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區,是北京市下轄的一個區,位于北京城區西北部。全區面積430.8平方千米,南北長約30千米,東西最寬處29千米,約占北京市總面積的2.53%。元代初年,海淀鎮附近是一片淺湖水淀,故稱“海店”,即今日的海淀。海淀區高校云集,著名的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范大學等均位于海淀區。頤和園、圓明園、香山、景泰陵等著名旅游景點也位于海淀區。
位置境域
海淀區位置在北京城區和近郊區的西部和西北部。地跨北緯39°53′~40°09′,東經116°03′~116°23′。面積為426平方公里,約占北京市總面積的2.53%。 海淀區轄域,在1949年至1964年間進行過多次調整,劃進劃出,反復變動,與四屆毗鄰的各城區幾乎都有邊界的調整,直到1965年以后,才基本穩定下來。 到1995年,轄區分別與朝陽區、西城區、宣武區、豐臺區、石景山區、門頭溝區和昌平縣接壤。具體界線是:東以清河河道(清河大橋以東)、昌平路(清河大橋以南)與朝陽區相鄰;東和東南方向自馬甸橋起向西,沿北三環路、新街口外大街、西北護城河,繞過北京北站(屬西城區),沿南長河、北京動物園西墻、向南沿三里河路經木樨地大橋、永定河引水渠,順公安大學西墻與西城區交界;南沿蓮花池東路南側、蓮花池西路東南側,至吳家場向南形成一個尖角,再沿吳家場居民區西側折向北,沿蓮花河向海淀區政府西至玉泉路,與宣武區、豐臺區接境;西南以玉泉路、七二一醫院南側、田村山南路南側、廖公莊西側、南辛莊西側,向西北方向沿白塔山、香爐峰南坡、白石崗到克勤峪,與石景山區相鄰;西從克勤峪起,向西北方向沿打鷹洼、五臺山、蘑菇帚、東山、鋸齒山、馬鞍山、蘿芭地、陽臺山,與門頭溝區交界;西北、北和東北方沿大風口、小風口、老爺山西北側,再向東經梁家園、后沙澗、辛力屯和雙塔村等地北側,沿北沙河河道,向南經昌平縣老牛灣西側、南沙河河道,再經袁家墳、小牛房、唐家嶺和西二旗等村東側,向東沿新都路、新都居民區、“建材城”、華都啤酒廠北側,折向西南經西小口、黑泉、河北村東側,與昌平縣毗鄰。轄區呈不規則平行四邊形,東、西兩邊長于南、北兩邊。東極點河北村與西極點陽臺山相距約29公里,北極點雙塔村與南極點吳家場相距約30公里。區政府駐海淀大街17號,東南距天安門廣場11.4公里。
地勢地貌
地處華北平原的北部邊緣地帶,系古代永定河沖積的一部分。海淀區內的昆明湖高東低,西部為海拔100米以上的山地,面積約為66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15%左右;東部和南部為海拔50米左右的平原,面積約360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85%左右。區內最高峰為陽臺山妙高峰,海拔1278米;最低處為清河鎮東的黑泉村,海拔35米左右。西部山區統稱西山,屬太行山余脈,有大小山峰60余座;整個山勢呈南北走向,只有香山北面的打鷹洼主峰山巒向東延伸,至望兒山止,呈東西走向,把海淀區分為兩部分,習慣上以此山為界,山之南稱為山前,山之北稱為山后。境內有大小河流10條,總長度119.8公里,主要水系有高粱河、清河、萬泉河、南長河、小月河、南沙河、北沙河及人工開鑿的永定河引水渠和京密引水渠,還有昆明湖、玉淵潭、紫竹院湖、上莊水庫等水面,占北京市湖泊總數的20%;水域面積4平方公里,占北京市水域面積的41.28%,湖泊數量和水域面積均列北京市各區縣之首,昆明湖是北京市最大的湖泊,水域面積1.94平方公里。
氣溫降水
海淀區氣候屬溫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冬季寒冷干燥,盛行西北風,夏季高溫多雨,盛行東南風。年均氣溫12.5℃,1月份平均氣溫-4.4℃,極端最低氣溫為-21.7℃,7月份平均氣溫為25.8℃,最高氣溫為41.6℃。年日照數2662小時,無霜期211天。年平均降水量628.9毫米,集中于夏季的6-8月,降水量為465.1毫米,占全年降水的70%;冬季的12-2月份降水量最少,僅占1%。因此,夏季雨水多,春秋干旱,冬季寒冷干燥是該區的氣候特點。
植被分布
受地貌、氣候、土壤等備件的影響,區內植被呈垂直性分布規律。海拔800米的中山地區,一般生長著刺玫等野生植物,覆蓋率達60-70%;海拔300-800米的低山地區,主要為油松、山楊等人工栽培的林木,覆蓋率達30-40%;海拔70-300米之間,多為人工栽培的蘋果,梨、杏等果樹和油松、側柏等;平原地帶主要是農田栽培,以蔬菜、水稻、小麥為主,此外還種植有楊、柳、槐、榆等樹木。
自然風景
海淀區地處北京的上風、上水,是著名的風景旅游區。區內名勝古跡眾多,園林風光宜人,旅游資源豐富,人居環境良好。區內有各類文物點700余處,其中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10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5處。西山山秀林密,古木參天。鳳凰嶺、陽臺山、鷲峰、百望山并列其間;南沙河、京密引水渠、昆明湖、玉淵潭等水域點綴其中。海淀區還開發建設了陽臺山、鳳凰嶺自然風景區和翠湖水鄉風景區。2004年海淀區獲得“全國人居環境范例獎”。
經濟概況編輯到21世紀初,產業結構上形成了第三產業為主,2012年,主要指標完成情況如下:海淀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514.8億元,同比增長10.5%(現價),占北京市19.7%;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現價)1488.6億元,同比增長3.1%;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688.9億元,同比增長10.2%;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實現1504.8億元,同比增長8.8%;區域財政收入1685.77億元,同比增長28.8%,區級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完成263.06億元,同比增長10.4%。
產業分布
根據海淀區規劃,該區產業布局形式概括為:兩中心四區網絡型開放式產業空間布局。(一)兩中心,即:中關村科技園區和海淀新區科技創新中心。(二)四區,即四大功能區,即東部科教文化產業區、北部城市新區、南部現代服務區和西部生態休閑旅游區。東部科教文化產業區是海淀區長期發展形成的產業核心區,主要發展高新技術研發、創新產業、教育文化業和配套的現代服務業,強化核心產業區綜合化和新開發產業空間定向化。北部城市新區是海淀區未來的城市發展新區、新型城市化地區,主要發展高新技術研發、創新產業、教育文化業、生態觀光休閑業等現代服務業。南部現代服務區是海淀區城市生活功能核心區、高度城市化地區,主要發展旅游、高新技術研發、金融等產業和文化、體育、教育、醫療等社會事業。西部生態休閑旅游區是海淀區的生態屏障。在保護山水生態環境的前提下,主要發展以山水游覽、休閑度假、文化體驗和觀光農林業為主的休閑旅游業。 四季青鄉(后調整為四季青鎮),該鄉地區歷史上一直是歷代北京城的近郊,清代劃入“城屬”地區。又地處西山風景區,北部清代建香山靜宜園,有多處名勝古跡。農業開發歷史悠久。農業以精品高效農業和旅游觀光農業為主。玉淵潭鄉(2005年底撤并),該鄉地區臨近歷代北京城區,清代劃入“城屬”地區。近代又是郊區最早開發建設的地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該鄉地區早在50年代就在開始轉向開發工業和其他非農產業。1956年起,興辦了京郊最早的鄉村工商企業。該鄉一直是京郊農民收入最高的地區之一。20世紀90年代,開始采用多種方式招商引資引進人才、技術,發展房地產開發業和高新技術產業。海淀鄉,農業開發歷史悠久,明清以來成為“京西稻”和“北京鴨”。海淀區內的圓明園的主要產地。清代六郎莊一帶產的“京西稻”米曾是進獻皇家的“貢米”。當地又是京郊風景區,清代皇家園林暢春園、圓明園、頤和園、靜明園(玉泉山)都在現鄉域內,周邊還有多處私家園林、宅院,并興起海淀、青龍橋兩大集鎮。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西北郊文教區的建設涉及鄉域。東升鄉,鄉域南部早年是北京近郊,清河以南清代即劃入“城屬”地區,北部清河地區是京北交通要沖和衛戍重地,又較早建成近代工業企業。當地形成北下關老居民區和清河集鎮。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清河以南規劃為西北郊文教區的一部分,清河地區規劃為工業區。到六七十年代,鄉域內大專院校、科研院所、企業、機關密集,并形成村莊、耕地和現代化高大建筑相互交錯、環繞的態勢,被稱為“都市里的村莊”。80年代以后,工業加快發展,還陸續創辦商場、賓館、批發市場等第三產業。其中有京郊第一家村辦高檔賓館———薊門飯店,第一家村辦大型批發市場———大鐘寺農副產品批發市場。1989年大鐘寺市場是當年北京蔬菜成交量最大、經營面積最大的市場。房地產開發是鄉里新興產業。20世紀90年代時有諸多聯營企業、三資企業。永豐鄉(已撤并),鄉域是傳統的農村地區,一直以種植業為主。70年代開始興辦鄉鎮企業,80年代后有較大發展。其中燕山絲綢廠規模最大,是北京市同行業第二大廠,20世紀90年代時產值占全鄉工業總產值的三分之一以上。1988年5月,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建立,在鄉域中部劃定“永豐中試基地”,面積2平方公里。1994年3月起在東部建設“中國航天城”。蘇家坨鄉(已撤并),鄉域是傳統的農村地區,一直以種植業為主。在鄉域內北京分析儀器廠是一家國有大型企業,是我國研制、生產分析儀器的主要廠家。1992年,海淀區劃定“溫泉中心集鎮經濟開發區”,占地590公頃,其中一半在蘇家坨鄉域內。歷史上當地有多種花會。北安河鄉(已撤并),該鄉地區風景秀麗,金章宗時在西山一帶建有“西山八院”,其中清水院即今大覺寺,香水院在七王墳。鄉域多為山區,歷史上經濟比較落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種植業和林果業發展迅速,利用當地旅游資源,還積極發展旅游業和相關的商業、服務業。溫泉鄉(溫泉鎮),鄉域內主要是傳統的農業地區。80年代后有了較大發展。自白家疃以西至溫泉村以北的公路沿線形成較繁華的商業區?!皽厝行募傞_發區”主體在鄉域內,是一個集高新技術產業、房地產開發、旅游休閑為一體的綜合性經濟開發區。東北旺鄉(已撤并),該鄉鄉域是傳統農業地區。1957年農大農場成立,成為北京農業大學的科學實驗基地。20世紀70年代末命名為“中日友好公社”后,成為中日農業、農民交流的一個窗口。1992年11月,東北旺農場成為國內第一個糧、菜、果綜合性綠色食品基地。鄉里的非農產業中房地產開發成為新的支柱產業。70年代末以后,先后與日、美、港商合資建立多個企業。鄉域東南部有上地信息產業基地,及“北大生物城”。上莊鄉(鎮),區是傳統的農業地區。自20世紀50年代末起,鄉域內興修水利,進行農田基本建設,1960年建成上莊水庫。自20世紀60年代后期起改以水稻種植為主,所產京西稻1992年被認定為綠色食品。20世紀80年代以后陸續引種絲苗米、紫香糯、黑香糯、烏金稻、紅香粳米等名優品種,并率先采用推廣水稻拋秧技術,地下管道灌溉技術。農場畜牧業發達,奶牛、肉雞、蛋雞飼養在全區名列前茅。聶各莊鄉(已撤并),20世紀90年代,鄉域是傳統農業地區,經濟以“果樹為主,農牧并舉,多種經營”。90年代起,以旅游業為龍頭發展發展觀光農業、特色農業和旅游食品加工業。萬壽路街道,該地區與北京舊城區之間距離適中,又有開發建設基礎,地區經濟以商業、服務業為主。羊坊店街道,該地區是海淀區距市中心天安門廣場最近的地區,1949年解放以后,該地區即開始大規模開發建設,大量單位入駐。地區經濟以商業、服務業為主。西部翠微大廈(正在改建中)、城鄉貿易中心一帶,形成北京市區西部最大的商業區。北京西站的建設,帶動周邊建設新的商業、服務業經濟區。甘家口街道,該地區臨近城區,交通便利。20世紀50年代起,即開始全面開發建設。釣魚臺國賓館位于地區東南部,是我國接待國家級貴賓的地方。地區內的北京輕型汽車有限公司,為國家開發輕型載重汽車的骨干企業。地區東北角“進口大樓”集中了國家經貿部所屬的6家外貿專業公司。八里莊街道,轄域內大中型企業有北京橡膠一廠、百花彩印有限責任公司、西郊砂石廠、麗源日化廠、天壇家具公司、王致和腐乳廠、北京葡萄酒廠、北京西郊糧庫、北京大型運輸公司二場等,有北京市重要的公用事業單位北京自來水三廠、液化氣西郊灌瓶廠、田村山凈水廠、八里莊變電站等。紫竹院街道,該地區屬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范圍,是當年“中關村電子一條街”的“南大門”。有上百家新技術企業在當地興辦,其中京海集團是20世紀80年代初最早創建的新技術企業之一。地區內有北京無線電廠、北京制藥三廠、北京第一皮鞋廠(現名百花鞋業公司)、民族印刷廠、豆制品六廠等知名企業。還有香格里拉飯店、皇苑大酒店等大型賓館。北下關街道,該地區接近舊城區。20世紀90年代,地區經濟以商業、服務業為主。東部依托京包鐵路倉儲區,形成若干大型批發市場,如大鐘寺農副產品批發市場、四道口果品批發市場等。西南部有天成商品批發市場。西北部沿北三環路形成以雙安商場為中心的繁華商業區。20世紀80年代末起許多高新技術企業在地區內創辦,如中軟總公司、用友公司等。還有中苑賓館、奧林匹克飯店、湖北賓館等大型賓館,北下關一帶中檔的賓館和普通旅店分布較多。北太平莊街道,該地區臨近北京市中心區,是海淀區惟一與老城區直接交界的地區。該地區商業、服務業發達,網點遍布全境,在北太平莊一帶(即新外大街和北三環路交會路口)形成繁華商業區。該地區城市集貿市場較早發展,1984年初建成當時全市最大的室內集貿市場。沿京包鐵路倉儲區有西直門糧庫、北京木材貿易中心,街道所屬企業具有較強實力,京京肉食廠、華恒玻璃公司等在全市同行業都有重要地位。學院路街道,該地區是文教區建設的重點地區。20世紀90年代,地區經濟以新技術產業發展最快,商業、服務業日漸繁榮。地區內有大中型工業企業10多家,包括電視機、儀器、儀表、計算機等生產廠家。其中牡丹電子集團公司是首都主要的電視機生產廠家。中關村街道,該地區處在海淀區政治、經濟、文化事業的中心地帶??萍既瞬艆R聚,科研機構密集。地區經濟以新技術產業為主,各類企業沿主要街道密集分布,形成繁華的科技貿易商業區。20世紀80年代以后形成的“電子一條街”大半在中關村街道范圍內。1988年5月,設立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當地成為開發試驗區的核心地帶。海淀街道,新技術產業和普通商業、服務業是地區經濟的主要產業。該地區地處開發試驗區核心地帶,有新技術企業數百家,主要分布在海淀路、海淀大街、海淀南路沿線。在海淀鎮內,主要道路形成繁華商業區,南部的友誼賓館是亞洲地區最大的花園式賓館。20世紀90年代,街道所屬集體經濟中具有較強實力的有海淀鍋爐廠、海聲公司、北海建筑公司等。青龍橋街道,該地區是歷代北京地區風景名勝之地,是以頤和園為中心的風景名勝游覽地區。清河街道,該地區是軍事單位分布較多的地區,還是首都毛紡織工業、建材工業的重要基地。有中央、市屬企業60多家。其中,清河毛紡廠前身即建于1909年的溥利呢革公司。還有北京毛紡織廠、北京制呢廠、北京長毛絨廠、北京絲綢總廠等紡織企業。北京新型建材集團是建材開發區最大的企業,還有北京陶瓷廠、北京輪胎廠、長城高級潤滑油公司等。永定路街道,產業以科研、設計、生產為主,地區內的第二研究院和第一研究院部分單位承擔著國家高新技術開發和國防科研、設計、生產的重要任務。北京市仿真中心是世界上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仿真工程群體之一。清華園街道,以高新產業為主,20世紀80年代以后興辦了多家高新技術企業,如北大方正集團、中國北大生物城、北大未名生物集團、北大青鳥集團、北大資源公司等。燕園街道,轄區主要部分原為燕京大學校園,經濟以高新產業為主。雙榆樹街道(2005年底并入中關村街道),以工商業為主,自20世紀50年代起,在該地區中部、東部一帶陸續建立青云儀器廠等大中型企業。當地處在海淀區和開發試驗區的中心地帶,地區內新技術企業密集,多分布在海淀路、知春路和科學院南路沿線。商業服務業繁盛,在雙榆樹西一至西三街之間和科學院南路南口一帶形成了較大規模的商業區,與西三環路南側雙安商場一帶連成一體。其中1995年9月開業的當代商城是規模宏大、服務優良的現代商業設施。有燕山大酒店、翠宮飯店、知春大廈等大型賓館。香山街道,是首都重要的風景游覽地區,名勝古跡密集。經濟以農業和旅游業為主。
經濟構成
園區經濟自20世紀80年代起,中關村迅速發展鹽業,完成了由“電子一條街”到“新技術開發試驗區”,再到“一區十二園”科技園區的演變,一大批擁有核心技術的民族品牌在中關村發展壯大,“中關村”成為中國高新技術產業的代名詞,聚集著全國重要科技戰略資源,蘊涵著技術創新的強大動力,是中國規模最大、自主創新能力最強的高新技術及企業的聚集地。到2007年底,海淀園高新技術企業實現總收入3940.6億元,新入駐海淀園的企業2613家。海淀園每年的總收入均以20%-30%的速度增長,海淀園在中關村科技園區所占的企業數和經濟總量繼續保持領先地位,總收入占中關村科技園區的半壁江山,在全國53個高新區中也保持著領先位置。 2012年,中關村科技園區海淀園實現總收入10665.75億元,比上年增長21.4%;實現利潤822.36億元,增長16.0%;實繳稅費總額423.09億元,增長8.2%。 高端產業海淀聚集了大批國際國內著名的高新技術企業,特別是信息服務業已經成為海淀區第一大新興行業,它的發展對海淀區優化產業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意義重大。僅2007年前三季度,海淀區生產性服務業實現增加值587.8億元,同比增長19.4%,在全市生產性服務業增加值中占22.7%,增速高于全市2.8個百分點;海淀區生產性服務業增加值在第三產業增加值中的占比超過一半,達58.2%,這一比重高于全市1.9個百分點。信息服務業中的軟件業全國產業規模第一,約占全國20%,是全國最大互聯網產業基地,全國百強商業網站海淀占21家,新浪、搜狐、百度、網易、騰訊(北京)等都扎根海淀。海淀區通過整合區域資源,支持重點企業發展,支持產業鏈建設,構建了中關村創意產業先導基地、動漫游戲設計產業帶、媒體內容制作產業帶、電視節目制作和廣告運營帶、創意人才培訓與表演藝術產業帶、工業與城市設計產業帶、新媒體產業帶等6條文化創意產業帶,形成區域文化創意產業整體發展的新格局。2007年,海淀區有規模以上文化創意企業2631家,僅1-11月實現收入1754.7億元,占全市規模以上文化創意產業收入的45.8%,同比增長22.9%,高于全市增速3.5個百分點。 2012年,全區文化創意產業實現收入3914.4億元,比上年增長17.2%;生產性服務業實現收入17725.8億元,增長7.4%。全年工業高技術制造業總產值在工業總產值中占比51.9%。 旅游產業海淀區的旅游景點,按所處位置可分為3個區域:(一)名山名園觀光旅游區。包括頤和園、圓明園遺址公園、香山公園、景泰陵、北京市植物園、碧云寺、臥佛寺、團城演武廳等園林古跡。(二)北部大覺寺和鷲峰森林公園旅游區。(三)新中國建立后拓展的山前旅游觀光景點。包括玉淵潭公園、紫竹院公園、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大鐘寺(大鐘寺古鐘博物館)、五塔寺(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中央廣播電視塔、北京電影旅游城等。還有:百望山森林公園、鳳凰嶺自然風景區等自然風景區,孫中山紀念堂、李大釗烈士陵園等革命紀念地。旅游接待設施方面,截至1995年,區內有釣魚臺國賓館、香格里拉飯店和新世紀飯店等五星級飯店,西苑飯店、香山飯店、中苑賓館、友誼賓館貴賓樓等四星級飯店;友誼賓館、梅地亞中心、燕山大酒店、裕龍大酒店等三星級飯店。 到2009年底,海淀共有旅游景區27個,其中3A級以上8個;有各類星級飯店110個,其中5星級飯店9個;旅行社94個,其中國際旅行社21個。2007年,海淀區旅游收入130億元,接待規模處于全市前列。 2012年,全年接待總人數5899.1萬人,比上年下降0.1%。其中,住宿業接待1000.4萬人,增長8.4%;旅游區點4833.2萬人,下降1.5%。營業收入409.6億元,增長10.9%。全年共有從業人員63522人,增長3.4%。 農村經濟海淀農村經濟以特色農作物、鄉鎮工業小區、農產品加工、鄉村旅游業為主,到2007年建立6個有機農業示范基地,打造了櫻桃、冬棗等特色農作物品牌。2007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59.7億元,農村經濟純收入32.5億元。 2012年,全年實現農村經濟總收入232.5億元,比上年增長6.8%。其中第二產業實現48.4億元,增長2.5%;第三產業實現179.8億元,增長8.3%。全區農業觀光園58個,與上年持平;觀光園總收入6911.8萬元,比上年增長4.1%。民俗旅游農戶數72戶,與上年持平;民俗旅游總收入297.4萬元,增加27.3%。 工業海淀區工業主要以中在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幾個方面,2012年工業總值實現599.3億元;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實現169.9億元;專用設備制造業全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總產值1488.6億元,比上年增長3.1%。其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實現599.3億元;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實現169.9億元;專用設備制造業實現125.4億元。工業銷售產值實現1434.0億元,在工業銷售產值中工業出口交貨值實現84.5億元。 建筑業海淀區房地產開發發展較早,據統計,僅2012年,全年完成房地產開發投資344.7億元,其中住宅投資155.6億元,房屋施工面積完成1126.8萬平方米。相應的建筑業的經濟貢獻值也很大,僅2012年全區總承包和專業承包施工資質等級的建筑業企業實現總產值1346.7億元。累計竣工產值635.2億元。累計房屋施工面積9973.2萬平方米;竣工面積2017.9萬平方米。 商業貿易海淀區是北京市重要的商業區,其中國內貿易占比較大,形成了甘家口社區商業中心、公主墳商圈、卓展購物中心、凱德晶品購物中心等商業中心。中關村國際美食節、海淀品牌消費節、汽車置換節等促銷活動帶動了消費市場。 僅2012年,全區社會消費品零售額(產業在地)實現1504.8億元。其中,限額以上企業實現零售額1324.2億元,對海淀區零售額增長的貢獻率達87.7%。汽車、摩托車及零配件銷售行業實現的零售額是全區社會消費品零售額的重要組成部分,全年實現零售額260.3億元。對外經濟,2012年全年進出口總額實現412.4億美元。其中,進口總額實現320.2億美元;出口總額實現92.2億美元。
科教文衛編輯海淀是全國著名的科教文化區,區內科研力量、科學儀器設備、圖書情報信息、科研成果等均高度密集。2007年,海淀區內有高校54所,在校大學生人數占全市的一半以上,是全國最大的高校群體;區內駐有中央、市屬及區屬科研單位219個,其中中科院院所21所,占北京地區中科院院所數的62%,生活和工作在海淀區的兩院院士約占北京市的60%,占全國院士總數36%;海淀區有中小學370所,2007年考入高校的學生為14756人,其中本科生10012人,首次突破萬人大關,高考錄取率為78.07%;海淀戶籍人口的46.7%擁有大專以上學歷,是一個智力密集、人才集中、科研力量雄厚的“人才智力庫”。2007年海淀的科學技術費達到2.32億元,同比增長12.1%。我區年專利申請量達13604件,專利授權量為6160件,不僅數量領先,而且發展速度較快,專利申請量同比增長20.26%,專利授權量同比增長19.91%。轄區企業和單位獲得國家級科技獎項47項,市級117項,有63家企業入選百家創新型企業試點,9個產品榮獲中國名牌稱號,22個項目獲得第二屆中國標準創新貢獻獎。截至2007年,全區共有醫療機構926個,其中醫院88家,三級甲等醫院7家,三級醫院8家,二級醫院13家;共有床位9629張;有衛生技術人員19030人。 早在4000~5000年前,海淀轄域內已經有居民點。元代初年,海淀鎮附近是一片淺湖水淀,“海淀”因此得名。千百年來,勤勞的海淀人民在這片土地上創造了燦爛的文化,封建帝王和達官顯貴在這里修建了行宮、宅府、園林以及壇廟,形成了香山、玉泉山和萬壽山和靜宜園、靜明園、頤和園、暢春園、圓明園等“三山五園”為代表的皇家園林和臥佛寺、大覺寺、碧云寺等風景名勝。海淀區域內共有各類文物古跡700余處,其中世界歷史文化遺產1處,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16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1處。
政治外交編輯政治組織
中國共產黨1949年1月,建立中共北平市第十七區、第十八區工作委員會。3月,北平市軍事管制委員會西北分會任命組成中共第十七區、第十八區委員會。6月,市委任命組成中共北平(9月改為北京)市第十六區委員會。1950年8月,第十六區改為第十三區,市委任命組成第十三區委員會。1952年9月,北京市進行第二次城區區劃調整,第十三區改稱海淀區,市委任命組成中共海淀區委員會。1956年4月,召開中共海淀區第一次代表大會,選舉產生中共海淀區第一屆委員會。 2013年,區委駐北京市海淀區長春橋路17號,在任區縣常委為:區委書記隋振江,區委副書記孫文鍇,,副書記、政法委書記劉長利,政法委副書記(兼)尹燕京,區武裝部部長吳祖安,組織部部長劉勇,區紀委書記蘆育珠,常務副區長穆鵬,宣傳部部長陳名杰。 人大及其常委會依據《共同綱領》,北京市第十三區成立各界人民代表會議,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部憲法頒布實施后,海淀區人民代表大會自1954年成立, 到2013年,共十五屆。海淀區自1981年第七屆人民代表大會起,設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簡稱人大常委會)。2013年,在任組成人員有:主任:關成啟(滿族)、常務副主任:王魯豫、副主任:臧桂武、朱春生、楊莉(女)、鄧佑玲(女,土家族)。 委員:王煉、王喆(女)、王建欣、王貴勝、葉培貴、白莉(女)、湯維建、孫大鈞、李友田、李有成、李勁濤(蒙古)、吳雙(女)、吳琢如(女)、辛崇陽、張鑫、張麗君、陳麗珠(女)、范聯、宛金章(回)、趙迅(女)、趙新鳴、趙德法、胡揚、俞昌吉(朝鮮)、徐鳳芹(女)、郭少東、郭景玉、崔新健、惠遠霖。 人民政府1949年1月12日,十七區人民政府成立,1949年1月14日,十八區人民政府成立,1949年7月3日,十七區、十八區人民政府合并成立十六區人民政府。1950年8月,改稱十三區人民政府。1952年9月1日,海淀區人民政府成立。1955年4月8日,改稱海淀區人民委員會。1968年2月3日,海淀區革命委員會成立。1981年1月27日,海淀區人民政府恢復并重新啟印。 2013年,在任正副區長為:區長孫文鍇、常務副區長穆鵬、副區長劉長利、陳雙、孟景偉、傅首清、徐永全、龔宗元、王光賢。 人民政協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北京市海淀區委員會(以下簡稱區政協)成立于1981年。 到2013年為第九屆。在任正副主席有:主席:彭興業,副主席:劉恪、丁志明、肖熙之、王訓練、張維佳、王玉梅,秘書長:吳寶華。 民主黨派民革。1986年前,海淀區民革黨員有18名,屬民革北京市委直屬第十七支部。1986年4月,成立海淀區聯絡組,劉開璽任組長。1987年7月,海淀支部成立,1990年11月16日,民革北京市海淀區工作委員會(簡稱區工委)成立,到1995年底,民革海淀區工委共有支部4個,黨員150人。民盟。1988年1月,區教育系統盟員從西城區中學支部劃出,成立海淀支部。同年11月,立新學校民盟支部成立。1989年4月,十一學校民盟支部成立。1990年民盟北京市委將海淀民盟成員劃分為海淀中學支部、海淀大專支部和海淀綜合支部,由民盟市委直接領導。1990年11月24日,民盟海淀區工委成立,下設6個支部,有盟員95人。到1995年底,區工委下設1個委員會和22個支部,共有盟員377人,其中具有高級職稱349人;直屬民盟北京市委的駐區中央、市屬單位基層組織有37個,盟員1777人。民建黨,1956年8月,組成民建海淀區第一個支部———海淀地區支部。1980年8月,成立區民建會工作組。1981年2月,民建海淀區工委成立,1995年民建市委的6個支部、144人劃轉到海淀工委、。至此區工委有支部19個,會員411人,區境內共有民建會員680人。農工民主黨,1987年3月,海淀區第一個農工民主黨基層組織海淀支部成立。1989年12月2日,農工黨北京市海淀區工作委員會成立。1995年12月,區工委下設6個支部,成員120人。其中衛生系統占總人數83%,科教系統占16%,具有高級職稱的占31%,中級職稱占61%。區境內農工黨員336人。致公黨,1994年3月28日,致公黨海淀區工委成立。何文望任主任委員,副主任委員3人。1995年12月底,致公黨海淀區工委所屬支部8個,黨員221人。區內共有黨員284人。九三學社,1995年11月17日,九三學社北京市海淀區工作委員會成立,主任委員曾學魯,副主任委員3人,區工委所屬支社17個,成員383人。九三學社在海淀地區有4個基層委員會,即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和北京醫科大學委員會,共28個支社,成員677人。1995年底海淀地區有九三學社支社56個,社員1400人。
友好區縣
截止2009年,海淀區與下列31個國內外縣區建立了友好關系:韓國漢城市西大門區、法國巴黎大區比爾、馬西、巴萊洲三市、美國賓夕法尼亞洲哈里斯堡市、日本東京都練馬區、上海浦東高新區、成都武侯區、江西省吉安市、浙江省麗水市、廣西桂林市、四川省樂山市、山東省泰安市、伊犁哈薩克自治州、黑龍江省鶴崗市、廣東省汕頭市金平區、四川省廣安市、鞍山市、河南商丘、黑龍江省伊蘭縣、吉林省蛟河市、河北省邯鄲地區、福建省南平地區、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河北省樂亭縣、江蘇省南通市南京市棲霞區、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