塔;大藤峽是著名江流峽谷、明朝瑤民起義的根據地,毛澤東主席曾親筆寫下“大藤峽”三字;釋寬能法師靈骨舍利是世界上有史料記載的第一個比丘尼舍利子;廣西第一座北回歸線標志塔等景區景點。
桂平西山
西山景區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南部桂平市區
桂平西山風景名勝區內,以城郊1公里處的西山名勝為主體,包括太平天國金田起義遺址,太平山動植物自然保護區,紫荊山壯村瑤寨風情,天南福地洞天羅叢巖及白石洞天、麻垌荔枝之鄉和潯州古城風光,北回歸線標志等景觀景點組成的集錦式大型風景名勝區??偯娣e約2000平方公里。桂平西山素以“林秀、石奇、泉甘、茶香、佛圣”著稱。西山景區原是佛教勝地,仍保留有較為完整的佛教建筑、廟宇,如龍華寺、李公祠、洗石庵、乳泉亭和飛閣等。歷代文人學士留下贊賞西山的詩詞對聯達4000多首。
大藤峽
大藤峽位于黔江下游,其出口處距桂平市區約8公
大藤峽里。峽以桂平、武宣縣交界的橫石磯為入口,弩灘為出口,全長44公里,均在本縣境內,是廣西境內最典型的峽谷風景。明代,著名地理學家徐霞客游歷到此,曾作《大藤峽游記》一文記之。 明代初年,大藤峽爆發了大規模的瑤族農民起義。起義軍前赴后繼,堅持武裝斗爭近200年。峽的北岸碧灘、仙人閣、三妹洞、九層樓等處,均為當年的古戰場。
大平山
大平山自然保護區位于縣境西北部大藤峽腹地,距市區約35公里。是
大平山自然保護區桂東南較為完整的熱帶、亞熱帶自然季雨林區。有“小西雙版納”之稱。1983年縣人民政府發布公告,劃為動植物自然保護區。大平山地形復雜、構造奇特,溝谷多呈“V”字形,有的呈“U”字形,成90度角的懸崖峭壁隨處可見,從溝底抬頭仰望,往往只見藍天一線。由盤迭至上的巖石形成的一座座山峰,有如其大無比的千層糕。
桂平北回歸線標志公園
北回歸線是赤道以北的一個緯度圈,也是太陽垂直照射北半球的極限。夏至正午,陽光直射其上,豎竿無影,其北諸域物影亦最短;夏至過后,太陽直射逐漸南移。冬去春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