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位于中國青海省的西部,是青海省下轄的一個自治州,由于位于青海湖以西而得名。
北鄰甘肅省酒泉市,西接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南與本省玉樹、果洛藏族自治州相連,東與本省海北、海南藏族自治州相毗鄰,是青、甘、新、藏四省區交往的中心地帶。
轄德令哈、格爾木兩個縣級市,天峻、都蘭、烏蘭三個縣以及冷湖、大柴旦、茫崖三個縣級行政委員會??偯娣e325785平方千米,人口38萬(2010年)。
東部三縣一市基本為農牧區,西部一市三行委為工礦區。自治州首府位于德令哈市。
歷史沿革
海西歷史悠久。古為西羌地,兩漢時今海西東部為先零卑禾等羌人部落活動范圍,西部屬“若羌國”。漢平帝元始四年(公元4年),王莽置西???,今海西東部屬之。王莽末郡廢,復為羌地。
東晉后期,今海西西部為吐谷渾屬地,東部為鮮卑乙弗國地(后并于吐谷渾)。吐谷渾首領拾寅在位時(約公元452年),曾在白蘭(今都蘭縣諾木洪一帶)修建城廓,至吐谷渾伏連籌即位期間(公元491—529年)曾建都于今海西境內,后移置伏俟城(今共和縣石乃亥鄉鐵卜洽古城)。
隋大業五年(公元609年),隋軍擊敗吐谷渾,在其地設置四郡,今海西東部屬西???,西部屬鄯善郡。隋末,吐谷渾復據故地。
唐貞觀十年(公元636年),吐谷渾成為唐屬國。龍朔三年(公元663年),吐蕃王國滅吐谷渾據有其地,今海西州曾隸吐蕃臘城節度使。
宋代,今海西西部為撒里畏兀爾(即黃頭回紇)地,東部為吐蕃地方政權——角廝啰勢力范圍。
元代,今海西州西北地區為甘肅行省沙州路轄區,其余大部為宣政院所屬吐蕃等處宣慰司轄區。元順帝時,設曲先答林元帥府,封卜煙帖木兒為寧王,鎮守今柴達木西部地區。
明初,今海西為安定、阿瑞、曲先、罕東四衛地,由西寧衛兼管。武宗正德七年(公元1512年)左右,東蒙古諸部開始進入青海,攻破塞外四衛,至此,成為東蒙古諸部統治地區。崇禎十年(公元1637年),居住在今新疆衛拉特蒙古(即西蒙古)和碩特部,在其首領顧實汗的率領下進入青海,統轄今海西地區。
清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清庭編定青海蒙古左右兩翼盟29旗,今海西州境劃定9個蒙古旗,統歸“欽差辦理青海蒙古番子事務大臣”管轄。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班禪商上喇嘛移住巴彥托輝、岳霍洛依(即今都蘭縣香日德一帶),為班禪香家旗。咸豐八年(公元1858年),藏族汪什代海部落遷入今天峻縣境內駐牧,當地的蒙古北前旗北遷祁連。至光緒年間(公元1875—1908年)藏族溝里、日安兩個百戶部落遷入今都蘭縣境內落居。
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7月,青海辦事大臣改為青海辦事長官,今海西地區屬之。次年增設蒙番宣慰使,管理蒙藏事務。民國4年(公元1915年),改由甘邊寧海鎮守使兼管。民國6年(公元1917年),歸都蘭理事轄,上隸甘邊寧海鎮守使。民國19年(公元1930年),改都蘭理事為都蘭縣,轄今海西州全境,上隸青海省。民國27年(公元1938年),在今都蘭縣察汗烏蘇鎮設立青海省第八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民國30年(公元1941年),改稱青海省第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都蘭縣屬其管轄。此間,從民國24年至民國30年(公元1935—1941年),生活在新疆的部分哈薩克族先后遷入今海西州境內落居。
1949年9月,青海解放。同年11月成立都蘭縣人民政府(駐地察汗烏蘇),轄今海西州全境,直隸青海省。1952年9月26日撤銷都蘭縣,設立縣級“都蘭縣蒙藏哈薩克族自治區”,1954年1月25日改建為專區級“海西蒙藏哈薩克族自治區”(駐察汗烏蘇),1955年12月12日更名為“海西蒙藏哈薩克族自治州”
。
為開發建設柴達木盆地,1955年7月30日在格爾木設立了“柴達木工作委員會”,作為青海省人委派出機構,處理開發建設柴達木盆地的日常工作。1956年2月更名為“柴達木盆地工作委員會”,同年3月駐地遷至大柴旦。1957年4月撤銷“柴達木盆地工作委員會”,改設“柴達木盆地行政委員會”,1958年1月更名為“柴達木行政委員會”。
1959年1月,海西州人委由察汗烏蘇遷駐大柴旦與“柴達木行政委員會”合署辦公。1963年8月26日撤銷“柴達木行政委員會”,全政區稱“海西蒙古族藏族哈薩克族自治州”。1985年5月21日定名為“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1988年4月19日,設立德令哈市(縣級),以德令哈鎮和烏蘭縣的懷他頭拉、戈壁、郭里木、宗務隆、畜集五個鄉為德令哈市的行政區域。
1999年海西州轄2市(格爾木,德令哈)、3縣(都蘭、烏蘭、天峻)、3個行政委員會(茫崖,冷湖,大柴旦行政委員會),共43個鄉鎮,3個街道辦事處??側丝诘?1.23萬人。
2001年2月21日,撤銷德令哈市懷頭他拉鄉,設立懷頭他拉鎮;撤銷郭里木鄉,設立并命名為尕海鎮。撤銷天峻縣天棚、關角2鄉,合并設立并命名為新源鎮。撤銷都蘭縣夏日哈鄉,設立夏日哈鎮。撤銷烏蘭縣巴音鄉,并入茶卡鎮。
2002年底,海西州轄3個街道、14個鎮、27個鄉,263個村(牧)委會、32個居委會。2003年底,海西州轄8個街道、14個鎮、27個鄉,277個村(牧)委會、63個社區居委會。
行政區劃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建州于1954年,現轄德令哈、格爾木兩市,都蘭、烏蘭、天峻三縣和大柴旦、冷湖、茫崖三個行政委員會,共有35個鄉鎮、305個行政村海西州。
地理環境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位于青藏高原北部,青海省西部。南通西藏,北達甘肅,西出新疆,東鄰本省海北、海南藏族自治州,地理坐標位于東經90°006'~99°042'、北緯35°001'~39°020'之間,是青甘新疆四省區交匯的中心地帶,也是進出西藏的重要通道。因居青海湖以西,故名海西。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東西長837公里,南北寬486公里,總面積32.58萬平方公里,占青海省總面積45.17%。
地形水文
海西州的地形主要是昆侖山、阿爾金山、祁連山環抱的柴達木盆地和唐古拉山北麓高原兩部分。柴達木盆地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北部、東部較高,中部、西北部較低,盆地最低點位于格爾木市附近的達布遜和霍布遜湖區,海拔2675米。盆地從邊緣至中央大體依次為高山、丘陵、戈壁、平原及湖沼。盆地內有大小河流100多條,湖泊90多個,其中察爾汗鹽湖最大。州境南緣的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冬是長江發源地,唐古拉山口是出入西藏的重要關隘。
氣候特征
海西位于青海省的西部,大部分地區都在柴達木盆地內,屬于典型的高原大陸性氣候,氣候獨特,四季不分明,日照時間長,太陽輻射強,晝夜溫差大,常年干旱、多風、少雨。年平均氣溫4℃左右,年平均降水量177毫米,百分之九十左右的降水都集中在5月到9月,其中涼爽濕潤的7、8月份是前往海西旅游的最佳時段。
交通
州境內有兩座民航機場,分別是德令哈機場和格爾木機場,有航班往返成都、西寧、拉薩、北京等地。茶德高速公路、柳格高速公路、德小高速公路在州境內交匯,交通便利。青藏鐵路過境,設有德令哈站、格爾木站等火車站。截至2007年,海西州二級公路里程達2108公里,三級公路里程達909公里,四級公路里程達2424公里,等外路4501公里。橋梁共5923延米/246座,大橋1363延米/7座,中橋1509延米/27座,小橋3051延米/212座,涵洞2769道。青藏、青新、敦格等國道干線公路在州內構成環形公路交通網;青藏鐵路橫貫州境536公里;格爾木機場開辟有格爾木至西寧——西安——濟南——青島航線。
資源
動物
海西共有野生動物196種,其中列為國家一、二類和省級保護的有62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動物16種,分別為:雪豹、蒙古野驢、西藏野驢、野駱駝、白唇鹿、野牦牛、普氏原羚、藏羚、中華秋沙鴨、金雕、白肩雕、玉帶海雕、胡兀鷲、雉鶉、黑頸鶴、丹頂鶴。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有:豺、黑熊、石貂、荒漠貓、猞俐、兔猻、麝(所有種)、馬鹿、藏原羚、鵝喉羚、棕熊、巖羊、盤羊、鵜鶘、黑頸鸕鶿、巖鷺、天鵝、其他鷹類、隼類(所有種)、雪雞(所有種)、血雉、藏馬雞、藍馬雞、灰鶴、蓑羽鶴、鴞形目。省級重點保護動物20種,分別是:鸕鶿、蒼鷺、灰雁、斑頭雁、赤麻鴨、翹鼻麻鴨、班嘴鴨、環頸鶴、魚鷗、棕頭鷗、戴勝、百靈科、毛腿沙雞、西藏毛腿沙雞、赤狐、沙狐、香鼬、艾虎、豹貓、麝鼠。
礦產
海西礦產資源富集,州域主體柴達木盆地素有“聚寶盆”的美稱。截至2013年已發現各類礦產103種,產地1626處,礦產資源潛在經濟價值約為80.5萬億元。主要礦產有石油、天然氣、煤、湖鹽、鉀鹽、硼、鋰、鎂鹽、鍶、溴、碘、芒硝、自然硫、鐵、鉛鋅、金、銀、鈷、銅、石棉、石灰巖、硅灰石等,其中湖鹽、鉀鹽、鎂鹽、鋰、鍶、石棉、芒硝、石灰巖礦藏儲量居中國首位,溴、硼儲量居第二位。
植物
海西共有野生植物173種。主要藥用植物有麻黃、鎖陽、蘆葦、枸杞、大黃、狼毒、龍膽等27種。主要用材植物有云杉、圓柏、胡楊、怪柳、白刺等8種。主要牧草植物有早熟禾、扁蓿、柄茅、沙拐棗、野蔥、甘草、芨芨草、珠芽蓼等45種。主要固沙植物有白刺、怪柳、枸杞、羅布麻、麻黃、沙棘、胡楊等18種。主要食用植物有鎖陽、野蔥、蕨麻、闊葉獨行菜、灰條等11種。主要纖維植物有羅布麻、馬蘭、狼毒、芨芨草等10種。主要釀造植物有白刺、枸杞、沙棘3種。
土地
海西土地面積30.09萬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3.49萬公頃,占0.1%;可利用草場面積1043.37萬公頃,占32%;林地面積4.84萬公頃,占0.15%。三項之和約為總土地面積的32.25%,其余為石山、雪山、冰川、沙漠、戈壁、鹽沼等,占全州土地面積的67.75%。
海西的耕地主要分布在東部地區(德令哈、都蘭、烏蘭、天峻),約為3.05萬公頃,占全州耕地總面積的87.3%(全為水澆地)。西部地區(格爾木、大柴旦、冷湖、茫崖)有耕地面積0.44萬公頃,僅占全州耕地面積的12.7%。從土地資源的類型結構看,海西畜牧業用地少,農業耕地和林地比重低。
水利
全州共有大小河流160余條,流域面積大約500平方公里,常年有水的河流有40余條。多年平均徑流量超過一億立方米的河流有那棱格勒河、布哈河、柴達木河、疏勒河、格爾木河、魚卡河、呼倫河、烏圖美仁河、黨河、沱沱河、哈勒騰河、巴音河、木里河、諾木洪河、塔塔棱河、察汗烏蘇河等16條,淡水湖泊21個;冰川1854.88平方公里,年融消水量9.18億立方米。
全州水資源總量為73.118億立方米,淡水的主要來源是降水每年80%的降水集中在6—9月,分布特征是由東南向西北,由四周山區向柴達木盆地中心逐漸遞減。地表水69.237億立方米,地表水主要由河流、湖泊和冰川構成。地下水可開采量為15.29億立方米,一般埋深在70—4米之間。豐富的水資源為全州工農牧業生產和人民群眾生活提供了保障。
海西州的水能資源理論蘊藏大于1萬千瓦的河流23條,蘊藏量125萬千瓦,可建裝機容量大于500千瓦的水電站39處,總裝機可達35.3萬千瓦,年發電量可達18.9億度。已有小水電站32座,裝機容量7.61千瓦。
人口民族
人口
2010年末,海西常住人口為489338人。同第五次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時的人相比,十年共增加了120202人,增長32.56%。年平均增長率為2.86%。海西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戶139533戶,家庭戶人口為415070人,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為2.97人,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3.13人減少了0.16人。海西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為272372人,占55.66%;女性人口為216966人,占44.34%??側丝谛詣e比(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123.17上升為125.54。海西常住人口中,0B14歲的人口為87665人,占17.92%;15B64歲的人口為385015人,占78.68%;65歲及以上的人口為16658人,占3.4%。與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0B14歲人口的比重下降了7.95個百分點,15B64歲人口的比重上升了6.57個百分點,6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1.38個百分點。
民族
2010年末,漢族人口為322996人,占66.01%;各少數民族人口為166342人,占33.99%。其中:蒙古族27043人,占5.53%;藏族53498人,占10.93%;回族65828人,占13.45%;土族9953人,占2.03%;撒拉族4665人,占0.95%;其他少數民族5355人,占1.1%。同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漢族人口增加了80642人,增長了33.27%;少數民族人口增加了39560人,增長了31.2%。少數民族人口比重由34.35%下降到33.99%。
經濟
2013年海西地區生產總值達到609.7億元,比上年增長10.7%,其中:第一產業22.1億元,增長20.4%;第二產業490.4億元,增長11%;第三產業97.2億元,增長7.6%。三次產業對GDP的貢獻率分別為5.6%、82.7%和11.7%,拉動經濟增長0.6、8.8和1.3個百分點,第二產業仍是經濟增長的主動力。三次產業比重由上年的3.1:81.4:15.5轉變為3.6:80.5:15.9。人均生產總值達122114元,增長10.1%。
第一產業
2013年海西完成農業增加值22.1億元,比上年增長20.4%,其中:種植業11.24億元,增長35.2%;林業0.97億元,增長58.3%;牧業9.44億元,增長3.9%;漁業0.09億元,增長129.1%;服務業0.37億元,增長1%。2013年農作物播種面積 68.9萬畝,比上年增長2.8%,其中:小麥12.3萬畝,增長4.1%;青稞10萬畝,下降2.2%;豆類0.3萬畝,下降50%;馬鈴薯2.3萬畝,下降23.2%;油菜籽7.6萬畝,下降4.7%;蔬菜瓜果1.9萬畝,增長26.8%;枸杞30.3萬畝,增長4.5%;其他作物4.1萬畝,增長62.4%。2013年末海西草食畜存欄244.1萬頭(只),比上年增加3.8萬頭(只)。2013年育活仔畜118.3萬頭(只),比上年多育活3.2萬頭(只),仔畜成活率為93.22%,比上年提高0.94個百分點。草食畜出欄114.7萬頭(只),比上年減少1.9萬頭(只),出欄率為47.73%,比上年下降0.27個百分點。年末草食畜能繁母畜為150.7萬頭(只),比上年增加4.5萬頭(只)。母畜比例為61.74%,比上年提高0.91個百分點。2013年末海西豬存欄5.2萬頭(只),比上年減少0.2萬頭(只)。豬出欄6.3萬頭(只),出欄率為116.95%。
第二產業
2013年海西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銷售率為82.3%,較上年下降3.2個百分點;實現主營業務收入498億元,下降4.5%;實現利潤113.4億元,下降10.6%;實現稅金總額82.6億元,增長5.1%。2013年海西工業品出廠價格總指數為92.92,較上年回落7.27個百分點。2013年海西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指數為97.77,較上年回落12.63個百分點。
第三產業
2013年海西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6.2億元,比上年增長11%,其中:城鎮完成消費品零售額65.4億元,增長10.9%;鄉村完成零售額為0.8億元,增長20.4%。批發業完成32.2億元,增長9.9%;零售業完成21.3億元,增長13.7%;住宿業完成2.8億元,增長25.4%;餐飲業完成9.9億元,增長7.6%。限額以上企業及大個體戶完成消費品零售額35.8億元,增長10.7%;限額以下企業及個體戶完成消費品零售額30.4億元,增長11.3%。2013年海西共接待國內外旅游人數466.3萬人次,比上年增長22%,其中:國內旅游人數466萬人次,增長22%;境外入境人數3206人次,增長8%。旅游總收入18.8億元,比上年增長35.5%,其中:國內旅游收入18.75億元,增長35.7%;國際旅游外匯收入132.3萬美元,下降1.3%。2013年郵電業務總量6.6億元,比上年增長15.6%,其中:郵政業務量0.5億元,增長8.8%;電信業務量6.1億元,增長16.2%。年末固定電話用戶10.9萬戶,比上年下降5.2%。年末移動電話用戶58.2萬戶,增長5.8%。年末計算機互聯網用戶8.6萬戶,增長13.8% 。2013年末海西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余額385.6億元,比上年增長10.4%,其中:個人存款余額165.8億元,增長15.5%;單位存款214億元,增長6.9%;財政存款2.5萬元,下降28.4%;臨時性存款3.3億元,增長71.3%;其他存款0.1億元,下降9.9%。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余額375億元,比上年增長16.6%,其中:中長期貸款余額293.7億元,增長27.5%;短期貸款余額74.9億元,下降7.9%;票據融資5.7億元,下降38.6%;各項墊款0.7億元,增長1.2%。2013年末海西保險公司保費收入3.65億元,比上年增長15.5%,其中:財產保險2.26億元,增長20.9%;人壽保險1.39億元,增長7.7%。年內支付各類賠款及給付1.03億元,比上年增長30.3%,其中:財產保險0.99億元,增長29.4%;人壽保險0.04億元,增長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