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山縣地處陜西省北部,鄂爾多斯草原向黃土高原過渡地帶。清雍正九年(1731年)置縣懷遠,民國三年(1914年)為別于安徽懷遠,遂依境內橫山山脈主峰而名之。全縣轄10鎮8鄉1個國營農場361個行政村,總土地面積4333平方公里。是正在建設的國家能源化工基地以及“西氣東輸、西煤東運、西電東送”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歷史悠久的邊塞重鎮和革命老區。
中文名稱橫山縣外文名稱Hengshan County別 名懷遠縣行政區類別縣所屬地區中國西北下轄地區橫山鎮,殿市鎮,響水鎮等政府駐地橫山鎮電話區號0912郵政區碼719100地理位置陜西北部,榆林中南部面 積4333平方千米人 口36萬(2010年)方 言陜北方言氣候條件溫帶半干旱大陸性季風氣候著名景點銀州城遺址,五龍山,波羅堡等車牌代碼陜K行政區劃代碼610823GDP總量136.09億元人民幣(2014年)人均GDP6000美元(2014年)目錄1 建制沿革2 行政區劃3 地理環境? 位置? 地貌? 氣候4 資源? 土地資源? 水資源? 礦產資源? 動植物資源5 人口6 經濟? 農業? 工業7 政治8 交通9 社會? 衛生? 科技10 教育11 文化藝術? 戲劇? 陜北說書? 民歌12 旅游? 五龍山廟? 野貓山廟建制沿革編輯
橫山縣懷遠堡夏,傳說雍州之域,為熏育氏族活動之地。商,熏育、龍方之域。西周,犬戎、西申(白翟)地。東周,春秋時屬林胡地。戰國時,北屬林胡,南歸魏境。魏置膚施縣于境內(今黨岔附近)。秦,秦惠文王十年(前328),始統于秦。境歸秦,屬上郡膚施縣。西漢,本境分屬朔方刺史部上郡奢延縣(址于現靖邊縣城西北30公里紅柳河南岸)和膚施縣,亦說懷遠堡等地屬白土縣(址在神木縣南)。新,奢延縣易為方陰縣,西北部屬之。東漢,屬并州刺史部上郡膚施、奢延縣,今響水一帶歸圜陰縣(址在神木縣南)。三國、西晉,羌胡地。東晉、十六國,先后屬前秦、后趙、后秦上郡。晉安帝義熙三年(407),匈奴貴族赫連勃勃破鮮卑、薛干等部,稱天王建大夏(十六國之一,或稱五胡夏,定都統萬城),歸夏。南北朝,屬北魏夏州(治所統萬城)化政郡巖綠縣(址原統萬城,即今靖邊縣紅墩界鄉白城子),后歸西魏化政郡。北周保定三年(563),銀州(今黨岔)一帶改屬北周雕陰郡儒林縣(址榆林縣東南)。隋,大業十三年(617),鷹揚郎將梁師都起兵反隋建梁國,屬梁。唐,為關內道夏州朔方縣(址白城子)、德靜縣(內蒙古烏審旗東南)和銀州儒林縣。五代十國,屬定難軍夏州、銀州。北宋,以橫山為界,西北部歸西夏,南部為宋地屬永興軍路延安府綏德軍。南宋,以蘆河、無定河為界,北部歸西夏夏州,南部為金地屬鄜延路綏德州。元,為陜西行省延安路米脂縣。明,分屬陜西省榆林衛和延安府米脂縣。清,雍正九年(1731)取“懷柔邊遠”之意,置懷遠堡為縣(治所今舊縣城),屬榆林府。民國三年(1914),為別安徽省之懷遠縣,遂依境內橫山山脈更名橫山縣。民國二十四年(1935),陜北工農政府領導群眾開展土地革命,境內成立赤源縣(址麻城界)和米西縣(址石窯溝鄉牛肋脖灣)。
橫山縣湖區1946年10月,縣府易幟,縣境改屬榆橫政務委員會(設于鎮川)管轄。1947年,歸陜甘寧邊區政府綏德分區所轄。翌年,改屬榆林分區。1958年12月,橫山縣置撤銷,本境分別劃入榆林、靖邊、米脂縣。1961年9月,縣復,隸屬陜西省榆林地區至今。
行政區劃編輯截至2011年12月31日,橫山縣轄12個鎮、2個鄉:橫山鎮、石灣鎮、高鎮鎮、武鎮鎮、黨岔鎮、響水鎮、波羅鎮、殿市鎮、塔灣鎮、趙石畔鎮、魏家樓鎮、韓岔鎮、白界鄉、雷龍灣鄉。橫山鎮轄魏墻、磚梁、馬家梁、高峰、興峰、顧興莊、創業、古水、九川府、王圪堵、吳家溝、柴興梁、李家洼、邵家洼、張山、石窯子、小王地、祁家峁、沙坪溝、杏條梁、梁家灣、張家洼、盤峰、元坪、吳東峁、紅石峁、曹陽灣、李界溝、高家洼29個行政村。
石灣鎮轄白狼城、羊圈灣、羊岔、姜清灘、火石山、旋水灣、高川、沙界、方界、史家洼、麻地溝、石仁平、清水溝、石灣、大水溝15個行政村。
高鎮鎮轄代圪勞、魯家河、油房頭、沙洼梁、坪墕、鐵路峁、范家焉、圪針梁、沙溝、旗鋒、馮家峁、萬家畔、白面寬、高鎮、董家焉、羅圪臺、趙家灣、劉樓、李家洼、師莊20個行政村。
武鎮鎮轄二莊科、白興窯、三峰子、王臺、康莊、劉渠、牛圪嶗、窯美溝、馬蘭地、楊老莊、周家坡、九溝、元莊窠、師家焉、房子焉、高家洼、沙坪、高橋、武鎮、西溝、代純溝、白窖子、高家焉、井良、秦家畔、高崖窯、張家灣、高家溝、橋子溝、郝興莊、黃城山、柳樹峁、付家坪、謝家溝、王莊、張石畔、一步焉、世昌、馮家焉、丁莊、鬧林溝、韓塔、圓圪勞、新窯灣、陳家溝45個行政村。
黨岔鎮轄馬坊、韓石畔、南莊、楊口子、北莊、泗源溝、尹家洼、張溝、棗灣、老莊、三皇廟、麻地溝、石峁、祁寺、王家洼、孫園子、孫家焉、朱家溝1、王有地、余山、鄧家焉、郭陽畔、拓山、興莊、胡興窯、白興窯、朱陽灣、小素家洼、李家坪29個行政村。
響水鎮轄響水、駝燕溝、韭菜溝、趙峁則、干溝則、李家樓則、勝家廟、缸房、白龍坬、楊新莊、屈新窯、井灣、白岔峁、沐浴溝、胡樓、送水溝、南塔、屈墕、窯灣、胡溝岔、陳崖窯、牛圪勞、姬溝、李家崖窯、范高梁、榆林位、高圪噠、高樓、張村地、賈家墕、小溝則31個行政村。
波羅鎮轄沙溝、長城、楊沙畔、波羅、高愛溝、前梁、龍泉墩、樊河、薛家溝、代莊、斬賊關、朱家溝、小咀、楊窯子、雙河、邵小灘、大路焉、菜家洼、下爛泥灣、沙河、蔡家溝、白連溝、二石磕、鮑渠24個行政村。
殿市鎮轄殿房臺、石老莊、黃好先、墩尚、雷梁、黑石磕、吳岔、朱陽洼、石碧則、張家灣、殿市、小河溝、劉家溝、蘆家畔、五龍山、碗家崖、王坪、白家灣、思新莊、常園則、屈坪、麻渠、沙洞、孫石磕、王山、賀石畔、賀浦洼、崖峁灣、張溝29個行政村。
塔灣鎮轄八岔、石井、海子溝、墩渠、韓羊圈、梨樹塌、小豆灣、馬園灣、芹河、付園子、塔灣、陳大染、蘆溝13個行政村。
趙石畔鎮轄趙石畔、王皮莊、郭家灣、杜羊圈、水掌、讓興窯、駝巷、師家畔、賀馬畔、大坪、白家梁、馮石畔,艾好峁、永新、唐坪、牙坪、奶頭、站山、陳石畔、席老莊、房則墕村、壑則墕、王梁、新建24個行政村。
魏家樓鎮轄楊家樓、棗平、肖崖、廟灣、鄭寨、麒麟溝、拓家峁、王家洼、梁西山、瓦窯渠、魏家樓、寧洲關、柏樹渠、月有山、安渠、沈石畔、園峁、崗城、雙城、劉家河、孔家焉、王梁、田家焉、柴家河、沈家壕25個行政村。
韓岔鎮轄姬家焉、曹陽洼、安子梁、張臺、上欒角、師家焉、蘇家元、代家焉、鄭高粱、王家焉、常家元、閻新窯、楊道溝、常峁焉、榆樹峁、安老莊、拓家焉、高家焉、韓臺、下欒角、韓岔、鄧家墕、范老莊、黃圪塄、胡家溝、邊則畔、高廟、三星、閆家坬、吳興窯、李四桐、白岔、李渠、畢家堡、羊路塌、柳卜塔、瓦高莊、元盆坬、東溝畔39個行政村。
白界鄉轄土地海子、羊圈梁、方河、白界、畔河、劉家溝、郭石畔、趙石窯、陳家溝、新開溝、楊官海則、草海則、蘇莊則、田寺、黨莊、胡石窯、孫家灣、楊溝、柳溝、黑河則、黑峁東、平邑堡22個行政村。
雷龍灣鄉轄雷龍灣、沙峁、黑河、酒房溝、魏沙溝、哈兔灣、郭梁、沙溝、永忠、郝界、周界、韓梁12個行政村。
橫山縣地圖
橫山縣位于陜西省北部,毛烏素沙漠南緣,明長城腳下,無定河中游,僻處內蒙陜西交界,古稱塞北邊陲??h境北倚榆林,南抵子長,東靠米脂,西搭靖邊,西北與烏審旗接壤,東南同子洲縣毗鄰,西起雷龍灣鄉沙梁村,東止黨岔鄉朱家溝,南始石灣鎮中青灣,北至白界鄉老莊子,緯度北緯37°22′~38°14′??h城地理坐標是東經109°14′,北緯37°56′,扼榆定公路之咽喉,距省會西安723公里,行署榆林102公里,米脂縣城108公里,靖邊79公里,子洲87公里,烏審旗治122公里。
地貌
橫山縣地勢大致從西向東、從西北向東南傾斜,其地勢西南及中部高,東北及南部低。西南部的西陽坬山為制高點(海拔1534.9米),東北部的無定河出境口河床是最低處(海拔僅879米)。西南部海拔大都在1300~1530米,東、北部海拔一般是900~1200米。白于山東段東北向延伸部分由西南伸入境內,亙貫境南,構成近似東西向的橫山山脈,使東南部成為黃土高原的北緣地帶,水土流失嚴重,是黃土覆蓋的丘陵溝壑區。毛烏素沙漠南緣西南向擴移的流沙又自西北部進入長城內外,猶如兇猛的沙龍俯臥北部境地,使西北部變為毛烏素沙漠南緣地段,風蝕作用強烈,系沙地連片的風沙區。
氣候
橫山縣常年日均氣溫8.6度,氣溫的一般特征是年際、月際變化大,極端最高氣溫攝氏38.4度,極端最低氣溫攝氏零下29度。年平均大于攝氏30度的高溫日42天,小于攝氏零下20度的低溫日7天。冬季受強大的蒙古冷高氣壓控制,夏季受大陸低氣壓影響,氣壓系統有著明顯的季節性變化。年平均氣壓為890.5毫巴,極端最高氣壓917.9毫巴,極端最低氣壓是871.9毫巴。年極端最高氣壓出現在氣溫最低期的12月和1月,極端最低氣壓出現在冷暖空氣交替頻繁的4月或5月。
資源編輯土地資源
橫山縣總土地面積4333平方公里,總土地面積650萬畝,農耕地100萬畝,林業用地270萬畝,牧業用地250萬畝。
水資源
境內主要河流屬黃河水系,有無定河、蘆灌、大理河、小理河、黑木頭河等大小河流115條,年自產水2.02億立方米,過境水流量3.83億立方米,年均流量2924萬立方米/秒,年徑流量5.85億立方米,水利資源蘊藏量7322千瓦,地下水可利用開采量達7277萬立方米。
礦產資源
已探明的礦產資源有煤、天然氣、石油、礦鹽、高嶺土等近10種。煤炭總儲量達500億噸,屬舉世矚目的陜北神府煤田帶。天然氣面積大,含氣層位多,總儲量為1.56億立方米。石油預測儲量500萬噸。礦鹽屬榆、米、橫特大礦鹽區,總含量在13000~18000億噸。境內地下還有油葉巖、石灰石、沙炭等礦產資源。
動植物資源
動物和野生動物近30種。植物資源有農作物、經濟作物、樹木、綠肥和野生植物150多萬種。
人口編輯
橫山縣五龍山廟全貌乾隆四十年(1775年),縣內12973戶,83640人。嘉慶十年(1805年)14266戶,92212人。道光三年(1823年)增為97653人。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橫山縣人口只有5萬稍多。民國元年至三十五年(1912~1946)的35年中,橫山縣計減少15000余人,平均每年減少450人左右。1949年,縣內有62142人;1964年,167883人;1982年,223080人;到1989年底達258999人,是1949的4倍多,平均每平方公里由13人增加到61人。1949~1989年的40年中,橫山縣凈增196857人,平均每年凈增4921人。 2012年,橫山縣總戶數106387戶,戶籍人口為370803人,其中男性人口193836人,女性人口176967人,分別占總人口的53%和47%。出生人口7010人,死亡人口2091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5.51‰。
經濟編輯農業
橫山縣全景橫山歷來種植經濟作物,境內農戶大都把經濟作物收入當作一項主要的家庭副業。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隨著農村經濟體制的變革,縣境農民對種植經濟作物、經濟林木、藥材等積極性更高??h境長城沿線的風沙區、中南部的丘陵溝壑區以及無定河、蘆河、大小理河的川道地區農戶把峁邊線以下的荒坡、荒溝、荒沙和門前屋后一些零碎的閑散地都充分利用起來種植各類經濟作物。1984年,橫山縣小麻種植面積1.68萬畝,畝產84斤,總產5647斤。種植西瓜甜瓜5800畝,收入261萬元。桑林面積是15823畝,收獲喬繭97.6擔。紅棗96萬斤,年收入19萬元。 2010年,完成農林牧漁服業總產值15.7億元,增長8.5%,其中,農業產值8.3億元,增長50.9%;林業產值0.41億元,增長2.5%;牧業產值6.3億元,增長6.8%;漁業產值0.07億元,增長16.7%;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0.65億元,增長8.3%。糧食播種面積112萬畝、糧食產量16.6萬噸,分別增長1.8%和17.4%,糧食產量首次突破16萬噸?!皺M山羊肉”被國家質檢總局公布為“全國地理標志保護產品”,新啟動建設養羊示范村38個,羊子飼養量達到139萬只,增長6.1%,其中羊存欄73.8萬只,增長11.6%。生豬飼養量達到30.1萬只,較上年下降2%。全年肉類總產量27605.8噸,增長1.5%。 2012年,農業生產創歷史新高,實現糧食產量17.6萬噸,同比增長4.8%;完成造林面積15.6萬畝,增長11.4%;羊子飼養量達到162萬只,豬飼養量達到16.8萬頭,大牲畜飼養量達到2.86萬頭,實現肉類總產量19376噸,實現奶類產量2455噸。完成農林牧漁服務業總產值20.6億元,其中,農業8.1億元;林業0.5億元;牧業11.2億元;漁業0.1億元;農林牧漁服務業0.7億元。
工業
唐代以前就有為建造廟觀而筑土窯燒制磚瓦的傳說。有證可考的是秦代修筑長城通過橫山縣時,其所需大量磚塊當系橫山縣所制。以曾燒制磚瓦而獲名的地方有:吳瓦窯、磚窯溝、磚梁等。明清時,縣境內燒制磚瓦已較普遍。也有燒制石灰的灰窯,其歷史大致與燒制磚瓦的歷史相同。1971年國家投資43萬元,在石井建造一座水泥廠,生產300號水泥和黃粉水泥。1978年,為配合橫山火電廠土建工程的需要,縣工業部門在樊家河村建起機磚廠。1979年該廠建成投產,當年產磚300萬塊,總產值達11.75萬元,創利潤3萬元。1981年,火電廠下馬,機磚廠停產。1983年該廠遷移到橫山縣城南的邵家坬村,恢復生產。1989年,生產磚425萬塊,總產值為18.5萬元。固定資產原值39.1萬元,職工77人。2010年,工業經濟穩步回升。受金融危機和投資環境影響,工業企業受金融危機影響,生產持續回落,基數較低。生產原煤500萬噸,生產原油18萬噸,天然氣18億立方米。工業完成增加值50.74億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完成增加值49.01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實現產品銷
橫山縣售收入38.5億元;實現利稅14.9億元,實現利潤12.2億元。 2012年,實現工業總產值86.3億元,實現增加值59.13億元。煤炭企業實現產值38.7億元;原油實現產值4.4億元;天然氣實現產值34.8億元;電力企業實現產值1.84億元;化學制品企業實現產值2.34億元;豆類加工企業和牲畜屠宰企業實現產值0.1億元。
政治編輯橫山縣政府領導 縣長周建國
副縣長崔淵、張向東、杜修洲、王乃彪、李曉晴、高志鈞
橫山縣政協領導 縣政協委員會主席王振華
縣政協委員會副主席曹楗翊、苗飛、張海燕
交通編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前,橫山縣沒有一條通汽車的干線或支線公路。只是在1936年,國民黨出于其“剿共”的目的,征用上千民工修建石灣至寧州關約20公里的一段公路。
橫山縣古塔1955年12月魚靖(魚河至靖邊)干線建成通車。1958年開始修復石灣至寧州關的公路,1963年通車。1969年,國家出于戰備需要,決定將綏德到靖邊的公路改建為國家三級標準的國防公路,1972年改建完畢。至此,穿過橫山縣境南北的兩大公路干線告成。在此基礎上,橫山縣各鄉鎮大力發展縣鄉公路和鄉間公路。1976年橫山縣實現了社社通公路。1989年底,修建各級公路總長達1269公里。 2010年,橫山縣完成營運性公路客運量46.8萬人,完成客運周轉量3978萬人/公里。完成營運性公路貨運量149.5萬噸,完成貨運周轉量22425萬噸/公里。修建通鄉公路30.3公里、通村公路100公里、通達工程476.9公里。 2012年,橫山縣共修建運煤專線32公里、通村公路90公里。完成營運性公路客運量281萬人、完成客運周轉量19670萬人/公里、完成營運性公路貨運量128萬噸、完成貨運周轉量28160萬噸/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