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安徽省省會,古稱廬州、廬陽。安徽省的政治、經濟、教育、金融、科技和交通中心,皖江城市帶核心城市,合肥都市圈中心城市,長三角城市經濟協調會城市,長江中下游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同時也是華東地區綜合交通和通信樞紐之一。合肥位于安徽省正中央,長江、淮河之間、巢湖之濱,襟江擁湖,沿海腹地、內地前沿、具有承東啟西、貫通南北的重要區位優勢。自秦建制至今已有2200多年歷史,曾為揚州、合州、南豫州、廬州、德勝軍、淮南西路等治所,有“江南唇齒,淮右襟喉”、“江南之首,中原之喉”之稱,歷為江淮地區行政軍事首府。合肥擁有三所國家實驗室和四座重大科學裝置,是僅次于北京的國家重大科學工程布局重點城市。合肥是全國首座國家科技創新型試點城市,同時也是世界科技城市聯盟會員城市。是中日韓圍棋三國賽的永久舉辦地。合肥是首批三座中國國家園林城市之一,自然景色錦繡多姿,文化古跡甚多。行政區劃編輯合肥市轄瑤海區、廬陽區、蜀山區、包河區、長豐縣、肥東縣、肥西縣、廬江縣,代管縣級巢湖市,并賦予合肥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合肥經濟技術開發區、合肥新站綜合試驗區、巢湖經濟開發區市級管理權限。土地面積達1.14萬平方公里,常住人口達755萬人,占全省總人口的12.6%。其中,城鎮人口達486萬人,鄉村人口266萬人,城鎮化率達64.6%。地理環境編輯地質
合肥地區處于燕山期斷陷盆地之中,所見地層以中生界侏羅系以來地層為主。從老到新分述如下:侏羅系上統,市區分布于杏花村以西至董鋪水庫一線,大致呈東西向延伸,西部較闊,東部較窄。主要巖性為礫長石、石英砂巖、中細中粗粒砂巖。此外,還夾有礫巖和薄層泥巖、粉砂巖。巖層產狀:走向北西西,傾向北東,傾角20度左右。白堊系下統分布于西北部,尤以南淝河上游以北分布面積較廣。巖性為長石、石英細砂巖,夾有粉砂質泥巖和泥巖。巖層產狀:走向北西西,傾向北東,傾角10度左右。白堊系上統在合肥市有大面積的分布,主要在北部和西南部。巖性為中細粒砂巖,夾有薄層泥巖。大蜀山出露點的巖層產狀為走向北西西,傾向北東,傾角8度。下第三系古新統集中分布在東南部。巖性為粉細砂巖、粉砂質泥巖和泥巖。自西向東具有顆粒變細、泥質增多的趨勢。第四系上更新統主要分布在低崗地區,面積廣大。厚度一般為10~30米。巖性下段主要為亞粘土、輕亞粘土或粉細砂層。上段主要為粘土,偶夾有亞粘土。第四系全新統分布于南淝河及其支流的河谷平原,呈條帶狀展布。地層厚10~20米。巖性為粘土、亞粘土、輕亞粘土,夾有粉細砂。
合肥 濱湖新區火山巖在合肥市有零星出露,其范圍較小,主要沿斷裂展布。其中,橄欖輝綠巖分布于大蜀山95~100米頂部,沖穿于上白堊系上統紅砂巖之上,系火山巖頸。輝綠巖墻分布于環湖東路采石坑中,穿插在侏羅系上統砂巖內,近垂直狀。這兩個火山巖體均形成于第三紀始新世~上新世(距今5500~250萬年)。肥東低山丘為大淮陽地質延伸部分,太古界片麻巖、元古界磷片巖及震旦屬變更巖裸露,燕山運動時侵入巖漿帶來了豐富的礦藏,如鐵、磷灰石、云母、白云巖、花崗巖、石棉、石英石等。長豐北部舜耕山脈為寒武系——奧陶系地層,有灰巖、瓷土、大理石、石英砂巖等。肥西大部分為大別山凹陷隆起余脈(西、中、北部)形成的低山丘陵,主要為沉積巖,如紅砂巖、礫巖及大別山雜巖,出露及地下分布廣泛。其東南沿巢湖系合肥凹陷之中生代地層(巢湖盆地);西北部系大別山凹陷之淮河低臺地,形成有小塊平原。巢湖北、西巖平原,為近代沖積型地層。
地貌
合肥地處江淮丘陵,北起舜耕山,南至巢湖盆地周圍,大部分地域
水韻 合肥崗沖起伏,壟畈相間??偟牡貏菔侵胁扛?,南北低。江淮分水嶺橫貫中部(大別山余脈),自六安龍穴山進入肥西牛尾巴山,向東延伸,經大潛山、官亭、焦婆、大柏店、將軍嶺,至長豐山土山、吳山和肥東縣中北部八斗嶺、廣興一帶高崗出境,進入定遠縣繼續向東延伸。自肥西小蜀山北三向廟,有江淮分水嶺南側的一個分支(古稱“龍干”)延伸向東,經南三十里崗、大蜀山向市區延伸,形成合肥市區中間高、南北兩側低的局部地貌特征。江淮分水嶺以南為長江水系,流域面積4316平方公里,地勢由北向南(巢湖盆地周圍)傾斜,沿巢湖一帶形成沖積平原,地勢平坦,土地肥沃,圩畈綿延。江淮分水嶺以北為淮河水系,流域面積2950平方公里,地勢由南向北傾斜,大部分為海拔高程30~50米臺地,沿瓦埠湖、高塘湖周圍有小塊狹長的沖積平原。
氣候
合肥屬亞熱帶濕潤性季風氣候。
合肥掠影
地處中緯度地帶,位于江淮之間,全年氣溫冬寒夏熱,春秋溫和,屬于暖溫帶向亞熱帶的過渡帶氣候類型,為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5.7度,降雨量近1000毫米,日照2100多個小時。合肥的氣候特點是: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量適中、春溫多變、秋高氣爽、梅雨顯著、夏雨集中。春天:冷暖空氣活動頻繁,常導致天氣時晴時雨,乍暖乍寒,復雜多變。夏季:季節最長,天氣炎熱,雨量集中,降水強度大,雨量主要集中在5-6月的梅雨季節。秋季:季節最短,氣溫下降快,晴好天氣多。冬季:天氣較寒冷,雨雪天氣少,晴朗天氣多。
水文
合肥合肥市氣候濕潤,水系發育分別源于江淮分水嶺兩側,或南流注長江,或北流入淮河。屬長江流域的河流主要有南淝河、店埠河、豐樂河、派河等;湖泊主要有巢湖。屬淮河流域水系的河流主要有東淝河、高塘河、莊墓河等;湖泊主要有瓦埠湖、高塘湖。興修的有跨流域的淠杭灌溉河總干渠、滁河干渠、瓦東干渠等工程以及幾十座水庫和數千口塘壩。這些水流組成水網,為防洪、灌溉、供水、航運、養殖、旅游提供了有利條件。地面廣泛粘土覆蓋,丘陵崗地滲透性較差,地下水比較貧乏。交通編輯公路
擁有G206國道,G312國道,合肥繞城高速(G4001),京臺高速(G3),滬陜高速(G40),滬蓉高速(G42),合安高速公路,合淮阜高速公路,合蕪高速(G5011),是中國重要的公路樞紐。
鐵路
現有火車站合肥站、合肥南站(建設中)、合肥西站、合肥北城站、水家湖站、肥東站、廬江站、巢湖站,擁有合武高鐵,合安城際鐵路,合寧高鐵,淮南鐵路,合九鐵路,寧西鐵路,商合杭高鐵,京福高鐵(建設中,其中合肥至蚌埠段合蚌高鐵于2012年10月16日正式開通運營),合肥鐵路樞紐南環線。合肥南站將建成立體換乘樞紐,規模列華東第四位。規劃中建設中的合廬銅鐵路,商杭高鐵合肥段,合安九客運專線,鄭合高鐵等將使合肥鐵路交通更加便利。
民航
合肥新橋國際機場是國際4E級樞紐干線機場,已于2013年05月30日零點
合肥新橋國際機場
正式啟用。其位于城區西北部高劉鎮,距中心城區約31.8公里。機場總共分三期建設。一期工程航站樓面積為10.85萬平方米,跑道長3400米,設計年旅客吞吐量為1100萬人次。新橋國際機場服務于現代化環湖大都市--合肥,以及淮南、六安、桐城等合肥都市圈城市,并輻射全國大部分地區。其中一期已于2013年05月30日正式投入使用,為4E級全國樞紐干線機場。三期全部建成后的合肥新橋國際機場將成為具備亞洲最高飛行區4F等級的機場,可供世界上已投入商務運營的所有飛機起降。
水運
合肥港是全國28個內河主要港口之一,位于省會合肥南淝河畔,年吞吐量為500多萬噸,航道等級為三、四級,可常年通航千噸級船舶。2014年1-3月份,合肥港國際集裝箱碼頭完成集裝箱吞吐量31927TEU,同比2013年增長68.78%;件雜貨吞吐量5.20萬噸,同比2013年增長170.83%。雖然受傳統的春節假期的影響,但合肥港國際集裝箱碼頭一季度吞吐量任然保持穩定增長勢頭。同時,1-3月份碼頭單月集裝箱吞吐量也保持在1萬上下,其中3月份單月集裝箱吞吐量達到13395TEU,再次刷新歷史記錄。
另外,一月份合肥港成功引進伊朗航運(IRISL)在我港設立還箱點,伊朗航運(IRISL)逐漸將原先FOB蕪湖貨物全部轉移至FOB合肥出口,伊朗航運(IRISL)也成為真正意義上第一家將合肥港作為指定啟運港的國際集裝箱干線班輪公司。
地鐵
合肥地鐵是合肥城市公共交通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軌道交通遠景線網總長322.5公里,其中市區線路7條,全長215.3公里;市域線5條(含1條機場專用線),全長107.2公里。遠期中心城區城市軌道交通遠期規劃方案由6條城市軌道交通線路組成,共設置了15個軌道交通樞紐,全長181.1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