濠江區,廣東省汕頭市轄區。位于廣東省東部,汕頭市南部。西與潮陽區接壤,北隔礐石海與龍湖區、金平區相望,東南瀕臨南海,濠江蜿蜒貫穿全境,海岸線總長達92.8公里,沿岸深水港灣和淺水海灘20多處。濠江區人文歷史悠久,唐宋時代便有文字記述,明清時代已成為粵東沿海對外經貿要地,是潮汕文明古鎮和著名僑鄉。濠江區于2003年1月建立,由原達濠區和河浦區合并組成, 總面積134.88平方公里。轄達濠、礐石、馬滘、廣澳、河浦、玉新、濱海7個街道,區人民政府駐達濠街道府前路。2010年,中國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濠江區人口為267597人。
行政區劃編輯2008年,濠江區轄達濠、礐石、馬滘、廣澳、河浦、玉新、濱海7個街道。達濠街道轄濠濱、達濠、達埠、赤港、赤隆、青籃、青林、青鹽、葛洲、西堆等10個社區和包帆、放釣、赤濠3個漁業聯社;礐石街道轄礐石、紅光、紅旗、紅星、磊口、松山、棉花、澳頭、珠浦、葛陳、葛朱、茂南、茂北、頭村、中村、尾村等16個社區;廣澳街道轄廣澳、東湖、埭頭、溪頭、大蔚、三遼、河渡等7個社區;馬滘街道轄馬滘、海星、海明、海光、和社、鳳崗、南山等7個社區;河浦街道轄河東、河南、河北、樓下、肚橋等5個社區;玉新街道轄玉石、崗背、燎原、燈塔、黎明、下衙等6個社區;濱海街道轄華新、華里、錢塘、五一、上頭、林后、東隴、上店、里前等9個社區。
人口民族
人口
2010年,《汕頭市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顯示,濠江區人口為267597人。
民族
2000年,根據中國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濠江區內有漢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苗族、彝族、壯族、布依族、朝鮮族、滿族、侗族、瑤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畬族、哈薩克族、俄羅斯族、鄂倫春族、高山族、水族、納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錫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本地多為漢族,少數民族多為外來工作人士。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濠江區位于廣東省汕頭市南部,總面積134.88平方公里。西與潮陽區接壤,北隔礐石海與龍湖區、金平區相望,東南瀕臨南海。
地形地貌
汕頭市濠江區是一個半島區,三面環海,一面臨江,岸線長達92.8公里;周圍海域廣闊。濠江地質地貌以丘陵為主,山不高峭,多怪石,海拔多為60—100米。北部是石山地,海拔196米的區內最高峰香爐山位于其中,自西北向東南延伸至埭頭、東湖。西北部的疊石山,由眾多巨石堆疊而成,形成螺旋狀的天然石洞。東南部為廣澳山地,東西走向,兩端延至河渡、廣澳入海。中部從貓山嶺至河渡營盤山,東部從北洋大坑至葛洲,南部馬鳳南片區均是大片平地,平坦土地面積約70平方公里。河浦半島西部為連綿的丘陵,中部為居民區,東部多為稻田,大部分為圍海造田。河浦半島與達濠島相隔一條“濠江”(實為海峽)。達濠島邊緣間有小塊平原,多為沿海臺階和寬谷的沖積土而成,馬鳳南屬沿海的沖積小平原。
氣候
濠江地處低緯度,屬冬暖夏涼的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21.3℃,年平均日照率為49%,年平均濕度為82%,年平均海水表層溫度21.1℃,年平均海水表層鹽度3.15%。
河流
濠江位于汕頭市的西南面,從磊口大橋流經達濠至河渡出口注入南海。全長14.45公里,是汕頭市至達濠鎮主要的水上交通線。江面一般寬為300—500米,最狹為60—70米,最寬為700—1000米。中心航道深約3米。
自然資源編輯礦產資源
濠江區礦產資源較少,以供建筑之用的花崗巖為主,還有玻璃砂、白堊土、耐火土。境內土壤多為赤紅壤和濱海砂土質,耕作層較薄,保水保肥能力較差。
土地資源
濠江區有天然海灣20多處,擁有10米等深線內淺海灘涂約15萬畝和可供開發利用的粵東漁場約5萬平方公里,耕地10813畝。2010年,有水產養殖面積2701公頃,其中海水養殖面積2542公頃,淡水養殖面積159公頃。
生物資源
濠江區耕地生產水稻、甘薯、花生、青蒜、馬鈴薯、金筍、生地、沙參、川芎、苦草、西瓜、木仔、柑桔、西洋菜等農作物。海洋生物資源豐富,2010年,濠江附近海區擁有魚、蝦、貝、藻類700多種,其中主要經濟魚類100多種、貝類110多種、藻類40多種。傳統的養殖品種主要有紅肉藍蛤、牡蠣、翡翠貽貝、泥蚶、紫菜等。海水養殖品種以斑節對蝦、南美白對蝦、鋸緣青蟹、貝類及各種魚類,淡水養殖品種以羅非魚為主。
交通編輯濠江區境內路橋交通形成網絡,汕頭海灣大橋、礐石大橋、濠江大橋等5座大橋跨海過江,深汕高速公路東段在此起點,324國道穿境而過,南濱路、磊廣公路、河浦大道、澳東公路以及河中路等主干道縱橫交錯,全區實現村村通水泥公路。港區至2008年有5000噸級以上專用碼頭8個。尤其是廣澳灣臨近國際航海道,海床穩定,水深池闊,腹地充足,是市區唯一可營建10萬噸級以上深水碼頭的天然良港,至2008年已建成萬噸級至3萬噸級泊位5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