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田縣,中華人民共和國福建省寧德市下轄縣。位于福建省東北部,古田溪中下游,地理坐標為北緯26°16'-20°53',東經118°32'-119°24'。唐開元二十九年(741年)建縣,素有”水電之鄉“、“華僑之鄉”、“食用菌之鄉”、“體育之鄉”、“文化之鄉”之稱。合福高速鐵路、外福鐵路、京臺高速公路、316國道、202、303、304省道公路縱橫境內,閩江航道有34千米。古田縣食用菌產量居世界第一,出口量為中國之冠;水利資源人均占有量居中國之首,古田溪水電站為中國第一個地下電站;古田曾被評為中國體育先進縣和中國文化模范縣 。2014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398571萬元,比上年增長10.3%。第一產業增加值359579萬元,增長3.5%;第二產業增加值592150萬元,增長14.5%,其中,工業增加值506201萬元,增長15.2%;第三產業增加值446842萬元,增長9.4%。一、二、三產業比例由上年的27.2:40.8:32.0調整為25.7∶42.3∶32.0,第一產業比重回落,第二產業比重上升。人均地區生產總值42855元,比上年增長10.1%。歷史沿革編輯殷周時代,境內已有先民繁衍生息;唐開元二十九年(741年)建縣,屬福州都督府(據《福建通志》),古田縣因治臨于閩江支流古田溪之故。另一說認為,“有謝能者,因古時田畝開墾而居,故名古田。”“古田蓋取田畯鋤蕪敷災,為厥疆畎之義;又中曾產青玉,因名青田鄉,故名玉田”)。宋置4鄉13里:元析48都。明分城內5保,分鄉46都。清沿明建制,雍正十三年(1735年)劃縣北13都之地另設屏南縣。 741年劃侯官縣西部置古田縣(別名玉田),歷屬福州、長樂府、福州路、福州府、閩海道、第三區、第二區。863-840年(唐開成年間),析古田縣東之地合寧川添置感德場(屬寧德縣)。980年(太平興國五年)-988年(端拱元年)古田縣縣治(縣政府所在地)遷至水口外,歷代均在翠屏山南玉屏鎮。1958年因建古田溪水電站,縣城屬水庫淹沒區,乃遷縣治距舊城西南9千米的羅華鄉莊洋里另建新城鎮(2004年撤鎮改設街道)??h治除一度(980--988年)遷至水口外,歷代均在翠屏山南玉屏鎮。至清初,縣境范圍東至羅源南唐上里界120里,西至建安南才里界120里,南至閩清巖山界50里,北至政和均竹坑界150里,東南至侯官三倉石春界100里,西南至南平長安南里界110里,東北至寧德石棠隔界200里。西北至政和上莊界200里。東西廣283里,南北袤550里。公元1735年(清雍正十三年)劃縣北13都之地置屏南縣,古田縣北至屏南縣界70里。民國時期,縣境范圍東至羅源縣界90千米,西至南平縣界55千米,南至閩清縣界50千米,北至屏南縣界35千米。東西長195千米,南北袤85千米,古田縣總面積2450平方千米。 民國20年(1931年)行保甲制,初設區,后改鄉、鎮,屬第二行政督察區。解放后始屬南平專區,劃8區,轄5鎮13鄉。1949年6月14日古田解放,成立縣人民民主政府,將縣以下15個鄉(鎮)改設為民主鄉(鎮)公所,沿用保甲制,成立行政村,實行鄉(鎮)保甲制。同年7月,撤民主鄉(鎮)公所,設14個區公所(原西溪鄉并入鳳埔區)。8月,縮編為7個區公所,即一區城區、二區平湖、三區鳳都、四區局下、五區谷口、六區沂洋、七區鶴塘。9月,縣人民民主政府改稱縣人民政府,12月,區公所改稱區人民政府。1950年5月,進行整編,廢除保甲,實行區鄉村制。區人民政府進行調整,第四(局下)區撤銷,并入第一(城關)區,并從第六(永安)區劃出部分轄區成立新四區,增設第八(杉洋)區。同時,增設89鄉和9個街。一區城關局下,區委會設在城關,轄城內9個街道,城郊10個鄉;二區平湖、鳳埔,區委會設在平湖,轄13個鄉;三區鳳都、桃溪,區委會設在鳳都,轄9個鄉;四區橫洋、泮洋,區委會設在橫洋,轄10個鄉;五區黃田、谷口,區委會設在谷口,轄11個鄉;六區永安、北墩,區委會設在永安,轄11個鄉;七區鶴塘、卓洋,區委會設在鶴塘,轄13個鄉;八區杉洋、大甲,區委會設在杉洋,轄12個鄉。是年11月,區人民政府改稱區公所。1952年6月,增設第九(卓洋)、第十(鳳埔)、第十一(局下)3個區公所,析全縣為11個區公所。1955年9月,以駐地命名,11個區公所即城關、平湖、鳳都、橫洋、谷口、永安、鶴塘、杉洋、卓洋、鳳埔、局下區公所。1952年12月,城關區公所改稱城關鎮人民委員會。1956年2月,撤銷鳳都、鳳埔區公所,9月撤銷卓洋區公所,古田縣為7個區公所和1個鎮人民委員會。1958年國家建古田溪水庫,治所淹沒,遷至距舊城西南9公里的羅華鄉莊洋里另建新城鎮。新城東至寧德市133公里,東南距省會福州市114公里。1958年10月,實行人民公社化,撤區并社,古田縣建立8個人民公社。1959~1965年先后增設5個人民公社和1個城關鎮,鎮轄街居委會,社轄生產大隊。建甌小祿劃歸鳳都公社。 1963年改屬閩侯專區。1964年屏南銀場塔山劃入平湖公社。此后古田境域無大變更。1970年劃歸寧德地區。1982年,古田縣有13個公社,1個城關鎮,261個生產大隊,5個居委會,1490個自然村、片村及農點。1990年,古田縣境四至最南在水口鎮汶潭,最北是鳳埔鄉石塔山,最西在黃田鎮村里,最東為大甲張毗源;東依寧德縣、羅源縣,西連南平市、建甌縣,北鄰屏南縣,南界閩清、閩侯縣。東西寬82千米,南北長66千米??偯娣e2385.2平方千米。 2000年至2003年,古田縣轄8個鎮、7個鄉,272個村委會、10個居委會:新城鎮、平湖鎮、大橋鎮、黃田鎮、水口鎮、鶴塘鎮、杉洋鎮、鳳都鎮、大甲鎮、松吉鄉、吉巷鄉、湖濱鄉、泮洋鄉、鳳埔鄉、卓洋鄉。2004年4月5日,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復同意撤銷古田縣新城鎮、松吉鄉、湖濱鄉設立城東街道辦事處、城西街道辦事處。
行政區劃編輯2013年5月2日,福建省人民政府發文批準同意撤銷大甲鄉
古田縣行政劃分地圖,設立大甲鎮。撤鄉設鎮后,行政區域和政府駐地不變。古田縣轄2個街道、8個鎮、4個鄉:城東街道、城西街道、平湖鎮、大橋鎮、黃田鎮、鶴塘鎮、杉洋鎮、鳳都鎮、水口鎮、大甲鎮、吉巷鄉、泮洋鄉、鳳埔鄉、卓洋鄉。
地理環境編輯地形地貌
地形地勢以東、西兩側向中部古田溪和古田水庫傾斜。古田縣境內山巒起伏,嶺谷相間,山、丘、崗、垅、盆谷、河谷錯綜復雜。石塔山雄踞西北部,天湖山綿亙于北東部,土滿山縱貫中部,形成西部、中部、北部高地和東西兩大谷地。自西向東依次為:西溪、舊鎮中山山地,平湖、湖濱、松吉古田溪谷地,炭洋、張洋、昆山中山地,鶴塘、杉洋霍口溪谷地。呈兩高兩低地勢特點。閩江沿西南部急劇下切,江畔溪流多挾澗懸瀑。其出口處在水口鎮的渡口,海拔僅10米,為古田縣地勢最低點。古田全境相對海拔高差1613.5米,河道比降大,水流急,蘊存著豐富的水能資源。古田縣縣中心位置東經118.75°北緯26.58°。
氣候條件
古田縣境內氣候類型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冬短夏長,夏無酷暑,冬無嚴寒,氣候溫和,四季不甚明顯,各地差異較大。黃田谷地夏季長達168天,冬季只有36天,春季85天,秋季77天;而泮洋山區夏季只有87天,冬季長達90天,春季107天,秋季81天。古田溪縱貫西部。屬中亞熱帶濕潤氣候,年均氣溫27.6℃,年降水量1579毫米。年平均氣溫在16—21℃之間。黃田和古田人工湖周圍的丘陵盆谷地帶年均氣溫在18 ℃以上, 為暖區;海拔在600米以上的東部、北部、西部和中部的低山區,年均氣溫在17℃以下,為溫涼區。
土壤類型
1982年開展土壤普查分析,全縣土壤共有5個土類,15個亞類,33個土屬,耕作土壤有38個土種。5個土類中,紅壤面積212.42萬畝,占土些總面積59.4%,占山地面積82.5%;黃壤面積 46.02萬畝, 占土地總面積的12.9%, 占山地面積17.3%;水稻土是境內主要耕作土壤,面積43.94萬畝,占土地總面積12.3%;紫色土面積僅0.58萬畝,占總土地面積0.16%,在鶴塘鎮的樟廳村、前圪村呈帶狀分布;潮土面積公127畝,分布在平湖鎮新舫村,成土田質為沖積物,多開墾耕作土壤。境內在土壤緯度地帶性分布中屬紅壤帶。
自然資源
古田縣植物主要有杉木、松木和闊葉林等。野生動物主要有山兔、獾、獺、豪豬、山羊等。經濟來源主要有旅游、食用菌、石材、水電、制藥、鉬礦、油柰、馬蹄筍。 古田縣境內耕地3.00萬公頃,有林地22.53萬公頃,林木蓄積量337.9萬立方米,毛竹2016.6萬根,森林覆蓋率61.4%。水力資源理論蘊藏量31.26萬千瓦,可開發23.86萬千瓦(國家辦的古田溪水電站裝機容量29.2萬千瓦)。礦藏有高嶺土、葉蠟石、花崗巖、泥炭、鎢、鐵、銅、鉍、金、銀。
人口編輯2000年古田縣設8鎮,7鄉,10個居委會,270個村委會??倯魯?/span>119907戶,平均每平方公里人口179人。漢族居多,古田縣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苗族、彝族、壯族、布依族、朝鮮族、滿族、侗族、瑤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畬族、哈薩克族、俄羅斯族、鄂倫春族、高山族、水族、納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錫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2000年人口普查)。 ,其中畬族9008人。經濟編輯綜述
“一·五”計劃時期(1953~1957年)1949年6月古田解放,即著手穩定社會和恢復國民經濟工作。1951年,古田縣實行土地改革,95%以上的土地分回到占農村人口95%的無地或少地的農民。隨即農民開始組織生產互助組,1952年,互助組計3294個,戶數27118戶。當年,古田縣糧食總產量6.47萬噸,比民國30年(1941年)最高年產量的5.57噸增長19.3%,比1949年增長32.58%。
1952年,古田縣人民政府加強社會主義經濟對私營工商業的領導和管理。采取“積極領導,穩步前進”方針和“自愿互利”原則,先私人合營,后公私合營,幫助解決產供銷等問題;并加強財稅控制和信貸管理,進行征糧、減租減息、平抑物價等一系列工作;對糧食、紅糖、木材等主要商品實行國家牌價。中國人民銀行古田縣支行,把加強銀行綜合信貸計劃作為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當年開始在城鄉組織信用合作社。
經過三年經濟恢復,生產迅速發展。1952年與1951年相比,工農業總產值增長6.20%,財政收入增加6.3倍。 “二·五”計劃和三年經濟調整時期(1958~1965年)1958年進入第二個五年計劃時期,時值“大躍進”,指導思想上側重工業發展,“以鋼為綱”,制定高指標,追求高速度,發動全民“大煉鋼鐵”,浮夸冒進,競放高產“衛星”。1959年,全縣興辦國營煉鐵廠3個,各公社、大隊亦競相建高爐、辦煉鐵廠,煉出土鐵每噸虧本370元。是年,仍未擺脫高估產偏向,統計國民生產總值為4535萬元,比1957年增38.6%,工農業總產值比1957年增長89.1%,其中工業總產值增加2.5倍,基本建設投資2617萬元。但是,這種急躁浮夸的“躍進”,打亂經濟平衡,導致國民經濟畸型發展。同時,農村實行公社化,生產瞎指揮,取消農民家庭副業,加以自然災害,導致1959~1961年出現經濟困難,農業生產遭受破壞而減產。城鄉居民月人均口糧最低時僅10公斤左右。整個國民經濟滑坡,國民生產總值年均遞減15.4%,其中農業總產值遞減15.9%,工業總產值遞增5%。1961年,糧食產量由1957年的7.1萬噸降至4.99萬噸,其中1958年水庫淹沒耕地3.74萬畝,損失產量1.28萬噸。1961年,貫徹中共中央“調整、鞏固、充實、提高”方針,執行《農村人民公社工作條例(修正草案)》,開始取消“公共食堂”,恢復社員自留地和副業生產。同時壓縮基建投資,工業企業經過“保、停、轉、壓、放”,大部分經濟效益低的煉鋼廠相繼下馬,扭轉了經濟畸型發展局勢。1965年,古田縣工農業總產值比1962年增長17.3%,其中工業總產值增長3.2%,農業總產值增長48.9%。 “文化大革命”時期(1966~1976年)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國民經濟受到社會動亂的破壞而急劇惡化。1967年社會總產值和國民收入分別比上年下降7.4%和8.4%,1968年又分別比1967年下降8.7%和8.5%。1969~1973年,開展“工業學大慶”、“農業學大寨”,在一定程度上重視工農業生產,增加基本建設投資,國民經濟收入有所回升,社會總產值年均遞增13.4%。而1974年批判所謂“復辟回潮”,使國民經濟重遭破壞。是年社會總產值的增長率由上年的18.3%降至3.8%;國民收入增長率也由上年的18.6%下降3.4%。1975年,鄧小平主持中央工作,實行整頓,全縣經濟建設相應得到重視。是年社會總產值、國民收入分別比上年增長7.4%、6%。1976年開展“反擊右傾翻案風”運動,大批“唯生產力論”,又把經濟建設搞亂,社會總產值比上年下降13.4%,國民收入也比上年下降12.1%。
“文化大革命”十年,國民經濟起伏倒退。全縣社會總產值年均遞增率-0.7%,國民收入年均遞增率-0.4%。 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1977~1994年)1976年“文化大革命”結束。在社會逐步穩定的局勢下,全縣國民經濟得到恢復和調整。農業方面,致力農田基本建設,發展多種經營和社隊企業;工業生產也進行初步調整。工廠、交通恢復正常生產和運轉。1977年,農業總產值比上年增長34.7%,糧食產量增長12.1%;工業總產值比上年增長13.4%。60%職工工資間隔10多年沒有上調,得到不同程度增加。被十年動亂破壞的科學、文教、衛生事業初步得到恢復。1977年,在恢復高考制度的同時,整頓教育秩序,使中小學教育逐步走上正軌。由于尚未否定“文化大革命”和消除“左”的思想影響,經濟建設又提出不切實際的奮斗目標,出現急于求成,片面追求高速度的急躁冒進的失誤。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
1979~1985年,經濟工作貫徹“調整、改革、整頓、提高”方針,堅持改革開放。1981年農村全面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調動了廣大農民生產積極性,糧食、牧業、漁業和副業生產迅速得到發展。工業生產部門實行體制改革,擴大企業自主經營權,改革分配制度和推行各種形式的責任制,打破長期以來“吃大鍋飯”局面,增強企業活力,工業生產得到穩步發展。1985年與1979年相比,工農業總產值由1.24億元增至2.78億元,增長124%;農業總產值由4201萬元增至1.65億元,增加3.93倍;工業總產值由8195萬元增至1.13億元,增長37.59%;糧食總產量由12.32萬噸增至12.65萬噸,增長2.67%;財政收入由526萬元增至1407萬元,增長167%。
1986~1990年的第七個五年計劃期間,銀耳年產量均保持在2100噸左右,有50%以上農戶從事該項生產。香菇年產量保持在3000噸左右,有80%以上的農戶從事香菇生產。“一業興,百業旺”,食用菌生產成為農村經濟騰飛的支柱產業。“七五”期間,農業總產值從1.02億元增至2.45億元,增長22.6%,年均遞增率達4.1%;糧食總產量提高12.4%。工業生產進行企業經營機制改革,試行廠長負責制,引入市場機制,發展商品生產,調動企業生產經營的積極性。1987年,按照企業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開的原則,工業企業實施多種經營承包或租賃的責任制。“七五”期間,全縣工業總產值由12784萬元增至18517萬元,增長44.85%,年均遞增5.5%。
“七五”期間,全縣社會總產值由2.9億元增至5.5億元,增長28.8%,年均遞增5.2%;財政收入由1407萬元增至3750萬元,增加1.7倍。
1991~1994年,以建設開放型山區經濟為中心,引入競爭機制,發展市場經濟,促進工農業和第三產業的全面發展,經濟總量快速增長,經濟實力明顯增強。1994年,社會總產值19.7億元,國民生產總值9.92億元,分別比1990年增加1.6倍和0.8倍,年均增長27%和15%;人均國民生產總值2376元,比1990年增加0.8倍;財政收入7272萬元,比1990年的3750萬元增加0.9倍,年均增長18%。 2014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398571萬元,比上年增長10.3%。第一產業增加值359579萬元,增長3.5%;第二產業增加值592150萬元,增長14.5%,其中,工業增加值506201萬元,增長15.2%;第三產業增加值446842萬元,增長9.4%。一、二、三產業比例由上年的27.2:40.8:32.0調整為25.7∶42.3∶32.0,第一產業比重回落,第二產業比重上升。人均地區生產總值42855元,比上年增長10.1%。2014年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比上年上漲2.0%,漲幅比上年下降0.4個百分點,物價漲幅控制在溫和水平。從調查的八大類商品和服務看,食品類價格的上漲仍為推動物價上漲的主要因素。其中,食品類價格累計上漲4.2%,主要是干鮮瓜果、蛋、糧食、液體乳及乳制品、干豆類及豆制品等上漲拉動。其余七大類漲幅分別為煙酒類上漲0.9%,衣著類上漲0.5%,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類上漲0.8%,醫療保健和個人用品類上漲1.6%,交通和通信類上漲2.1%,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類上漲0.3%,居住類上漲0.5%。全年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為101.8%,增幅比上年回升3.3個百分點。2014年城鎮新增就業人員4698人,下崗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1257人,農村勞動力轉移6201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1.52%,比上年末下降0.29個百分點。
第一產業
1991~1994年,農村經濟綜合發展,產業結構得到改善。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入,調動了農民從事多種經營,發展商品生產積極性,以食用菌、水果業為龍頭,糧林牧副漁全面發展的農村產業結構體系已初具規模。1994年農業總產值6.56億元,比1990年增長123.24%,年均遞增16.5%,其中食用菌產值和水果產值分別達2.18億元和4380萬元,分別占農業總產值的33.2%和6.7%。 2012年農業總產值52.3億元,新增農村專業合作社71家,新增福建省級名牌產品2個,福建省著名商標4個。2014年農林牧漁業完成總產值617773萬元,比上年增長3.8%。其中,農業產值490984萬元,增長4.4%;林業產值36461萬元,下降7.3%;牧業產值35268萬元,增長8.3%;漁業產值35662萬元,增長2.9%;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19398萬元,增長7.2%。全年農作物播種面積524790畝,下降0.5%;糧食總產量141729噸,下降0.8%;蔬菜產量106312噸,增長0.8%。主要農產品產量穩定增長,其中,食用菌產量94889噸、水產品產量19258噸、木材產量168577立方米、肉類產量14122噸,分別增長3.3%、5.5%、3.4%、13.4%。全縣龍頭企業23家,其中省級5家,市級18家,全年龍頭企業銷售收入252677萬元,增長0.8%,帶動農戶5.08萬戶。全縣食用菌產業擁有1個中國馳名商標,6個福建省著名商標,6個寧德市知名商標;4家企業銀耳產品被省政府授予“福建名牌產品”稱號。福建農民創業園項目總投資達15000萬元,實施規模700畝,獲得省級財政補助達500萬元。示范區園區建設完成投資總額3560萬,德云農業葡萄中試基地項目新建成農業鋼架大棚150畝,種植葡萄及花木果樹等經濟作物110畝,祥云牧業循環生態養殖基地項目截止年底出欄商品豬1500頭,產豬苗1萬多頭。500畝高標準現代農業示范區逐漸形成規模。全縣500畝高標準現代農業示范區項目20個,建設規模1.729萬畝,投資1.28 億元,建設內容涵蓋蔬菜、水果、茶葉、林竹、食用菌、養殖、觀光農業等農業生產的各個方面。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持續改善。完成水利投資1.05億元,除險加固4座水庫,實施中小流域治理項目4個,治理水土流失0.8萬畝,完成土地整理4300畝,解決4萬人農村安全飲水問題。改造農村電網31公里,農村公路48.7公里,建設農村公路安保工程449處。全年實施扶貧開發項目150個,爭取各類幫扶資金2.8億元。完成造福工程搬遷對象280戶1190人,全縣建成百戶以上省級造福工程集中安置示范點2個,獲得省級補助資金200萬元。
第二產業
1991~1994年,這一階段,工業實力顯著增強,已形成包括食品、輕紡、造紙、機械、化工等頗具規模的工業門類,產品結構不斷改善,紅曲、食用菌機械等名優產品得到較快發展。同時,大力引進外資,發展地方特色工業,四年間共吸引外資768.3萬美元,發展外向型企業34家。1994年,全縣工業總產值8.71億元,比1990年1.85億元增加2.9倍,年均遞增40.8%。鄉鎮企業崛起。繼1984年社隊企業更名為鄉鎮企業后,經過幾年努力鄉鎮企業步入迅速發展階段。1994年,全縣鄉鎮企業總數從1990年3960家增至11407家,總產值達8.81億元,比1990年1.34億元增加5.6倍,年均遞增60.2%;并以靈活多樣形式發展合資、合作經濟,增進鄉鎮企業活力,諸如鳳埔鄉建筑公司與香港鴻興行合資興辦的鴻興紙品有限公司,黃田鎮經濟開發公司和臺灣吳先生合資興辦的大世紀精密鑄造有限公司,鶴塘鎮與香港三利貿易公司合辦的鶴塘石料廠等。鄉鎮企業在發展中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1994年,上交國有稅金2309萬元,占全縣財政收入的31.8%,比1990年增加3.3倍;利潤2654萬元,比1990年增加2.6倍。鄉鎮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5.43億元,占縣屬工業總產值的67.7%。 2012年工業總產值140.5億元,增長27%,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23.3億元,增長30%。2012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1.5億元,比上年增長56.%,其中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28.1億元,比增63.5%,農戶投資2.8億元,比增10.8%。2014年全部工業實現產值1982671萬元,比上年增長15.3%;實現增加值506201萬元,比上年增長15.2%。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657409萬元,增長15.7%;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390164萬元,增長15.5%。在規模以上工業中,重工業實現產值934867萬元,增長23.7%,快于輕工業16.9個百分點,對規模工業的增長貢獻率81.0%,比上年同期提高19.1個百分點;輕工業實現產值722542萬元,增長6.8%。七大傳統產業實現產值1224945萬元,占規模工業的73.9%,增速低于全縣平均水平1個百分點,對規模工業的增長貢獻率69.5%。其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金屬制品業、電力生產和供應業增速分別高于全縣平均水平14.3、4.8、4.1個百分點;而有色金屬礦采選業、農副食品加工業、醫藥制造業、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分別低于全縣平均水平21.6、7.2、54.6、22.8個百分點。規模工業產品銷售率98.76%,比上年提升0.32個百分點。全年工業用電量71257萬千瓦時,增長12.8%。全年全社會建筑業實現增加值85949萬元,比上年增長10.0%。全縣資質內建筑業總產值62852萬元,增長9.5%,其中,在省內完成的產值為51161萬元,占資質內建筑業總產值的比重為81.4%,增長17.3 %;在省外完成的產值11691萬元,下降15.1%。
第三產業
2012年古田縣共簽約項目31項、總投資60.2億元,其中,5000萬元以上項目23個、總投資57.9億元;已動工18個、動工率58.1%。 2014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672458萬元,比上年增長35.1%。其中,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完成635742萬元,增長37.0%;農戶投資36716萬元,增長9.4%。在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投資中,第一產業投資37625萬元,增長113.1%;第二產業投資227184萬元,增長56.4%,其中制造業投資159617萬元,增長64.3%;第三產業投資250474萬元,增長3.4%,其中高鐵高速投資120920萬元,下降37.0%。全年房地產開發投資120459萬元,增長103.8%。其中,住宅投資99063萬元,增長154 %;辦公樓投資27萬元;商業營業用房投資10659萬元,增長126.8%;其它投資10710萬元,下降30.5%。商品房銷售面積91399平方米,增長9.2%;銷售額57156萬元,下降2.3%。全年新開工建設城鎮保障性住房488套(戶),其中,100套限價商品房,290套城市棚戶區改造,98戶墾區改造,基本建成城鎮保障性住房98套。全年在建重點項目127個,總投資211.6億元,已累計完成投資50.7億元,其中,9個項目列入省在建重點項目、14個項目列入市“雙百”項目。全年在建重點項目開工68個、竣工34個、續建92個。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66714萬元,比上年增長12.7%。限額以上消費品零售額184500萬元,增長19.8%,限額以上消費品零售額占全社會零售總額的39.5%,其對零售總額增長的貢獻率達58.1%。限額以下消費品零售額282214萬元,增長8.5%。全年進出口總值11273萬美元,比上年增長32.8%。其中外貿出口總值11230萬美元,增長45.2%。主要出口食用菌、精密鑄件、竹木制品等,其中食用菌出口5034萬美元,增長87.8%,隨著稅負預警值的降低,食用菌出口將逐漸增多;精密鑄件出口1937萬美元,增長15.8%;竹木制品出口1040萬美元,增長20.1%。全年實際利用外資完成501萬美元,增長0.2%。
社會編輯教育
古田于五代南唐(約955年)創辦藍田書院,為民間辦學之始。宋景德二年(1005年)首建官辦縣學。慶元三年(1197年)朱熹避難古田,先后在城鄉書院講學,尊儒尚學之風日盛。宋代考中進士者達161人。元、明、清三代有史籍可考的有私辦社學5所,書院20所,私塾開設更為普遍。清末廢科舉、興學校。光緒十三年(1887年)起,英美教會先后在古田創辦6所教會學校,光緒二十七年起,縣署及地方人士先后創辦4所兩等小學堂。至宣統三年(1911年),有兩等小學堂10所,學生600余人。其間,幼兒教育、特殊教育、專業和職業技術教育相繼起步。
民國初期,推行新學制,各鄉鎮普遍辦起小學,原6所教會學校發展為附設小學的初級中學。民國15年(1926年)創辦縣立中學,民國18年創辦聾啞特教班,為全省第一所聾啞學校。民國36年,華僑和地方人士集資創辦玉田高級中學。至解放前夕,全縣計有高中1所,初中4所,小學101所;中小學教師224人,中小學生5005人,平均270人/萬。有赴美、日等國留學獲得碩士以上學位者30多人。解放初,縣人民政府接管原公辦私立及教會學校,予以整頓,重新命名。并興辦冬學和干部職工業余文化學校。貫徹“向工農開門”的辦學方針,大批工農子女得以入學。1953年,擴大原有學校規模,興辦許多小學,成立小學輔導區,改變管理體制。1958年,古田遷城,對中學再度調整,重新布局。至1966年夏,全縣計有中學6所,小學664所;中小學教師1638人,中小學生47945人,平均1957人/萬。同時大力發展工農業余教育,掃盲工作成果顯著。古田秀峰鄉成為全省第一個基本無文盲鄉。“文化大革命”期間,中學一度停課,1969年復課后,學制縮短為4年;小學教學秩序被打亂。工人、貧下中農管理學校,推行“斗、批、改”,“開門辦學”,強調勞動,輕視文化知識。教育質量下降。
1977年后,尤其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經過撥亂反正,古田教育事業取得明顯進展。1985年3月,古田縣獲得普及初等教育合格證書。1986年,國家教委授予瑞巖小學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稱號。1986年1月,經寧德地區行政公署派員檢查驗收,確認古田為掃除文盲縣。各中、小學致力教學改革,努力培養“四有”新人,教育質量明顯提高。至1990年,全縣計有完全中學6所,初級中學14所,完全小學280所,初級小學407所;中小學教師3649人,中小學生60965人,平均1519人/萬。全縣幼兒入園率達47.84%。1977~1990年,中學畢業生考入大專院校的2790人,考入中專的3766人,合計6556人。 2014年3所中等職業學校招生450人,在校生785人,畢業生402人,專任教師99人;2所特殊教育學校共招生18人,在校生197人,畢業生11人,專任教師60人;25所普通中學校共招生4324人,在校生13655人,畢業生4947人,專任教師1662人;38所(教學點35個)小學校共招生3641人,在校學生19077人,畢業生3011人,專任教師1434人;49所幼兒園共招生4053人,在校生10214人,畢業生3858人,專任教師504人。學齡兒童入學率96.02%;初中入學率97.9%。
科技
2014年依托農林大學(古田)菌業研究院開展“國家自然基金青年項目”、“國家教育部博士點基金項目”等20個國家級重大科研課題攻關,推廣“五新”技術5項,高壓滅菌、自動拌料裝袋等先進技術得到廣泛應用。組織申報國家創新基金項目3項;申報省級科技計劃項目4項;申報市級科技計劃項目5項。已成功立項國創項目1項,省級科技計劃項目2項,市級計劃項目4項,共獲得上級科技部門項目扶持資金205萬元。征集食用菌、茶葉、水果、節能環保新技術等各類縣級科技項目20多項。全年專利申請為91例,其中:發明25例,實用新型32例,外觀設計34例。授權為42件,其中:發明5例,實用新型23例,外觀設計14例。
文化
古田縣舉辦第四屆海峽論壇·陳靖姑文化節,古田縣閩劇團編排的《臨水夫人陳靖姑》劇目赴馬來西亞巡演取得圓滿成功。古田縣杉洋鎮歷史悠久,文化積淀深厚。清末抗英民族英雄林朝聘、近代書法家李若初、宋代理學家朱熹曾講學于此,所有這些都給杉洋涂抹上一筆厚重濃墨的文化色彩,而民間藝術更是璀璨耀眼。杉洋中心小學陸江建校長提出“學校有特色、學生有特長”的辦學思想,重視校園文化建設,將剪紙民間藝術引進課堂,給這所悠悠古校增添了一曲耀人的華麗樂章。 溪山書畫院書畫院創辦院刊《溪山論壇》進行內外交流,開展經常性的書畫創作和交流、展覽活動,先后舉辦了寧德市、福建省知名書畫家筆會、聯誼會、講座等,還舉辦了已故著名書畫家李若初先生精品展、中國首屆“圓瑛杯”書畫展、百位共和國將軍書畫展等。 2014年末全縣文化系統擁有各種藝術表演團體5個,電影院1個,公共圖書館1個,群眾文化館1個,博物館1個,縣以上文物保護單位38個。舉辦“文體活動進社區,歡歡喜喜盛豐年”新春系列、“慶祝五一晚會”、盧捷油畫作品展、黃祖湖書畫篆刻展、清廉頌書畫攝影展等文藝演出與展覽22多次??h閩劇藝術中心創排《仕女圖》、《相思曲》等3部新戲,組織各類演出近300場。青少年藝術中心全年辦培訓班25期,培訓人員1400多人次。組織縣文化館、圖書館、閩劇藝術中心到下洋、羅華等5所農村小學開展藝術扶貧,到鳳埔等鄉開展送書下鄉、到杉洋、水口等開展送戲下鄉等活動。全年借閱圖書71350多人次,76330冊次。2014年末縣級廣播電臺1座,廣播節目3套,廣播人口綜合覆蓋率98%??h級電視臺1座,電視節目66套,電視人口綜合覆蓋率98%。有線電視用戶5.1萬戶,其中有線數字電視用戶3.3萬戶。
衛生
2014年未全縣衛生系統共有衛生醫療機構26個,其中縣級9個,省屬企業職工醫院1個,民辦醫院1個;鄉鎮衛生院12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3個。年未共有衛生醫療機構人員數1448人,其中執業醫師302人,助理執業醫師65人,注冊護士532人。年未共有衛生醫療機構床位數1313張。
保障
2012年福建省市涉及古田縣的58項為民辦實事項目和縣級10項為民辦實事項目全面完成。就業形勢保持穩定,轉移農村勞動力5588人,新增城鎮就業3652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2.04%。社會保障提標擴面,農村低保標準從1200元提高到1800元,新農合參合率達99.9%,新型農村和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實現全覆蓋,參保率分別達91.6%和65%,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險金應發盡發。農村五保供養制度啟動實施,新建農村敬老院3所、“五保幸福園”12個、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站6個。保障性安居工程扎實推進,開工建設各類保障房428套。再次榮獲福建省省級衛生縣城稱號。2012年初古田縣被福建省委、省政府確定為福建省23個扶貧開發重點縣之一。古田縣實施第一批扶貧項目19類53項,總投資35.3億元。已完成或竣工4項,啟動建設33項,開展前期16項,爭取上級補助1.2億元。 2014年全縣納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2160人;納入農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14740人。全年發放城市低保金611.83萬元;發放農村低保金1882.18萬元;發放城鄉低保電費補貼71.58萬元;發放重度殘疾人生活補助金139.81萬元,補助3161人。城鄉醫療救助6646人次578.79萬元;流浪乞討人員救助483人,救助金8.98萬元;臨時救助307戶,救助金12.61萬元。年末全縣各種社會福利收養性單位數12個,床位數534張,收養194人。
體育
2014年向省體工隊輸送1名隊員,省體校輸送2名隊員,市體校5人。組織參加寧德市少年兒童舉重錦標賽,獲男子團體第二名,女子團體第四名;參加福建省少兒游泳冠軍賽暨十五屆省運會選拔賽,22名運動員全部入圍省運會決賽;參加第十五屆省運會體操比賽獲得2金6銀5銅的較好成績,謝宇聰獲得男子個人小鞍馬第一名、吊環第二名、自由體操第二名。古田籍運動員翁巧珊獲得亞運會、亞州沙灘運動會比賽帆板金牌。
環保
2012年出臺“兩江一湖”水環境綜合整治方案,整合改造塑料造粒企業12家,拆除畜禽養殖場19家,建成8個水質遠程在線監控站,完成年度閩江流域古田段網箱養殖削減任務。完成4個鄉鎮總規修編和29個村莊規劃編制,開展寧古路、古谷水等交通沿線環境整治,完成5個鄉鎮農村環境連片整治和33個村家園清潔行動,新建8個村級骨灰樓(塔)。嚴厲打擊盜采稀土等礦產資源行為,搗毀稀土盜采礦點18個,盜采現象全面制止。編制地災防治“十二五”規劃,完成“造福工程”、地災點搬遷1433人。開展土地整理8651畝,完成農村集體土地確權登記發證。扎實推進生態創建,造林綠化5.1萬畝,創建國家級生態鄉鎮2個、福建省級生態鄉鎮5個、市級生態村140個。社會管理有效加強。
交通編輯概況
古田縣交通環境全面升級。寧古路提前一年建成通車,合福高速鐵路古田段已經通車,省道202線古田高頭嶺至局下公路動工建設,京臺高速古田段全線開工,并增設翠屏湖落地互通口,2012年完成投資13.1億元,累計完成投資16.7億元,占總投資的41%。合福高鐵古田段2012年完成投資5億元,累計完成投資12.1億元,占總投資的43.2%。寧德至古田高速公路、屏南至古田高速公路聯絡線等前期工作有序推進。完善寧古路附屬設施,城東西山至平湖賴墩、鳳埔舊鎮至籌嶺道路改造工程竣工通車,杉洋至善德、局下至林場道路改造工程和鶴塘鎮區至寧古路連接線開工建設。硬化農村道路60公里,完成農村公路安保工程166公里,建制村通客車率達95.6%。京臺高速、合福高鐵與城關連接線、海西高速網屏南至古田聯絡線,寧德經古田至南平高速等前期工作有序推進。古田縣改建省道202線古田城關過境線、拓寬改造省道304線高頭嶺段,快速鏈接合福鐵路、京臺高速,完成省道202線高頭嶺至局下公路改建和高頭嶺路段拓寬改造前期工作,濱河路一期、二期全線貫通,同步完成景觀、慢道等工程建設,林業局至前山橋路段雨污分流及瀝青路面改造即將完成,城市夜景工程以及沿街立面、廣場公園、護城河等景觀改造提升,新建公交站臺10個,新增公交車18部。
湖城一體
2013年,古田縣委縣政府提出“湖城一體”戰略。通過在翠屏湖極樂半
古田縣湖城一體島與龜山半島之間建設親水步游道,破解翠屏湖與城區的交通瓶頸,從而形成“湖城一體”框架格局;以高頭嶺片區8000畝土地開發為重心。“湖城一體”旅游文化綜合開發項目獲得寧德市發改委批準立項,并被列入2013年福建省預備重點項目。2013年3月16日,“湖城一體”的關鍵性、控制性工程——長468米、頂寬36米的親水步游道全面順利合攏,主體工程也于2013年5月中旬完工。“湖城一體”基礎設施的所有子項目,經過公開招投標,由中國水電建設集團路橋工程有限公司以BT模式投資33.15億元中標。[17-18] 名勝古跡編輯臨水宮臨水宮坐落在古田大橋鎮中村,福州至古田公路114公里
古田臨水宮處,距縣城39公里。臨水宮是一座風格別致的仿唐代宮殿建筑,始建于唐貞元八年(792年),后經元明清歷代重修擴建,占地面積911平方米,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是分布國內外各地臨水宮的祖殿,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仙山牧場位于古田、建甌兩縣交界處,離縣城60多公里。牧場現有面積3萬多畝,可發展至10萬畝,被譽為“北方少有,南方僅有”的高山牧場。仙山牧場屬山地緩坡稀樹草場,平均每畝有黃山松15棵左右,千姿百態,令人稱奇。仙山牧場海拔941-1472米,場部海拔1260米,坡度15-30度,年平均氣溫13°C,極端高溫31.5°C,極端低溫-12.5°C,無霜期220天,年均降雨量2000毫米,相對濕度58%-90%,常年流水的山澗有20多條,素有“花溪”之稱。山上云霧天氣多,濕度大,水源充足,牧草豐茂,盛產竹筍、蘑菇、蕨、草莓、棘胸蛙、“坑頭婆”魚等山珍,為江南難得的草原旅游勝地。溪山書畫院溪山書畫院:五十年前,古田舊縣城東北郊外兩溪交匯處的沙坂高地處有座建于宋淳化二年(991)的溪山書院,朱熹曾在此講學,并題匾曰“溪山第一”,曾圮于水,明清兩代曾重建、重修,清代每年盛夏這里是詩人雅士吟哦之所,1952年為大水沖毀,1958年建古田溪水庫,溪山書院舊址亦隨之沉入湖底,人們總是念念不忘。2002年在原溪山書院不遠處的翠屏湖后垅后島建起溪山書畫院,真是令人歡欣鼓舞。從湖濱碼頭乘溪山號輪船航程20分鐘,就可望見后垅后島上一座巍峨聳立的主樓和衛星拱衛式的別墅群點綴掩映在綠水青山之中。
溪山書畫院 (2張)
吉巷鄉文物蘭溪石拱橋位于吉巷鄉蘭溪村西北約2000米處,始建于大宋嘉定年間,橋長約20米,寬約2.5米,用青石壘砌,路面的石板條上刻有造橋的年月,橋面離水面約15米,沒設欄桿,顯得十分險峻。八閩第一湖古田翠屏湖位于福建省會福州的“后花園”古田縣城東郊,距城區3公里,距福州2小時車程。
旅游圖1958年,國家在此興建“一五”計劃重點工程、中國第一座地下水電站-古田溪水電站,筑起長412米、高71米的大壩蓄水,淹沒了逾千年歷史的古田舊縣城,形成了水域面積達37.1平方公里、蓄水量為6.41億立方米的福建第一大人工淡水湖。因湖背靠翠屏山,遂名“翠屏湖”。
古田翠屏湖 (6張)
千年古剎古田極樂寺坐落于翠屏湖畔的極樂寺,始建于742年(唐天寶元年),明天順年間重修,1562年(嘉靖四十一年)毀于倭寇。1570年(隆慶四年)建法堂山門,1625年(天啟五年)建方丈室。這里曾經是歷史上“福建兵變”十九路軍抵御蔣軍的指揮部,1932年毀于戰火,1937年經愛國高僧圓锳法師(中國第一任佛教協會會長,古田平湖人)募緣重建。寺內有放生池、大雄寶殿、藏經閣、齋堂、地藏殿、方丈室和新建的圓锳法師紀念堂等。大殿為重檐歇山頂木結構建筑,寺門有國民政府主席林森題的“極樂寺”三字,兩旁有“得到此中真極樂,不知何處是西天”對聯,為圓锳法師墨跡。大殿門頂懸掛當代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手書“極樂寺”牌匾,寺內藏有阿彌陀佛、觀世音、大勢至三尊佛門中罕見的古銅佛像和一尊由緬甸佛教屆領袖于20世紀初贈送的白玉釋加牟尼佛像,鐫刻精致,保存完好。
古田吉祥寺塔福建十大名塔古田吉祥寺塔位居福建十大名塔之一的古田吉祥寺塔原在舊城吉祥寺門前,1958年因建古田溪水電站蓄水庫,按原形遷建于新城松臺獅公山。該塔建于北宋太平興國四年,元大德和明成化年間兩度重修。后因雷霆震撼,塔身欹斜,民國24年雪峰寺主持圓锳法師捐募重修。塔為實心石構,通高25米,基寬7.7米,八角9層樓閣式須彌卒底,基層八角雕有八尊武神,2-9層第層八面均設佛龕,內雕座佛,佛龕兩邊石雕各種花草魚蟲,飛禽走獸,造型淳厚古樸。1961年5月公布為福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并立保護碑一塊。1984年福建省政府撥款增建八角石構護欄,保存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