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江縣隸屬四川瀘州,川渝黔結合部,位于四川盆地南緣。西面與江陽區、納溪區、瀘縣相鄰,東面與重慶市江津區接壤,北面與永川區接壤,南面與貴州省赤水市、習水縣毗鄰。合江縣位于長江、赤水河、習水河交匯處,是長江出入川的第一縣。合江縣距瀘州38.7公里,距成都260.1公里, 距重慶朝天門109.2公里、 重慶外環高速69公里。合江縣是四川省與重慶市毗鄰的所有縣區中唯一一個既擁有長江黃金水道,又融入重慶“一小時經濟圈”的縣。宜瀘渝(G93)、成自瀘赤(S4)兩條高速公路,353國道穿境而過。合江縣始建于西漢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是長江上游置縣最早的三個縣之一,2014年,合江縣實現生產總值153.02億元,地方公共財政收入8.09億元,固定資產投資175.09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4.4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151元,農民人均純收入9517元。2015年,合江縣下轄25鎮2鄉。2013年,合江縣城中心城市,面積已達15平方公里,城區人口為18萬余人,縣城的綜合能力達到了中等城市水平。
西漢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置符縣,隸犍為郡,治安樂水會,即今合江鎮南關地段。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隸屬益州部犍為郡。新朝(公元9-24年),王莽改符縣為符信縣,隸屬庸部西順郡。東漢光武帝(公元25-26年),劉秀改符信縣為符節縣,隸屬益州犍為郡,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符節隸屬益州江陽郡。西晉武帝泰始年間(公元265-274年)復名符縣,隸屬益州江陽郡。成漢時期(303-347年),符縣隸屬益州江陽郡。東晉穆帝永和三年(公元347年)后,符縣改名安樂縣,隸益州東江陽郡。南朝宋(420-479年)時,撤銷安樂縣。南朝齊(480-502年),復置安樂縣,置安樂戍,大同(535-545年)中,改東江陽郡為瀘州,下轄江陽一郡,安樂戍隸屬瀘州江陽郡。北周保定四年(564年),撤銷安樂戍,改置合江縣,隸屬瀘州江陽郡,隋開皇三年(583年),廢郡,合江隸屬瀘州。大業三年(607年),改瀘州為瀘川郡,合江隸屬瀘川郡。唐武德元年(618年)改瀘川郡為瀘州,合江隸屬瀘州。唐初,縣治遷今白沙鎮。貞觀元年(627年),全國分為十道,合江隸屬劍南道瀘州。天寶元年(742年),改瀘州為郡,瀘州改為瀘川郡,合江隸屬瀘川郡。至德二年(757年),分劍南道為東、西兩川,合江隸屬劍南道東川郡。乾元元年(758年),瀘川郡又改為瀘州,合江隸屬劍南道東川瀘州。元和十二年(817年),縣治遷回舊址,今合江鎮南關地段。五代十國時期,合江仍屬劍南道瀘州。北宋乾德三年(965年),在劍南道東、西兩川之地置西川路,合江隸西川路瀘州。咸平四年(1001年),今四川地區分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夔州路四路,合江隸屬梓州路瀘州。大觀三年(1109年),縣境建純州,轄安溪縣、九支縣;并在縣境東南部建滋州,置承流、仁懷兩縣。重和元年(1118年),改梓州路為潼川府路,合江隸屬潼川府路瀘州。宣和三年(1121年)撤銷九支縣、安溪縣和純州。安溪縣改為安溪寨,九支縣改為九支城;廢滋州為武都城,以仁懷為堡,承流并入仁懷。南宋景定三年(1262年)改瀘州為江安州,合江隸屬潼川府路江安州。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合江隸屬陜西、四川等處行中書省,縣治遷神臂江南濟民市(今三橋鄉長江村黃氏壩)。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瀘州改隸重慶路,合江隸屬四川南道宣慰司重慶路瀘州。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合江隸屬四川等處行中書省西蜀四川南道(肅政)廉訪司重慶路瀘州,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明玉珍占領四川,合江隸屬大夏瀘州軍民府。明洪武四年(1371年)七月,合江隸屬四川等處行中書省瀘州直隸州。洪武九年(1376年)六月,合江隸屬四川承宣布政使司瀘州直隸州,縣治于洪武初遷舊城。清康熙元年(1662年),合江隸屬四川省瀘州直隸州。嘉慶七年(1802年),合江隸屬四川省南永寧道瀘州直隸州。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川南永寧道改為下川南道,合江隸屬四川省下川南道瀘州直隸州。民國元年(1912年)9月,撤銷道,合江隸屬四川省瀘州。民國2年2月,恢復道制,3月改府州廳為縣,合江隸屬四川省下川南道。民國3年6月,下川南道改名永寧道,合江隸屬永寧道。民國18年10月,撤銷道,合江隸屬四川省。民國24年6月,四川省劃為18個行政督察區,合江隸屬四川省第七行政督察區。1950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設置西南行政區和川東、川南、川西、川北四個行署區,合江隸屬西南區川南人民行政公署瀘縣專區。1952年1月,瀘縣專員公署遷隆昌縣城,更名為隆昌專區,合江隸屬川南行政公署隆昌專區。1952年9月,撤銷四個行署區,合并成四川省,合江隸屬隆昌專區。1953年1月12日,隆昌專員公署遷回瀘州市,更名為瀘州專員公署,合江隸屬四川省瀘州專區。1960年7月,瀘州專區并入宜賓專區,合江隸屬四川省宜賓專區。1968年9月,宜賓專區改稱宜賓地區,合江隸屬四川省宜賓地區。1983年6月,設省轄瀘州市,合江隸屬四川省瀘州市。
合江縣位于四川省東南部,隸屬瀘州市,在赤水河與長江交匯三角地帶。地理坐標東經105°32'至106°28',北緯28°27'至29°01'。東北部與重慶永川、江津接壤,南連貴州赤水市、習水縣,西臨瀘州市江陽區、納溪區、瀘縣、西南角接敘永縣。
地貌
合江縣地處長江上游,屬四川盆地邊緣地帶,地勢南高北低??h內山脈為婁山山脈支系,從黔北延伸至縣境南部,海拔在1000m左右,最高山峰為福寶鎮的轎子山,海拔1751m。東南部和西南部為中低山地,中部和西北部為平壩和丘陵地帶。
氣候
合江縣屬亞熱帶溫濕型氣候。年平均氣溫17.8℃。年降雨量1040毫米。
自然資源編輯土地資源
2013年,合江縣土地資源面積2422平方公里,折算242200公頃,其中耕地64315.43公頃、園地9561.37公頃、林地110211.07公頃,水域12279.88公頃,城鄉居民廠礦用地11513.43公頃、交通用地2841.65公頃、未利用地31466.68公頃。
水利資源
2013年均降雨量1340毫米左右,合江縣水能資源70780千瓦,可開發35180千瓦。水利建設事業的發展對保持水土、減輕洪澇總值149848萬元。
礦產資源
合江縣具有開采價值的礦產主要有天然氣、頁巖、沙巖、卵石和河沙,至2005年底,合江境內共有天然氣井182口,年產量兩億方。
動物資源
合江縣獸類(含兩棲類爬行動物)主要有:草豹、馬耳狗、獼猴等40余種;禽(鳥)類主要有:金雞、黑鸛(青莊)等70余種;蛇類主要有:烏梢蛇、碎蛇等20余種;水產類主要有:黃鱔、魚鰍、蚌殼、螺螄、螃蟹、鯉魚、鯽魚、鱘魚、鰻魚等30余種。
植物資源
2008年造林面積4000公頃,森林活立木蓄積840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51.2%。雜竹蓄積200萬噸,楠竹2,050萬株。合江縣有丁香、廣香、木香、橙香、茴香、藤香、藿香、黃柏、杜仲、當歸、大黃、枳殼、五味子、蟲蜋、廣藿香等100余種中藥材資源。
人口編輯2011年末,全縣總人口為90.39萬人,減少0.09萬人。其中農業人口77.86萬人,非農業人口12.53萬人。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為15.38萬人,占全縣總人口的比重為17.0%。人口出生率為8.62‰,人口死亡率為6.8‰,人口自然增長率為1.82‰。
2012年合江縣實現生產總值(GDP)124.1億元,增長13.5%。第一產業增加值29億元,增長5.1%;第二產業增加值55.6億元,增長19.2%;第三產業增加值39.5億元,增長11.6%。2012年, 在合江縣生產總值中,三產業結構由上年的24.2 : 43.7 : 32.1調整為23:4:44.8:31.8, 三次產業對GDP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8.4%、62.7%、28.9%,一、二、三產業分別拉動GDP增長1.1個、8.5個和 3.9 個百分點。工業仍然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合江縣工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40.4%,比上年提高 0.8個百分點。工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 56.7%,拉動GDP增長7.7個百分點。2012年實現民營經濟增加值78.2億元,增長15.8%,占合江縣生產總值的比為63%,拉動 GDP增長9.8個百分點。
第一產業
2012年農林牧漁總產值完成48.33億元,增長5.01%;實現增加值29.0億元,增長5.1%。農業、 林業、 牧業、 漁業、 農林牧漁服務業增加值分別為14.9億元、1.2 億元、11.2 億元、1.14 億元、0.49 億元,分別增長5.5%、13.5%、4.3%、0.5%、3.5%。合江縣新定植荔枝4.8萬畝、總面積達18萬畝,新定真龍柚3.5萬畝,總面積達7萬畝,發展短周期工業原料林11萬畝,出欄生豬 95.57萬頭,糧食生產總量首次突破10億斤。培育省級重點龍頭企業2個、市級龍頭企業6個、市級示范專合組織13 個。合江縣建設新村 14個;新(改)建山坪塘 85 口,修建渠系120公里;新(改)建公路228公里,合江縣農機總動力30.2萬千瓦,增長14%。農用排灌機械達到 3.44萬千瓦,機電灌溉面積17200公頃。農機總值達到18249萬元,增長16%。
第二產業
2012年實現工業增加值 50.1 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 27.6 億元,同比增長18.1%。實現主營業務收入 69.9 億元,同比增長 15.0%;實現利稅 6.64億元,增長 14.5%;實現利潤總額 3.96 億元,增長18.9%。園區開發面積10.9平方公里,建成面積 5.8平方公里,入園企業138家,累計實現投資總額117億元,銷售收入120億元。投入2.1億元用于園區基礎建設,榕山—李子壩園區公路改造工程、雨臺互通下穿通道快速推進,完成張灣二期2000畝土地平場。合江縣建筑業總產值39.36億元,增長 27%;增加值 5.4 億元,增長 19.3%。建筑企業實現利潤總額10616.1萬元,增長58.5%。房屋建筑施工面積283.48萬平方米,同比增長9%。 2012年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99.82億元,增長 29.6%。2012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58.9億元,同比增長35.9%, 占全部投資的比重為59%。工業技改投入拉動投資的增長, 2012年完成技改投資 53.97億元,同比增長 46.9%,拉動投資增長22.3個百分點。2012年,合江縣房地產開發完成投資9.74億元,比上年增長41.1%。商品房竣工面積42.06萬平方米,增長11.6%;商品房銷售面積65.36萬平方米,增長7.5%;商品房銷售額21.78億元,增長18.8%;商品房待售面積0.26萬平方米,增長97.2%。
第三產業
2012年,合江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9.29億元,同比增長16.5%。城鎮消費品零售額 33.02億元,鄉村零售額16.27 億元,分別增長16.7%和16.1%。批發零售貿易業零售額38.79億元,增長 15.4%;住宿餐飲業10.5億元,增長20.8%。2012 年,合江縣外貿進出口額為 1048 萬美元,同比增長51.4%。出口 263 萬美元,增長 58.4%。2012年新簽訂招商引資項目177項,引進外資實際到位資金563萬美元,引進國內省際間到位資金51.42億元,引進省內市州間到位資金63.06億元。2012年,合江縣貨運量1217.41萬噸,增長24.9%,貨運周轉量162651萬噸公里,增長17.7%;客運量2932.27萬人,增長24.2%,客運周轉量96692萬人公里,增長32.7%。合江縣境內公路總里程2128公里。2012年末全縣固定及移動電話用戶總數達55.1萬戶,比上年凈增 4.6 萬戶,其中年末固定電話用戶7.3萬戶,移動電話用戶 47.7萬戶,增加4.6萬戶。2011年,全縣景區接待游客191.1萬人次,旅游收入達12.17億元,比上年增長31.9%。全縣星級飯店7個,星級飯店客房總數363間。
社會編輯文化事業
2011年,全縣共有文化事業機構數6個。新增廣播電視光纖用戶6666戶,全縣光纖用戶74571戶,其中:農村光纖用戶達40667戶。全縣數字電視用戶達5215戶,廣播覆蓋率達97.86%,電視覆蓋率達99.12%,有線電視入戶率26.6%。劇團、劇場出演場次197場,觀眾達2.96萬人次。全縣共有公共圖書館1個,圖書總藏量達8.6萬冊。
教育事業
2011年,合江縣有各級各類學校169所,全縣有小學89所(含民辦學校),在校學生70126人,專任教師2363人;初中23所,在校學生32321人,專任教師1415人;普通高中3所,在校學生11891人,專任教師672人;職業高中3所,在校學生34519人,專任教師1338人;特殊教育學校1所,在校學生85人,專任教師15人;幼兒園51所,在校學生33066人,專任教師52人。學齡兒童入學率99.99%,普高升學率達95.35%。高校:四川三河職業學院(川南第一所民辦高校)。高中:合江中學 ——省重 馬街中學——四川藝術類知名高中:榕山中學、白沙中學、少岷高中、合江少岷職業技術學校、先市職高、福寶職高。初中:瀘州高中合江分校、城關中學、合江鎮中學、少岷初中。小學:人民小學、瀘州高中合江分校中心小學、紅衛小學等。
科技發展
2011年全縣有農業科技和服務單位40個,專利申請數27件,專利申請受理量27件,專利申請受權量12件。
醫療衛生
2011年全縣醫院、衛生院數38個,擁有床位總數2284張;衛生技術人員1505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638人。產婦住院分娩比例為99.11%,比上年提高了0.78個百分點;新生兒死亡率5.78‰,比上年上升0.098個百分點。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穩妥推進,基本藥物制度全面實施,三級醫療衛生網絡更加健全。
體育事業
2011年全縣有體育場館42個。舉辦運動會39次,參加運動會的運動員為44000人。省級以上比賽獲得3枚獎牌,其中金牌1枚。全年輸送體育人才72人。成功舉辦第六屆農民運動會,完成2328個自然村廣播電視“村村通”。
人民生活
2011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6567元,增長20.4%;城鎮住戶人均可支配收入16053元,增長16.5%。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4698元,增長22.7%;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11697元,增長15%。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費支出占家庭消費總支出的比重)為49.1%,下降7.0個百分點;城鎮居民恩格爾系數為40.8%,上升0.7個百分點。
社會保障
2011年全縣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9050人,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26536人;全縣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58969人,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30776人,失業保險參保人數12176人,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參保人數為65870人。全縣有73.40萬人參加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參保率達98.17%,參保農民全年報銷醫藥費18424.89萬元。
交通編輯公路
合江縣境內有合渝路、合習路、合赤路、瀘合路等二級水泥路,以及 “宜瀘渝”高速公路和“成自瀘赤”高速公路?!耙藶o渝”高速公路,在合江境內兩跨長江、設有四個互通,建成通車后,合江距重慶外環57公里、距重慶市區不足100公里。
水運
繁忙的赤水河航運長江黃金水道在合江境內流長55公里,宜港岸線近9公里,港口分布眾多,年吞吐能力近千萬噸。3000噸級船舶可全年晝夜通航,中水期6000噸級船舶可直航至上海。距合江40公里的國家一類開放口岸——瀘州國際集裝箱碼頭具有100萬標箱的年吞吐能力,是四川及云貴北部地區最便捷的出海大通道。
鐵路
合江距成渝鐵路朱楊溪站20公里,隆瀘鐵路安寧站50公里。
航空
距合江150公里的重慶江北國際機場是西南地區三大航空樞紐之一。距合江43.9公里的瀘州藍田機場是四川省第三大航空港,具有到北京、上海、深圳、廣州、昆明等地航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