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興縣隸屬滄州市,位于河北省東南,渤海之濱,1965年建縣,由山東省無棣、河北省黃驊、鹽山三縣的邊緣貧困鄉村合并而成,取“靠海而興”之意而命名。位于東經117°20′03″至117°58′09″,北緯37°56′10″至38°17′31″,東西長57千米,南北長39千米,海興縣總面積915.1平方千米,2008年海興縣轄3個鎮、4個鄉、3個農場和197個行政村。2005年總人口21.5萬人,農業人口18.2萬人。其中耕地面積45萬畝,鹽堿地30萬畝,灘涂50萬畝,海岸線長18千米。海興縣地處環渤海經濟圈和京津冀都市圈重要位置,邯黃鐵路過境建站。1988年被國務院列為沿海開放縣,1994年被列為國家級貧困縣,2002年被重新確定為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 2012年,海興縣生產總值完成30.6億元,同比增長14%。海興縣位于河北省東南,渤海之濱,位于東經117°20′03″至117°58′09″,北緯37°56′10″至38°17′31″,東西長57千米,南北長39千米,海興縣總面積915.1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積45萬畝,鹽堿地30萬畝,灘涂50萬畝,海岸線長18千米。海興縣南接齊魯,北望京津,距北京200千米,距天津100千米,南距濟南200千米,擁有海岸線18千米,縣城距港口垂直距離僅15千米,緊連黃驊大港,處于環渤海經濟圈和京津冀都市圈重要位置。 海興縣所在的滄州市內京杭大運河縱穿全境,是國家確定的沿海開放城市之一,是全國聞名的石油化工基地和北方重要陸海交通樞紐,是環渤海經濟區和京津冀都市圈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的2012中國城市競爭力藍皮書中,滄州入圍全國兩岸四地十年來競爭力提升最快的十個城市之一;在全國294個城市中,滄州城市競爭力位居第53位 。
氣候
海興縣屬暖溫帶亞濕潤氣候區,年均溫12.1℃,年降水量600毫米。
地形地貌
海興縣地處河北平原東部海濱平原,只有1座小丘,海拔34.6米,平地海拔5~6米,海岸線長18.5千米。
自然資源編輯礦產資源
截止到2008年,海興境內發現了儲量30億噸左右的煤礦和630億立方米的煤層氣資源以及儲量超過8000萬噸的磁鐵礦。
生物資源
海興縣共有鳥類232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鳥類7種,二級保護鳥類27種,省重點保護鳥類15種,海興縣是渤海地帶重要的鳥類棲息地。 海興縣有小麥、玉米、大豆、葵花子、時令瓜果和蔬菜等,林果有金絲小棗、冬棗、鴨梨、富士蘋果等名特稀農產品。
人口編輯2005年底海興縣總人口21.5萬,城鎮人口5.93萬人,城市化率達27.47%。
經濟編輯綜述
2009年,海興縣生產總值完成20.04億元,同2008年比增長10%;入統工業增加值完成3.09億元,同2008年比增長10.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6.66億元,同2008年比增長51%;全部財政收入完成15075萬元,同2008年比增長7.9%;農民人均純收入3028元,同2008年比增長4.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03億元,同2008年比增長18.5%;萬元GDP綜合能耗下降6.25%,萬元工業增加值能耗下降20%,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削減113噸。 2012年,海興縣生產總值完成30.6億元,同2011年比增長14%;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4.4億元,同2011年比增長23%;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9.2億元,同2011年比增長30%;全部財政收入完成4.01億元,同2011年比增長32.8%,其中一般預算收入完成2.2億元,同2011年比增長50.3%;直接利用外資930萬美元,同2011年比增長38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9.5億元,同2011年比增長15.4%;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5326元,同2011年比增長12.6%;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030元,同2011年比增長12.4%。
工業
2012年,海興縣工業增加值完成4.4億元,海興縣共安排超千萬元項目91個,完成投資12億元。
農業
2009年,海興縣糧食產量1.4億公斤。共發放上級糧食直補、綜合直補和良種補貼2670萬元,修建村道90千米;投資380萬元,實施危舊橋改造工程,改造中低產田2700畝,增加有效灌溉面積2.2萬畝;投資354萬元,新建沼氣池667個;全年造林綠化4.5萬畝。 2012年,海興縣糧食總產達13萬噸,發放良種補貼、糧食直補資金2233萬元。
社會編輯教育
2009年,海興縣完成香坊、高灣、辛集、小山、蘇基等五所中學學生餐廳、宿舍樓建設和蘇基中學、孔莊子小學教學樓建設,建立了海興縣特教學校。
醫療
2007-2011年,海興縣投資1200萬元,完成疾控中心、婦幼保健站和154個鄉村衛生室建設,7個鄉鎮衛生院全部建成門診樓,總投資8000萬元的縣醫院搬遷工程完成主體建設。
交通
海興縣基本形成外有“三高三鐵”的外通內聯、四通八達的交通格局。境內有省道3條:正港路、黃辛路、秦唐滄沿海路;高速路3條:石黃高速和津汕高速全線通車,沿海高速2008年2月動工建設,另外邯港高速2014年動工建設;鐵路3條:邯黃鐵路,黃大鐵路,地方鐵路。
地方特產編輯紹氏酥魚紹氏酥魚富含豐富的蛋白質、脂肪、維生素、核酸和鉀、鈉、鎂、鈣、鋅、硒、碘等微量元素;“紹氏酥魚”既是一道下酒菜,又是一樣休閑小吃,同時可做成咸、甜、鮮、麻、辣等多種口味。風景名勝編輯海興縣旅游景點有馬騮山、海興濕地、海興鹽田,東漢帝王陵,三姑廟遺址,唐楞嚴寺,高灣古寺廟群,團山子墓葬群等。 1、小山小山位于縣城東十公里處。先秦時稱“夾”、“先檻”,秦漢稱“柳丘”。隋唐稱“峽”、“馬騮”,亦稱“騮”。歷代多俗稱“小山”。它形成于三萬年前第四紀晚期的火山噴發。原海拔36米,東西寬1.5公里,南北長7公里。山雖小,卻是冀東平原上唯一的一座山。小山一帶東臨渤海,南望齊魯,北倚京津,自古為華北平原九河入海處,是九河文化的最終交匯點。早在秦代,始皇嬴政即遣方士徐福率三千童男女由此入海,求長生不老之藥。徐福一去不返,始皇乃親臨此地,期盼千童歸來。海興境內的望子島即由此名。今鹽山、海興一帶民俗“信子節”即為秦時“尋子”祭祀活動演化而來(當地方言“尋”讀作“XiN”)。至漢武帝劉徹,亦親臨小山“望祀”,遙望蓬萊仙山諸神,以求長生。他不僅“乃益發船,令言海中神山者數千求蓬萊神人,宿留海上”,而且還在陸上撥驛車,派方士千余人悄悄尋仙。并因之在小山東修筑了兩個望海臺,以觀察和聯絡兩路求仙眾人。今兩臺遺址尚存,當地襲稱“武帝臺”。南北二臺相距30公里,北臺在小山東北30余公里處,南臺近幾年經海興文化工作者據相關文物和文獻考證,已準確定位在小山正東6公里處。公元206年,魏武帝曹操親帥大軍東征海賊管承,至小山和大山(山東無棣縣馬谷山,又稱碣石,與小山隔20公里相望。)一帶“遇山臨海處”,登高遠眺,寫下了著名的《觀滄?!吩娖?。小山東北30公里處(武帝臺北臺略南)的“扳倒井”傳為曹公飲馬處,明吏部尚書王翱(今孟村縣人)《扳倒井》詩:“帝臺南下冽寒泉,威猛非凡暫息鞭;妒婦奪罌吝飲馬,翻然扳倒不知年?!蓖跆旃儆钟小段涞叟_》詩云:“地筑高臺百丈余,登臨望海有仙居;晚年下詔方哀悔,欒大文成總是虛”?!吧讲辉诟?,有仙則名?!毙∩绞且蛔鶜v史名山,更是一座人文景觀豐富雋永的傳統文化豐碑。據史料記載,山上原有望海寺、玉皇廟、藥王廟、龍王廟、七龍口仙人橋、八角琉璃寶塔、白衣奶奶廟、青龍寺等多處古建筑。曾有古柏、古茶等壯觀大木,蔭翳蔽日。時過境遷,這些古跡已蕩然無存,但留遺址。唯四十年代由龍王廟拆下的木刻楹聯一副尚存民間,為清著名學者、書畫家何紹基所書,曰:“春來天上原無色,雨到人間方有聲?!绷记輷衲径鴹?。小山依仗獨特的地理位置和絕佳風水,一直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舊有民謠“小山的山,馬騮山,血流成河骨成山......”。經考察,已發現自新石器時代以來不同歷史階段的大量古遺存,尤以古墓為多。山上還先后出土了眾多的陶器、瓷器、銅鏡、銅劍、銅壺、錢幣等文物(另有虎符一枚,出土于小山山后村,早年流失。),現多藏于縣文物保管所。小山大遺址本身,就是一典型的古墓葬群。四面山坡古墓遍布,尤以戰國及漢墓葬為多。南部最突出的有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劉陽墓”(據考墓主為劉邦曾孫、漢武帝堂兄弟劉陽),俗稱“團山子”。2003年八月,因某軍事單位不當施工,致使小山主峰遭到嚴重破壞。但也解開了困擾文物工作者多年,關于主峰疑為人工筑成的謎團。省、市、縣三級文物管理部門聯合考古隊對小山主體及古地道(小山有多條戰國或漢代地道,疑為當年大型地下工事。)進行了為期兩周的勘探和調查。發現小山主峰確非自然形成,如海興文物人員所疑,正是由人力將混和沙土層層夯實后壘筑而成的。夯層中,每隔兩米就加一層米漿灌黃沙的堅硬質。專家據現場勘查和對以往其周邊出土過玉衣散片等發現考證,確定其為1800年前人工夯筑的大墓封土,極有可能是東漢質帝劉纉父、渤海王劉鴻之墓。上世紀六十年代,小山大舉開鑿備戰地道,與古地道挖通后,曾見有青銅鼎等銅器和灰陶罐、壺等文物六七件(惜已不存)。小山覆表歷經萬年風化,遍地沃土,西部之沙丘更是沙質細柔,獨具風景。山中泉水甘甜爽口,緣于自然降水沁入層層頁狀綿石,逐年累積,歲歲濾篩,富含偏硅酸鹽及鍶、硒、鋰、鋅、碘等二十余種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石井遍布(估計古井及現代石井約200眼左右),泉出深潭,滋養了勤勞智慧的代代英才。山泉含氟量極低,飲用絕佳,又可灌溉,人稱勝于嶗山礦泉。以其澆灌的菜蔬色鮮味純(小山韭菜等古已聞名百里),瓜果則皮薄汁甜,皆為佳品。清鹽山王慶元《鹽山竹枝詞》云:“春分已過又秋分,打棗聲喧隔隴聞;三兩人家十萬樹,田頭屋脊曬紅云”。筆者前有歌詞《騮山謠》:“自古滄州有座山,小小山上泉水甜;蝶飛鶯囀花千樹,香蔬異果出天然......”亦出于此。小山不僅有豐富的人文景觀,更有美麗的自然景色。小山霽雪、東海聽濤等早已列入古鹽山勝景,每每使人流連忘返。諸多的文人雅士至此,也常常即興賦詩以抒情懷。唐太宗東征高麗過小山,為景所動,留下了清麗的《小山賦》和《詠小山》如畫佳作。(多年來學界對兩件作品注釋莫衷一是,今春海興文獻考古有兩項新突破,一是韓滉故里實為海興小山,二即唐太宗所詠亦為海興小山。)《詠小山》詩云:“近谷交縈蕊,遙峰對出蓮;徑細全無磴,松小未含煙”。宋人陸游登臨小山,以《即景》詩詠之:“齊州山水窟,登眺有佳處;秋夜海東船,春薺鬲灘樹?!泵魑氖科铠P(今海興趙毛陶鎮人,燕趙都市報記者祁勝勇家族先賢。)亦有《小山霽雪》:“同云曉散露晴峰,獨聳瑤臺觀碧空;霽雪蒼蒼銀錯落,寒光隱隱玉玲瓏。禪僧出戶驚猿嘯,樵子肩薪步客蹤;我有草堂相對近,坐吟如在水晶宮?!泵鳁钗∨c小山寺僧友好,有詩《宿小山望海寺》:“巖頭燈火起,幾處見僧房;蘿薛昏初夜,星河滿上方。人歸山店遠,磬入海天長;明日正東望,蓬萊接混茫?!泵骷尉腹獾撍率鹭├钣缐?海興縣人)亦有《騮山》詩:“騮山西下水漫漫,東望滄溟眼界寬;客馬升顛霄漢近,佛燈高照火星圓。沿途百草藏山藥,忘餌游魚吞釣竿;借問老僧余古跡,向予北指七龍灘?!?“七龍灘”又稱“七龍口”,小山故景,在山之西北部。)清兵部尚書、帝師孫葆元詩作《山水有清音》:“忽至無人處,山青水亦清;林密聞俗韻,溪澗起和聲。泉籟巖中咽,松濤月里明;鏗然韶池過,宛爾畫圖呈。孤岫風和度,空潭浪自平;直與絲竹響,音類金石鳴?!庇钟小毒摁~縱大壑》:“盛世符魚水,悠然任泳游;順時歸飛壑,得路縱長流。倏忽金梭躍,蒼蒼玉尺浮;浪翻千里雪,鱗涌百川秋。奔海誰堪至,騰濤汝獨龍。懲時看活潑,奮竄入渠溝?!?詠山西洼渤海梭魚)清鹽山人王慶元有詩《鹽山竹枝詞》:“鹽山應近東海灣,篋山應比古瑯嬛;篋山何處鹽山問,行過大山看小山?!鼻遐w元福(海興人)《游馬騮山》:“驅車馬騮山,煙巒郁叢窱;危盤轉石徑,人家依芳草。騫步凌巑岏,府躬入幽杳;中有千年樹,奇姿何蒼矯。熟藝四時花,香深色復縹;窮顛起孤剎,塔影照林表。淙淙濱百泉,流盛當春杪;人閑山水僻,此地經過少。靈精溯九河,地勢控三島;攜壺坐翠微,靜聽禽歌繞?!薄白怨艁碛味嗍ベt,今朝過客又空前?!?筆者《題騮山人家民俗文化村》句)小山已定為省級火山地貌自然保護區、文物保護區和市級重點旅游開發區,遠近慕名而來的游客源源不斷地來此觀光采風,相信會有更多的雅詩美文歌詠小山?!疤焱膺h遁徐方士,山巔長眠渤海王”(筆者舊聯)。隨著黃驊大港的不斷建設和環渤海經濟圈的迅速崛起,小山必將成為點綴在滄州渤海新區王冠上的一顆璀璨耀眼的明珠。2、丱兮城及楊埕水庫古遺址群楊埕水庫是美麗海興濕地的主要構成部分,為人工淡水湖泊,上世紀五十年代隨就地勢修筑。內有50余科、230余種鳥類棲息繁衍。近年海興文物工作者考察發現,庫區有兩條大的古貝殼堤,十余處古村落遺址,一處古城遺址。經考,古城東部東西向的一段城墻遺址當為戰國齊長城,正合了唐五言長城劉長卿“無棣何年邑,長城作楚關”詩意。此處古城即古無棣邑,城址中出土的戰國“楚關”銅印(齊長城東端關防“楚關”守軍官印)又為齊長城遺址的確定提供了有力佐證。通過對從遺址群采集到的陶器殘片、金屬器殘片、玉器石器殘件、蚌殘骸、古貝殼殘骸標本進行分析鑒定,較早的為新石器時代及商周時期的文化遺存,而更多的則是秦漢至明代的遺物。1998在貝殼堤上一處秦遺址中,發現了百余具甕棺及蓋弓帽等文物。從墓葬群中出土的尸骨判斷,墓主都是十三四歲的童男女。加之文獻考證,即可準確定位,多年來爭論不休的“丱兮城”遺址正在此處。海興是古代“大鹽山”的重要組成部分,千童文化的重心應在海興。(建議改“鹽山千童文化”為“滄州千童文化”)“丱兮城”靠海臨河,為秦時徐福東渡所招募三千童男女的航海集訓營地。甕棺所葬乃當年因傷病或溺水甚至懲戒逃逸等原因致死的渤海少年。明王翱、霍堂、清劉曾珂、韓以仁等(均舊鹽山人)都有詩作詠之。王詩云:“秦帝求仙筑丱城,千童意換爾長生;羨安誑誘無消息,萬古猶慚二世名?!被粼姡骸皝O兮城里鳥關關,詞客行看淚欲潸;西北漸添新杜若,東南無改舊青山。登臺武帝終須悔,入海徐福終不還;日本至今風浪惡,教人空恨水潺湲?!表n詩:“徐福遺蹤渤海濱,荒城野蔓少行人;千童一去知何處,渺渺春潮莫問津?!眲⒃姡骸盎脑n莽地勢起,原是丱兮城舊址;丱兮城名從何始,始自祖龍秦天子。祖龍為帝愿為仙,國享萬世歲享千;眼前欲覓長生藥,下詔征求遍垓埏。徐福應詔來咸陽,臣有異術求仙方;請選三千童男女,隨臣遠覓白云鄉(后有白云鄉地名,明時猶延用,楊巍故里即在白云鄉尚義里)。秦王聞之心深許,搜刮閭間小兒女;兒泣女涕聚此城,悉聽徐福乘風舉。吁嗟乎!徐福巧借帝王權,攜此男女海中天;第一或在蓬萊峰,否則得意亦虬髯。秦王望福福已渺,辒車魚載關東道?!睏钲羲畮毂眰?,為古代大型制鹽遺址,當是國內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大的制鹽遺址。僅在暴露出水面的一處120平方米的較小范圍內,就發現了大量銹蝕的銅、鐵塊,繩紋、素面陶片,及密布的漢半兩銅幣。表層以下則是厚達一米余的草木灰原土。據考證,該遺址為商周至漢早期的煮鹽遺址。而且極有可能是我國年代最早、規模最大的制鹽遺址。(省重點文保單位)自古以來,海興東部沿海一直是我國鹽業的重要產區和魚鹽的規模集散地。早有“萬灶青煙皆煮鹽,喧然雞犬鬧豐年”的文獻記載。清鹽山人張印潭《海濱即事》詩真切記述了當地的煮鹽盛況:“異鄉羈獨客,河濱度歲華;客稀情似水,路遠夢歸家。結網盈村巷,熬鹽遍海涯;銜春巢燕至,一瓣貝殘花?!?、楞嚴寺遺址及楊巍墓“南有醴泉寺,北有楞嚴寺?!崩銍浪聻楣糯澈0哆呑钪乃略褐?。其遺址位于香坊鄉西部,唐貞觀間由大將軍尉遲恭督建,明正德五年重建,清時毀于戰火。文革前曾出土碩大之鑄銅唐鐘,高約兩米,銘文千百??上У氖请S挖隨毀,碎為廢材賣之而無存。1975年,又在此處發現明吏部尚書楊巍祠堂“冢宰楊巍堂”和“楊巍讀書處”碑。當時碑石已斷毀,但字跡尚清,(今殘碑已無存)1987年“楊巍讀書處”碑的碑趺(赑屃)又得面世,現保存完好。史料記載,楊巍少年時期曾借住楞嚴寺,且以寺僧為師,潛心讀書,終成大才。上世紀七十年代,漳衛新河堤防工程施工中,在楞嚴寺遺址附近,又發現了眾多的馬、牛、羊等石相生??蓴喽ù颂幖礂钗∧箤嵹?。(文革中楊巍墓在無棣被破壞,為空冢。)明代官員孫重光(號騮山,楊巍姐丈。)《海豐楞嚴寺》詩曰:“寂寂孤村外,禪林映碧渠;高粱留晚照,頹岸下寒魚。寺古唐文在,臺蕪宋草余;塵緣脫未得,日月幾盈虛?!?碧渠即漳衛新河,唐文乃大鐘銘文。)4、古木雄姿海興古跡眾多,難以贅述,但域內幾株古樹卻不能不提。西來入縣城必經的蘇基鎮馬廠村,原村小學院內,有一蒼勁雄偉的唐槐(千余歲以上,最晚為唐代所植),冠高十數米,圍數米,中有空洞,可容小學生五人,碩大的枝杈部分枯而不朽,部分枝葉猶生。每值開學以后,學童擁簇,則更加繁茂,十分壯觀。(高灣鎮的兩株古槐,估計也有數百年樹齡。)縣城南下,沿海崔公路(海興至山東崔口)行約十公里,至高灣鎮程村,即可向西望見位于刁家花園遺址上的三株漢柏(兩千歲以上,不晚于漢)。三古柏樹圍數米,高約二十米。歷經滄桑,古貌新榮;凌風傲立,相依相伴,實為難得。位于縣城東南部的香坊鄉北王村外,更有一株鮮為人知的榆木椏,樹齡估計也在兩千年左右。這種樹生長緩慢,是一種北方極其罕見的樹種,留存至今,可謂難得的活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