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交市是山西省太原市所轄縣級市,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北部,是全國焦煤生產基地,也是呂梁山東麓的交通樞紐和商品集散地,連接省城太原和晉西北的現代化工礦城市。古交市地處北緯37°40′6″至38°8′9″,東經111°43′8″至112°21′5″之間,東西寬50公里南北長53公里,位于太原盆地以西、呂梁山脈主峰關帝山東翼、云中山南端,東與太原市萬柏林區接壤,西與婁煩縣相連,南與交城縣、清徐縣為界,北同陽曲縣、靜樂縣毗鄰,國土面積1542.59平方千米。截至2012年,古交市轄4個街道、3個鎮和7個鄉,總人口20.9萬(2013年)。 城鎮化率54.2%,居太原市第一位,全省第七位,是太原市唯一一個城鎮化率超50%的縣域城市。行政區劃編輯1996年古交市轄古交、河口、鎮城底3個鎮,河南、草莊頭、邢家社、常安、原相、岔口、姬家莊、梭峪、加樂泉、閣上、曹坪、大南坪12個鄉,西曲、東曲、馬蘭、鎮城底4個街道辦事處,43個居民委員會,201個村民委員會,393個自然村。中共古交市委、市人民政府駐古交鎮。截至2012年,古交市轄4個街道(東曲街道、西曲街道、桃園街道、屯蘭街道)、3個鎮(河口鎮、鎮城底鎮、馬蘭鎮)和7個鄉(嘉樂泉鄉、梭峪鄉、邢家社鄉、閣上鄉、岔口鄉、原相鄉、常安鄉),共計37個社區和146個行政村。
地理環境編輯
位置境域
古交市位于太原市境西部,呂梁山脈關帝山東翼與云中山南端交接處。介于東經111°43′~112°21′,北緯37°40′~38°10′之間。其東以六家河、溝子里、隨老母、窯兒頭、梅洞溝等村與太原市北郊區、南郊區為鄰;東南以弓家溝、白岔溝、閻家峪等村與清徐縣相依;南、西南以楊莊、上石沙、郭家梁、東塔、老鴉溝、寨底村和交城縣接壤;西、西北以陽灣、鴻雁溝、楊家安、古石城、長足上、胡家曲、西岔等村同婁煩縣毗連;北以東岔、木口等村與靜樂縣銜境;東北以高足梁、老書寺、唱家山、溝東、段家嶺、窯兒上等村與陽曲縣交界。古交市全境東西最寬處約49公里,最窄處約20公里,南北長約53公里,總面積1584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古交市地形復雜,峰巒疊嶂,溝谷縱橫,外圍地勢較高,中部則逐漸低洼,形成盆地地貌。平均海拔1604米,西南之狐偃山標高為2100米,石千峰標高1600米,全市內標高近2000米的山峰有20余座,千米以上的山峰則有70座。丘陵山地超過全市總面積的95%,而河谷平川尚不足5%。
氣候特征
古交屬北溫帶大陸性氣候,日照充足,晝夜溫差大。全年日照數2808小時,年最高氣溫達40℃,最低氣溫為-20℃,年均溫9.5℃,年均降水量460毫米,年平均蒸發量1025毫米,蒸發量大于降水量,雨量集中在每年的7、8、9月份。冬春季節多風,最大風速7.2米/秒,風向多北西。 結冰期從11月開始,翌年3月解凍,冰期約5個月。凍土深度0.5--0.8米。無霜期平均202天。
水文情況
古交境內主要河流為汾河,自西向東橫貫全境,較大的支流有獅子河、屯蘭川、原平川、大川河等。除汾河外,其它河流均為季節河,平時干涸,雨季多有洪傾瀉。自然資源編輯煤為古交市主要礦藏,含煤地層主要為上古生界石炭系上統太原組和二疊系下統組,石炭系中統本溪組也含有不穩定的薄煤層或煤線;煤田面積為717平方公里,分布在古交、河口、鎮城底3個鎮和河南、刑家社、草莊頭、原相、常安、姬家莊、梭峪、嘉樂泉、曹坪等9個鄉;儲量為98.3億噸,煤種有肥煤、焦煤、瘦煤、貧煤及熱變質無煙煤等,媒質良好,硫、磷灰分含量較低。 古交市已探明的鐵礦資源分布于11個鄉鎮,儲量約3000萬噸。同時還有錳鐵礦、黃鐵礦、銅礦、鋁土礦、石膏礦、石英石、石灰石以及花崗斑巖、大理巖、玉石以及稀有元素鍺、鎵、鈾等。交通編輯古交市有太古嵐鐵路和太佳公路穿越全境。太古高等級公路全線通車,擴展了古交與外界的聯系,使古交和太原飛機場之間的距離縮短為60公里,境內公路通車里程586公里。截至2010年末,古交市公路總里程為883.637公里,等級公路834.921公里,其中省道4條共94公里,縣道6條共156.539公里,鄉道59條共442.653公里,村道109條共190.445公里,提高公路等級44.55公里,公路密度57.87公里/百平方公里。擁有貨運企業12戶,營運貨車2723輛,全年完成貨運量741萬噸公里,貨運周轉量25800萬噸公里。有客運企業3戶,長途營運客車62輛,農村客運164輛;公路客運量900萬人次,客運周轉量15680萬人公里;出租公司一戶,出租車輛200輛。機動車維修經營戶158戶。機動車綜合性能監測站1戶,年檢車輛2512輛。
旅游景點編輯
千佛寺千佛寺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千佛寺座落于古交市區南端,兩川相夾,背山臨水,左有鐘樓壯其威,右有井泉毓其利,面對寨亭,廟貌莊嚴古樸,距今約有千年歷史。因共有石雕像千余尊,故名千佛寺。1983年被列為太原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水泉寨水泉寨位于古交市中心,南依千佛寺,東靠市民廣場,占地面積15公頃,因有淙淙泉水常年不息而得名。
民俗風情編輯
歲時民俗
正月初五:送窮日,前一日將室內外清掃的垃圾堆放好。于初五拂曉時送至門外。墳香放炮。謂之“送窮土”;正月二十五:添倉節,晚上點谷面蒸的燈;四月初四:馬王生日;十月初一:這時已進入冬季,家家上墳燒紙。新墳以五色紙做衣褲,謂之"送寒衣";臘月二十三:是日普遍祭灶、地方古節;古交境內,各村都有自己的傳統節日,俗稱"過節"。如六月二十四盤龍山關帝廟、七月初七河口關帝廟等處均為唱戲古節。正月十二古交鎮有鐵棍、抬閣。正月二十四西區村有垛獅子火習俗。正月十五放焰火。
儀禮民俗
婚俗:古交農村的聯姻一般經過議婚、納采、訂婚、登記、妝戲迎親等幾個過程。生日:小孩1至3歲過生日,親友除贈送衣物外,尚需贈送一種特制的面蒸食品此物名叫"囫圇";不論年歲大小,過生日要吃餃子,晚上熬紅飯以示不忘對母親的養育之恩;以后做壽多為70到80歲逢十之年。喪葬:其主要程序為入殮、孝服、央人主、開吊、裝衣飯、出殯、燒七、百日、周年等。
藝術民俗
民間藝術:清末明初,民間藝術有古交鎮的鐵棍、旱船、竹馬、張三推車;草莊頭、營立村的花鼓;李家社、白岸、曲坪村的秧歌踩街。40年代,屯蘭的關有、頭等地由晉北傳入扭秧歌、打霸王鞭。60年代,古交鎮等村示由外地傳入高蹺、大頭娃、牛斗虎、舞獅子等。民間游戲:古代勞動人民在勞動之余創造了豐富多彩的游戲,如:打瓦、遞方、捉漢奸放風箏、踢毽子、老虎吃羊鷹撾小雞、跳繩、摔跤、打陀螺結牛槽、叼羊骨等,這些娛樂方式極大地豐富了勞動人民的精神生活民間工藝:古交的民間工藝也是非常豐富的,如面塑、刺繡、剪紙等常常在人民的日常生活中被廣泛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