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冶區隸屬于河北省唐山市,地處唐山市區東部,距市中心28千米。面積263平方千米。人口36萬(2006年)。全區轄5個街道、2個鎮、3個鄉。年均降水量590毫米,年均氣溫10℃。礦藏有煤炭、耐火粘土、石英砂巖、白云巖、貂皮灰巖、竹葉巖、伊利石、熔劑灰巖、水泥灰巖和煤矸石等十大礦藏,是中國重要的煤炭基地,境內有開灤礦務局所屬林西、趙各莊、范各莊、呂家坨礦等。2012年,古冶國民生產總值達到195億元,財政收入達21.38億元。
截至2006年,古冶區轄5個街道、3個鄉、2個鎮:林西街道、唐家莊街道、古冶街道、趙各莊街道、京華街道、王輦莊鄉、習家套鄉、大莊坨鄉、范各莊鎮、卑家店鎮。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古冶區位于北緯39°42′55.52″ 東經118°26′58.41″之間,古冶區位于市區東部,與開平區、豐潤區、灤縣等地相鄰,是唐山市七區之一,距天津新港、秦皇島港、京唐港均不足百公里,距津唐高速公路唐山東入口僅3千米,205國道貫穿全境。
地形地貌
古冶區地處燕山沉降帶東南部,冀東灤河(近期沙陡河)洪沖擊扇上。從北向南依次出露的地層有震旦系(以矽質石灰巖為主)、寒武系(以灰巖、泥巖為主)、奧陶系(灰巖)、石炭系、二迭系(煤和礬土層)。地表為第四紀覆蓋物,由北向南逐漸加厚。古冶區地勢北高南低,由東向西傾斜,北部以低山為主,海拔高度在200米左右;中部是幾條東西走向的山丘,海拔約70米;南部以沖積平原為主,海拔約40米;全區共分北部丘陵區、中部洪溝沖積扇山前平原,南部沖積平原和塌陷低洼地四種地貌類型。 由于從地下采掘了大量的煤炭和矸石,使得局部地層變空,受上部巖層重力的影響,地表相應部分自然沉降,形成該地區特有的人工地貌──塌陷低洼地。地下水一部分是第四紀深層、淺層水,一部分是奧陶系石灰巖溶巖裂隙水。第四紀覆蓋物厚度為30~200米,連通性好,儲水量很大,-800米以上地下水非常豐富。奧陶系溶巖、裂隙水物理性質好,屬低礦化、微硬度水。
水利條件
古冶區主要河流有石榴河、沙河。石榴河河水主要為附近煤礦的礦井水和城市污水,主要功能為農業灌溉。沙河屬季節性河流,河水主要靠降水補給,冬春兩季河水很少,主要功能為農業灌溉。
氣候特征
古冶區氣候屬于暖溫帶半濕潤季風型大陸性氣候。具有冬干、夏濕、降水集中、季風顯著、四季分明等特點。年平均氣溫11.2℃,年平均降雨量648.1mm,集中于7—8月,年平均風速2.1m/s,盛行w風,年頻率1l%、年靜風頻率6%。本區的風隨季節變化而變化。冬季,西伯利亞附近廣大地區經常為較強的冷氣團控制,致使本區盛吹西北風;夏季,受海洋暖濕氣團影響,盛吹偏南風;春秋兩季是冬季風和夏季風的過渡季節,風向多變。
人口數據編輯古冶區,總人口36萬(2006年統計),2011年,古冶區人口出生率5.59‰,政策生育率98.14%,性別比104,已連續12年實現人口負增長。
自然資源編輯煤炭資源煤炭是境內主要地下資源,儲量大,煤質好。主要為開灤礦務局開采。開灤礦區主要有開平主向斜(含荊各莊貧地)、車軸山向斜、林南倉盆地3個含煤構造之內,煤系地層為石炭二疊系,距今約2~3億年。煤系地層主要有砂巖、粘土層、薄層石灰巖等組成。含可采層5~6層,平均總厚離約15米左右,含煤系數5.43~10.22%。境內開灤煤田面積為151.928平方千米(合227891.75畝),煤層地質儲量119699.3萬噸。煤矸石資源煤矸石為采煤副產品。區境中煤礦隨著采煤常年向地面堆放。因推放過高,當地人稱“矸子山”?,F堆放的大型矸子山系已自燃過的紅矸石,儲量數百萬噸左右。主要含鋁24%,硅46.5%,鈣22%,除少量用于建筑磚、水泥原料外,尚未全部開發利用。此外,還有一些小矸子,儲量也較豐富,因尚未自燃,可作低質煤料。耐火粘土耐火粘土儲量十分豐富,礦石品種繁多。耐火粘土貯存在開平間向斜盆地的石灰系、二疊系地層中,屬沉積型礦床,有A層(硬質礬土)、AD層、G層(鐵礬土)3層礦體。石英砂巖粗粒石英砂巖,俗稱大黑砂,質地純、層位曬太陽,出露在震旦系上統井兒峪、霧迷山組地層中,是燒制玻璃的主要原料。與之共生的白云巖是燒制玻璃的主要配料,儲量大,具有開采價值。水泥灰石長山、域山、萬山、巍峰山都分布著制水泥用的灰石,以奧陶系中、下統為主,這種水泥灰石含氧化鈣40~50%、氧化鎂0.73~1.32%、二氧化硅和三氧化二鋁10~30%,儲量豐富。礦井水境內煤礦,長年向地面排放著井下巷道及采面的積水。這些礦水提升地面后沿著縱橫交錯的小溝外泄,流入沙河、石榴河,大部用于灌溉。區內蔬菜生產用水的70%來源于礦井排放水,緩解了部分地區地上水不足的問題。
經濟概況編輯綜合
到2005年,全區生產總值達到50.55億元,全部財政收入達到5.04億元,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7702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360元,十年間分別增長了8.4倍、5.6倍、1.78倍和1.52倍,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奠定了堅實基礎。
第一產業
2005年,古冶區有耕地11.75萬畝,全區共建成各類種養小區82個,專業村69個,養殖場418個,蔬菜、果品種植面積達到4.5萬畝,年產鮮切花6000萬枝以上。大力發展龍型經濟,全區已有龍頭企業13家。
第二產業
2005年,全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45家,全年生產原煤620.2萬噸,洗精煤346.6萬噸,水泥152.7萬噸,焦炭135.5萬噸,粗鋼35.5萬噸,鋼材102萬噸,服裝148萬件。全部工業增加值完成32.44億元,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稅4.09億元,分別是1995年的6.26倍和6倍,呈現出了強勁的發展態勢。
第三產業
2005年實現社會商品零售總額24.45億元,全區移動在線用戶已達8萬戶,移動通訊基站21個,網絡覆蓋率達到100%。網通公司固定電話用戶已達12萬戶,寬帶接入達6000多戶。
社會事業編輯文化事業
古冶區投資3000余萬元建設文化館和圖書館,投資200萬元修繕區體育館。其中,文化館設有棋牌室、戲劇室、琴房、排練室、書畫展覽室、多媒體功能教室等10個功能室;圖書館設期刊閱覽室、電子閱覽室、少兒閱覽室、開架書庫、閉架書庫,藏書8萬余冊。 2009年以來,古冶區全區已完成所有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建成村(社區)級圖書室、文化活動室353個,“農家書屋”工程已實現全覆蓋,構筑起堅實的基層文化陣地。
教育事業
2006年,古冶區投入100萬元在全市率先實施"一村一名大學生"工程,選拔優秀農村青年到河北農大農村發展學院學習,培養一批留得住、干得好的農村人才。同時,這區全面啟動新農民素質教育工程,3年內培養知識型、科技型農民骨干1.5萬人,培訓青壯年農民4.9萬人,青壯年脫盲率達80%,使全區農民成為素質高、懂科技、善經營、能從事專業化生產和產業化經營的新型農民,全力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古冶區衛生局現轄各級各類學校54所,其中小學33所,初中9所,國辦幼兒園7所,普通高中、職業學校、成人教育學校、教師進修學校、特殊教育學校各1所。在職教職工3330人。在校生29754人。其中,小學15369人,初中6087人,普通高中855人,職業學校936人,特教中心119人,在園幼兒6388人。2012年,古冶區以優異的成績通過省教育督導評估,被河北省教育廳評為2012年度教育工作先進縣(區),并獎勵20萬元。連續四年被市政府評為“教育工作先進區”。
醫療衛生
2009年,古冶區新農合籌資標準為每人每年100元,統籌補償方案與2008年一致,扣除已參加廠企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和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人口后,古冶區應參合人口為84495人,參合人口82567人,參合率為97.72%,超上年1.3個百分點,圓滿完成市政府下達的96%參合目標。截止3月31日,古冶區共有3394人次參合農民進行新農合報銷,補償總金額185.47萬元,其中門診報銷1543人次,補償額5.67萬元;住院報銷1819人次,補償額178.37萬元;慢性病大額門診報銷32人次,補償額1.43萬元,報銷金額萬元以上的有14人,人均獲得補償1.29萬元。補償人次和補償金額較上年同期均有大幅增長,參合農民受益程度顯著提高,在緩解農民患者“因病致貧、因病返貧”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
社會保障
古冶區在全省率先實現民政福利對象集中供養,鋪就社會救助網絡。古冶區投資1350萬元建成了老年綜合福利服務中心,在全省率先實現城市供養對象、農村五保戶、在鄉優撫對象、地震截癱人員集中供養,所需的吃、穿、住、醫、葬費用全部由財政撥付。在全面貫徹落實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基礎上,出臺了《關于建立健全城鄉社會救助體系的意見》,對城鄉特困群眾實施了住房救助制度、醫療救助制度、困難家庭學生教育救助制度,解決了困難群眾住房、治病、上學等方面的困難。大力實施"陽光培訓"工程,將困難群眾優先納入就業服務范圍,千方百計為有勞動能力的困難群眾提供就業機會。
風景名勝編輯多寶佛塔
多寶佛塔,在峪中古寺前,金代建。寺殿的后檐下有一口井,因嚴寒不凍,干旱不涸而得名天井。今寺廟蕩然無存,唯井與浮屠尚存。多寶佛塔是1976年大地震幸存下來的較完整的密檐式古建筑。塔高3丈5尺,青磚砌成,八角形狀,共7層,塔身各層的每個角上各懸掛一個銅鈴(現已丟失)。塔的結構第一層較高,以上6層之間距離較小。塔的四面各有一個2尺高小碹洞,內雕佛像。塔南面的碹洞上鑲有一塊白色石板,上刻“多寶佛塔”四字。在東、西、北三面的碹洞上方雕刻有花紋。碹洞兩側刻有對聯。東側為“何群震振,持國握乾坤”。北側為“尋聲周沙界,慈非滿大千”。西側為“法權超苦海,仙樂引群生”。塔座上沿雕有16個小石佛像,八個角上各有一個小碹洞,內各有一個磚雕小佛像。因年久失修,塔基有損,1984年12月24日唐山市文化局撥款重修塔基。
北寺公園
北寺公園建于建國初期,唐山大地震后重建,一度游人如織。由于年久失修,漸漸失去了原有功能。2007年,古冶區委、區政府強化經營城市的理念,把北寺公園南側60畝土地進行公開拍賣,換取資金重建北寺公園。環境優美,是步行散心的好場所。
民俗風情
元宵節春節:在民間習俗中,春節是古老而又最為隆重的節日。在農村,一般從臘月二十三就進入了過年階段。臘月二十三,俗稱“小年”。元宵節:農歷正月十五,俗稱“元宵節”,它是春節后的第一個月圓之日。元宵節也叫“燈節”,本縣在正月十五前后,許多鄉村都舉辦花會,有旱船、中幡、高蹺、秧歌、武會等等元宵節吃元宵,因元宵形圓音圓,表示“團圓之意”,象征吃了元宵就一家團圓和睦。元宵或用水煮,或用油炸,吃起來甜糯軟滑,味美可口。龍頭節:農歷二月初二,傳說是龍抬頭的日子,名曰“龍頭節”。人們傳說,龍王在這天要去天宮領令,準備為民行雨。人們為使一年風調雨順,做“龍皮”(煎餅)、“龍蛋”(粘餑餑)、“龍須”(面條)來供奉它。至今每到“二月二”,人們總是習慣食用煎餅,粘餑餑和面條等。清明節:又叫“寒食節”。主要風俗是:禁火寒食,祭祀祖先。相傳是春秋時期晉文公重耳為悼念亡臣介之推而沿襲下來的一種祭禮形式。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岸恕奔础俺酢钡囊馑?“午”是按干支排列而來,五月正是“午月”。所以五月初五就叫“端五”這天人們習慣在門上插艾蒿,包粽子,兒童帶五色線。端午早晨,門上插艾蒿,傳說是唐朝百姓在黃巢起義時為避災難而沿襲下來的。其實,端午插艾,是講衛生的習俗。因為艾蒿具有避瘟解毒之功能。這是一種值得繼承的良好習慣。包粽子,相傳是為紀念兩千多年前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的。本縣的粽子,多用黃粘米、粘高粱米、江米、大棗、豇豆等原料,用葦葉包成菱形。煮熟后蘸糖吃,味美香甜。端午前后,兒童們在手腕、腳腕上系五色線,說這樣可以除病祛災,長命百歲。據說一切邪鬼、瘟神等都怕五色線,人們就把它當護身符了。這個習俗帶有迷信色彩,建國后逐漸廢除了。乞巧節:農歷七月初七,民間稱為“乞巧節”。傳說牛郎織女每年七月七日晚上相見一次,普天下的喜鵲都飛到銀河兩岸,搭起一座鵲橋,讓牛郎織女過鵲橋相會??椗翘鞂m有名的巧女,婦女們都在這天晚上趁她離開天宮與牛郎見面的時候向她乞求智巧,所以人們稱七月七為“乞巧節”。這天晚上,姑娘、媳婦們打一盆水放在黃瓜架下,傳說能在水中看到牛郎與織女相會的影子。中午,她們往水盆中扔花針,如果花針的影子象棍子,手就拙;如果花針的影子象剪子,手就巧。建國后,這些習俗已不存在。麻姑節:農歷七月十五為“麻姑節",俗稱“鬼節"。相傳,麻姑無兄弟姐妹,她為了侍奉二老雙親,一直未出嫁。到父母雙亡時,她已成了老年人。她感到無依無靠,孤苦伶丁,便在七月十五這天晚上投河而死。鄉親們念麻姑是個烈女,又是個孝女,便把蠟燭插在瓢上,點燃后放在河里,叫“撒河燈”,為麻姑照亮。同時還為麻姑擺上供品,燒紙錢,以此來表示人們對麻姑的懷念,對后輩子女也是個教育。此習俗建國后已經絕跡。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是中秋節,也是“團圓節”。中秋節親朋之間互相饋贈月餅。這時的五谷雜糧相繼成熟,人們為了慶祝豐收,中午要吃一頓豐盛的午餐。晚上要賞月,并吃些西瓜、月餅等圓形的食品,邊吃邊講關于月亮的故事,如:嫦娥奔月、吳剛伐桂、仙兔搗藥等。外出辦事或遠離家鄉的人,也要趕回家中團聚。新出嫁的閨女和未結婚的兒媳,一般要在八月十六接來吃“餐遺”。寒衣節農歷十月初一是“寒衣節”。此時已進入冬季,天氣逐漸寒冷,人們都要換上棉衣,于是想到已故的親人也該換寒衣了。舊時人們有在墳前燒五色紙(剪成衣服狀)的習俗,叫作“送寒衣”,以此來表示對親人的悼念。此習俗帶有迷信色彩,今已不多見。臘八日:農歷十二月初八,俗稱“臘八”。相傳“臘八"是佛祖釋伽牟尼成道的日子。最早是寺院的和尚在這一天煮粥祭佛,后來傳為民間習俗。從古至今,臘八這天,家家都要做上一頓“臘八粥”。一般用粳米、小米、高粱、黃米、爬豆(豇豆)、大棗、栗子、花生等原料,煮熟后香甜可口。舊時,出嫁不久的閨女在媽家“躲冬”,到這天吃過“臘八粥”就得回婆家準備過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