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山縣,隸屬于安徽省馬鞍山市,地理位置位于長江中下游北岸,皖中東部、巢湖之濱,全縣轄8個鎮,96個村、21個社區,總面積1047平方公里,人口45萬,自唐武德六年(公元623年)置縣以來,已有1380 多年歷史,是春秋吳楚故地,素有吳頭楚尾之稱。境內銅閘鎮的凌家灘新石器文化遺址,被列為98年全國考古十大發現之一。因楚國名將伍子胥智過昭關的歷史故事而聞名遐邇的古昭關、因北宋宰相王安石傳世名篇《游褒禪山記》而勝名遠揚的褒禪山華陽洞皆位于該縣境內。含山自然資源豐富,已探明可供開采的礦藏有石灰石、石膏、白云石、大理石、耐火粘土、螢石、重晶石、石英、煤、磷等10多種,其中石灰石儲量在13億噸以上;無水硬質石膏總儲量達58億噸。全縣森林覆蓋率達35%。2008年、2009、2010年連續三年獲得全省科學發展先進縣。
地理環境編輯位置含山地處長江下游北岸,東經117°53′—118°13′,北緯31°24′—3l°53′。東與馬鞍山市和縣接壤,西與巢湖市相連,南與蕪湖市無為縣以裕溪河相隔,北接滁州市全椒縣。全縣轄8個鎮,96個村、21個社區??偯娣e1032.8平方公里,耕地34.2萬畝,山地38.4萬畝; 向東距離華東第二大都市南京市(浦口區)約70km,向西距離安徽省省會合肥市(肥東縣)約80km。
氣候
縣境地處北中低緯度地區,屬北亞熱帶溫潤性季風氣候。特征為季風明顯,四季分明,冬寒夏熱,春秋溫和,春溫多變,秋高氣爽;雨量適中,但夏多冬少,分配不均,夏雨集中,梅雨顯著;日照多,無霜期長,光熱水等氣候資源頗為豐富。四季劃分縣境民間以農歷1、2、3月為春季,4、5、6為夏季,7、8、9為秋季,10、11、12為冬季。以氣候統計分析,按陽歷12、1、2月份為冬季,3、4、5月份為春季,6、7、8月份為夏季,9、10、11月份為秋季,亦以1、4、7、10月份為冬、春、夏、秋四季的代表月??h境大致3月下旬入春,5月下旬入夏,9月下旬入秋,11月下旬入冬。春秋兩季各占兩個月,春季略少;冬夏兩季各占4個月,冬季略長于夏季。
地貌
丘陵、山地: 縣境地形大體是西北高東南低。東南部為長江下游平原的一部分。中部和西北丘陵起伏,山丘錯雜,山勢大部分坡緩谷寬;山脈走向以南西北東向為主,山頂海拔高程一般在300米左右,最高峰是蒼山主峰,海拔高程481米。主要山峰自北向南有:青龍山、大茅蘆尖、馬山、方山、黑山、蒼山、大犁頭尖、六宕山、太湖山、林頭山等??h低山高丘面積381.7平方公里,低丘山地371.3平方公里,分別占縣總面積的36.96%和35.95%。平原、圩區: 縣境平原圩區屬長江下游平原的一部分,為沖積平原。圩區主要分布在長江支流裕溪河水系和滁河水系兩岸。牛屯河、得勝河兩岸也有小片沖積平原。平原地層主要由淤泥質亞粘土和泥炭層組成。圩區總面積279.8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的27.09%。圩區內溝渠密布,土地肥沃,是縣內的主要產糧區。區劃編輯含山縣位于長江中下游北岸,安徽省中東部,介于巢湖、合肥
、南京、蕪湖、馬鞍山五市之間。截至2010年,含山縣轄8個鎮:環峰鎮、林頭鎮、運漕鎮、銅閘鎮、陶廠鎮、清溪鎮、仙蹤鎮、昭關鎮??h政府駐環峰鎮。交通編輯
含山交通地圖含山縣地處馬鞍山市與省會合肥對接前沿,交通便捷,區位優勢明顯。是東向發展、合肥都市圈、南京經濟圈、江北集中區的交集之地。境內丘陵、圩區相間,交通以公路為主,兼有內河航運和鐵路。公路有“三橫一縱二高”,善尉路在北,省道S105路居中,巢二路(合裕路)在南,大江路(省道226線)縱貫全縣,合巢蕪高速公路橫穿縣南部四鎮,北沿江馬巢高速公路終于含山縣林頭鎮臥虎村附近,與合蕪高速公路交叉,在含山境內設含山南互通立交,于2013年12月31日建成通車。初步形成以含城為中心的公路交通網絡。截至2010年,全縣公鐵水路總里程1498公里,其中:鐵路25公里,高速公路26.7公里,省道82.9公里,重要縣道36.2公里,縣道183.1公里,鄉道238.5公里,村道851.8公里,內河航道54公里。在建交通重點項目有:合福高速鐵路、運漕裕溪河大橋。即將建設的重點交通項目有:商合杭鐵路。2014年內開工的商合杭鐵路將在含山縣設站,設到發線4條(含正線),側式站臺2座,站房面積2400平方米。據了解,該站具體位于含山縣銅閘鎮山馬村以東,距凌家灘文化遺址約2.5公里,太湖山國家森林公園約6公里。北距巢湖東站22.5公里,南距蕪湖北站21.4公里。車站按中間站設計,近期通過能力為高速列車109對,遠期通過能力為132對。商合杭鐵路途經含山縣清溪、林頭、銅閘、運漕4個鎮,長度約31公里。 全縣共有含山汽車站、含城中心、城南、城西以及塔崗、運漕、仙蹤等7座客運站,客運企業包括錦江公交公司共5家,登記物流企業2家??h內線路 42條(包括36條村村通班線),跨縣線路 12條,跨省線路8條,縣城公交營運線路 4條。在籍客運班車470輛6838座,出租車362臺,貨車1080輛。含城到各鎮均有班車通行,人員流動量大的村都通了村村通班車,初步形成以縣城和集鎮為中心的半小時“交通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