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北藏族自治州位于青海省境東北部,北與甘肅省毗鄰。地理坐標是東經98°05′-102°41′,北緯36°44′-39°05′。東南與西寧市的大通縣、海東市的互助縣、西寧市的湟中、湟源縣接壤;西與海西蒙古族藏族自大治州的天峻縣毗連;南與海南藏族自治州的共和縣隔湖相望;東北與甘肅省的天祝、山丹、民樂、永昌、張掖、肅南等市、縣毗鄰。州府駐海晏縣西海鎮,距省會西寧市103千米。東西長413千米,南北寬261千米,面積3.47萬平方千米。
海北古代是西戎、羌、吐谷渾等民族雜居交錯之地。時至今日,海北境內除漢族外,尚有藏族、回族、蒙古族、土族、撒拉族等少數民族生活在這里。
海北州氣候屬高原大陸性氣候,日照時間長,適宜畜牧業生產和種植青稞、油菜籽。海北是青海省的主要畜牧業基地和油菜基地之一。2012年,海北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95.97億元。
歷史沿革
封建時期
古為羌地。漢元始四年(公元4年),王莽在今海晏縣三角城設置“西??ぁ?,轄海晏、剛察等地區。后因王莽篡政紛亂,郡邑廢棄。東漢永元十四年(公元102年),復置“西??ぁ?以上見《西寧府新志》)。晉和十六國時(公元265-420年),設置西平郡,海北州屬西秦、北涼、南涼統治(見《甘肅通志稿》)。隋大業五年(公元609年),煬帝擊敗吐谷渾伏允主力后,又設置“西??ぁ?,郡治多至伏俟城,海晏、剛察仍屬期管轄(見隋書)。唐貞觀五年(公元631年),設置米川縣,轄門源地區。唐咸亨三年(公元672年),徒吐谷渾諾曷缽于浩門水南。唐廣德元年(公元763年),徒蕃占據青海,海北州屬其域(以上見《甘肅通志稿》)。元朝設吐蕃等處宣慰司都元帥府,海北州歸其管轄。明洪武八年(公元1378年),設安定、阿瑞二衛。海北州在二衛轄境。明正德四年(公元1509年),蒙古族和碩特部落固始汗自新疆入青海,統一了蒙古族分編為5部29旗。其中,海北地區有11旗,置于青海欽差大臣(駐西寧)管轄之下。同時,筑起了大通(今門源縣城)、白塔(今大通縣城關鎮)、永安(門源縣城西北55千米處)3城,在今門源縣城設“大通衛”,轄永安營和白塔營,屬西寧府管轄。清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遷衛于白塔。清乾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改衛為縣治。
民國時期
民國十八年(1929年)青海建省后,先后置亹源縣、祁連設治局、海晏設治局(后改設海晏縣),均由省直轄。1929年,劃達坂山以北設置門源縣,祁連地區和原屬西寧府的仙米、珠固劃歸門源縣。1939年,設祁連設治局。1943年,海晏建縣。剛察為教蘭理事轄區。
解放后
1949年海北解放,成立亹源縣政府,1950年至1952年成立海晏縣、剛察行政委員會、祁連自治區。1953年12月31日設立海北藏族自治區,轄亹源回族自治區(駐浩亹鎮)、祁連縣(原祁連自治區改設,駐八寶寺)、剛察縣(原剛察區改設,駐沙柳河)、海晏縣(原海晏縣藏族自治區恢復為縣,駐三角城),自治區人民政府駐亹源縣浩亹鎮。1955年,海北藏族自治區改設海北藏族自治州,亹源回族自治區改設亹源回族自治縣。1993年7月駐地遷至海晏縣西海鎮。1995年1月11日,海北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駐地由門源回族自治縣浩門鎮遷至海晏縣原二二一廠基地(即西海鎮)。1999年全州轄4縣(門源、祁連、剛察、海晏縣),3場(托勒牧場、青海湖農場、同寶牧場)。2001年3月5日,撤銷祁連縣多隆、默勒2鄉,合并設立默勒鎮;撤銷峨堡鄉,設立峨堡鎮。撤銷門源縣東川、克圖2鄉,合并設立東川鎮;撤銷旱臺、泉溝臺2鄉,合并設立并命名為泉口鎮;撤銷大灘鄉,并入青石嘴鎮。撤銷海晏縣銀灘鄉,設立并命名為三角城鎮。撤銷剛察縣沙柳河鄉,設立沙柳河鎮。2001年底,全州轄10個鎮、18個鄉、3個民族鄉,6個居委會、206個村(牧)委會。2004年7月,剛察縣區劃調整:撤銷哈爾蓋鄉,設立熱水鎮。2006年8月,海北州:鄉鎮總數由32個(11鎮21鄉)調整為30個(11鎮19鄉)。海晏縣:撤銷甘子河鄉、托勒蒙古族鄉,合并設立達玉蒙古族鄉。祁連縣:撤銷柯柯里鄉,并入野牛溝鄉。剛察縣:熱水鎮更名為哈爾蓋鎮。
行政區劃
2005年,海北州轄3個縣、1個自治縣。海北州面積39354平方千米。
地理環境
海北藏族自治州位于青海省東北部,介于北緯36°44′00″~39°05′18″、東經98°5′00″~102°41′03″之間。東南與大通、互助、湟中、湟源縣接壤;西與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天峻縣毗連;南與海南藏族自治州的共和縣隔青海湖相望;北與甘肅省的天祝、山丹、民樂、肅南縣為鄰。全州東西長413.45公里,南北寬261.41公里。土地總面積34068.44平方公里,占清海省土地總面積的4.71%。
氣候特征
海北州氣候屬高原大陸性氣候,其特點:寒冷期長,溫涼期短,光照充足,太陽輻射強,干濕季分明,雨熱同季,多夜雨和大風。年平均氣溫-2.4℃~1.4℃,最高氣溫33.3℃,最低氣溫-36.3℃。年平均降水量309.9~529.1毫米。年日照時數2517.6~2995.3小時。年均輻射量每平方米5210.2MJ~6568.3MJ。無絕對無霜期。
地形地貌
海北州地處祁連山中部地帶,平均海拔3654米,最高海拔5287米,最低海拔2180米,海拔超過3000米的面積占全州總面積的85%以上。從地貌成因看,有構造地貌、流水地貌,風成地貌和冰川地貌;從地貌形態看,有川谷、盆地、丘陵、低山、中山和高山。根據海北地勢特點全州分為三個地貌區。祁連山高原區包括祁連縣全部和剛察、海晏縣大通山分水嶺以北廣大地區,面積16965.86平方公里,占海北州土地總面積的49.8%。該地貌區呈“四山夾四盆”的形勢。青海湖北部濱湖地區是青海湖內陸盆地的一部分,包括海晏、剛察縣大通山分水嶺以南、青海湖以北及湟水上游谷地,面積9937.26平方公里,占海北州土地總面積的29.17%,該區北高南低,北部為高山區,中部為低山丘陵地,南部為湖濱平原及湟水谷地。浩門河河谷區包括門源縣全部,面積7165.82平方公里,占海北州土地總面積的21.03%。西北部為景陽嶺,北部為冷龍嶺,南部為達板山,兩條山脈之間,為第四紀分布廣泛而沉積的中新生代斷陷盆地,西北低山五陵廣布,東部為深山峽谷區。
自然資源土地資源
2005年,海北州土地總面積為3334999.33公頃,其中農用地面積2528343.40公頃,建設用地面積96836.81公頃,未利用地面積709819.12公頃,分別占土地總面積的75.82%、2.90%與21.28%。農用地中,牧草地占主導地位,面積為2256755.98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67.67%;耕地數量較少,面積為47696.94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1.43%,其中基本農田保護面積為32116.00公頃,基本農田保護率為67.33%;林地共218736.56公頃,占6.56%;其他農用地5153.92公頃,占0.16%。建設用地中,城鄉建設用地和交通水利用地分別占海北州土地總面積的0.19%和0.10%,面積分別為6479.66公頃和3381.36公頃;海北州其他建設用地數量較多,面積達86975.79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2.61%。其中,城鄉建設用地中,建制鎮面積1445.56公頃,農村居民點面積2880.24公頃,采礦用地面積2153.86公頃,分別占土地總面積的0.04%、0.09%、0.06%;交通水利用地中,交通運輸用地2979.81公頃,水利設施用地401.56公頃,分別占土地總面積的0.09%和0.01%。未利用地中,水域面積為257272.63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7.71%;灘涂沼澤61124.04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1.83%;自然保留地391422.45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11.74%。
礦產資源
海北境內礦產資源較豐富,共發現各類礦產地615余處,礦產55種,占清海已發現125個礦種的44%,其中已探明儲量的礦產30種,占清海已探明儲量105種礦產的28.57%。主要礦產有:煤、石棉、鐵、鉻、銅、鉛、鋅、鎳、金、鉑、銀、硒、菱鎂礦、硫鐵礦、重晶石、蛇紋巖、石灰巖、玉石、滑石、建筑用砂、礦泉水等。在已探明資源儲量的礦產中,能源礦產1種,金屬礦產13種,非金屬礦產13種,水氣礦產3種。礦產地98處,其中大型礦床7處,中型礦床22處,小型礦床69處,另有礦點、礦化點418處。
生物資源
海北州境內野生動物(經濟獸類)種類較多,約25種,相對儲量為7─8萬只。按其獸類分類可分1綱、5目、9種、17屬。按經濟類型可分稀有珍貴動物、藥用動物、觀賞動物、肉用動物、皮毛動物等五類。著名的有白唇鹿、馬麝、馬熊、雪豹、野牦牛、野驢、盤羊、巖羊等。草原上分布廣,儲量多的有黃羊、野兔、喜馬拉雅旱獺、狼、狐等。州境內鳥類資源豐富,僅在青海湖北部地區就有80多個繁殖種,著名的有雪雞、藍馬雞、白馬雞、百靈鳥、天鵝等;青海湖島自然保護區系馳名中外的中國八大鳥類自然保護區之一,斑頭雁、魚鷗、棕頭鷗、鸕鶿等候鳥達16.5萬余只。境內野生藥用、經濟植物約有92科、160屬、385種,主要集中在林區,在廣闊的草原上亦有分布。其中數量較多經濟價值較高的野生植物有蘑菇、蕨麻、冬蟲夏草、雪蓮、沙棘、唐古特瑞番、黃花杜鵑、頭花杜鵑、青海杜鵑、裂葉羌活、寬葉羌活、風毛菊、腎葉唐松草、藏茵陳、濕生扁蕾、唐古特莨菪、牛尾蓄、蒲公英、骨碎補、紅景靈、網脈大黃、蚤綴、車前、扁蓄、馬勃、柴胡、小蘗、升麻、細葉沙參、黃花鐵線蓮、金翼黃芪、青海黃芪、秦艽、黨參、鐵棒槌、芍藥、麻黃等藥用植物和優良牧草早熟禾、紫花針茅、扁穗冰草、老芒麥、異葉類口袋、花苜蓿、多枝黃芪、冷蒿、圓穗蓼、珠牙蓼、小嵩草、矮嵩草、藏嵩草、細葉苔、異穗苔、芨芨草等。喬灌木有青海云杉、祁連山圓柏、樺樹、高山仰等。
水資源
全州水資源總量為69.22億立方米,人均2.5萬立方米,其中地表徑流58.17億立方米,地下水11.05億立方米。全州總集水面積29764.56平方公里,約占全州土地總面積的87%。其中外流水系集水面積2773.1平方公里,祁連山內陸水系12022.96平方公里,青海湖內陸水系4968.5平方公里。農田畝均水量6070立方米,畜均2367立方米。全州各主要河流穿行于高山峽谷之間,而且水流湍急,蘊藏著極為豐富的水電資源。水電資源總量為111.18萬千瓦,可開發的有70萬千瓦,占63%,其中大通河水能資源44.93萬千瓦;黑河可開發水能資源22.89萬千瓦,八寶河2萬千瓦。
人口民族
1953年自治州成立時,海北人口總計為68402人,其中藏族19239人,占28.13%;回族17259人,占25.23%;蒙古族3701人,占5.41%;土族1571人,占2.31%;撒拉族122人,占0.17%;漢族26490人,占38.73%;其他民族14人。1982年人口普查時,海北人口已發展到219692人,比建州時增長2.21倍,其中藏族39540人,占18%,增長1.06倍;回族55475人,占25.25%,增長2.22倍;蒙古族8891人,占4.05%,增長1.4倍;土族5094人,占2.32%,增長2.23倍;撒拉族787人,占0.36%,增長5.45;漢族109478人,占49.83%,增長3.13倍;其他少數民族約有400多人。2008年底,海北總人口有278486人。有26個民族,其中藏族67766人,占總人口的24.3%;回族86827人,占總人口的31.18%;蒙古族14489,占總人口的5.2%;土族8351人,占總人口的3%;漢族99337人,占總人口的35.7%;其他民族有撒拉族、維吾爾族、苗族、彝族、布依族、壯族、朝鮮族、滿族、瑤族、土家族、哈薩克族、畬族、高山族、東川族、納西族、仫佬族、羌族、錫伯族、保安族、裕固族、鄂倫春族,合計1716人,占總人口的0.62%。
交通運輸
公路
海北州境內有寧張、湟嘉、民門、岔察、峨祁5條國道、省道干線公路,溝通了省內、省外及城鄉之間的聯系,實現了鄉鄉通公路,29個鄉通客運班車,初步形成了省和縣、鄉公路交通網絡。到1996年底,全州公路通車里程達到1700公里。其中,省屬干線5條,里程929公里,縣鄉公路756公里。在縣鄉公路中,二級公路5公里,占0.66%;三級公路102公里,占13.49%。全州公路平均密度為4.96公里/平方公里,比全省平均密度2.3公里/平方公里高115.6%。1996年,全州汽車保有量為3400輛,年客運量為58萬人次,客運周轉量為8008.4萬人公里,全年貨運量為0.83萬噸,貨運周轉量為519.6萬噸公里。
鐵路
青藏鐵路橫穿海北州境南部海晏、剛察2縣的湖濱地區,其中干線1條、支線3條,通車里程為490公里。青藏鐵路承擔了境內部分客貨運輸和熱水煤礦、海湖沙場的大部分貨運,是海北州整個交通運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2000年,國家恢復開通了海晏至西海鎮39公里的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