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原,古稱大原、高平、蕭關、原州,簡稱“固”,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南部,省域副中心城市。公元前114年建城,絲綢之路必經之地,明代九邊重鎮之一?!白罂匚逶?,右帶蘭會,黃流繞北,崆峒阻南,據八郡之肩背,綰三鎮之要膂”、“回中道路險,蕭關烽堠多”,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地處黃土高原上六盤山北麓清水河畔。位于西安、蘭州、銀川三省會城市所構成的三角地帶中心,寧夏五個地級市之一和唯一的非沿黃城市。陜甘寧革命老區振興規劃中心城市,寧南區域中心城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交通樞紐。少數民族地區,全國最大的回族聚居地,是伊斯蘭文明與中原文化交匯處。2014年戶籍總人口為153.33萬,回族人口71.8萬,占全市44.5%,人口輸出大市。中國四大馬鈴薯種植基地之一和中國北方的特色苗木基地,西北特色農產品集散中心,絲綢之路經濟帶產品基地示范區,方棋發源地。著名的紅色旅游城市,是長征十大潛力城市之一。
固原六盤山山花旅游節舉辦地。
2015年07月中國首屆“全國生態文明建設高峰論壇”暨城市與景區成果發布會在北京舉行,固原市喜獲“全國十佳生態休閑旅游城市”稱號。
歷史沿革
距今2.7萬年至3.2萬年的舊石器時代,在彭陽縣發現古人類活動遺址。
新石器時代已有農業為主的氏族部落。
戰國時期本地屬秦國版圖。
秦朝最早的行政建置始于秦惠文王時期(公元前337~前311年)的烏氏縣(在今原州區南),后又增設朝那縣(今彭陽縣古城鎮)。
西漢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析北地郡置安定郡,郡治高平縣(今原州區),共轄21縣,屬今本地的有高平、朝那、烏氏3縣和月氏道(今隆德縣境)。
東漢仍仿西漢建置。
西晉新置都盧縣。
東晉有高平、朝那、烏氏、都盧4縣。
南北朝本地先后為北魏、西魏、北周屬地。北魏太延二年(436年)置高平鎮,正光五年(524年)改高平鎮置原州,并置高平郡和縣,均治高平。原州領高平、長城2郡,高平、里亭、黃石、白池4縣。北周置原州總管府,仍領郡2、縣4。
隋朝統一全國后,大業三年(607年)廢原州暨總管府,置平涼郡,領平高(高平改)、百泉、默亭、他樓4縣。
唐朝武德元年(618年)廢平涼郡復置原州,貞觀五年(631年)復置原州中都督府,到天寶元年(742年)又改為平涼郡。廣德年間(763~764年)沒于吐蕃。
宋朝屬本地的有鎮戎軍(今原州區)、懷德軍(今原州區黃鐸堡鎮)、德順軍(今隆德縣)、西安州(今海原縣西安鄉)。
金朝升軍為州,改鎮戎軍為鎮戎州,德順軍為德順州,廢懷德軍和西安州。
元朝設有開成路、開成州、廣安州。
明朝置固原州和固原衛,明正統十年(1445年)置固原巡檢司,以“故原州”之名,“諱故而改固”得名。成化五年(1469年)為固原衛治;弘治十五年(1502年)為固原州治,又為固原鎮治。
清置甘肅省,固原州劃屬甘肅省。同治十二年(1873年)升固原州為直隸州,領海城(今海原)、平遠(今同心)二縣及硝河州判、打拉縣丞。
中華民國二年(1913年),廢固原直隸州,改置為固原縣,屬甘肅省涇源道,后又改屬甘肅省平涼專區。
民國25年(1936年),中國工農紅軍自陜北西征進入固原縣境,在以廟兒掌為中心的地帶,成立了固北縣蘇維埃政府。1938年,固北縣撤銷。
1939年海固事變(固?;孛袢纹鹆x)被國民黨殘酷鎮壓,國民政府于1942年,甘肅省在固原、海原、隆德、靜寧、會寧五縣邊界地區設置西吉縣,劃固原的硝河、張易等鄉村歸西吉縣。
1949年08月02日,固原解放。
1949年10月,固原縣、隆德縣、海原縣、涇源縣(原化平縣)屬甘肅平涼專區、西吉縣屬定西專區。
1953年11月1日甘肅省西海固回族自治區成立,自治州首府為固原縣,轄西吉、海原、固原3縣。
1955年11月18日,國務院批準,西海固回族自治區改名為固原回族自治州。 1958年10月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撤銷固原回族自治州,成立固原專區。
1958年涇源劃歸寧夏,歸屬固原專區
1970年固原專區改為固原地區行政公署,行署駐固原縣,轄固原、海原、西吉、隆德、涇源5縣。
1983年10月,根據《國務院關于寧夏回族自治區設立彭陽縣的批復》(國務院(83)國函149號)精神,從固原縣析出王洼、彭陽區所轄馮莊、王洼、羅洼、小岔、孟塬、草廟、交岔、石岔、古城、新集、溝口、彭陽、城陽、紅河、川口15個人民公社成立彭陽縣
2000年01月固原地區固原縣大戰場鄉移交吳忠市中寧縣屬地管理。
2001年7月7日,國務院批準:撤銷寧夏區固原地區和固原縣,設立地級固原市和原州區。
2002年07月撤地建市,改固原地區為固原市,固原縣改稱原州區,轄海原縣、西吉縣、隆德縣、涇源縣、彭陽縣和原州區。
2003年,根據《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調整西吉隆德彭陽海原四縣鄉鎮區劃的批復》(寧政函[2003]34號),我市實施了“撤鄉并鎮”工作,全市共減少行政村148個,村民小組31個。
2003年12月海原縣劃歸中衛市?,F固原市轄4縣1區。
2004年2月10日,海原縣整建制劃入新成立的中衛市管轄。
2008年02月劃固原北部黑城鎮、七營鎮、甘城鄉及炭山鄉部分歸海原縣。
2015年01月實施“一核五極,組團發展”的空間策略,以固原市原州區為核心,以西吉縣、彭陽縣、隆德縣、涇源縣為四個發展極,整合三營鎮、海興開發區,形成新的發展組團,構成第五發展極。
行政區劃
截止至2014年底,共轄轄1個市轄區、4個縣和1個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固原國家農業科技園區),62個鄉鎮891個行政村,3個街道38個居委會。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固原市位于寧夏南部,東與甘肅慶陽市、平涼市為鄰,南與平涼市相連,西與白銀市分界,北與寧夏中衛市、吳忠市接壤。
氣候特征
固原地處黃土高原暖溫半干旱氣候區,是典型的大陸性氣候,形成冬季漫長寒冷、春季氣溫多變、夏季短暫涼爽、秋季降溫迅速,晝夜溫差大,春季和夏初雨量偏少,災害性天氣多,區域降水差異大等氣候特征。年平均日照時數2518.2小時,年平均氣溫6.1℃,年平均降水量492.2mm,年蒸發量1753.2mm,大于10℃的活動積溫2000-2700℃,無霜期152天,絕對無霜期83天。 固原主要氣象災害有干旱、大風、沙塵、低溫凍害、高溫、局地冰雹、暴雨雷電等。春季大風、揚沙天氣頻繁發生,干旱、低溫凍害等氣象災害等相繼發生,夏季局地冰雹等強對流天氣較多,秋季干暖降水偏少,冬季干暖現象十分明顯。
地形地貌
固原市位于中國黃土高原的西北邊緣,境內以六盤山為南北脊柱,將固原分為東西兩壁,呈南高北低之勢。海拔大部分在1320~2928米之間。由于受河水切割、沖擊,形成丘陵起伏,溝壑縱橫,梁峁交錯,山多川少,塬、梁、峁、壕交錯的地理特征。屬黃土丘陵溝壑區。主要山脈有六盤山呈南北走向,主峰美高山(米缸山)海拔2931米,為固原最大、最高山脈。月亮山海拔2633米,云霧山海拔2148米。有六盤山高山丘陵區,葫蘆河西部黃土梁、峁丘陵地區,葫蘆河東部黃土梁狀丘陵地區,茹河流域黃土梁、塬丘陵地區,清水河中上游洪積—沖積平原區,清水河中游西側黃土丘陵、盆、埫區,清水河中游東側黃土丘陵山地區等類型。
土壤特征
固原市在地層上處于華北地層和祁連地層區內,兩區以龍首~六盤深斷裂為界。華北地層區的次級單元為陜甘寧盆緣分區,彭陽縣和涇源縣、原州區的部分地區位于該分區的平涼小區內。其余大部分地區位于河西走廊~六盤山分區的六盤山小區和北祁連分區的靖遠~西吉小區內。平涼小區內地層分布特點是:下元古界、寒武系、奧陶系、石炭系至侏羅系均很發育,但因黃土大面積掩蓋,僅零星見于殘山或溝谷中;下白堊統廣泛分布,厚度較大;新生界較發育,遍布固原。六盤山小區地層發育極不完全,缺失古生界、三疊系、侏羅系、上白堊統和古新統。下元古界零星分布。早白堊世接受了巨厚的河湖相碎屑巖沉積,砂巖中具銅礦化。靖遠~西吉小區出露最老地層為下元古界,古生界只有中~下泥盆統;新生界分布最廣,缺失古新統。大部分地區為第四系黃土覆蓋,構成黃土丘陵。由于地質構造的不同,加之經歷了畜牧業~農牧業~旱作農業的不同發展階段和自然條件的影響,形成土壤類型不一,但主要土壤可劃為三類:(1)黑壚土,這是主要土壤類型占總面積的66.4%,分布于山地以外的廣大地區,即氣候上的半濕潤和半干旱區。(2)山地土。分布占總面積的33.6%,包括山地草甸土、山地棕壤土和山地灰褐土三個層次。它們自上而下地分布在六盤山、月亮山等高山地區。
自然資源
生物資源
六盤山自然保護區經濟價值較高的植物蕨菜、沙棘、發菜和國家重點保護的黃芪、桃兒七和北方少見的窩兒七、暴馬丁香等。珍貴的樹種有云杉、油松、華山松和水曲柳等。野生藥材植物有530種,臨床使用的有貝母、刺五加、三七、黨參和當歸數十種。林區還棲息著國家一類保護動物金錢豹,三類保護動物林麝、金雕、紅腹錦雞。六盤山區昆蟲極為豐富,其優勢類群有尺蛾、夜蛾、天蛾、常蛾、十二羽蛾、長角蛾、天蠶蛾和流螢等。波水蠟蛾在北京農業大學僅有雌雄各一只標本,而在六盤山區卻極為常見。褐紋十二羽蛾僅存于六盤山,國內其他地方尚無記錄。
水資源
固原地表水主要以清水河、涇河、葫蘆河、祖厲河幾大河流為主,年平均徑流量7.28億立方米。地下水總儲量約3.24億立方米,其中有0.8億立方米因埋藏太深或礦化度高于5克/升而難以開采利用,真正能開發利用的有2.44億立方米。主要水庫:寺口子水庫、中莊水庫、冬至河水庫、沈家河水庫。
土地資源
固原總面積14422.1平方公里,內有耕地409836公頃。
礦產資源
境內金屬礦藏稀少,而非金屬礦藏資源較豐富。已探明的礦產有燃料、金屬、非金屬、建筑耐火礦產等。其中石膏、石英砂、煤炭、水泥用石灰巖、芒硝、磷、硫鐵、花崗巖、閃長石、陶土等較多。在六盤山盆地有油氣資源4.92億噸,是一個中小規模的油氣田。
林業資源
2013年全市人工造林面積28.56萬畝,年末實有封山育林面積達到82.2萬畝,四旁(零星)植樹506.42萬株,育苗面積39.51萬畝,當年苗木產量5.12億株。
人口民族
人口結構
一、全市常住人口全市常住人口為1228156人,同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時的1287738人相比,十年共減少59582人,下降4.63%。年平均下降0.47%。二、人口自然變動2009年11月1日至2010年10月31日全市出生人口21937人,出生率為17.68‰;死亡人口7297人,死亡率為5.88‰,自然增加14640人,自然增長率為11.80‰。三、家庭戶人口全市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戶316898戶,家庭戶人口為1186848人,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為3.75人。四、性別構成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為619331人,占50.43%;女性人口為608825人,占49.57%。五、年齡構成全市常住人口中,0-14歲人口為329351人,占26.82%;15-64歲人口為816083人,占66.45%;65歲及以上人口為82722人,占6.73%。六、民族構成全市的人口中,漢族人口為682558人,占55.58%;各少數民族人口為545598人,占44.42%,其中回族人口為545072人,占44.38%。七、各種受教育程度人口全市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學(指大專以上)程度的人口為59668人;具有高中(含中專)程度的人口為105699人;具有初中程度的人口為301198人;具有小學程度的人口為486733人(以上各種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類學校的畢業生、肄業生和在校生)。全市常住人口中,文盲人口(15歲及以上不識字的人)為144137人。
人口發展
隋唐至元明,境內成為軍屯、監牧之地,大片土地淪為屯田、牧地。明嘉靖二十年(1542年),固原州約有人口才52921人(不含駐軍)。1622年固原地震估算為7級 2月25日固原北部地震:“星殞(隕)如雨”,周邊城垣震塌7900余丈,房屋倒塌11800余間,死12000多人、16000余牲畜。 清代,人口銳增。尤其在同治年間(1862~1874),陜甘回民起義軍中的回民被大量安置到本地。固原縣?;孛褴婈犈c清軍爭奪的重點。同治二年一份奏報稱,固原突破回軍攻破,“民殆盡”宣統《甘肅新通志》卷47稱:“固原回叛......城內官民男婦共死者二十余萬人?!?920年12月16日,海原大地震,僅固原各縣遇難人數14.80萬,震后幸存多數遷出固原,人口急劇下降。1928年,總人口227548;1945年,總人口333212人,其中回族155914人,占總人口的46.79%;1949年,總人口412204人,其中回族149681人,占總人口的36.33%。 1953年第一次全國人口普查為585932。1964年第二次全國人口普查總人口為761550。1981年總人口為1,312,811人。其中回族586,884人,占總人口44.4%。1982年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查為1333463。1990年第四次全國人口普查為1591937。1997年末戶籍總人口187.6萬。2000年末戶籍總人口189.23萬。2001年末戶籍總人口1872320。2005年末全市戶籍總人口1486822人,其中:男771794人,女715028人,農業人口1310153人,非農業人口176669人,回族人口636909人,占總人口的42.8%。 2006年末全市總戶數為384104戶,戶籍總人口達到1512268人,其中:男783392人,女728876人,農業人口1326232人,非農業人口186025人,回族人口657938人,占總人口的43.5%。 2007年末年末全市總戶數為40萬戶,戶籍總人口153.84萬人,其中:男79.95萬人,女73.89萬人,農業人口134.2萬人,非農業人口19.64萬人,回族人口67.79萬人,占總人口的44.1%。 2008年末全市總戶數為39.94萬戶,戶籍總人口148.36萬人,其中:男76.63萬人,女71.73萬人,農業人口127.76萬人,非農業人口20.6萬人,回族人口65.88萬人,占總人口的44.4%。 2009年末全市總戶數為41.41萬戶,戶籍總人口150.14萬人,其中:男77.59萬人,女72.55萬人,農業人口128.62萬人,非農業人口21.53萬人,回族人口67.96萬人,占總人口的45.3%。 2010年末全市總戶數為42.82萬戶,戶籍總人口152.53萬人,其中:男78.65萬人,女73.88萬人,農業人口129.74萬人,非農業人口22.79萬人,回族人口69.88萬人,占總人口的45.8%。 2011年年末全市總戶數為43.74萬戶,戶籍總人口155.3萬人,其中:男80.03萬人,女75.27萬人,農業人口130.92萬人,非農業人口24.38萬人,回族人口71.81萬人,占總人口的46.2%。 2012年末全市總戶數為44.24萬戶,戶籍總人口154.23萬人,其中:男79.41萬人,女74.82萬人,農業人口127.32萬人,非農業人口26.91萬人,回族人口71.47萬人,占總人口的46.3%。 2013年末全市總戶數為44.67萬戶,戶籍總人口154.19萬人,其中:男79.28萬人,女74.91萬人,農業人口125.46萬人,非農業人口28.73萬人,回族人口71.88萬人,占總人口的46.6%。 2014年末全市總戶數為45.07萬戶,戶籍總人口153.33萬人,其中:男78.79萬人,女74.55萬人,農業人口124.16萬人,非農業人口29.17萬人,回族人口71.74萬人,占總人口的46.8%。
民族
固原是一個以回族為主的少數民族聚居區,截止2013年末,全市戶籍總人口154.19萬人,其中,回族人口71.88萬人,占總人口的46.6%(據固原市政府網)。然而,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還生活著除回族以外的其他少數民族,他們分別是:滿族422人,蒙古族238人,壯族98人,朝鮮族4人,藏族48人,土族37人,侗族10人,苗族28人,布依族15人,土家族41人,維吾爾族33人,東鄉族62人,毛難族1人,彝族22人,羌族2人,裕固族5人,白族2人,達斡爾族4人,傣族9人,黎族9人,其他少數民族83人。
經濟
2014年,全市經濟較快增長。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00.12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9.3%。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6.45億元,增長5.6%;第二產業增加值55.65億元,增長16.8%;第三產業增加值98.02億元,增長6.8%。經濟結構由上年的24.5:26.2:49.3轉變為23.2:27.8:49,第一產業比重下降0.7個百分點,第二產業提高1.6個百分點,第三產業下降0.3個百分點。
第一產業
2014年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96.4億元,剔除物價因素,實際比上年增長5.3%,其中:農業產值61.53億元,林業產值4.08億元,牧業產值25.43億元,漁業產值0.05億元,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5.32億元。實現農林牧漁業增加值46.45億元,增長5.6%。全市糧食播種面積368.55萬畝,比上年減少25.37萬畝,下降6.4%。其中:夏糧面積為103.26萬畝,減少12.05萬畝,下降10.5%;秋糧面積為265.29萬畝,減少13.32萬畝,下降4.8%。全市糧食總產量84.76萬噸,比上年增長6.1%。其中:夏糧產量16.28萬噸,減少2.6%;秋糧產量68.48萬噸,增長8.5%。全市豬、牛、羊存欄分別為18.28萬頭、39.53萬頭、115.55萬只,分別比上年增長2%、5.4%和23.5%;出欄豬、牛、羊分別為21.73萬頭、27.09萬頭、96.87萬只,分別增長9.2%、0.8%和7.7%;家禽存欄125.12萬只,減少26.5%,出欄241.43萬只,增長5.7%;肉類總產量達到7.98萬噸,增長4.9%。其中:豬肉產量1.64萬噸,增長10.9%;牛肉產量4.05萬噸,增長2.9%;羊肉產量1.65萬噸,增長6.7%;禽肉產量0.47萬噸,增長3.7%。當年全市荒山荒地造林面積38.64萬畝,其中人工造林面積23.64萬畝;年末實有封山育林面積達到95萬畝,四旁(零星)植樹500.85萬株,育苗面積42.23萬畝,當年苗木產量4.33億株。全市水庫養殖面積6600畝,水產品產量525噸。全市年末擁有農業機械總動力180.96萬千瓦,比上年增長0.3%。其中:柴油發動機動力143.87萬千瓦,減少0.1%;汽油發動機動力2.94萬千瓦,減少22.2%;電動機動力34.15萬千瓦,增長4.7%。擁有大中小型拖拉機4.25萬臺,增長3.4%;拖拉機配套農具6.41萬臺。耕整地機械3.24萬臺,種植施肥機械5.14萬臺,農用排灌機械3.57萬臺,收獲機械0.71萬臺,收獲后處理機械0.44萬臺,農產品加工機械0.68萬臺,畜牧養殖機械8.81萬臺,農用運輸車5.61萬臺。農業機械耕作面積403.93萬畝,機播面積297.7萬畝,機械收獲面積235.59萬畝。
第二產業
全市完成工業增加值29.87億元,剔除物價因素,實際比上年增長14.2%。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6.6億元,增長12.3%;規模以下工業增加值13.27億元,增長16.6%。規模以上工業中,輕工業完成增加值5.83億元,增長31.3%;重工業完成增加值10.77億元,增長4.8%。按經濟類型分,國有工業完成增加值6.38億元,增長0.2%;股份制工業完成增加值10.22億元,增長23.1%。全市40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不包括熱電廠和西吉月亮山風電場),虧損企業7家,虧損面為17.5%,虧損額2113萬元,比上年減虧31.5%,完成主營業務收入30.6億元,增長13.4%,實現利潤總額2.72億元,增長2.9%,實現稅金總額1.71億元,減少11.5%。工業主要產品產量中,發電量44.88億度,比上年增長0.9%;供熱量383.32萬吉焦,增長23.9%;自來水產量778萬立方米,增長7%;原煤產量507.99萬噸,增長11.1%;水泥產量108.46萬噸,減少8.5%;商品混凝土產量19.3萬立方米,減少12.1%;水泥熟料產量33.96萬噸,減少2%;小麥粉產量2.62萬噸,減少10.1%;精制食用植物油產量0.38萬噸,增長155.2%;鮮冷藏肉產量0.51萬噸,增長7.3%;塑料制品產量0.64萬噸,增長10.4%;塑料薄膜產量0.13萬噸,增長80.9%;焙烤松脆食品產量0.91萬噸,增長29.8%;鋼結構產量0.47萬噸,增長100%;毛紗產量125噸,增長100%。全市具有資質等級的建筑企業45個,實現建筑業總產值39.68億元,比上年增長19%。全員勞動生產率達到40.61萬元/人。房屋建筑施工面積191.07萬平方米,增長4.9%,房屋建筑竣工面積102.11萬平方米,增長4.4%。
第三產業
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5.73億元,比上年增長12.5%。從城鄉銷售看:城鎮零售額36.65億元,增長11.5%;鄉村零售額19.08億元,增長14.5%。從經濟類型看:國有經濟實現零售額1.84億元,增長4.1%;集體經濟零售額1.14億元,增長13.4%;私營經濟零售額11.81億元,增長19.9%;個體經濟零售額31.47億元,增長14.3%;股份制經濟零售額9.41億元,增長1.7%。分行業看,批發業零售額12.29億元,增長10.2%;零售業零售額29.47億元,增長10.4%;住宿業零售額1.92億元,增長21.1%;餐飲業零售額12.05億元,增長19.3%。2013年固原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271.05億元,比上年增長18.2% ,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143.73億元,增長17.6%;各項貸款余額162.14億元,增長27% ,存貸比達到59.8% ,比上年提高4.3個百分點。全年實現地方財政收入24.02億元,比上年增長18%,其中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5.34億元,增長17.5%;地方財政總支出180.88億元,增長10.9%,其中公共財政預算支出165.4億元,增長10.7%。全市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304.18億元,比上年增長12.2%,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166.75億元,增長15.6%;各項貸 款余額187.41億元,增長15.6%,存貸比54.8%,比上年下降5個百分點。全市各類保險保費收入4.67億元,比上年增長11.4%;保險賠款支出2.03億元,增長2.5%,保險賠付率為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