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臺區位于陜西省漢中盆地中心,是漢中市的政治、經濟、文化和信息中心。漢臺區是陜南最大的商品集散地和購物中心之一,輻射面可及周邊各縣及陜、川、甘毗鄰地區。漢臺區位于陜西省南部,秦嶺北立,巴山南臥,地處美麗富饒的漢中盆地中心,母親河漢江發源于漢中寧強縣,自西向東流經其內。下轄7個街道、7個鎮。素有“漢家之源、天府之心”和“中華漢城、天漢勝地、川陜要塞、秦巴首府”的盛譽。 漢臺區還是全國文化工作先進區、全國衛生先進城市、全國科技先進區、全國體育先進區、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 漢臺區列車客運直達北京、上海、西安、成都、青島等中心城市,民航可直達西安,公路交通四通八達,108、316兩條橫貫南北、東西的國道在這里交會,程控電話、無線通訊、網絡通訊體系健全。
名稱由來
因劉邦古漢臺望江樓行宮古漢臺而得名。公元前206年,漢王劉邦駐蹕漢臺,筑壇拜將,以此為發祥地,建立西漢王朝。 明清代為漢中知府衙門駐地,解放后辟為博物館。1996年,原漢中市改為區時,以“漢臺”名之。
建置沿革
漢臺區的前身
漢臺區為南鄭縣。 春秋時南鄭屬秦,秦厲共公二十六年(前451),“左庶長城南鄭”。秦躁公二年(前441),南鄭離秦屬蜀。秦惠公十三年(前387),秦伐蜀奪回南鄭。秦獻公十七年(前368)。南鄭又被蜀占據。秦惠文王后元九年(前316),秦滅蜀南鄭復歸秦。后元十三年(前312),秦楚丹陽之戰大敗楚軍,置漢中郡,治西城(今安康),南鄭為漢中郡屬縣。 秦始皇帝統一六國后,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南鄭為漢中郡屬縣。漢高祖元年(前206),項羽封劉邦為漢王,“王巴、蜀、漢中”三十一縣,定都南鄭。漢朝建立后,南鄭為漢中郡屬縣,隸益州漢中郡。更始帝劉玄二年(24),封漢宗室大將劉嘉為漢中王,建都南鄭,旋為蜀王公孫述占據。 東漢光武帝建武六年(30),漢中郡治所由西城(今安康)遷南鄭。此后,歷代南鄭為漢中郡(道、路、府)治所附郭首縣。漢昭帝元鳳六年(75),褒城縣改置褒中縣(今漢臺區新溝橋、宗營、張寨、褒河等鄉屬之)??h治設打鐘寺壩(今新溝橋鄉打鐘寺以南),隸漢中郡。漢獻帝初平二年(191),張魯據漢中,改漢中郡為漢寧郡,治設南鄭。 建安二十年(215),張魯降曹魏,曹魏改漢寧郡為漢中郡,郡治南鄭。建安二十四年(219),劉備由益州攻占漢中,自立為漢中王,南鄭歸蜀漢。蜀漢炎興元年,曹魏景元四年(263),魏滅蜀漢,南鄭歸魏。 晉武帝泰始二年(266),分益州,置梁州,州治南鄭。太康十年(289),立濮陽王之子司馬迪為漢王,改梁州為“漢國”,南鄭隸屬之。晉孝武帝寧康元年(373),梁州刺史楊亮為前秦符堅戰敗,秦將朱彤占據漢中,南鄭屬前秦。孝武帝太元九年(384),前秦梁州刺史潘猛棄漢中,奔長安,梁州之地(南鄭隸屬)復歸于晉。晉安帝義熙九年(413),改褒中縣為苞中縣,治南城。 南北朝(420—589)時,南鄭為州、郡治所。廢苞中縣。梁武帝天鑒三年、北魏宣武帝正始元年(504)前屬南朝,梁、秦二州刺史夏侯道遷降北魏,南鄭屬于北魏。延昌元年(512),分南鄭縣北部置武鄉縣(今漢臺區武鄉鎮)。延昌中期,分縣西南部置廉水縣。均屬褒中郡。永平四年(511),復置褒中縣,同時新設褒中郡,縣、郡治設打鐘寺壩。褒中郡領褒中、武鄉、廉水三縣。 梁武帝大同元年(535),南鄭復入于梁,梁廢廉水縣仍入南鄭縣。西魏文帝大統十七年(551),南鄭又入于魏。西魏廢帝三年(554),改南鄭縣為光義縣。同時,改武鄉縣為白云縣。北周改漢中郡為漢川郡,南鄭為其屬縣。 隋文帝開皇初年(581),改光義縣為南鄭縣。三年(583)撤漢川郡,留梁州,南鄭為其屬縣。煬帝大業初年廢梁州復置漢川郡,南鄭為郡治,同時并入白云縣。大業八年(612),將縣城遷移故城西南臨漢水(即今漢臺區城區)。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廢漢川郡,置梁州,南鄭為州治所。武德三年(620),又分南鄭北部置白云縣。武德九年(626),廢白云縣入城固縣。太宗貞觀元年(627),設山南道,南鄭為山南道梁州屬縣。貞觀三年(629),改褒內縣為褒城縣。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分山南道為東西兩道,梁州屬山南西道,道治南鄭。德宗興元元年(784)三月,德宗李適來南鄭避難,六月亂平,將返京城長安時,下詔“改梁州為興元府”,升南鄭為赤縣。又曰次畿縣,與京畿長安縣同等?!顿Y治通鑒》載:“用帝王年號命府名始此?!蹦相崬楦?、道治所?!芭d元”之名,延用至明洪武三年(1370)五月,共586年。昭宗天復二年(902),前蜀占據興元,南鄭屬前蜀。莊宗同光三年(925)南鄭歸后唐。閔帝應順元年(934),南鄭歸后蜀。這一時期南鄭均為府、道治所。后蜀亡,南鄭歸宋。 北宋初年,南鄭為峽西路興元府轄縣,并為路、府治所。嘉祐中(1056—1063),褒城縣治由打鐘寺壩移于山河堰西(今勉縣紅廟鄉褒城村)。神宗熙寧五年(1072),分峽西路為利州、夔州兩路。南鄭為利州路,興元府治所。南宋·高宗紹興四年(1134)又分南鄭西南部置廉水縣。理宗年間廢,復入南鄭縣。高宗紹興十四年(1144),分利州路為東西兩路,東路轄興元府,南鄭縣為路、府治所。 元初,設陜西行中書省,改興元府為興元路,南鄭為路治所。此為南鄭縣劃歸陜西之始。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改興元路為漢中府。九年(1376),改陜西行中書省為陜西承宣布政使司,轄漢中府,南鄭為府治所。清代,漢中府隸屬陜西布政使司,南鄭為府治所。中華民國2年(1913),廢漢中府設漢中道,南鄭縣屬之。17年(1928),撤銷漢中道,南鄭縣直屬省轄。24年(1935)漢中為陜西省第六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駐南鄭縣城。民國38年(1949)5月18日,陜西省政府及所屬機關遷駐南鄭縣城。1949年12月6日,南鄭解放。南鄭城關五鎮設南鄭市,市政府駐城區;農村鄉鎮為南鄭縣,縣政府駐十八里鋪。陜甘寧邊區漢中分區督察專員公署駐南鄭市城區,漢臺區直屬之。1953年6月1日,南鄭市改為省轄市。1954年1月1日,南鄭市更名為漢中市,屬漢中專區。
漢臺區胡家扁供水工程1958年10月28日,省政府通知,將南鄭縣、留壩縣及褒城、黎坪部分地區并入漢中市(縣級),將柳林鄉劃歸城固縣,望江鄉劃歸漢中市(縣級)。12月,合并后的市政府對外辦公。 1961年8月29日,市縣分設,漢中市(縣級)轄城區、褒河、鋪鎮、武鄉區和石馬、漢水鄉。 1964年6月5日,撤銷漢中市(縣級),設立漢中縣。1980年8月17日,恢復漢中市(縣級),撤銷漢中縣。 1996年2月21日,國務院批準,撤銷漢中地區,設立地級漢中市;撤銷縣級漢中市,設立漢臺區。同年7月18日,召開“地級漢中市暨漢臺區成立大會”,正式掛牌對外辦公。市、區機關均駐漢臺城區。 行政區劃編輯1992年7月,成立興元開發區(8
漢臺區夜景 (9張)
月改為鑫源開發區)。9月,撤消城關鎮及褒河、鋪鎮、武鄉三個區,改設7個街道(東大街、東關、中山街、漢中路、北關、舒家營、鑫源),5個鎮(褒河、鋪鎮、武鄉、宗營、龍江),4個鄉(老君、漢王、七里、望江)。下設70個居民委員會,216個村民委員會。 1996年2月21日,國務院批準,撤銷縣級漢中市,設立漢臺區。6月,改老君、漢王、七里3個鄉為鎮,恢復徐家坡鄉。7月18日,漢臺區正式掛牌對外辦公。漢臺區轄7個街道(東大街、東關、漢中路、中山街、北關、舒家營、鑫源),8個鎮(河東店、鋪鎮、武鄉、宗營、龍江、老君、漢王、七里),2個鄉(徐家坡、望江)。市、區機關均駐漢臺城區。 2001年3月,鑫源開發區、鑫源街道上劃漢臺區經濟開發區(北區)。12月,改設七里鎮為七里街道。漢臺區轄7個街道,7個鎮,2個鄉,下設55個居民委員會,210個村民委員會。 2011年7月,舒家營街道、龍江鎮合并為龍江街道,徐家坡鄉、望江鄉合并為徐望鎮。漢臺區轄7鎮7個街道共14個鄉級政區。 陜西省漢中市漢臺區行政區劃
街道/鄉鎮直轄
北關街道轄人民路、前進路、興漢路、石馬路等4個居委會,黃家塘、張萬營、青龍觀、葉家營、付家巷、王觀營、焦山廟、唐家巷、武家溝、白渡、湯房等11個村委會。
東大街街道轄蓮湖、東大街、蓮花池、北街口、北大街、虎頭橋等6個居委會。
路街道轄民主街、西關街、西大街、明珠、南大街、漢中路等6個居委會,上水渡、太白、廣坪等3個村委會。
中山街街道轄鐘樓、將壇路、風景路、漢臺、飲馬池等5個居委會,建國、過街樓等2個村委會。
東關街道轄陳家營、塔兒巷、北井巷、馬家巷、南團結等5個居委會,東塔、雷家巷、工農橋等3個村委會。
鑫源街道轄崔家溝居委會,趙寨、塬上、蓮花、凹口寺、大壩、千戶、八里橋等7個村委會。
龍江街道轄龍江、柏花、劉臺、黃營、梧鳳、龍臺、王墳、張山、竹林、桂花、西鄭營、譚堰、張碼頭、周營、唐營、孤山、新營、張營小店、河壩、舒家營、沙沿、谷邵、三里店等24個村委會。
七里街道轄新橋居委會,七里、朱家營、崔家營、汪家山、九女、吳基莊、周家灣、魏家壩、季豐、烈火、光輝、曹家營、利民、金華、金江、文家廟、馬家壩、新民寺、胡家扁、田家廟、染房營、留馬山、師家坪等23個村委會。
鋪鎮鎮轄東街、西街等2個居委會,聯豐、新橋、皂樹、劉堡、李沖、柏陽、磨橋、新安、新鋪、蘆壩、獅子、許寨、王山、大宅、大梁、陳嶺、四合、丁壩、蓮花寺、楊奄、普陀、金壩、關爺廟、張家巷、陳家營、鄭坎、安然寺、雙廟壩、王廟、回龍、劉李營、南池、楊家營、元房、賀坎、姜壩等36個村委會。
武鄉鎮轄武鄉居委會,東村、西村、曹寨、崔營、小寨、肖寨、毛寨、王家嶺、毛家堰、焦牛、曹黨、鄭莊、明光、吳莊、同力、石堰寺、宋家溝、同心、王莊、共力、邢家壩、后山等22個村委會。
河東店鎮轄褒河居委會,河東店、周寨、張寨、鄒馬、磨里、瞿魯營、花果、黎明、光明、平安、老丈溝、麻坪寺、沙河溝、馬家溝、貫溝、螞蝗溝、三娘壩等17個村委會。
宗營鎮轄上街、中街、下街、下寨、郭灣、范寨、馬王廟、范家坪、楊家山、新溝橋、新校、武家壩、打鐘寺、趙莊、二十里鋪、韓塘、曹沖等17個村委會。
老君鎮轄鄭家壩居委會,付廟、五星、四聯、金星、葉家嶺、杜家壩、新崗、五豐、金光、王道池、王家溝、拐拐店、徐家營、邰灣、金寨、慶豐、南寺院等17個村委會。
漢王鎮轄漢王、繁榮、紅星、永久、光華、群干、新豐、漢明、黑廟、白廟、七曲、五郎、大興、牛尾、玉皇等15個村委會。
徐望鎮轄草塘、劉河、俊豐、余王、望江、五郎、朱家灣、余橋、郝家溝、余家灣、汪洋吳家營、三郊、利木、邵家灣、徐家坡、徐家灣等17個村委會。
(“漢臺區夜景"圖冊圖片資料來源 )
陜西省漢中市漢臺區
漢中市漢臺區位于陜西省西南部,漢臺區盆地中心,漢江北岸。北緯33°02′—33°22′,東經106°51′—107°10′,東與城固縣以鴻溝河為界,南與南鄭縣以漢江為界,西與勉縣以褒河分界,北與留壩接壤。南北長約37公里,東西寬約23公里,總面積556平方公里。占陜西省總面積的0.021%,占漢中市總面積的1.9%。
地形地貌
漢臺區南依漢江,北偎秦嶺余脈天臺山。地勢北高南低,地形大致分為三帶:南部為漢江沖積平原,占土地面積38%;中部為溝梁相間的丘陵地帶,海拔541~700米,占土地面積28%;北部屬秦嶺南坡山地,屬秦嶺東西構造帶的一部分,為中心地貌類型,地形形態受巖石性質控制,地貌特征表現為山高、谷深、坡陡,海拔700~2000米,占土地面積34%。境內主要山脈有大光山、大屋基、圓包石、蒿坪嶺、大光山、玉皇坪、馬鬃山。最低處為鋪鎮小寨村,海拔478米;最高處為河東店鎮花果村溜石板梁,海拔2038米,南北高差1551米。
氣候
漢臺區地處亞熱帶與南溫帶交界的秦巴氣候區,屬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其特點是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溫暖濕潤、雨熱同季、四季分明。1951年~2010年,年平均氣溫14.5℃,1月平均氣溫為2.4℃,極端最低氣溫-10.1℃(1957年1月14日);7月平均氣溫為25.7℃,極端最高氣溫38.0℃(1953年8月18日)。最低月均氣溫-1.7℃(1992年1月),最高月均氣溫33.0℃(1994年8月,2002年7月)。平均氣溫年較差23.8℃。無霜期年平均234天,最長達276天,最短為201天。年平均日照時數1478.4小時,年總輻射105.1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降水量855.3毫米,年平均降雨日數為123.3天。極端年最大雨量1462.8毫米(1983年),極端年最少雨量530.3毫米(1995年)。降雨集中在每年4月至10月,9月最多。
水文
漢臺區河流屬漢江流域,水系主要由漢江、褒河兩大過境河流以與境內18條較大的溝道組成。境內無大的天然湖泊,有星羅棋布的人工水庫、池塘。漢江過勉縣在漢臺區孤山村入境,經龍江、北關、漢中路、東關、七里街道和鋪鎮,由鋪鎮小寨村洪溝河口入城固縣,境內流程27.4千米,年徑流量平均32.4億立方米。褒河是漢江較大的支流之一,自留壩縣青橋鋪入境,經河東店鎮、龍江街道,至龍江孤山村入漢江,區內流長27千米。1969年在距區區17千米的褒谷口修建了石門水庫,設計庫容1.1億立方米。褒河年平均徑流量為10.5億立方米,每年至少可給城區提供9000萬立方米的地表水資源。淺山及丘陵地帶有較大溝道18條,總控制面積73.9平方千米,年平均徑流量0.3億平方米。地下水類型屬孔隙水,區域地下水流向是北北西向南南東,深度在125米以上,粘土和亞粘土的單層厚度小于10米,大致以埋深70米左右的隔水層為界、70米以上屬于潛水,70米以下屬于承壓水,分層不很明顯。地下水埋深,在水量極豐富的河漫灘和一級階地約5米~10米,含水層厚度10米~70米。
資源編輯礦產
漢臺區境內已探明礦藏主要有錳、磷、石英巖、石灰巖、白云巖、大理石、粘土等。 漢臺區錳礦資源儲量800萬噸,產于下寒武統地層中,與磷礦共生,為磷礦層的直接頂板。屬淺海相沉積型碳酸錳礦床。礦區產錳礦二層,下層礦為主礦層,呈層狀產出,長2860米,厚度0.07~7.7米,一般2米左右。上層礦呈透鏡狀,不連續,厚度0.4~2.9米,一般2米左右。礦石品位金屬錳含量8.9%~43.2%,一般為30%左右。 漢臺區磷礦資源總儲量5000萬噸,分布于東起雷家山,西到瀝水溝,長約15千米的范圍內,呈近東西方向的帶狀分布。分為雷家山—塔南坡、啞姑山、瀝水溝3個礦區,總稱為天臺山磷礦。磷礦呈層狀、似層狀、透鏡狀產出。由于斷層破壞和沉積相變尖滅,共分割成23個礦體。石英巖資源儲量2億噸,分布在天臺山——瀝水溝一帶,長15千米,有大小石英巖礦體20余條,厚度數10到百余米。有瀝水溝、夏家溝、啞姑山3個礦段。石英巖礦呈層狀,產于下寒武統地層中,屬沉積變質礦床。
生物
漢臺區森林覆蓋率35.2%,活立木總蓄積90.5萬立方米。野生動植物品種繁多。有野生動物71種,其中獸類17種,兩棲類2種,鳥類47種,蛇類5種,主要棲息在北部山林區。魚類資源較豐富,有魚類63種。國家珍稀魚類秦嶺細鱗鮭、川陜哲羅鮭均有分布。有喬灌木50余科220余種,花卉30余科60多個品種,中草藥1231種(其中被《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收錄182種)。
人口編輯漢臺區在舊石器時代的早自更新世就有原始人類生活、棲息、繁衍。距城區西6公里的梁山、龍崗等地留下的史前文化遺址和舊石器時代遺物證明,漢臺區也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秦漢以來,逐漸成為陜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人口較為密集。由于自然災害、饑餓和戰爭等影響,人口變動較大。明嘉靖癸卯年,漢臺區2073戶,12121人。民國時期,人口呈現高出生、高死亡,增長緩慢,總人口持續在20萬左右??谷諔馉帟r期,淪陷區人口和工廠、機關、學校遷入,總人口曾增至29.23萬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人口迅速增長。1950年全區人口20.87萬人,1990年人口增至44.63萬人,40年凈增23.25萬人,比解放初期翻了一番。1962至1972年年均增加8900人,自然增長率為33%。1973—1990年,實行計劃生育,逐步控制人口,18年增9.58萬人,年均增長5322人,年均自然增長率下降到10‰以下。1990年人口自然增長率為2.49‰, 據《漢中市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截至2010年11月1日零時,漢臺區人口數達534923,人口占漢臺區大區的比重由2000年的15.7%下降到2010年的14.8%。2012年末,漢臺區人口為56.29萬人(公安人口),全年出生人口4570人,出生率為8.17‰;死亡人口2110人,死亡率為3.77‰,2012年凈增人口2460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4.4‰,漢臺區共有非農業人口27.03萬人,2012年末總戶數20.42萬戶,戶均人口2.76人。
經濟編輯綜合
2012年,漢臺區實現生產總值156.29億元,按不變價計算同比增長14.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4.44億元,比上年增長5.7%;第二產業增加值63.75億元,比上年增長18.8%;第三產業增加值78.10億元,比上年增長12.6%。三次產業結構為9.2:40.8:50.0。
第一產業
漢臺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是水稻、小麥、油菜等高產區,被譽為“米糧川”,為陜西省糧油基地縣區(區)之一。 1950—1957年,經過反霸減租、土地改革和合作化,糧食總產達6511萬公斤,比1949年解放時的4259萬公斤增長52.88%。1958年后,由于指導上的失誤和嚴重自然災害,1960年糧食總產下降到4415萬公斤。1962年,貫徹“人民公社工作條例”,調整了部分生產關系,到1965年,總產回升到8130萬公斤。十年“文化大革命”,產量時進時退。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實行經濟體制改革,農村推行家庭承包責任制,農林牧業發展較快。至1989年,糧食總產1.52億公斤,交售8207萬公斤,占總產53.64%;出售食油330.4萬公斤,占總產74.16%;交售蠶繭47噸,柑桔等水果2656噸,肉類總產量7603噸,蛋1925噸,奶1295噸。擁有拖拉機等各種農用機械8000多臺(件),5.58萬馬力。每畝耕地施化肥77.06公斤。農業產值8900多萬元,是1965年的1.7倍。1949年的3.73倍。 1976年引進雜交水稻和1981年示范“兩段育秧”技術后,耕作制度更新,作物布局合理,糧食產量上升,從1984年起,水稻畝產連續5年超過500公斤,小麥畝產200公斤,油菜畝產140公斤。1989年,農村人均占有糧食由1965年的291.8公斤上升到570公斤。1950年開始植樹造林,至1989年,漢臺區累計造林5.12萬畝,“四旁”植樹875萬株。 1989年,農業總產值8901.3萬元,比1978年增長15.3%,其中農業5923萬元,占66.54%;畜牧業2087萬元,占23.5%;林副業736萬元,占8.2%;漁業155萬元,占1.76%。農、牧、林副和漁業分別比1978年增長11.6%、30.6%、78.3%、90.7%。漢臺區農村人均收入551元,比1978年增4.13倍。 2012年,漢臺區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4.87億元。糧食種植面積26.66萬畝,糧食產量10.35萬噸;油料種植面積9.46萬畝,油料產量1.57萬噸,均與2011年基本持平;蔬菜種植面積9.68萬畝,產量18.55萬噸。
第二產業
漢臺區先民在5000年前,已能制作石器、骨器、陶器、玉器和編織魚網等。漢代,漢臺區設鐵官專司采礦冶煉事宜。城內鐵匠爐增多,生產兵器、農具、工具等。至清代,手工業已擴及鑄制銅、錫、鐵器和棉紡、絲織、造紙、染色、制革、漆器、金銀首飾、釀酒、制糖、米面加工、糕點、醬貨、磚瓦石灰、竹木棕藤器等方面。辛亥革命后,官府和民間借漢江水運輸入少量手搖機器,如印刷機、縫紉機、織布機以及制革、火柴、石印等生產設備和技術。1936年后,寶漢、漢白公路相繼建成通車,交通逐漸方便??谷諔馉幈l后,淪陷區一些工廠和文教單位內遷,新工藝隨著傳入,如修車、修鐘表、鐵皮器皿、機卷煙、小五金、日用化工等。為軍需民用,縫紉業得以大發展。還有歐亞五金廠,“工合”鐵工廠等小型工業在漢臺區興建。1939年漢臺區電廠建成發電后,促進小型工業的發展,鐵工廠、機米廠等36戶使用電力。1949年,全區手工業和工業企業1591戶,從業人員3530人,產值255.24億元(舊幣)。 解放后,從1953年開始,對手工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至1956年,按行業組建合作社、組66個,職工2638人,年產值556萬元。國營經濟約占64%,集體經濟占22%,公私合營經濟占13%,私營經濟占1%。1958年,全區興辦大小工廠149個,全民職工由1957年的8760人增至14095人。重工業產值由1957年377萬元增至678萬元;輕工業產值由1957年2599萬元降為1810萬元。70年代,內遷工廠逐步建成,鐵路通過漢臺區,新工藝、新技術、新材料、新設備傳入漢臺區,推動了漢臺區工業的發展。至1978年,全區工業企業276個,其中:水泥、化肥、日用化工、繅絲、服裝、橡膠、造紙、食品等生產初具規模。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實行改革開放,發展商品經濟,工業結構日趨合理,門類逐步齊全。 至1989年,全區工業以機械、建材、輕紡為主體,并擁有電子、化工、醫藥、食品、縫紉、皮革、造紙等30個工業門類,364個工業企業。職工56210人,固定資產(原值)86442萬元,工業產值75863萬元,占全區社會總產值70.24%,是1949年的117倍。獨立核算工業企業全員勞動生產率1.23萬元。其中:區屬工業企業321個,職工26491人,固定資產21592萬元,工業總產值32419萬元,實現利稅3411萬元,全員勞動生產率1.07萬元。工業產品已達400余種,三分之一以上產品行銷全國。有8類50余種產品出口歐、美、東南亞等40多個國家和地區,創外匯448萬美元。24種產品被評為省優質產品,20種產品獲省優秀新產品獎,14種產品獲國家及省行業評比第一名。主要產品質量穩定提高率達85%,工業標準化覆蓋率達95%以上。 2012年,漢臺區全部工業實現增加值41.34億元,比上年增長21.8%,其中規上企業實現增加值為34.97億元,增長23.7%。全區年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共57家,完成工業總產值106.77億元,增長26.2%,其中漢臺區企業完成總產值100.05億元,增長26.3%。規上工業完成銷售產值104.62億元,同比增長28.8%,其中漢臺區企業完成銷售產值98.55億元,同比增長29.6%。全年工業產銷率為98.0%,比去年增長了2.1個百分點,其中漢臺區企業產銷率98.5%,比去年增長了2.6個百分點。
第三產業
服務業、商貿流通業和新興產業是漢中牡丹園漢臺區主導產業。先后建成北城貨運區場、盛隆家俱城、過街樓蔬菜批發區場、新時代建材批發區場、陜南電子城等各類區場50多個,在為第一產業、第二產業提供產品終端服務,對財政的貢獻率也不斷提高。在此基礎上,漢臺區依托城區資源,以科技、房地產、文化娛樂、信息咨詢、中介、社區服務等新型服務業提升和改造傳統服務業。以第三產業為主的非公有制經濟在全區經濟總量中的比重已經超過了45%,個體工商戶、私營企業,分別達32710戶和659戶,從業人員達到84972人。非公有制經濟提供的稅收占地方財政收入的26.4%。漢臺區商業貿易有史料記載可追溯至秦漢?!皾h水下荊襄,棧道連秦雍”,水陸交匯構成東、南、西、北4條商路。商品輻輳鄂、川、甘、秦,自古成為著名的物資集散地。明初,漢臺區為陜南茶葉輸邊易馬包裝、驗印地。清代,商品貿易額增加,沿江興隆街、南關、東關一帶店鋪林立,商品在此屯積調運。清光緒34年(1908),漢臺區商會成立,區區商號毗連,成為僅次于西安的陜西第二商業都會。 民國時期,商業門類逐漸齊全,有錢莊、糧行、糧店、百貨、雜貨、藥店、服裝、旅社、飲食、服務等業。傳統輸出商品糧食、棉花、藥材、生漆、桐油、木耳、土布、色紙、毛皮等,輸入商品百貨、五金、瓷器、綢緞、鹽、糖等,逐年增加??谷諔馉帟r期,淪陷區商賈涌入,商業趨于繁榮。民國33年(1944),商業同業公會達44個,會員1573人??箲饎倮?,物價暴跌,百分之二十三的商店歇業。民國37年(1948),漢臺區商戶1691家,從業人員4082人,由于通貨膨脹,貨幣貶值,購買力下降,商店冷落。 解放后,人民政府扶持發展商業。1950年,漢臺區商品零售額546萬元。1952年國營商業調集糧食、棉紗、棉布等投放區場,對平抑物價、穩定民心起了重要作用。國營商業堅持“發展經濟,保障供給”方針,堅持“為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服務”的社會主義方向,信譽日增。1956年,對私營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區供銷社、區商業局相繼成立,分別管理農村、城區商業,各項購銷業務迅速發展。1959年后,國營商業積極組織購銷、合理分配商品,基本保障區場供應?!拔幕蟾锩敝?,供銷社與商業局合并,集區貿易關閉,流通堵塞,區場蕭條。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加強國營商業主導地位,積極發展集體商業,個體商業亦有發展,區場開始活躍。1979年,商業門店達511個,從業人員5649人。其中全民門店171個,3585人;集體222個,642人;個體93戶。漢臺區商品零售總額10178萬元。1985年,供銷社恢復集體性質,國營商業深化改革,個別商店租賃、承包經營,個體商業發展較快,購銷兩旺,區場繁榮。1989年漢臺區商業門店6333個,從業人員29669人,其中國營門店219個,5936人;集體1423個,16113人;個體4691個,7620人。社會商品零售總額46963萬元。門店、人員和銷售額分別是1979年的8.93倍、4.75倍和4.61倍。社會商品零售總額中,扣除農民對非農業居民零售額5726萬元后,其中國營商業21591萬元,占52.35%;集體14091萬元,占34.17%;個體5555萬元,占13.47%。另有糧油購銷網點61個,1989年銷售糧食4747萬公斤,食油97.37公斤。 2012年,漢臺區限額以上貿易業共92家,其中批發零售企業53家。2012年末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6.17億元,增長17.3%。其中批發業實現消費品零售總額31.89億元,同比增長19.2%,零售業實現零售總額45.91億元,同比增長16.8%,住宿和餐飲業實現零售總額8.37億元,同比增長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