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密市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哈密地區的下轄縣級市,行政公署駐地。哈密市位于新疆東部,是新疆通往內地的門戶,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重鎮。東部與甘肅省酒泉市相鄰,西部與昌吉回族自治州的木壘縣和吐魯番地區的鄯善縣毗鄰,南部與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若羌縣接壤,北接天山與伊吾縣、巴里坤縣為鄰,東北部與蒙古國有46公里邊界。哈密市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東部,天山東段南麓,為絲綢之路上重鎮。漢代時稱伊吾盧。明置哈密衛。清置哈密直隸廳。民國二年(1913)置哈密縣。1961年設立哈密市。1983年哈密縣并入哈密市。行政區劃編輯2013年,哈密市下轄5個街道,6個鎮,10個鄉,2個民族鄉。東河區街道、西河區街道、新市區街道、麗園街道、石油新城街道、雅滿蘇鎮、七角井鎮、星星峽鎮、二堡鎮、陶家宮鎮、五堡鎮、沁城鄉、雙井子鄉、大泉灣鄉、回城鄉、花園鄉、南湖鄉、西山鄉、天山鄉、白石頭鄉、柳樹溝鄉、德外里都如克哈薩克民族鄉、烏拉臺哈薩克民族鄉。
地理環境編輯地理位置
哈密市位于哈密地區南部,東部與甘肅省酒泉市相鄰,西部與昌吉回族自治州的木壘縣和吐魯番地區的鄯善縣毗鄰,南部與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若羌縣接壤,北接天山與伊吾縣、巴里坤縣為鄰。最西在七角井以西東經91°06′33“處,最南為嘎順戈壁的白龍山附近北緯40°52′47”。
地形
哈密位于中緯度亞歐大陸腹地,由于天山山脈橫亙地區中部,加之山脈南、北兩側多為荒漠、戈壁,哈密市域大部主要處于哈密盆地上。
土質
哈密土壤共分13個土類、31個亞類、39個土屬。其中戈壁平原分黑鈣土、草甸土、灰色森林土、亞高山草甸土和高山冰漬土,灌耕土、潮土、栗鈣土、棕鈣土主要分布在耕地。
氣候
哈密市是典型的溫帶大陸性干旱氣候,晝夜溫差大,民間流傳有“早穿皮襖午穿紗,晚間圍著火爐吃西瓜”的諺語。山區以外的市轄區域,年最大日較差26.7℃,年極端最高氣溫43.9℃,年極端最低氣溫-32℃。
自然資源編輯礦產資源
2004年,哈密市已探明各類礦種76種,占全疆探明礦種總數的60%以上,儲量較大的有煤、鉀鹽、鐵、
哈密夜景 (4張)
銅、鎳、黃金、芒硝、石材等,已開采32種。探明的工業礦床135處,其中大型礦床28處,中型35處,小型72處。三道嶺煤田探明儲量15億噸,建成西北最大的露天煤礦,形成年產原煤200萬噸規模的礦山企業;吐哈盆地油氣資源總量預測約20億噸;大南湖煤田分化煤黃腐植酸含量達3.5億噸,淺層分化煤多達2000萬噸。市區域內有色金屬礦產有8種,產地124處,以銅鎳礦儲量最豐富。礦產地11處,其中大型礦床3處,中型礦床3處,小型礦床5處。鎳金屬儲量88.9萬噸,控制達1584萬噸;銅金屬儲量55.1萬噸,占全疆銅礦探明總儲量的17.3%,預測資源總儲量868萬噸。
土地資源
哈密市有耕地面積21.77萬畝,市域內可耕地140萬余畝,可開發利用的荒地560萬畝;林業用地面積640萬
哈密風景 (19張)
畝,森林覆蓋率2.48%;有野生林地300萬畝;有天然草場2583萬畝全市有天然草場面積22.4萬畝。
水資源
哈密市水源主要由地表水(主要靠天山降雨、降雪)和地下水(天山冰川融化)兩部分構成。
光熱資源
日照:哈密市日照非常充足,全年日照時數為3303—3549小時,年均日照為3358小時,有充足的太陽能可以利用。市境東部的星星峽為全國日照時數最高的地區之一,年均3575小時,有“日光峽”之稱。風能:哈密市風多、風強。春夏多風,且多風大,個別年份對平均風力可達8級,最大風力可超過12級。每年8級以上風平均22.2天。東部的沁城、紅柳河年平均風速為3.7—4.5米/秒,西部的柳樹泉河七角井一帶為4.8—5.0米/秒,而十三間房平均風速達9.3米/秒,素有“百里風區”之稱。
生物資源
哈密市生物資源極為豐富。哈密市的植物分為農作物、花卉、中草藥、林木和草源五大類,1000余種。農作物主要有:小麥、大麥、高粱、糜谷、蕎麥、棉花、豆類、油料作物以及哈密瓜、西瓜、葡萄、大棗、杏、梨、蘋果等;野生中藥材中面積較大的有黨參、雪蓮、柴胡、大黃、麻黃、甘草等150多種;林木中有落葉松、方松、胡楊、山白楊、梭梭、紅柳、沙棗等天然林樹種。哈密市域內動物分為獸、禽、蛇蟲、魚等4大類數百種,獸禽類主要有:羊、牛、馬、騾、驢、駱駝、雞、鴨、兔等。受國家保護野生動物主要有野駱駝、野驢、黃羊、雪豹、馬鹿等,受國家保護禽類主要有雪雞、天鵝、鷹、長耳鶚等。
經濟編輯綜述
2010年,哈密市生產總值完成134.56億元,實現生產總值翻番,年均增長17.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
哈密市 (7張)
153.78億元,是2006年的5.3倍,年均增長51.5%。地方財政收入實現12.94億元,是2006年的4.5倍,年均增長45.2%。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實現6567元,較2006年增加2767元,年均增長14.66%。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實現13615元,較2006年增加5306元,年均增長13.14%。一、二、三次產業結構由2006年的11.7:35:53.3調整到2010年的11.2:44.9:43.9,生產總值在全疆83個縣(市)中,由2006年的第5位提升到2010年的第3位。
第一產業
2010年,哈密市建成設施農業10181座,完成大棗定植31萬畝,建成16個標準化養殖小區,完成高效節水面積44.43萬畝,新建射月溝、四道溝水庫及一批城鄉防洪體系工程,建設農村公路1106.8公里,累計完成造林面積25.52萬畝,新建安居富民房12165戶,解決了2.5萬人、9.7萬頭牲畜的安全飲水問題。2010年農牧民人均勞務收入1505元,人均勞務收入占農牧民人均純收入的比重由2006年的8.5%提高到2010年的22.92%。
第二產業
2010年,哈密市工業增加值完成41.31億元,較2006年增加22.86億元,年均增長24.32%。圍繞煤炭、煤電、風光電及其裝備制造業、黑色、有色金屬采選冶深加工、建材、鹽化工、農副產品加工業、石油天然氣等九大產業發展,加快推進工業重點項目建設,昕昊達礦業年產100萬噸球團、新天山水泥年產100萬噸水泥、國網能源哈密2×30萬千瓦電廠等一批重點項目建成投產。累計投入3億元完善工業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國網能源、國投能源、洛鉬集團、中船重工、金風科技、華銳風電等大企業大集團入駐哈密市。2006年至2010年,哈密市累計引進各類招商項目170個,到位資金109.4億元。
第三產業
2010年,哈密市第三產業增加值完成59.02億元,較2006年增加23.82億元,年均增長12.0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4.67億元,較2006年增加15.1億元,年均增長17.5%。2010年,哈密市共接待國內外游客147萬人次,旅游收入達到3.28億元,分別是2006年的1.8倍和2.02倍。
社會事業編輯城建
2010年,哈密市完成新民六路、人民路、機場路等36條城市主次干道的改造和建設;建成區面積由2006年的25.89平方公里擴展到2010年的34平方公里,綠化覆蓋率由2006年的36.06%提高到2010年的41.91%,供熱、供氣管網實現城市中心區域全覆蓋,投資1.2億元建設的四水廠已投入運行。建成廉租房3089套、經濟適用房3480套、安置房780套;完成了五堡、陶家宮撤鄉建鎮工作,累計投資1.6億元,實施了五堡、二堡、陶家宮等一批鄉鎮道路、供排水、供熱等基礎設施建設。2010年,哈密市城鎮化率達到63.2%。
民生
2006年至2010年,哈密市用于改善民生、發展社會事業的財政支出年均增長42.8%,占財政支出的69.91%。
教育
2006年至2010年,哈密市教育基礎設施累計投入資金3億元,新建特殊教育學校、十中等學校,大力推進“雙語”教育教學,順利通過國家“兩基”驗收,榮獲自治區“兩基”工作先進縣(市、區)一等獎。
文化
2006年至2010年,哈密市廣泛開展百日廣場文化活動和全民健身活動,先后承辦、舉辦了自治區第七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和四屆哈密瓜節,中國·哈密“甜蜜之旅”哈密瓜節已打造成為全疆著名的節慶文化品牌。
衛生
2010年,哈密市鄉村(社區)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絡完善,新型農牧區合作醫療參合率達99.83%。
社保
2010年,哈密市實現了城鄉低保動態管理下的應保盡保,城鄉低保、醫療救助、困難家庭大學生救助、五保供養、高齡老人生活補助標準提高,為4626名城鎮未參保集體企業退休人員辦理參保補費手續。
交通
哈密是新疆的“東大門”。遠在兩千年前,哈密就是漢代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開通"絲綢之路"的要塞。哈密市交通、通訊網絡健全便利,312國道、蘭新鐵路橫貫哈密。境內有哈密機場。
人口民族編輯哈密市有維吾爾族、漢族、哈薩克族、回族、蒙古族,滿族,藏族,苗族,彝族,壯族,布依族,朝鮮族,侗族,瑤族,白族,畬族,東鄉族,柯爾克孜族,土族,達翰爾族,仡佬族,錫伯族,烏孜別克族,俄羅斯族,裕固族,塔塔爾族等少數民族,維吾爾族、漢族、哈薩克族、回族人口較多,其他民族除蒙古族有2000多人、滿
民族族1500多人外,人數均在千人以下。2005年,全市總人口40.44萬人,有漢、維、哈、回等31個民族組成,其中:漢族人口占70.99%,少數民族人口占29.01%。非農業人口23.1萬人,占總人口的57.12%。 2013年全市人口46萬人。 民俗風情編輯哈密是古“絲綢之路”重鎮,地處東西方文化、西域與中原文化交匯之地,既有鮮明的中原文化脈絡,又有少數民族古老傳統的風情,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哈密東天山歷史文化。哈密的民俗風情古樸典雅。哈密木卡姆作為新疆木卡姆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公布為第三批“人類口述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并被國家公布為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代表作。哈密木卡姆是漢朝摩訶兜勒和唐代伊州樂發展而來的,是哈密維吾爾人集體創作的結晶,也是東西方樂舞藝術在哈密交匯融合的優秀成果。哈密歷史悠久的屯墾文化、絲路文化、多彩的草原文化、豐富的民俗文化、燦爛的漢文化,以及哈密瓜文化、大棗文化、奇石文化,與十二木卡姆共同構成了特色鮮明的東天山文化。
勇敢者的游戲——叼羊節日:肉孜節又稱開齋節。按照伊斯蘭教規定日期,在封齋一月滿時開齋,開齋之日就是肉孜節。節日期間互相拜訪問候。古爾邦節又叫宰牲節就是宰殺牲畜祭祀“胡大”(真主),與親友分享。在肉孜節后70天舉行。節日期間民間舉行文體活動?;刈暹^肉孜節比較隆重,而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等民族則把古爾邦節作為大節。風味食品:民族風味食品主要有:哈密瓜葷素大菜系列、羊肉燜餅子,野菜系列(蘑菇、椒蒿、沙蔥),油酥饃、扒羊肉、回族粉湯及烤羊肉串、烤全羊、烤馕、涼皮、烤包子、黃面、奶茶等西域風味傳統食品。伊州大曲:唐代哈密稱伊州。伊州音樂傳入中原經過加工后,稱為伊州大曲。伊州大曲是以伊州地方流行的小曲為基礎,在其前后加上引子和尾聲,以蔓延其聲調的大型樂曲。伊州大曲中間含有中原漢族音樂的成分。哈密十二木卡姆是伊州大曲的繼承和發展。伊州樂在千年的流傳過程中,不斷地吸取新民間音樂成分而發展為今日的哈密木卡姆的。哈密十二木卡姆被認為是新疆十二木卡姆“古老的源泉和原來的軀干”之一。 麥西來甫:在維吾爾族居住地盛行著麥西來甫。哈密的麥西來甫有其地方特色,計有青苗或麥苗(維吾爾語稱柯克或瑪依薩)、瑞雪、婚禮、迎春、手絹等。 麥西來甫是一種傳統的民間歌舞集會,如青苗麥西來甫是最
哈密木卡姆文化藝術中心先由發起者將一些麥種分種在兩只花瓷碗里,待長出幼苗后,邀請本村的人來參加麥西來甫聚會。當聚會開始后,先敲響明快的手鼓,由一名民間艾捷克手演奏一段優美動聽的木卡姆樂曲,引出或一男、或一女,或是二人合唱散板序曲,引導全場歌舞進入高潮,這時東道主雙手托著置有兩個瓷碗青翠碧綠麥苗的盤子,在自己尊敬的人面前邊舞邊唱。阿肯彈唱:在哈薩克族聚居的巴里坤草原和哈密市西山山區等地,每到盛夏季節,都要舉行傳統的文藝盛會—阿肯彈唱。彈唱會以對唱為主,對唱有二人對唱,四人對唱,亦有一人彈唱敘事長詩的。阿肯伴隨冬布拉的琴聲,觸景生情,即興創作,邊彈邊唱,形式比較簡單自由,所具備的條件是一匹馬和一把自制的冬布拉。風景名勝編輯
哈密天山橫貫哈密市全境,形成了迥然不同的兩個氣溫帶,山北雪山草原風光、山南大漠風光,有“十里不同天,一日游四季”和“新疆風光縮影”之說。主要自然人文景觀有雄偉的天山、神秘的魔鬼城、哈密回王陵、蓋斯墓等,東天山名勝風景區,被列為國家AAA級風景區;同時還有大漠風光探險游、“農家樂”民俗風情游等旅游項目。哈密市列為新疆四大旅游重點建設城市,星級賓館10家,2004年被評為“中國優秀旅游城市”。 特產編輯哈密瓜:“哈密瓜甲天下”,瓜以地得名,地以瓜聞名。哈密瓜名揚天下已經有800年歷史。哈密得天獨厚的自
哈密瓜然條件,孕育了哈密瓜的甘甜如蜜。哈密大棗:哈密大棗是中國紅棗家庭中一個相當獨立的優良品系,是在新疆哈密山南平原戈壁特定氣候條件下,經長期馴化生成的果中珍品。特點是個大飽滿、色澤紅潤、核小肉厚、甘甜爽口。哈密葡萄:哈密具有發展葡萄生產的獨特自然條件和傳統技術優勢,所產葡萄品質好、產量高,聞名全國,是天然無公害綠色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