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源縣,四川省雅安市代管縣,位于四川省境西部偏南,轄8鎮32鄉,面積2 388平方公里,人口33.91萬,以漢族為多,有彝族、藏族、回族等少數民族,縣政府位于富林鎮,距行署駐地雅安市76公里。漢源縣有“中國花椒之鄉”之稱。氣候獨特、資源豐富,經濟發展后勁充足, 漢源縣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案涣治幕?、“獅子山文化”享譽中外;“南方絲綢之路”、“茶馬古道”名貫古今。漢源縣總面積2349平方千米,總人口346593人(2004年5月),縣人民政府駐富林鎮,共有漢、彝、藏、回、羌等17個民族,其中少數民族人口約占10%。
漢源縣城歷史上的漢源鄉、漢源街、漢源場多指九襄(今漢源縣九襄鎮)。1914年改清溪縣為漢源縣(縣治清溪鎮,今漢源縣清溪鎮),1950年漢源縣治由清溪鎮遷往新成立的九襄鎮(今漢源縣九襄鎮),1952年漢源縣人民政府駐地由漢源場(九襄鎮)遷至新成立的富林鎮,1955年四川、西康并省后屬雅安地區。
漢源縣漢源縣地處東經102°16′至103°00′,北緯29°05′至29°43′。東鄰樂山市金口河工農區和眉山市洪雅縣,南連涼山州的甘洛縣,西靠甘孜州的瀘定縣和本市的石棉縣,北接本市滎經縣。距劉伯承、小葉丹彝海結盟地80公里,離西昌衛星發射中心180公里,距紅軍搶渡大渡河的天險瀘定橋150公里,至世界低海拔冰川海螺溝旅游勝地120公里。漢源,歷為通往康藏、寧屬之咽喉。
地形
漢源位于大渡河中游兩岸,為四川盆地與西藏高原之間的攀西河谷地
花海果都-九襄帶,漢源地處橫斷山脈北段東緣,海拔在550米至4021米之間,東端的白熊溝與大渡河匯合處最低,西北部與瀘定縣交界的馬鞍山最高。東北緣是邛崍山余脈南支大相嶺,西北緣是邛崍山余脈飛越嶺,南面是大涼山群峰。氣候四周環山,谷深嶺高,加之大相嶺東北亙阻,漢源有大涼山北部大陸氣候特點,高地寒冷,河谷炎熱,雨量偏少且不均,氣候垂直變化十分顯著,瀑布溝人工湖形成后漢源氣候將變得更加獨特??h城年平均氣溫17.9度,無霜期300天,日照時數1475.8小時,年活動積溫5844.7度,年均降雨量741.8毫米。漢源縣屬于北溫帶與季風帶之間的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冬暖夏熱,四季分明。四周環山,谷深嶺高。交通編輯漢源縣交通便利,通訊發達,成昆鐵路過境17公里處,在縣境內長河壩、烏斯河處建
成昆鐵路有長河壩站和漢源站兩個火車站;成昆鐵路在雅安唯一一個站就設在漢源縣烏斯河鎮,縣內有國道108線、漢烏公路、金烏公路兩條省道以及23條縣道公路,雅西高速于2012年5月1日通車,交通便利。汽車:成都石羊場長途汽車站有發往漢源新縣城和漢源九鄉鎮長途汽車,車程大約3個小時左右?;疖嚕簭某啥蓟疖嚤闭净蚰险旧宪?,可乘到昆明、攀枝花、西昌等地的列車直達漢源站,票價40元左右,約5小時即可到漢源。高速公路:雅西高速公路已經通車,漢源設有九襄、漢源北、漢源南三個高速公路出入口,漢源到省會成都交通條件徹底改變,由原來經108國道行駛時間7個多小時縮短至2個半小時左右。而且冬季再也不用翻越冰雪堆積的泥巴山。
生物資源
漢源縣生物資源漢源盛產水稻、小麥、玉米、紅薯、土豆、花生等農作物;“漢源貢椒”、“漢源金花梨”、“漢源黃果柑”、“漢源櫻桃”、“漢源蕓豆”等農產品馳名中外;四季鮮果不斷,梨、蘋、桃、李、櫻桃、桔、橙、桂圓、葡萄等琳瑯滿目,色彩斑斕;蕃茄、洋蔥、蒜苔、大蒜、豌豆等蔬菜常年出新,應有盡有,暢銷全國。境內還有銀杏、楠木、香樟、云杉等珍貴樹種和小熊貓,扭角羚等珍稀動物,豐富多彩。
水力資源
漢源水力資源理論蘊藏量在750萬千瓦以上,已開發利用3萬多千瓦,達到了初級電氣化縣水平。國家重點建設項目裝機360萬千瓦的瀑布溝巨型電站和裝機70萬千瓦的深溪溝電站,位于縣境東部大渡河上。
礦產資源
發現的礦產資源共33種。分別是:金屬礦13種:鉛鋅礦、銅礦、錳、鈷、鎳礦、砂金礦、褐鐵礦、鈦鐵礦、赤鐵礦、磁鐵礦、銀礦、鎘礦、錫石礦;非金屬礦20種:硫鐵礦、煤礦、磷礦、菱鎂礦、石灰石礦、花崗巖、高嶺土、石膏礦、方解石、長石砂巖、水晶礦、冰洲石、石棉礦、瑩石礦、雄黃、辰砂、白云巖、粘土礦、建材用頁巖、建筑用砂石料。 已探明儲量的礦種:鉛鋅礦,鉛 鋅金屬儲量為36.2 萬噸;錳礦,地質儲量為186.0萬噸;鈷、鎳礦,金屬儲量為 1.12萬噸;煤礦,地質儲量為487.7萬噸;磷礦,地質儲量為3.25億噸;菱鎂礦地質儲量為3億噸。上述引用數據為地勘單位在50-60年代探明地質儲量。已開發利用的礦產:鉛鋅礦、錳礦、硫鐵礦、褐鐵礦;煤礦、磷礦、菱鎂礦、石灰石礦、花崗巖、粘土礦、建材用頁巖、建筑用砂石。以上開采利用的礦產資源部分探明了資源儲量,絕大部分資源未做詳細的地勘工作,無實際地質資料,未統計該類礦產資源儲量。具有開發前景而未開發的礦產資源:砂金礦。
風景名勝編輯清邑八景
漢源春色:指九襄景色。舊時漢源街一帶氣候溫和得春較早,每年農歷二月時,林木蔭翳,繁花細草特饒旖旎,幽情逸致不亞于錦江春聲,為漢源八景之一。雞冠朝艷:后域鄉境西的雞冠山,山體高峻,山脊海拔在3200米以上,主峰海拔3640米,峰巒嵯峨,危崖陡峭。每當旭日東升,夕陽返景時,從九襄西望,山體半輪,峰巔凹凸微顫,酷似雞冠,故名"雞冠朝艷"。
金鐘山景點海堂書燈:在舊清溪縣城北五里許的海棠書院內,院內一海棠池,環植海棠,芙蓉百余株,構搖香亭于其中,春秋暇日宴賓朋于此,紅云香霧填塞街衢,世稱小香國。案自宋以來院與池俱廢沒,而邑人猶往往遙見燈光,故名海棠書燈,為漢源八景之三。玉淵靈泉:舊清溪縣城東川主崗有玉淵池。方廣丈許,泉水自石罅中流出,四時不竭,清潔異常,城中官吏,每用此水烹茶,方以成都薛濤井,有過之無不及也,為漢源八景之四。風洞濤聲:指建黎鄉風洞山下的石灰巖溶洞。溶洞深不可測,清泉潺潺,彩石熒熒。每值日中,風霧自洞中出,濤聲如琴音,故有"風洞濤聲"之美名。為漢源八景之五。大渡晴波:大渡河波濤洶涌,每晴明時,從大樹龍塘山頂下瞰大渡河,只見河水一波未平一波復起,如拖匹練,如掛白虹。古詩云:粼粼生百波,銀濤雪流猶未足擬也。為漢源八景之六。邛崍霽雪:指大相嶺雪景(大相嶺古名邛崍山,亦名邛笮山)。大相嶺秋冬積雪,盛夏方解,每值晴霽時望之如玉山,如瑤圃。唐人有句云:山雪照窗明,為漢源八景之七。龍池夜月:指雙溪鄉境內大相嶺主峰背后山西麓的龍池,風物奇異,舊時建有蘭若寺,池中月影時隱時現,謂之"龍池夜月"。詩云:古寺方塘一鑒空,光含夜月轉鴻蒙。偷窺兔魄孤輪白,借照龍鱗萬點紅。漢斗都歸形色外,盈虧不計三五中。為因神物繞燒尾,卷起煙云鎖桂宮。
大渡河大峽谷
位于漢源縣境內的大渡河大峽谷引起地質學家和省內外媒體的廣泛關注,四川省地勘局地質專家實地勘察后大喜過望,大渡河大峽谷雄奇壯觀、嵯峨險峻的自然景觀足以與聞名中外
漢源縣的長江三峽媲美。大渡河大峽谷西起漢源縣烏斯河鎮,東至永利鄉白熊峽,全長17公里。大渡河進入四川盆地之前,橫穿了盆地西南邊緣的最后一道門檻—瓦山,形成了雄偉壯觀的大峽谷,并切割出厚達數千米的完美地質剖面。支撐成昆鐵道運輸大動脈的“天下第一柱”就在峽谷之內,為天荒地老的大峽谷平添了一道現代文明的景觀。
石牌坊
石牌坊為清道光年間清溪縣漢源場拔貢黃體誠為旌表其母節孝而請旨建造。九襄石坊全部為紅砂石建構,通高11.1米,寬7.4米,深1.9米。為清代流行的四柱三間,橫向三段與垂直三段的重桅牌樓。
萬安橋
位于大樹區河南鄉河南村東,清道光八年建,為桿欄式廊橋,單孔石礅。橋用粗圓木圍身,平臥兩橋頭石礅上,上釘木板,結實平整。全長18米,寬4.5米,高6米。橋的兩端有門樓,均為重檐歇山頂式結構,取勢獨特,古素有致。
魁星樓
在萬里鄉富全村的白巖河畔,聳峙于兩山峽谷中,為六角造型,三層重檐,攢尖頂,底層為穿柱式,全木質結構。整座樓通高15米,占地90平方米,高拔峻秀,古意蒼茫。
白云寺
在后域鄉壇罐窯,建于明嘉慶年間,是縣內唯一幸存的古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