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錦旗位于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西北部,地跨鄂爾多斯高原與河套平原,黃河自西向東流經全旗242公里,庫布其沙漠橫亙東西,將全旗自然劃分為北部沿河區和南部梁外區。全旗轄7個蘇木鄉鎮,總面積1.89萬平方公里,是一個以蒙古族為主體、漢族占多數的少數民族地區。
地理環境 編輯
位置
杭錦旗位于鄂爾多斯高原西北部,東與達拉特旗、東勝區接壤,南與伊金霍洛旗、烏審旗為鄰,西與鄂托克旗毗連,北與巴彥淖爾市隔黃河相望。地跨鄂爾多斯高原與河套平原,地理坐標位于東經106°55ˊ16〞——109°16ˊ08〞、北緯39°22ˊ22〞——40°52ˊ47〞之間。
杭錦旗
氣候
杭錦旗氣候特征屬于典型的中溫帶半干旱高原大陸性氣候,太陽輻射強烈,日照較豐富,干燥少雨,蒸發量大,風大沙多,無霜期短,十月初上凍,次年四月解凍,四季冷熱多變,冬季漫長寒冷,夏季炎熱短暫,春季回暖升溫快,秋季氣溫下降顯著。全年大部分時間受西伯利亞及外蒙古高原氣流控制,年平均氣溫6.8℃,冬季嚴寒而漫長,1月份平均氣溫-11.8℃,極端低溫-32℃,夏季溫熱而短暫,7月份平均氣溫22.1℃,極端高溫38.7℃,受地形影響,氣溫自東向西遞減。多年平均日照時間為3193h。
杭錦旗干旱少雨,十年九旱,年年春旱。全旗降水量由東向西遞減,多年平均降水量245mm,降水量的60%集中在夏季的7~9月份,多年平均蒸發量2720mm,相對濕度49%,干燥度1.98。風速一般較大,年平均風速3.0m/s,一般春季多見,最大風速達28.7m/s,并伴隨沙塵暴天氣。平均無霜期155天,多年土壤凍結深度1.5m。
地形地貌
杭錦旗地處鄂爾多斯高原的西北部,地勢南高北低,東高西低。境內地形地貌由黃河沖積平原、沙地沙漠、波狀高平原和砒砂巖丘陵鑲嵌排列,具有明顯的帶狀分布規律:北部是黃河南岸的沖積平原,平均寬度約10km,地勢平坦,海拔在1012-1080m,西高東低,杭錦淖爾隆茂營村毛布拉格孔兌溝入黃河處,為杭錦旗最低點,海拔為1012m。地質結構為陷落地塹盆地,為厚層細紗及粘土狀的第四紀洪積—沖積—湖積物覆蓋,厚度達數百米;中北部是橫跨全旗的庫布齊沙漠,境內東西長180km,南北寬40-70km,面積為7668.50km2,占全旗土地總面積的40.54%,海拔1040-1360m,西高東低,風沙地貌十分發育,形成以新月型沙丘鏈、沙壟和蜂窩狀沙丘為主的浩瀚的沙漠景觀。伏沙為風積、殘積物堆積,沙丘多就地形成,沙源來自下伏物質就地吹揚風積而成,其次是鄰近地區的風積物;庫布齊沙漠以南的中南部地區是波狀高平原和丘陵地帶,丘陵分布在東西兩端,中部為波狀高平原,海拔一般在1068-1619.5m,東西兩端的丘陵區侵蝕、切割強烈,水土流失嚴重。東部丘陵區塔然高勒鄉境內的烏蘭補拉格海拔1619.5m,是杭錦旗的最高點;東南部為毛烏素沙地邊緣,海拔為1193-1550m,以固定和半固定沙丘為主,流動沙丘很少。沙丘形態以新月型沙丘和新月型沙丘鏈為主。庫布其沙漠起源于西部,橫亙東西,將全旗分為北部沿河區、南部梁外區。
梁外:位于庫布其、毛烏素沙漠的中間地帶,屬于荒漠、半荒漠草原;以草原、天然林保護區為主,草原遼闊;
沿河:緊靠黃河南岸,屬東西狹長的黃河沖積平原,地勢平坦、水源充沛,土壤肥沃。
水系
外流水系
(一)毛不拉孔兌
毛不拉孔兌流域發源于錫尼鎮錫尼補拉格嘎查,流經錫尼鎮和杭錦淖爾鄉,于杭錦淖爾鄉隆茂營村北入黃河。流經地段多屬丘陵地形,地面坡度較陡,植被稀疏,水土流失嚴重。主溝穿越庫布其沙漠,泥沙含量大,洪災頻發。毛不拉孔兌呈羽型流域,流域面積總面積1260.7km2,在杭錦旗1201.7km2,其中丘陵溝壑區752.7 km2,中游流經庫布其沙漠帶面積425.8 km2,下游平原區82.20 km2。主溝長110.9km,平均比降4.3‰,多年平均地表徑流量2859×104m3,最大洪峰流量5600m3/s,多年平均輸沙量210×104t。其侵蝕模數由南部丘陵溝壑區7000t/km2.年過渡到中北部庫布其沙漠帶5000t/km2.年。杭錦旗境內毛不拉孔兌流域部分由13條支溝流域構成,位于干流左側和右側分別為7條和6條,其中支溝流域大于50 km2的有5條,它們分別是從右側注入干流的格點蓋溝、霍吉太溝、塔拉溝、亞什圖溝和從左側注入干流的蘇達爾溝。這些支溝流域除亞什圖、蘇達爾溝的一部分位居庫布其沙漠南緣外,其余均在丘陵溝壑區內。溝道斷面除格點爾蓋溝、孔兌溝呈寬錢弧形且無明顯的溝巖外,其它溝道均有溝巖,局大多數呈寬U形,少數呈深窄v形,溝中多有長流水。
(二)巴拉貢溝
巴拉貢溝源于巴拉貢鎮巴音恩格爾地區的格斯谷努拉南,徑流流經巴拉貢鎮,由巴拉貢鎮西側注入黃河。主溝長27.2km,流域面積70.4 km2,屬于季節性河流,多年平均徑流量23.23×104m3,平均比降12‰,坡面坡度陡,植被稀疏。由于降雨稀少,洪水過后,溝內干涸。
(三)朝凱溝
朝凱溝發源于巴拉貢鎮巴音恩格爾地區尚代廟,流經巴拉貢鎮,穿越黃河南岸總干渠15km處匯入黃河,呈條形流域,流域面積177.6km,主溝長30.25km,屬于季節性河流,汛期短時產生洪水,平時干枯,多年平均徑流量53.6×104m3,平均比降15‰,產生洪水時易造成災害。
(四)其他溝壑
除上述外流(黃河)水系,還有一些小溝,也屬于外流水系。如沙素溝、磨石溝、狼嚎溝,總計流域面積273km2,多為丘陵山區,洪水過后,溝即干涸。
二、內陸水系
(一)摩林河
摩林河發源于伊和烏素蘇木夏哈圖泉流,流向呈東南西北向,流經蘇木全境,消失于西北的庫布其沙漠之中。流經范圍包括境內的夭斯圖、浩繞柴達木蘇木一部分,巴音恩格爾地區大部分,流域面積5220km2,主溝長81km,多年平均徑流量1.93×108m3,其中基流量772.6×104m3,占總徑流量的40%。河底平均比降1.1‰,含沙量小,年輸沙量8.4×104t,地表徑流容易控制,有利用價值。
(二)陶賴溝
陶賴溝發源于錫尼鎮阿斯爾嘎查油房梁,流經錫尼鎮、伊和烏素蘇木,最后由伊和烏素蘇木匯入鹽海子,主溝長83.8km,平均比降3.3‰,流域面積905.23km2,多年平均徑流量362.09×104m3,基流量144.8×104m3。
(三)葉力擺溝
葉力擺溝流經錫尼鎮、杭錦淖爾村,流域面積119.58km2,主溝長29.7km,平均比降5.5‰,流域內沙化嚴重,徑流時短,無水時間長,多年平均徑流量47.83×104m3。
(四)五斯圖河
五斯圖河流經錫尼鎮、杭錦淖爾鄉,流域面積84.5km2,主溝長16.35km,平均比降4.6‰,流域內沙化嚴重,徑流時短,無水時間長,多年平均徑流量33.66×104m3。
(五)扎克待河
扎克待河發源錫尼鎮南烏蘭素,流域面積381.02km2,呈扇形狀,主河長16.25km,平均比降1.8‰,多年平均徑流量152.41×104m3,經沼澤匯入紅海子,多在7、8、9月汛期有水。
(六)汗哥岱河
汗哥岱河發源于杭錦淖爾村的道勞烏蘇,流域面積818km2,主河長22.15km,多年平均徑流量327.2×104m3,汛后干涸。
(七)烏加廟河
烏加廟河發源于巴拉貢鎮巴音恩格爾地區巴漢圖,流域面積591.24km2,主河長32.2km,平均比降7‰,多年平均徑流量195.1×104m3,汛期產生洪水,汛后干涸。
土壤類型
杭錦旗由于地貌、氣候、植被和水分條件的地域差異,土壤從北向南依次分布為灌淤潮土、風沙土和草原土壤帶等更替;地帶性草原和荒漠土壤的地域分布又從東向西依次為栗鈣土、棕鈣土、灰漠土和棕漠土等更替。灌淤潮土分布在黃河南岸的沖積平原地區,土層厚,土質肥沃,是產糧主要土壤類型。栗鈣土分布在東南部波狀高平原和毛烏素沙地邊緣的丘間洼地及河谷階地上,地下水位較深,水質良好,具有腐殖質積累和石灰淀積過程。棕鈣土分布在中南部波狀高原地區,分布面積較廣,地下水位較深,土體從上到下可明顯分為腐殖質、鈣積和母質三層,腐殖質層為淡棕色;灰漠土分布在西部巴拉貢鎮的波狀高平原和丘陵區,土壤水分少,有機質含量低,表層呈荒漠結皮特征,土體含有石膏層。風沙土在旗域內均有分布,庫布齊沙漠和毛烏素沙地區集中分布,土體膠結松散,土層分化不明顯,土壤貧瘠,不宜耕作。
除此之外,在黃河沿岸地區還分布有沼澤土、鹽土,在鄂爾多斯高原區分布有粗骨土。
歷史沿革 編輯
先秦時期
杭錦旗,商周時為方、羌方、龍方和獫狁等民族游牧之地。約在公元前十世紀,西伯姬昌派大將南仲北逐獫狁(音險允),并在杭錦旗北境修筑朔方城,加強了北部邊境的軍事防御。
春秋戰國時期,杭錦旗境為匈奴游牧地。1973年,在杭錦旗紅巴拉和阿魯柴登發現春秋晚期和戰國晚期的匈奴墓葬,出土有以各種動物紋為特征的金銀妝飾品和鐵器,即當時匈奴的遺物。
秦漢時期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統一中國,在全國推行郡縣制。當時,匈奴仍游牧于河套,經常侵襲秦朝北境。秦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派大將蒙恬發兵30萬,北擊匈奴,迫其北退700余里,河套地區歸秦所領。秦朝在河套北部設置九原郡,杭錦旗當時屬于九原郡。秦朝廷徙內地民戶到河套地區居住生產,充實邊防。秦末,政局動蕩,戰亂頻繁,所徙居民散,匈奴復居河套地域。
漢初,與匈奴和親修好,雙方相安無事。漢武帝時,國力強盛,開始對匈奴主動征戰。公元前127年,將軍衛青率大軍出云中西進,擊敗匈奴,收復河套,漢武帝接受主父偃建議,決計把河套地區經營為抵御匈奴的“攘外之本”,動用10余萬人,耗費“數十百巨萬”,于杭錦旗沙日召地區再建朔方城,為朔方郡治?,F旗境悉歸朔方郡。朔方郡領數縣,錫尼鎮北庫布其沙漠中有廣牧縣,沙日召一帶為朔方縣,巴拉亥一帶為活野縣,浩繞柴達木一帶為大城縣,毛布拉孔兌溝下游地區則有渠搜縣和呼遒縣,勝利鄉帶為修都縣。沃野縣還設有鹽官。
初始元年(公元9年),王莽篡權,建立新朝,改朔方郡為溝搜郡。東漢光武五年(公元29年),割據者盧芳在匈奴的支持下稱帝于五原,戰據朔方、云中等郡。建安七年(公元31年),盧芳建制的朔方郡太守投降東漢。
東漢初期,將朔方郡直屬并州,郡治移到臨戎縣,杭錦旗仍屬朔方郡。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匈奴分為南北二部,南匈奴附東漢,入居朔方等郡地,助漢防守。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平息北方割據勢力,但仍無法維持有效統治,減朔方等郡。杭錦旗復為匈奴、鮮卑、烏桓、羌等民族的游牧地。
兩晉十六國時期,杭錦旗先后歸屬前趙、后趙、前秦、后秦,西燕、大夏等國。
太延五年(公元439年),北魏統一黃河流域。太安二年(公元456年),于杭錦旗東北部置代名郡,領呼遒、渠搜二縣。漢廣牧縣、臨戎縣故城此時仍存留,被稱做甘草城、賀葛真城。其時,東胡后裔柔然強盛于大漠南北。為拱衛首都單城,防止柔然南進,北魏在北境設6個軍事據點,稱“六鎮”。其中,沃野鎮位于杭錦旗北部巴拉亥地區(北魏中期遷到漢朔方故城,北魏末年遷到今五原北)。
隋唐時期
隋朝,杭錦旗北部和西北部分屬五原郡之九原縣、永豐縣。
公元618年,唐朝建立,將隋時的郡改為州,杭錦旗為豐州地。豐州城位于格更召蘇木境內的庫布其沙漠(時稱庫結沙)中,為當時地北交通要沖。豐州漢族人口約萬人,還有大量突劂、吐谷渾人。
宋元時期
北宋初年,在豐州居住的民族有藏才部、突劂人和吐谷渾人。其首領王承莫,受宋封號為豐州防御史。與宋交往甚多,常向宋朝獻馬、賣馬。率所屬各族人,與契丹人作戰多次,后來又幾次與西夏軍對抗,皆不屈。王承莫還加筑舊豐州城。其后,豐州終為西夏所并。宋朝豐州遷到今府谷以北。豐州古城被廢棄。
元代,杭錦旗境域屬陜西行省的延安路和甘肅行省的烏刺海路。
明清時期
明朝于洪武、永樂年間(公元1368—1424年),屢次對退居漠北的故元勢力實行“犁庭掃穴”式的征戰,在沿邊一帶設立許多軍事衛所,鄂爾多斯地區屬東勝左、右二衛管轄。嗣后,明朝又沿長城一線陸續設置9個軍事重鎮,稱為“九邊”,鄂爾多斯地區屬“九邊”之一的榆林鎮(今陜西省榆林)。十五世紀六十年代始,蒙古韃靼部所屬各部先后入居鄂爾多斯地區,明朝為保障西北邊境安全,屢次對鄂爾多斯地區蒙古各部用兵,稱為“剿套”、“搜套”、“復套”,然而徒然靡兵費餉,不能達到目的,只好修筑1000多里長的邊墻,自此倚邊墻而守,放棄河套。
公元1510年,巴圖孟克達延汗統一蒙古各部,為便于統轄,恢復萬戶組織。鄂爾多斯萬戶此時為右翼三萬戶主干,駐牧河套。1551年,鄂爾多斯袞必力克莫日濟農將部眾一分為九,分給九個兒子統領,第三子“衛達爾瑪據右翼達拉特杭錦,墨日更巴罕二部”。清太宗天聰九年(公元1635年),清軍渡黃河西察哈爾部林丹汗兒子額哲,鄂爾多斯部給清軍獻千戶,濟農額璘臣與清軍訂立盟約,承認是清朝藩屬。清順治六年(公元1649年),鄂爾多斯部大扎木蘇等人叛變清朝,濟農額璘臣和同族固魯岱青善丹、小扎木蘇等沒有參與。受到清朝嘉許,被封爵差位。是年,清朝在鄂爾多斯設旗,衛達爾瑪的第四代后裔小扎木蘇,受任鄂爾多斯右翼后旗(又名杭錦旗)第一任札薩克。鄂爾多斯諸旗屬內札薩克,同屬伊克昭盟。各旗札薩克輪流擔任盟長、副盟長職務。除理藩院外,還受綏遠城將軍及陜西神木縣理事司員、寧夏理事司員的監督控制。清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劃定各旗邊界。杭錦旗境域北至五加河,包括杭錦后旗大部、五原縣、烏拉特前旗、臨河市的一部分,面積約8.37萬平方里。清朝中期,有漢民零星墾種于后套。清光緒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清政府實行“旗廳并置”,析置五原廳,管理后套墾務及漢民事務。
民國時期
1914年,伊克昭盟各旗隸歸綏遠特別區(1929年改省)。在后套地區,五原、臨河等縣相繼設立。1941年,橫跨杭錦旗和鄂托克旗的“桃力民辦公室”(縣級建置,1943年改為桃力民辦事處)設立,轄杭錦旗黃河以南的近1/3面積。1942年夏,傅作義將軍在后套地區實行新縣制,杭錦旗只管理后套轄地日漸減少的蒙民及其事務。
解放后
1949年9月19日,綏遠省和平解放。12月,杭錦旗臨時人民政府成立(后改為杭錦旗人民自治政府、杭錦旗人民政府)。1951年9月,桃力民中心區(由桃力民辦事處改設)被撤銷,所轄地區依照歷史隸屬關系分別劃歸杭錦旗和鄂托克旗。同年,中共伊克昭盟盟委派人參加后套地區的土地改革,杭錦旗后套轄區大部劃歸米倉縣(1953年9月改為杭錦后旗)。到1953年8月,杭錦旗的后套轄區全部歸入杭錦后旗、臨河縣、安北縣和五原縣。至此,歷史上遺留下來的“旗縣并存”問題得以解決。1954年6月綏遠省撤銷,杭錦旗隸屬內蒙古自治區伊克昭盟。
1956年,達拉特旗十三區的二圪旦灣、芒哈圖二鄉劃入杭錦旗。此后杭錦旗建置,境域未做大變動。
1997年,杭錦旗面積1.19萬平方千米,人口13.0萬,其中蒙古族占19%。轄3鎮12蘇木8鄉:錫尼鎮、巴拉貢鎮、獨貴塔拉鎮、巴音烏素蘇木、夭斯圖蘇木、伊和烏素蘇木、浩繞柴達木蘇木、巴音恩格爾蘇木、巴音補拉格蘇木、呼和木獨蘇木、賽音烏素蘇木、圖古日格蘇木、沙日召蘇木、阿日斯楞圖蘇木、格更召蘇木、巴拉亥鄉、柿錦淖爾鄉、永勝鄉、吉日嘎朗圖鄉、塔然高勒鄉、 阿門其日格鄉、勝利鄉、四十里梁鄉。旗政府駐錫尼鎮。
行政區劃 編輯
杭錦旗轄5個鎮、1個蘇木、1個管委會即錫尼鎮、巴拉貢鎮、呼和木獨鎮、吉日嘎朗圖鎮、獨貴塔拉鎮、伊和烏素蘇木、塔然高勒管委會。共轄76個嘎查村,10個社區居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