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間隸屬于河北省滄州市,總面積1324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36萬畝。距北京189公里,距天津183公里,距石家莊176公里。東與滄縣、青縣接壤,北與大城縣、任丘市交界,西與肅寧縣、高陽縣相鄰,南與獻縣相連。轄20個鄉鎮,615個行政村,總人口78萬人,1990年10月撤縣設市。 河間市地處華北平原,盛產多種糧棉瓜果,尤以金絲小棗、天津鴨梨等著名。工業產品種類很多,化工、紡織、電纜均較突出。河間已形成了以電線電纜、保溫材料、汽車配件、建材、花卉、餐具為主的六大支柱產業,鄉鎮企業已有5個跨入國家級先進行列,被國家有關部門命名為“中國電線電纜生產基地”。市內交通發達、通訊便利。1990年,河間撤縣設市,1997年通過國家小康驗收。全市各項事業都有了長足發展。河間市總面積1324平方公里,轄7鎮13鄉(其中包括1個回族鄉)、1個省級工業聚集區、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1個城區辦事處、9個居委會、615個行政村。華北油田的采油三廠和華苑綜合服務處座落在河間。 鄉級行政單位:黎民居鄉、果子洼回族鄉、北石槽鄉、沙洼鄉、龍華店鄉 、尊祖莊鄉、故仙鄉、興村鄉、行別營鄉、西九吉鄉、詩經村鄉、時村鄉、郭家村鄉。鎮級行政單位:瀛州鎮、米各莊鎮、沙河橋鎮、束城鎮、留古寺鎮、臥佛堂鎮、景和鎮
地理環境編輯位置境域
位于冀中平原腹地,屬滄州市管轄。地處華北平原腹地,居京(北京)、津(天津)、石(石家莊)三角中心,環渤海經濟區,距北京189公里,距天津183公里,距石家莊176公里。東與滄縣、青縣接壤,北與大城縣、任丘市交界,西與肅寧縣、高陽縣相鄰,南與獻縣相連。
氣候
屬典型的大陸性季風氣候,受季風影響,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2.4℃,1月份最冷,平均氣溫-4.6℃,7月份最熱,平均氣溫26.7℃。年平均降水量為561毫米,平均風速2.6米/秒。全年日照時數平均為2697小時,太陽輻射平均年總量為127.608千卡/平方厘米,全年無霜期平均187天。
地形
河間市地處華北平原,地處冀中腹地,地勢自西南向東北漸低,平均海拔8.9米。 子牙河、子牙新河、古洋河從西南流入。
自然資源編輯截至2009年,河間市境內資源豐富,地表水和地下水總儲量13266.4萬立方米,蘊藏著豐富的石油、天然氣,日產原油800噸,天然氣10000立方米。河間市地熱資料非常豐富,北起臥佛堂,南至西九吉,西北至郭家村,約360平方千米都有地熱顯示,地熱儲量120億噸。
人口民族編輯河間人口82萬,有回、滿、蒙等30個少數民族,有伊斯蘭教、基督教、天主教、佛教信教群眾3.3萬人。另有中國籍日本人2人(現均已逝去)。
經濟概述編輯綜述
2013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完成251億元,同比增長10%;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43.3億元,同比增長22%;全部財政收入完成15億元,同比增長15.2%。
農業
河間是傳統的糧棉主產區。產業化步伐加快,已形成棉花、畜禽、蔬菜、果品等特色優勢產業,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組織達到196個,龍頭企業達到60家,國欣是“農業產業化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擁有“國欣”中國馳名商標、中國名牌產品“國欣”牌棉種。
工業
2011年,集中開工的20個重點項目涉及電線電纜、化工、新材料、新能源、通訊器材等7個行業,總投資達87億元,項目全部投產達效后,預計可吸納就業人員近8000人。其中投資超10億元項目兩個,分別是總投資13.5億元的中糠公司糠醛糠醇項目和總投資14億元的江蘇潤恒物流現代農副產品冷鏈物流產業園項目。 2012年,8個產業聚集區龍頭帶動作用已初步顯現。僅電線電纜、保溫材料、汽車配件和精細化工4個產業,上半年營業收入就分別完成34.1億元、24.3億元、12.7億元和10.6億元,共上交稅金8255萬元,同比增長15%。上半年,總投資439.7億元,地區生產總值、工業增加值、入統工業增加值和財政收入全部實現兩位數增長。
社會事業編輯教育事業
截至2011年,河間是全國“普九”和“雙基”達標市,“全國寫字教育實驗區”。市一中占地面積398畝,設有圖書館、閱覽室、科技館、實驗樓、教學樓和電化教學等多功能配套的先進設備及一流的體育場,可容納學子5000余名,是河北省規模最大、設備最全的縣(市)級中學。
文化事業
市內建有文化館1座,影劇院3座,文物保管所1座。書畫、音樂、舞蹈盛行,民間戲劇社和大鼓隊較為普遍。河間是著名曲種西河大鼓發源地,形成幾個派別門類,河間是全國文化先進市、中國詩詞之鄉。全市學校體育設施完備,在市區東部有現代化體育場一座,建有全民健身設施和大型廣場,形成完備的社會體育網絡。河間市為“河北省體育先進市”、“全國體育先進市”。2006年,河北省河間市申報的“河間歌詩”,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民間文學項目類別,序號21。
醫療衛生
全市共有衛生醫療機構數24個,醫院床位達790張,衛生專業技術人員1095人,其中中醫師85人,西醫師325人,注冊護士196人。
特產編輯農副產品
金絲小棗:棗樹有"木本糧食"、"鐵桿莊稼"之美稱。金絲小棗的特點是皮薄、肉厚、核小、味甘甜,含糖量高達65%以上,因將其掰開有糖絲相連,故得名"金絲小棗" 。
鴨梨:河間是馳名中外的"鴨梨之鄉",全市鴨梨種植面積25萬畝,年產鴨梨40萬噸。鴨梨果型獨特,皮薄汁豐,甜脆爽心,具有清咳祛噪、潤肺滋腎、明目怡神的功效。
風味小吃
河間是火燒驢肉的故鄉,河間火燒驢肉發源于河間市米各莊鎮田行石村。從那個并不為人熟知的村落,走出了很多知名的火燒驢肉老店,而米各莊及其周邊的配件市場的繁榮為他們的經濟活動提供了經濟條件,很多趕集賣配件的人都是在集市上吃火燒驢肉。從這時開始,火燒驢肉開始逐步成為河間名吃。
火燒歷史名人
1、毛亨(生卒年不詳),西漢河間人,學者,著有《毛詩詁訓傳》30卷(簡稱《毛詩》),古文詩學“毛詩學”的開創者,世人稱為“大毛公”,并以“詩學”傳毛萇。
2、毛萇(一作長),毛亨從子,為古文詩學“毛詩學”的傳授者,曾任西漢獻王博士,又稱“小毛公”。
3、邢昕(538年)北朝北魏河間人。字子明。著有《邢昕集》。
4、劉德(公元前130),字路叔,漢景帝之子,武帝劉徹的異母兄卒后被追謚為“獻王”。
5、張衡(公元78—139),字平子,南陽人,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永和初任河間相作,《四愁詩》等,今傳有《張河間集》。
6、紀昀(公元1724—1805),字曉嵐,號春帆,又號觀弈道人,河間府(今滄縣崔爾莊)人,世稱“紀河間”。官至禮部尚書加太子少保。任《四庫全書》總纂官,著《閱微草堂筆記》等,有《紀文達公遣集》存世。
7、劉長卿(公元709—786),字文房,河間人。有《劉隨州詩集》。8、劉完素(約公元1110—1200),字守真,自號通玄處士,河間劉守人,世稱“劉河間”。金代醫學家,溫病學派奠基人,撰有《素問玄機原病式》,《黃帝素問宣明論方》等十余部著作。
9、馮國璋(公元1859—1919)字華甫,河間人,北洋軍閥主要將領1916年10月國會選舉為中華民國副總統,后代理大總統10、郭風惠(公元1898—1973)又名貴瑄字麾霆,號堞廬,河間人,著有《郭風惠書畫集》等。11、鉤弋夫人(前?—前87年),姓趙,漢武帝東巡狩過河間,被選入宮,因居“鉤弋宮”號曰“鉤弋夫人”。12、展子虔(約公元550—604),隋代杰出畫家。后人稱他為“唐畫之祖”。13、張郃(?-231),河間張郃,三國時期曹魏名將14、左敬祖(?—?),字虔孫。清順治六年(1649年)舉會試第一,官翰林。后為都察院左副都御史。著《四書抄訓》等。15、馬禮堂(1903——1989)原名馬步周,河北省河間市馬戶生村人。生前為中國文化書院導師、中國氣功科學研究會名譽理事、中國體育科學學會武術研究會第一屆委員、中山健身會導師、湖南馬王堆氣功學院顧問兼教授、北京大學氣功武術協會名譽會長、養生科學研究所名譽所長,并兼任陜西、吉林、河南等十三個省市氣功顧問。1989年5月20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7歲。16、劉流(1914-1977)河間市尊祖莊鄉后念祖村人,《烈火金剛》的作者。17、李國盛(1939--)河間沙洼鄉后鞏村人。1939年7月出生在北京,現為中國曲藝家協會會員,中國曲藝家協會北京分會理事,國家一級演員,北京市曲藝團相聲演員。18.馮鞏(1957年12月6日-),原名馮明光,馮國璋曾孫,畢業于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相聲表演藝術家,師承于相聲泰斗馬季,現為中國廣播藝術團團長,北京演藝專修學院客座教授。國家一級演員,中國曲藝家協會副主席,民革中央委員、全國青聯常委。第十一屆、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十二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提案委員會委員,民革中央常委,中國曲藝家協會副主席,中國廣播藝術團藝術總監。參與28屆春晚,是登上春晚次數最多的相聲演員之一。名勝古跡編輯詩經村有毛萇講授“詩經”遺址和馮國璋將軍府,半截河村有馮國璋墓,西九吉鄉有劉完素廟及墓地,大漁莊有清御史左敬祖墓,市區有清真寺兩座、光明戲院1座、宋哲元教場遺址,境內有屯莊白求恩大夫戰地手術紀念館、“齊會戰役”賀龍元帥指揮所舊址,黑馬莊“解放石家莊”、“青滄戰役”朱德司令指揮部所舊址。毛公墓:毛公墓又名毛公壘,位于河間市三十里鋪村北,為漢博士毛萇墓冢。河間市人民政府于2005年重建?,F為滄州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光明戲院:光明戲院位于河間城內紅牌樓街,光明戲院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馮國璋故居及墓葬:馮國璋故居及墓葬位于河間北10公里西詩經村東,是民國大總統馮國璋故居2007年春,河間市人民政府重修馮國璋國葬墓。左敬祖墓:左敬祖(明末-清初),字虔孫,河間大漁莊人。祖父左圭,父親左鵬程,都以孝義著稱。河間府衙:據記載,府衙、縣衙同在一地,規模宏大,遠近聞名。為河間歷史大文化奠定了豐厚的基礎。
另據河間城內老文化人張德山生前回憶說:舊府衙坐北朝南,門前設高大照壁(影壁),照壁兩側建有轅門。轅門外有直通東西大街的甬路,臨街有座高大的“木牌坊”。坊額橫匾上刻有“燕趙雄風”四個大字(后人添上去的)。
甬道北上坡,有石階五級,上級建有殿堂,名曰大堂,原為府官審理案件之所。凡大堂審理的一般民事案件,允許民眾旁聽,以顯“清官大老爺明斷”。大堂正中懸有匾額,上書:“保嫠堂”,為明朝嚴嵩所書。大堂兩側有廂房,為府官休息更衣之所。大堂前立有“戒石亭”,碑石銘文:“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難欺?!贝吮臼裰髅详扑?。宋太宗摘其四句,令天下郡縣都刻之,置放衙內。
大堂后為穿堂是二堂,一些機密案件在此審理,不準民眾旁聽,二堂后室是內宅,為知府(或稱太守)眷屬居住的地方。
理刑廳,掌理刑法之官員的辦公室。理刑廳石碑保存河間市文體局院內。 1937年,因府衙年久失修,再加上人為破壞,到日本占領河間時,幾成廢墟,千年河間府衙就此湮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