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鄲縣隸屬于河北省南部,環城近郊,東臨永年和肥鄉兩縣,南與磁縣和成安縣接境,北與永年縣毗鄰,總面積279.87平方公里。地處華北平原南部,位于河北省南端太行山東麓,晉、冀、魯、豫四省的交界處。 邯鄲縣屬于寒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在河北省省內為第二積溫帶。四季分明,冬季漫長,降水偏少,氣候干燥而嚴寒;夏季短促,降水集中,氣候濕潤而溫熱;春季回暖快,晝夜溫差較大,多西南大風;秋季降溫急驟,山區常有過早霜凍出現。 2014年,邯鄲縣總人口30萬,居民以漢族為主,包括回族、滿族、壯族、蒙古族、土家族、苗族、布依族、彝族、黎族、侗族、朝鮮族、傈僳族、高山族、藏族、白族、水族、錫伯族等17個少數民族。邯鄲縣主要景點有古石龍、月愛寺、廣濟宮、圣井崗、呂祖墓、紫山、九龍湖等。 2011年,邯鄲縣生產總值完成178.1億元,同比2010年增長12%;全部財政收入完成15億元,同比2010年增長24.3%;其中: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完成5億元,同比2010年增長33.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10億元,同比2010年增長25.9%;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8288元,同比2010年增長20.8%。三次產業比由上年的7.1:49.1:43.8調整為6.8:47.6:45.6。
截至2014年,邯鄲縣轄2個鎮、5個鄉:尚璧鎮、河沙鎮鎮、南呂固鄉、南堡鄉、代召鄉、兼莊鄉、姚寨鄉。
邯鄲縣位于河北省南部,環城近郊,東臨永年和肥鄉兩縣,南與磁縣和成安縣接境,北與永年縣毗鄰,總面積279.87平方公里。地處華北平原南部,位于河北省南端太行山東麓,晉、冀、魯、豫四省的交界處。
地貌
邯鄲縣屬于寒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在河北省省內為第二積溫帶。四季分明,冬季漫長,降水偏少,氣候干燥而嚴寒;夏季短促,降水集中,氣候濕潤而溫熱;春季回暖快,晝夜溫差較大,多西南大風;秋季降溫急驟,山區常有過早霜凍出現。
水文
滏陽河穿過邯鄲縣,邯鄲縣境內滏陽河右岸有一分洪道:支漳河,境內滏陽河左岸還有三條支流:江渚河、沁河、輸元河。
氣候
邯鄲縣屬暖溫帶半濕潤向半干旱過渡的大陸性季風氣候,一年四季分明。按自然季節分,春秋兩季短,冬夏兩季長。春季54天,夏季110天,秋季58天,冬季143天。
自然資源編輯土地資源
邯鄲縣土地總面積279.8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7975.48公頃。
礦產資源
邯鄲縣境內無煙煤地下儲藏量達 3.4億噸,其中優質無煙煤儲量1.6億噸。鐵礦石遠景儲量2291.7萬噸。邯鄲縣在代召鄉境內開采的地下水溫度高達70℃。
水資源
邯鄲縣境內有滏陽河、支漳河、輸元河、沁河、渚河五條河流,邯鄲縣境內總長94公里。邯鄲縣有小型水庫12座,總蓄水能力1281萬立方米。這幾條支流上有二座小型水庫:康莊、北牛叫水庫,有八座小水庫:北狼溝、北里莊、八合、北高峒、吝家河、四清、中莊、洋井水庫;其中有五座廢棄水庫:北狼溝、北高峒、吝家河、四清、中莊水庫;現狀年邯鄲縣有二座蓄水閘:邯磁蓄水閘、王安堡橡膠壩。
人口民族編輯截至2014年,邯鄲縣總人口30萬人,居民以漢族為主,包括回族、滿族、壯族、蒙古族、土家族、苗族、布依族、彝族、黎族、侗族、朝鮮族、傈僳族、高山族、藏族、白族、水族、錫伯族等17個少數民族。
經濟概況編輯綜合
2011年,邯鄲縣生產總值完成178.1億元,同比2010年增長12%;全部財政收入完成15億元,同比2010年增長24.3%;其中: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完成5億元,同比2010年增長33.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10億元,同比2010年增長25.9%;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8288元,同比2010年增長20.8%。三次產業比由上年的7.1:49.1:43.8調整為6.8:47.6:45.6。
第一產業
2011年,邯鄲縣建設了10萬畝良田增產、4萬畝谷子提質增效、2萬畝雜交棉間作套種增效工程。小麥種植面積達24.9萬畝,平均畝產427公斤,比2010年畝增50公斤;玉米種植面積25.8萬畝,平均畝產530公斤,比2010年畝增84公斤;邯鄲縣食生產實現“八連增”。邯鄲縣市級龍頭企業發展到17家,發展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組織246家,其中省市級示范社8家。趙都鮮果、富民奶牛等一批省、市級示范合作社先后通過綠色食品基地認證。邯鄲縣規模奶牛養殖場總數達到19家,建成機械化擠奶廳25個,投資1050萬元,叢北聯村供水和7個村單村供水工程,解決了15個村2萬人的飲水安全問題。
第二產業
2011年,邯鄲縣完成投資11億元,占工業投資的比重為45.2%。加大各項名牌爭跑力度,共擁有中國馳名商標1件,省級著名商標8件,申報認定省級著名商標1件。邯鄲縣民營經濟增加值完成139.8億元,營業收入達到602億元,同比2010年增長25%;實繳稅金12.5億元,同比2010年增長27%;固定資產投入完成81億元,同比2010年增長20%。預計入統工業增加值完成52.4億元,工業完成總產值達到246億元,同比2010年增長18.5%;實現利潤11.6億元,同比2010年增長15.3%。 2012年,邯鄲縣投資2億元實施了宏凌公司煤改氣等37個節能減排工程,各項指標均超額完成全年目標任務,被省市評為先進單位。加大戶村、康莊等重點區域的大氣污染整治力度,投資4000余萬元,高標準完成了28家重點企業的47個項目治理,有效促進了主城區環境質量改善。
第三產業
2013年,全力推進春生物流等25個總投資110億元的商貿物流項目建設,市場帶動和輻射能力進一步增強。加快特色餐飲街區創建工作,萬村千鄉市場工程”深入開展,新增陽光集團和美食林集團農家店5家,升級改造農家店56家,新建、擴建4家綜合服務中心。投資5000萬元,對紫山景區和呂仙祠周邊區域進行集中整治,景區知名度和美譽度不斷提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45.4億元,增長15.4%。實施了中道商業廣場等33個總投資186億元的商貿物流項目。深入開展“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建成各類服務中心64個,農村市場體系更加健全。加快旅游業開發步伐,投資2500萬元,改擴建紫山、天下第一龍等景區,紫山景區被評為“省級森林公園”,天下第一龍景區游客接待量突破16萬人(次)。
社會事業編輯城鎮建設
2011年,邯鄲縣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53.2%,達到8969元,每年均遞增8.9%;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52.5%,達到4306元,每年均遞增8.8%;邯鄲縣人均儲蓄由5294元提高到9100元;城鎮、農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積分別由15.5和25.1平方米提高到25和30平方米。
教育事業
2011年,邯鄲縣投資1000萬元,改建5所公立幼兒園,新建2所標準化學校; 加快推進邯鄲縣一中遷建。改建34所學校、46棟校舍;擴建6所學校和5所幼兒園;配備專用校車15輛,確保了學生交通安全。高考成績再創佳績,萬人口上線率連續9年位居全市各縣之首。
文化事業
2011年,邯鄲縣依法管理縣域內音像、圖書、網絡、歌舞、娛樂演出、印刷六大文化市場的任務。邯鄲縣共有文化經營單位56家、其中音像7家、圖書經營單位3家、網絡經營單位12家、歌舞娛樂場所19個、印刷經營單位18家。 成功舉辦了紫山放歌、《龍文化與邯鄲》研討會等大型活動,
科技事業
2003年,邯鄲縣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47%。1998年邯鄲縣首次創建并進入“中國科技工作先進縣”,2003年又順利通過國家科技部對科技進步先進縣的復核驗收。
醫療衛生
2011年,邯鄲縣實施醫療惠民工程。全面提升村衛生室檔次和水平,“六統一”一體化管理率達到100%;健全完善邯鄲縣衛生系統信息平臺,實現“一卡通”;加快實施縣醫院遷建。為80%以上的目標人群免費提供常見婦科疾病普查;為符合政策計劃懷孕的農村夫婦免費進行孕前優生健康檢查。
社會保障
2011年,邯鄲縣實施殘疾人救助工程。免費為邯鄲縣所有貧困白內障患者實施復明手術;為所有貧困缺肢患者安裝假肢;免費為0-14歲的聾兒配備助聽器并進行語訓,為所有貧困低視力殘疾人提供助視器。住房保障工程。全面落實住房保障政策,認真做好經濟適用房和廉租房審核上報,確保應保盡保;幫助80戶農村住房困難戶和優撫對象修繕或新建住房。
基礎設施
2011年,邯鄲縣邯鄲縣實施鄉村道路改造工程。投資6700萬元,修建縣鄉村道路20條、90公里。 開展了黃粱夢滯洪區擴容改造、支漳河和滏陽河整治等重點工程,高鐵東站及各項附屬設施順利竣工,并于2011年12月26日投入運營。全年累計拆除各類建筑物54萬平方米,完成各類進地2.03萬畝,使全市22個項目順利落地,為邯鄲的城市建設作出了貢獻。投資3000余萬元,在全市率先推進城鄉環境衛生整治,將環衛管理范圍延伸至縣域全境,為邯鄲縣225個村統一配備了垃圾清運車,組建專業環衛隊,城鄉面貌發生了根本性變化。邯鄲縣在全省環境容貌整治現場會上作了典型發言,“常張策村”經驗在全市推廣。投資3500萬元,高標準實施了通道綠化、村莊綠化等重點工程,植樹150萬株,新增綠化面積1.4萬畝。投資3600余萬元,改造升級劉南線、黃工線等17條縣鄉道路,新建、改造農村公路113公里。新民居建設扎實推進,硬化鄉村街道54萬平方米,11個示范村建設進展順利。
風景名勝
月愛寺月愛寺是中國較為古老的寺院遺址之一,始建于北周大定辛丑年間。距今已有一千四百余年的歷史。它位于邯鄲東北九公里處的邯鄲縣尚壁鎮西尚村,占地面積6000平方米,另外在村北有耕地七十余畝。據傳說建寺之初,該寺住持法名“月愛”故此而得名。
呂洞賓墓呂洞賓墓呂洞賓墓亦稱呂祖墓,在邯鄲縣南呂固鄉南呂固村東的呂翁祠內,是1986年農歷二月初四發現,經市文物部門組織考古發掘后初步確定的,全墓是大青石條徹成,墓底是尺余厚的石灰、沙、木炭混合夯成。
圣井崗圣井崗位于邯鄲市西效5公里處,緊鄰309國道,交通便利,是國家AA級旅游景區。河北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廟宇布局嚴謹,是比較完整的道教廟院之一。廟宇始建于元代仁宗延佑二年盛建于清距今陸百余年,占地1.5萬平方米,有殿房百余間,塑像二百余尊,是一組罕見的泥塑群體。
圣井崗龍神廟圣井崗龍神廟圣井崗龍神廟位于河北省邯鄲縣戶村鎮肖河村東北。據《邯鄲縣志》載,圣井崗龍神廟始建于元延祐二年(1315年),明、清兩朝屢有重修。圣井崗為歷代祈雨之所,明、清兩代均有帝王派員祈雨,清代皇帝先后五次為廟加封號、賜金牌?,F存銀、銅、錫、鐵祈雨牌113塊,碑刻三通。該廟占地面積16余畝,為南北中軸線布局,軸線上布置有:牌坊、戲樓、山門、前拜殿、前殿、蓮池、九龍橋、圣井亭、后拜殿、后大殿,另外在山門前建有旗桿一對,山門兩側建鐘鼓樓,后部建有道房、東西配殿等?,F存建筑均為小式硬山、懸山布瓦頂建筑。建筑密集900多平方米。龍神廟對研究古代祈雨、氣候狀況具有較高的科學價值。
學步橋學步橋學步橋位于邯鄲市區北關街,原為木結構,明代萬歷年間改建為五孔石橋。橋身長32米,寬9米,高8米,兩旁的攔板和望柱上雕刻有歷史故事和獅、猴等動物圖案,雕刻精美。橋孔中心處雕有向下俯視的龍頭。古橋旁邊有一座“邯鄲學步”的石雕。
學步橋澗溝遺址澗溝遺址位于河北邯鄲縣澗溝村,遺址為沁河環繞,與百家村、齊村隔河相望,面積1萬余平方米。1957年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對遺址北部進行了考古發掘,發掘面積1200平方米,發現龍山時代和商文化遺存。龍山時代文化遺存被商代文化層疊壓,遺跡有灰坑、陶窯等。陶器以泥質灰陶最多,夾砂灰陶次之,泥質陶以磨光陶為主,另有泥質紅褐陶。紋飾最多是磨光或素面,籃紋、方格紋較多。器類有鬲、罐、盆、壺、器蓋等;商代文化層發現窯址2座,發現陶、石、骨器。陶器以泥質灰陶最多,夾砂灰陶次之,紋飾有粗繩紋等,器類可辨者有罐、盆、鬲等。
羅敷潭羅敷潭羅敷,是古代十八美女之一,是趙國邯鄲美女的象征。邯鄲,自古就是佳麗之地,人杰地靈、美女如云。羅敷除具有“歌美、舞美、步美、貌美”的眾多美女形象外,更重要的是羅敷的“德”美。她不畏-、不慕權勢,是一個美麗善良、冰清玉潔的民間美女。她忠于愛情,熱愛家鄉、熱愛生活。當她被趙王遷追至黑龍潭時,她悲憤至極,為保自己清白,她只能沉潭遺恨、撲潭而亡。過去,潭邊桑田數百畝,松柏成林,楊柳成行。潭的上游,泉眼遍地,泉水常年細流,從潭上落下,叮咚有聲,如音樂般美妙動聽。一到雨季,雨水順山而下,匯至潭根,猛然跌下,水聲轟鳴,震天動地,幾里以外可聞其聲,形成壯觀的羅敷潭瀑布。
廣濟宮=廣濟宮廣濟宮始建于明,盛于清,分南北兩院,與呂仙祠東西相對,使黃粱古跡堪稱一方之冠。年久失修,風雨剝蝕,兼遭兵燹之苦,這座古建漸顯破殘脊,百孔千瘡之老態,睹此景者,無不嘆惜。八九年春,始于舊址重修廣濟宮,群眾集資,促其大成,使古殿重現新顏。主殿供奉無生0,第二殿供奉伏羲、女媧,陽為伏羲,陰為女媧。后伏羲女媧結為夫妻遂衍生出九十六億皇胎兒女,落入紅塵,遂成“人間”。紅塵世間,風雨多變,兇吉莫測,皇胎兒女歷盡苦難,無生0動了惻隱之心,決定將他們分三批救出苦海,于是欲以法船渡之,即為“普渡眾生”,無生0也成為民間宗教中心唯一的至尊天神。
龜臺遺址龜臺遺址位于邯鄲縣戶村鄉戶村村北沁河南岸的臺地之上,其東南有澗溝遺址,面積4000平方米,遺址東部和北部斷崖商暴露有灰坑等遺跡,文化層厚0.5-1米。1957年秋,北京大學等單位對遺址進行了發掘,遺址共分九層,包括龍山時代、先商、周和漢代文化堆積。龍山時代陶器有泥質灰陶和夾砂灰陶兩種,紋飾有方格紋、籃紋等,器形有鬲、甑、鬶、豆、盆、罐等;先商文化遺存陶器以夾砂灰褐陶褐泥質灰陶為主,器形有鬲、鼎、甕、罐、盆等;西周時期陶器有鬲、豆、盆、甑、甕、缶、罐等?,F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