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津古稱絳州龍門,隸屬于山西省運城市,因地處濱河要口,當黃河要津,故名。河津位于山西省西南部,運城市西北隅,呂梁山南麓汾河與黃河交匯的三角地帶,東迎汾水與稷山縣為鄰,西隔黃河與陜西省韓城市相望,南有臺地與萬榮縣毗連,北依呂梁山與臨汾市鄉寧縣接壤。轄區東西寬27.5公里,南北長35公里,國土總面積593平方公里,地理坐標為東經110°32′-110°50′和北緯35°8′-35°17′,海拔高度在367.5米至1107米之間。至2014年,河津市下轄2個街道、2個鎮和5個鄉,計9個社區、148個行政村,常住人口40萬人,榮獲“中國楹聯文化城市”稱號。
行政區劃編輯至2014年,河津市轄2個街道、2個鎮、5個鄉:城區街道、清澗街道、樊村鎮、僧樓鎮、小梁鄉、柴家鄉、趙家莊鄉、下化鄉、陽村鄉。
地理環境編輯位置境域
河津
河津位于山西省的西南部,運城市的西北隅,汾河和黃河匯流的三角地帶,東迎汾水與稷山縣為鄰,西隔黃河與陜西省韓城市相望,南有臺地與萬榮縣毗連,北依呂梁山與臨汾市鄉寧縣接壤,東西寬27.5公里,南北長35公里,國土總面積為593平方公里,地理坐標為東經110°32′-110°50′和北緯35°8′-35°17′。
地形地貌
河津市由呂梁山區、南北坡高垣階地及黃河汾河河谷等地貌單元組成,境內有一山(呂梁山)、二河(黃河、汾河)、三峪(遮馬峪、瓜峪、神峪)。因汾河橫穿轄區中部而過形成平坦而肥沃的河谷盆地,地形自北向南呈兩端高中向低的馬鞍狀。
氣候
河津市位于山陜高原,屬暖溫帶大陸性黃土高原氣候,受季風和內蒙沙漠氣候的影響,四季分明。春季溫和,夏季炎熱多雨,秋季涼爽,冬季寒冷多風,春季略長于秋季,冬季略長于夏季;年平均氣溫13.5度,年平均降水量544.9毫米,無霜期200天左右;年平均太陽輻射量為128.9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日照時數為 2328.2小時,年平均風速2.1米/秒,風速以清澗和禹門口最大 。
水文
河津市地表水屬黃河水系。黃河在河津市域蜿蜒約30km,為河津最大客水資源;汾河齊腰橫貫,流經城區街道辦、柴家鄉和陽村鄉西入黃河,在河津市域流程22.3km,年徑流量平均14.5億立方米,斷流現象時有發生;泉水主要分布在紫金山南麓,遮馬峪、瓜峪、神峪等三峪年經流量為940萬立方米;地下水較豐富,北西部基巖山區的地下水以基巖裂隙水為主,山前傾斜平原區的地下水以孔隙水為主,地下水年總補給量約為2.173億立方米。
自然資源
礦藏資源
河津河津市礦產資源較為豐富,已探明的主要礦藏有16種,其中被開發利用的9種,以煤炭資源最多:煤:貯藏于市域西北部,屬鄉寧煤田的延伸部分,面積約68km2,地質儲量約6.8億噸。硫鐵礦:貯藏于市域西北部,面積6km2,探明儲量D級715.96萬噸,折合標準礦295.64萬噸。石灰石:貯藏于市域北部的呂梁山,經勘測的龍門山及西硙口一帶石灰巖,儲量約3.4億噸。鐵礦:貯藏于市域北部一帶,礦體大部分呈窩狀,少部分為層狀,品位35%左右。石英砂巖:分布于市域北中部一帶,出露長度7000m,平均厚度10m,地質儲量為784萬噸。耐火粘土:分布于市域西北部,為制造耐火材料原料。礦泉水:位于市域北部瓜峪溝一帶,是具有多種礦物質的珍貴水資源。另外,還有鉀長石、鋁土礦、輝綠巖、白云巖、地熱、煤矸石、砂巖等礦產資料。
土地資源
河津市共有土地870154.3畝,其中農用地403484.4畝,含耕地35635.7畝,林地32385.1畝,園地14767.0畝,牧草地16.6畝,建設用地135678.0畝,含居民點及工礦用地115013.7畝,交通用地20664.3畝,未利用地229477.2畝,水域用地101514.7畝。
水資源
西山公園轄區水資源年總量3.27億立方米,人均占有近千方立方米,建有禹門口黃河提水大型水利工程和多處機電灌站,年總提水量約4億m3,服務于大型工業企業及河津、稷山、新絳三地數十萬畝的農田灌溉。人口編輯
2012年人口抽樣調查顯示,轄區常住人口為40.04萬人,比上年增加2345人,同比增長0.6%。其中,男性20.80萬人,女性19.24萬人,男女性別比為108.07;城鎮人口19.33萬人,鄉村人口20.71萬人,城鎮化率為48.28%,人口自然增長率為5.87‰;在崗職工人數為36532人,年平均工資33687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176元,農民人均純收入8625元;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12167元,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性支出5110元。
經濟編輯總體狀況
河津夜景2012年河津市實現生產總值184.7億元,比上年下降11.1%;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7.4億元,比上年增長3.6%,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122.2億元,比上年下降12.5%,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55億元,比上年下降9.5%,三次產業的結構比為4.0:66.2:29.8,第二產業比重下降4.3個百分點,第一、第三產業比重分別上升0.8和3.5個百分點,二產主導地位依然明顯;人均GDP為46254元,比上年下降11.6%;固定資產投資完成97.7億元,比上年下降6.4%;財政收入完成12.2億元,比上年下降42.5%,其中一般預算收入6.3億元,比上年下降26.8%;一般預算支出14億元,比上年增長6.9% 。
第一產業
2012年河津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3.4億元,比上年增長5.4%。其中:農業總產值9.4億元,增長9.7%;林業總產值0.25億元,下降0.5%;牧業總產值2.7億元,下降6.8%;漁業總產值157萬元,與上年持平;農林牧漁服務業總產值1.1億元,增長5.2%。2012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為48.8萬畝,油料播種面積為0.77萬畝,棉花播種面積為0.17萬畝,蔬菜播種面積為3.7萬畝,水果播種面積2.5萬畝。2012年,河津市完成三北工程6000畝,天保工程1500畝,國家補貼制造林1000畝,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干果經濟林1000畝,干果經濟林23655畝,新增林地面積3.7萬畝 。
第二產業
工業:2012年,河津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完成338.2億元,比上年下降21.9%;實現工業增加值85.1億元,比上年下降15.2%。從產銷情況看,規模以上工業產銷率97.5%,其中,輕工業產銷率96.4%,重工業產銷率97.5%;從走勢來看,企業效益逐漸向好。建筑業:2012年,河津市資質內總承包和專業承包的建筑企業16家,完成總產值52.86億元,比上年增長33.5%,其中建筑工程產值39.72億元,安裝工程產值11.49億元,其它產值1.64億元。房屋施工面積313萬平方米,竣工產值21.5億元。2012年河津市建筑企業在外省完成建筑業產值27.9億元 。
第三產業
貿易:2012年,河津市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1.2億元,比上年下降5.2%。其中:零售行業實現零售額47.2億元,下降15.4%;住宿業實現營業額10.9億元,下降0.4%;餐飲業實現營業額6.8億元,下降6.8%。金融:2012年末,河津市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款150.6億元,較年初增加17.7億元,增長11.7%,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106億元,增長11.5%。各項貸款余額為81億元,較年初減少7.7億元,下降9.5%。通信:2012年,河津市郵電業務收入24151萬元,比上年增長4.6%。其中,郵政業務收入1529萬元,電信業務收入22622萬元。寬帶網用戶5.7萬戶,固定電話用戶5.67萬戶,移動電話36.05萬戶。
社會事業編輯文化事業
河津市開展“文化下鄉”、文明和諧創建、公共文化惠民、城市形象提升等十大活動。2012年,河津市送戲下鄉400余場,為農村免費送電影1776場,市圖書文化大樓完工,7個鄉鎮文化站已建成投用,建成148個農家書屋,148個行政村的農村體育健身場所實現全覆蓋,有線電視用戶7萬余戶。
教育事業
至2012年河津市有各級各類學校260所,其中幼兒園99所,小學120所,初中32所,職中2所,高中7所;在校學生82099人,其中高中14142人,職業中學2051人,初中19412人,小學33218人,幼兒園13276人;幼兒入園率95%,初中三年保留率100%,高中階段入學率97%。
醫療衛生
至2012年河津市擁有各類衛生機構369個,其中醫院、衛生院39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3個,社區衛生服務站8個;衛生機構擁有病床1890張;衛生人員總數2909人,其中衛生技術人員2388人,分別比上年增長0.2%和0.3%,每千人擁有醫生數4.41人;市、鄉、村三級醫療機構綜合達標率為98.2%,醫療機構達標193個;參加農村合作醫療281013人 。
生活保障
河津市建有各類敬老院6個,福利工廠16個;4678位城鎮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10770位農村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各類優撫對象共計1835人。2012年河津市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參保32219人,其中企業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18087人,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人數3759人,機關事業保險參保人數14132 人,醫療保險參保人數103046人,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212940人,工傷保險參保人數65748人,生育保險參保人數48002人;失業保險參保單位281家,參保人數47500人,提供社會保障卡個人信息13000萬條。
基礎設施
2012年,河津市建成黃村、樊村35千伏變電站,發展節水面積186.7公頃,實施黃河工業供水和飲水解困工程,完成水保治理1000公頃;城區面積由8平方公里發展到22平方公里,城市人口由5.3萬人增加到18.2萬人,城市綠化覆蓋率由12%增加到33.8%,城鎮人均住房面積由21平方米增加到36.4平方米,形成了新耿區和龍門區兩位一體的區域中心城市框架 。
城市環境
2012年,河津市二級以上天數338天,其中一級天數7天,二級天數331天;減排二氧化硫2697噸,化學需氧量364噸,氨氮36噸,氮氧化物1538噸;實施了天然氣置換煤氣和管網擴建工程,城市氣化率達到93%;城市熱源廠擴容改造工程已完成,可新增供熱面積20萬平方米,集中供熱率達到85%;城市污水處理率達到86%;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達62% 。
交通運輸編輯公路
轄區內209國道縱貫南北,108國道橫穿東西。三條運煤專線(龍虎公路、上山公路、上固公路)公路以及稷西、萬蒼、東張三條公路干線交錯轄區,實現了村村通;G5京昆高速公路在河津有兩處出入口,吉縣至河津、河津至運城的高速公路的建成使河津成為晉陜交通樞紐。
鐵路
轄區內國家一級干線黃韓侯鐵路、侯西鐵路貫穿全境,鐵路長28公里。國家“十二五"期間擬建的煤運鐵路蒙西至華中地區鐵路煤運通道通過河津全境,為雙線電氣化一級鐵路,新建清澗火車站。
旅游編輯概況
河津市存有古遺址、古墓葬、古建筑20多處,麟島上的真武廟金碧輝煌;回音似鳥鳴的鎮風塔;雄距虎崗的薛仁貴寒窯;司馬遷墳,王通彈琴山,王績隱居洞等古樸神秘各有千秋;禹門口鋼桁鐵路橋、懸索公路吊橋、斜拉鋼絲橋、圓拱石橋、小半徑高層引橋等以“五橋并架一處”遐爾聞名。河津的汾河湖潮村段,每年夏天吸引成千上萬的天鵝野鴨,游客紛至沓來 。
景點
薛仁貴故里位于河津市城區東緊臨候西鐵路和108國道6公里處的修仁村,村東的土崗名曰白虎崗,崗上有薛仁貴及其妻柳氏居住過的土窯一孔,亦稱寒窯,高寬均為1.7米,清末民初灶、炕猶存,窯側有白袍洞一所,內塑薛仁貴及其妻坐像。高禖廟位于河津市區西南5公里處的陽村鄉連伯村西沙梁上,地概壯巍,視野遼闊,為山西省文物保護單位,相傳4000多年前的夏代高禖廟的前身皋廟就創建于此。高禖廟占地一萬多平方米,殿宇坐北朝南,西傍黃河,南臨汾水,北依呂梁山,東望白虎崗;建筑格局方正均衡,穎敞合理;廟內主要有戲臺、古井、獻殿、結義殿、三霄殿、五岳殿、閻殿等。真武廟(亦即玄武廟)
黃河龍門位于河津市城區三里許的西北隅紫金山麓的九峰之中,因其狀如龍,故俗稱九龍廟、九龍頭。真武廟居勢高峻,三面臨空,形狀似島,又因崗頭遍嶺是青松翠柏,故有“臥麟崗”之稱。清咸豐十一年,崇文社王照離等人在創建崇文閣、純陽洞時題名“麟島”。黃河龍門是黃河的咽喉,位于河津與陜西韓城交界的黃河峽谷出口處,兩面大山,黃河夾中,河寬不足40米,河水奔騰破“門”而出,黃濤滾滾,一瀉千里。傳說龍門就是大禹治水的地方,故又稱禹門?!磅庺~跳龍門”指的就是禹門?!睹接洝份d:黃河到此,直下千仞,水浪起伏,如山如沸。兩岸均懸崖斷壁,唯“神龍”可越,故名“龍門” 。
特產
柿餅又叫耿餅,山西晉南方言(中原官話汾河片)又叫“思丙”,有追思祖丙的意思。相傳祖乙由耿遷至邢以后,就將國都定在那里,而將他的弟弟祖丙封于耿地(今河津南部一帶)并立祖丙為國君。后來的耿氏族人,尊祖丙為耿氏之祖,為紀念這位氏祖,每年的臘月初五祖丙誕辰,供祭祖丙時擺設柿餅,柿餅(思丙)一詞來源于此?!独ǖ刂尽酚涊d:絳州龍門縣東南十二里耿城,故耿國也。在晉南,每逢過春節的時候,家家戶戶都擺滿了柿餅,用來招呼客人。
名人編輯
薛仁貴河津人才輩出,春秋時晉國上大夫郤缺夫妻相敬如賓為人稱道,河津別名“如賓鄉”即源于此。代表人物有屢立戰功的唐朝名將薛仁貴,辛亥革命首義太原的總司令姚以價,全國政協副主席董其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