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寧市位于中國長江三角洲南翼、浙江省北部,東鄰海鹽縣,南瀕錢塘江,與紹興上虞區、杭州蕭山區隔江相望,西接杭州余杭區、江干區下沙,北連桐鄉市、嘉興秀洲區。東距上海100公里,西接杭州,南瀕錢塘江。1986年撤縣設市 。海寧之名,始見于南朝陳武帝永定二年(558),寓“海洪寧靜”之意。 海寧市是王國維、徐志摩、金庸、蔣百里等名人的故鄉。氣候四季分明,是典型的江南水鄉,素有“魚米之鄉、絲綢之府、才子之鄉、文化之邦、皮革之都”的美譽。 海寧社會經濟發達,鄉鎮區域民營經濟特色鮮明,是全國的皮革、經編、家紡、太陽能、集成灶產業的基地之一。在2014年發布的福布斯中國大陸最佳縣級城市名單中,海寧名列浙江省內第三,全國第八,是長三角地區最具發展潛力的縣市之一,同時是錢塘江北岸實力最強的縣市。
鄉鎮區劃
海寧馬橋經編園區據散見于典籍金石部分的記載,唐以前有二市、三鎮、七鄉、七里、四村。宋咸淳間(1265-1274),縣轄6鄉。元初有10鄉,后并為6鄉。明時有6鄉,統3鎮32都。清雍正六年(1728),設6鄉、4鎮和市都、安都、石都、上下都。宣統二年(1910),有1城、2鎮、5鄉共8個自治區。民國初沿襲清制,后推行村里制、保甲制,行政區劃多次變動。民國34年(1945),全縣4個區、55個鄉鎮;民國35年縮編為44個鄉鎮;民國36年又調節器整為25個鄉鎮。1949年6月,縣人民政府建7個區、25個鄉鎮。1950年改為6個區、68個鄉鎮。1956年撤銷區建制,設22個鄉、68個鄉鎮。1958年10月實行人民公社,海鹽縣并入海寧,合建13個人民公社。1959年,恢復5個鎮的建制。1961年5月,調整公社規模,設7個鎮、37個公社;12月,海寧、海鹽分縣,海寧置24個公社、5個鎮。1984年撤社建鄉,全縣5鎮、23鄉。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一批鄉陸續建為建制鎮。1998年全市15個鎮、10個鄉。1999年11月,調整為14個鎮、4個鄉。2000年,海寧市轄14個鎮、4個鄉。2001年10月,優化完善鄉鎮行政區劃,全市調整為13個鎮。2003年11月,行政區劃進一步優化調整,全市設8個鎮、4個街道。 行政區劃編輯
海寧政區圖截至2005年12月31日,海寧市全市總面積668平方公里,總人口64萬,轄4個街道、8個鎮:硤石街道、海洲街道、海昌街道、馬橋街道、許村鎮、長安鎮(高新技術開發區)、周王廟鎮、鹽官鎮、 斜橋鎮、丁橋鎮、袁花鎮、黃灣鎮(尖山新區)。自然環境編輯地形市域地處長江三角洲杭嘉湖平原,內陸面積668平方公里,其中平原占87.94%,山丘占1.81%,水域占10.25%。地形狹長,東西長 51.65公里,南北寬28.94公里。地勢平坦,自西南向東北傾斜,地面高程4米—8米(吳淞高程。下同)。古陸殘嶼與低丘集中分布在境東北和東南部,高陽山最高,海拔253.3米,其他在200米以下。
氣候
鵑湖公園海寧為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暖季受熱帶海洋氣團調節,盛行東到東南風,氣候溫潤,降水較豐;冷季受副極地大陸氣團控制,盛行北到西北風,氣候干寒,降水偏少。四季分明,冬夏較長,春秋較短。降水季節變化明顯,光溫同步,雨熱同季,光、溫、水配合較好。境內除東南部丘地和沿江高地外,平原地域氣候差異較小。無霜期較長,農業氣候條件優越,唯氣候多變,尚有旱、澇、風、雹等氣象災害出現。交通概況編輯
海寧交通海運方面上海港、寧波港環抱周圍。航空方面距上海浦東機場車程1.5小時、虹橋機場車程1小時,杭州蕭山機場車程40分鐘。公路有滬杭甬高速、杭浦高速、杭州繞城高速、320國道、08省道、錢江隧道(在建)越境而過,01省道橫貫全境。市內河港交錯,連接京杭大運河。動車組??胯F路海寧站。高鐵??亢幬髡?。 貨物周轉量160846萬噸公里,客運周轉量83150萬人公里,全市公路通車總里程達1227公里。全市所有鎮、街道實現15分鐘上高速,實現村村通公交。嘉紹大橋北起嘉興市海寧,南接紹興市上虞,是繼杭州灣跨海大橋后,又一座橫跨杭州灣的大橋。 2014年12月《浙江省都市圈城際鐵路近期建設規劃》獲國家發改委批復同意,包括杭州至海寧城際鐵路線在內的全省都市圈11條城際鐵路線,終于“落地”,海寧融入杭州都市圈又翻開了新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