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鼓樓區,位于福建省福州市市區西北部,中國首批37個國家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為福州全市的經濟、文化、政治中心及現代金融服務業中心,也是福州市初等、中等教育資源最雄厚的區。鼓樓區號稱八閩首善之區,是福建省省政府和福州市市政府所在地。
福州市鼓樓區北以外福鐵路、東以晉安河與晉安區為界;南面以瓊河、東西河、斗池路、上浦路為界,與臺江區鑲鄰;西面以閩江為界,與倉山區隔江鑲望;西北與閩侯縣相鄰??偯娣e35.7平方千米??側丝?/span>56萬人(2004年)。通行閩東方言福州話。2010年常住人口為68.8萬人。區人民政府駐津泰路98號,全區轄9個街道、1個鎮。[行政區劃
編輯
2008年鼓樓區下轄9個街道1個鎮77社區。
鼓樓區位于福州市城區西北部,地處東經119°、北緯25°,面積35.7平方公里。福州市鼓樓區北以外福鐵路、東以晉安河與晉安區為界;南面以瓊河、東西河、斗池路、上浦路為界,與臺江區鑲鄰;西面以閩江為界,與倉山區隔江鑲望;西北與閩侯縣相鄰。
地形地貌
坐落于本區的山體
均為小山體。共有羅山、閩山、冶山、于山、烏山、屏山、靈山、芝山、鐘山等9座。俗稱:“三山藏(前列3座山)、三山現(中列3座山)、三山看不見(后3座山)”。
氣候特征
鼓樓區屬于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9.6℃,大于等于10℃的積溫6000℃左右;年平均降雨量1343毫米,年平均相對濕度77%;年平均日照數1888小時,全年無霜期326天。[旅游
編輯
烏山
位于鼓樓區南部,又稱烏石山,海拔86米,游覽面積25公頃。唐天寶八年(749年),敕名閩山。宋熙寧初郡守程師孟認為此山可與蓬萊、方丈、瀛洲相比,便改其名為道山。其東麓在天皇嶺處稱第一山;西南麓在城外的部分稱豹頭山,亦作豹屏山。烏山山頂有呂洞賓的道場。
烏石山的摩崖石刻計有200多段。其中李陽冰“般若臺銘”篆刻,為閩中最早的摩崖石刻。烏石山上歷代建造的紀念性祠堂不少。如紀念宋代大理學家朱熹的朱子祠,紀念福建省九位著名學者楊時、游酢、胡安國、羅從周、李侗、蔡文才、蔡沈、黃干、真德秀的九賢祠,紀念明代抗倭名將戚繼光、俞大猷的戚俞二公祠,紀念陳振龍的先薯祠等。
于山
位于鼓樓區東南部。相傳戰國時期因有于越族居此而得名。閩越王每年九月初九日在此登高,大宴賓客,又稱九日山。漢代有臨川何氏九兄弟在此煉丹修仙,故又名九仙山。“文化大革命”時期曾改名紅巖山,1997年復名于山。面積11.9公頃,海拔58.6米。因山峰形似巨鰲,于是有六鰲勝跡:攬鰲亭、倚鰲軒、應鰲石、接鰲門、步鰲坡、叢鰲峰,另有24景,如九日臺、獅子巖、集仙巖、小華峰等?,F存宋、元、明、清及近代的摩崖石刻113段,其中宋刻35段,明、清占大半。于山山頂的九日臺是小型音樂廳。
屏山
又名平山,俗稱樣樓山。位于鼓樓區北端,其山如屏,拱衛州城,因而得名。海拔62米,面積50公頃。據史書載:漢代閩越王無諸曾于前麓建“冶城”,故又稱“越山”、“越王山”。山之北面亦名“龍腰山”。
后梁開平二年(908年),閩王王審知筑南北“夾城”,將屏山南段圍入城內。明洪武四年(1371年),附馬王恭重筑福州府城,造樣樓于山巔,作為四城建樓樣板。后更名鎮海樓。民國34年(1945年)改建為林森紀念堂,“文化大革命”中毀。2006年,屏山山頂重建鎮海樓,2009年建成,為福州市重要旅游景區。
鼓樓屬于亞熱帶季風性氣候,溫暖濕潤,雨量充沛,四季常青,氣候宜人,年平均氣溫19.6℃,年平均降水量1342.5毫米,全年無霜期326天,年平均日照數為1700-1980小時,年相對濕度77%。
轄區內地熱資源十分豐富,區內長5公里的溫泉帶有“千古華清第一湯”之稱,溫泉水量大、水溫高、水質好。全區綠化覆蓋率37.2,公共綠地7.1平方米。[地理環境
編輯
地理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