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縣,漢武帝元鼎六年(前111)置安廣縣。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南部,南寧市東部,居郁江中游,地處北回歸線以南,介于東經108°48’~109°37’,北緯22°08’~23°30’之間,東連貴港市,南接靈山縣、浦北縣,西界邕寧縣,北和賓陽縣接壤,享有“中國茉莉之鄉”的美譽,是廣西北部灣經濟區沿江近??砍堑闹攸c縣域。 縣城與廣西首府南寧市相距102公里,距沿海經濟開發城市北海200公里。全縣下轄14個鎮3個鄉,總面積3464.3平方公里,地貌以丘陵、平原為主。森林覆蓋率43.99%。
橫縣
橫縣四周群山環抱,中部平緩開闊,形似一個盆地。郁江自西向東橫貫縣境中部流去,地勢亦是由西向東傾斜??h境北部有鎮龍山脈,主峰為大圣山;西部為中、低丘陵地帶;東部和南部屬于山體園渾的高丘陵;中部地勢比較平坦,其中間有一些土山和石灰巖山峰,在附城、那陽、百合、蓮塘、石塘、陶圩、校椅、云表等地方,坡地大塊,垌場廣闊。
氣候環境
橫縣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太陽輻射強,日照充足,氣候溫暖,雨量充沛,夏長冬短,無霜期長,少見冰雪。這些特點,最適宜于喜溫作物的生長。根據氣候學上采用候溫劃分四季:以候溫小于10℃為冬季,大于22℃為夏季,10~22℃為春秋季。按此標準,橫縣無冬季。但從具體年份看,大多數年份都有短暫的冬季。4月下旬至10月中旬為夏季,10月下旬至次年4月中旬為秋春季。
歷史沿革編輯今橫縣古屬百越地的一部分。漢元鼎六年
橫縣茉莉花(公元前111年)后,今橫縣境分屬廣郁、合浦、安廣、平山等縣地,隸屬合浦郡、郁林郡。而安廣縣故治在今橫縣,是橫縣建置之始。三國時代,今橫縣屬吳國轄地。晉太康元年(280年)改連道縣為興道縣。太康七年(286年)置寧浦郡,治所寧浦,在今橫縣境內。梁天監年間(502年至519年),分寧浦郡地,增置簡陽郡、簡陽縣,隸廣州。隋開皇十一年(519年),撤寧浦郡、簡陽郡,改為簡州。開皇十八年,簡州改為緣州。隋六業二年(606年),撤緣州。唐武德四年(621年),復置簡州。武德六年,改簡州為南簡州。貞觀八年(634年)又更名為橫州,省蒙澤、嶺山二縣。明皇時,為寧浦郡。乾元元年(758年)復為橫州,領寧浦、從化、樂山三縣。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橫州升為橫州路。元貞元年(1295年)降為橫州,州治寧浦縣,轄寧浦縣、永淳縣。明洪武二年(1369年),撤寧浦縣,并入橫州,屬廣西布政司潯州府所轄。洪武十年(1377年)降州為縣,改橫州為橫縣。洪武十三年恢復橫州。清代橫州是廣西省南寧府下屬的一個散州(相當于縣級市),知州品級為從五品。民國十年,橫州改為橫縣,屬南寧道所轄。
橫縣西津湖1952年撤永淳縣,將其所屬巒城、六景、良圻、平朗、石塘等區劃歸橫縣管轄,屬南寧專區。2003年6月27日,橫縣由南寧地區劃歸南寧市管轄。2003年,橫州鎮與附城鎮合并為橫州鎮。2004年,轄5個鄉、16個鎮。2005年6月25日,撤銷靈竹鎮、良圻鎮、飛龍鄉、板路鄉,分別并入石塘鎮、六景鎮、新福鎮、南鄉鎮。
行政區劃編輯到2005年,橫縣作為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管轄的一個縣級行政區域,管轄14個鎮、3個鄉:橫州鎮、百合鎮、那陽鎮、南鄉鎮、新福鎮、蓮塘鎮、平馬鎮、巒城鎮、六景鎮、石塘鎮、陶圩鎮、校椅鎮、云表鎮、馬嶺鎮、馬山鄉、平朗鄉、鎮龍鄉。
人口分布編輯橫縣是一個以壯族、漢族為主的多民族散雜居大縣,全縣總人口11
橫縣中華茉莉園5萬(2008年統計數),其中少數民族人口占43.2%,占全縣總人口的38.1%(2006年統計數),全縣壯族人數在全區各縣(市)中排位第九。全縣居住著漢、壯、回、瑤、苗、侗、滿、彝、白、土、水、黎、京、么佬、仡佬、朝鮮、毛南、高山、蒙古、藏等20個民族,壯族占全縣少數民族人口的99.7%,主要以壯漢雜居的形式分布于全縣17個鄉鎮,壯族人口占總人數一半以上的鄉鎮有校椅、云表、石塘、平馬、新福、六景、鎮龍,其中鎮龍、新福、平馬三個鄉鎮壯族人口占80%以上,全縣共有壯族村委會149個,自然村736個。漢族、壯族是橫縣的兩大世居民族,其他少數民族主要來源于軍人轉業安置、歸僑安置、知青插隊落戶、大中專畢業生工作分配和婚嫁遷入等。2000年,橫縣轄17個鎮、5個鄉。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總人口889733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橫州鎮39510、附城鎮104236、百合鎮73487、那陽鎮46212、南鄉鎮28724、新福鎮21101、蓮塘鎮28511、平馬鎮26301、巒城鎮47477、六景鎮26032、良圻鎮48288、石塘鎮32206、靈竹鎮21163、陶圩鎮62910、校椅鎮69122、云表鎮64513、馬嶺鎮24298、馬山鄉43785、板路鄉35207、飛龍鄉15621、平朗鄉18744、鎮龍鄉12285。
資源編輯橫縣資源較為豐富,主要有金屬礦、非金屬礦、水產資源、珍貴動物等??h內金屬礦藏主要有銅、鉛、鋅、銻、汞、鐵、鈾、金等。其中銅有小型礦床一個,礦點10個,礦化點4個,主要分布于縣內鎮龍、云表、陶圩、蓮塘等地;鉛、鋅礦有小型礦床一個,礦點12個,礦化點10個,主要分布于縣內鎮龍、陶圩等地。其中蓮花山組中以方鉛礦、閃鋅礦為主,礦體6個,共長910米,厚0.04-1.55米,鉛儲量大于1600噸;銻礦有礦點1個,礦化點2個,主要分布于縣內鎮龍、陶圩等地;汞礦有礦點2個,主要分布于縣內陶圩鎮;鐵礦有礦點13個,主要為殘坡積的褐鐵礦,分布于縣內蓮塘、板路、南鄉、馬嶺、云表、陶圩、良圻、百合等地;鈾礦有礦點4個,主要位于馬山鄉石狗嶺、金石、馬山等巖體的圍巖蝕變帶中;黃金礦儲量豐富,主要分布于縣內南鄉、百合、云表等地??h內非金屬礦藏主要有毒砂、石棉、重晶石、煤、磷、石灰石、黃鐵礦,石英砂等。橫縣水面寬闊,全縣河流、池塘、山塘水庫等總面積約1.71萬公頃,十分適宜養魚。據普查,橫縣魚類有81種,分屬9目19科56屬,分布在全縣22個鄉鎮,但多聚于郁江。野生魚類主要有赤魚(甫魚)等,比較大型的經濟魚類主要有草魚(鯇魚)、鰱魚、鳙魚。黃金1998年,橫縣淡水養殖面積為6759公頃,水產品總產量為21679噸。橫縣境內的珍貴動物有屬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的穿山甲、山瑞、蛤蚧、蟒蛇(蚺蛇)等。
經濟編輯第一產業
橫縣農業以種植業為主,尤以糧、蔗最多。1985
橫縣茉莉花產業年,全縣糧食總產3.05億公斤,甘蔗(包括果蔗)66萬噸,分別比1949年增長4.7倍和128.4倍。農業總產值24756萬元(1980年不變價計),其中種植業產值16278萬元。1950年至1985年,全縣向國家提供糧食13.77億公斤,年均3825萬公斤,最多的1983年達9518萬公斤,人均110公斤。1985年,全縣種植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65.75%,占工農業總產值的44%。種植業還為占全縣工農業總產值29.1%的制糖業提供原料。蔗糖業提供的稅利占全縣財政收入的47.7%。建國后,縣人民政府于1950年起設建設科、農業局(科)等,主管農業生產。后又陸續設良種場、推廣站、種子站、測報站、土肥站、農科所。在各鄉(鎮)設立農業技術推廣站,村設專職農業技術員。1985年,全縣農業部門有干部176人,其中技術干部143人(縣37人、鄉鎮106人)。在技術干部中,有農藝師44人,農業技術員28人。
第二產業
民國18年(1929年),橫縣(含原永淳)工業,僅有鐵器制造、木器制造、炮竹制造、醬料制造、酸鹵制造、竹藤棕草制造、服裝用品制造、雕刻和攝影共18家,從業人員41人。民國19年,永淳縣政府投資4萬元(桂幣),在永淳縣城(現巒城鎮,下統稱巒城)興辦文化用品制造廠,從業人員70人。同年8月,橫縣縣城(現橫州鎮,下同)先后興辦度量衡制造廠(店)4間,從業人員10人;巒城興辦6間,從業人員15人。民國32年,全縣鐵器制造者、木器制造者、陶器制造者、銅器制造者、竹器制造者、皮鞋制造者、土布制造者、土帶制造者、布鞋制造者、毛巾制造者、草席制造者、炮竹制造音、醬料制造者、酸鹵制造者、煙絲制造者、服裝制造者以及民間釀酒、碾米、榨油、榨糖等制造者發展到904家,1187人。民國38年,橫州有縣政府直接管辦的橫縣電燈公司、橫縣印刷廠2間以及惠泰隆醬園、大昌正記醬園、均安酒坊、寶華茶廠、恒昌織布廠、陳益??棽紡S、朱名琛織染布廠和巒城有翁聯??棽紡S、大米加工廠,百合有和隆鍋廠、達裕鍋廠,南鄉有天亮鍋廠、遂祥鍋廠、合山鍋廠、西津鍋廠等私人經營或聯合經營的工業企業。這些工業企業,除橫縣電燈公司和永淳的大米加工廠采用機器生產以外,全部都是使用手工工具生產。1950年8月,橫縣人民政府接管民國縣政府辦的橫縣印刷廠和橫縣電燈公司。5月,林贊和、賴國禎、黃金海等19戶,在巒城興辦巒城公益酒坊。同年6月,來亢宗在橫州興辦福民織布廠。1951年6月,靈山縣平南鍋廠的梁著光搬到南
南山茶廠鄉興辦利華鍋廠,8月,又與南鄉遂祥鍋廠以及西津鍋廠搬到南鄉合并,成立利群鍋廠。巒城鄧天郝、黎子雄在巒城分別興辦天興號織布廠、黎子雄織布廠。11月橫縣印刷廠正式命名為地方國營橫縣印刷廠。1952年2月,橫縣專賣公司接管巒城公益酒坊。同年4月,橫縣電燈公司改名為橫縣電廠。1953年5月,巒城的黎植萱在巒城興辦黎植萱織布廠。8月建立中國茶葉公司廣西省梧州支公司橫縣茶葉收購組。同年11月,巒城公益酒坊轉為地方國營橫縣巒城酒廠。1954年1月,橫州福民織布廠和陳勝玉、蒙澡織布廠合并,成立先聲織布廠。2月橫州私營的寶華茶廠并入橫縣茶葉收購組,改名為公私合營橫縣茶廠,8月轉為地方國營橫縣茶廠,12月中國茶葉公司廣西省公司接收,又改為廣西省橫縣茶廠。這一年工商業者學習中共中央提出的過渡時期總路線后,接受國家統購包銷的11戶25人,接受國家委托加工訂貨的有醬料、釀酒、碾米、紡織、土制鍋頭等59戶122人。1955年2月,巒城翁聯??棽紡S、天興號織布廠、黎子雄織布廠、黎植萱織布廠合并,成立巒城聯合加工廠。同年6月,橫州私營的惠泰隆醬園、大昌正記醬園合并,成立公私合營橫州大昌醬料廠。8月,廣西省勞改局駐橫縣馬嶺勞改農場興建謝圩糖廠。1956年2月,南鄉的合山鍋廠和南寧地區辦的邕寧鎮龍鍋廠搬到南鄉并入利群鍋廠,成立公私合營南鄉鍋廠。百合的和隆鍋廠和達裕鍋廠合并,成立公私合營百合鍋廠。巒城聯合加工廠改為公私合營巒城棉織廠。當年,參加公私合營的工業企業135戶,586人(其中工人319人),資金231399元,組成合營企業26個。資本最多的是惠泰隆和新申米廠,前者資本1950年1.8萬元,合營時投資8560元,后者1952年10362元,合營時投資8857元。雇工最多的是朱名琛染織廠,1950年37人,合營時53人。資本最少的是利成號,合營時投資851元。1958年3月,橫縣興建第一個地方國營工廠橫縣淀粉廠。5月,槎江鎮紅星鐵木器手工業生產合作社部分過渡到國營,成立地方國營橫縣農械廠。6月至12月,橫縣硫磺廠(12月改為地方國營橫縣化工廠)、橫縣造紙廠、橫縣造船廠、橫縣農藥廠、橫縣水泥廠、橫縣玻璃廠、橫縣槎江煉鐵廠、橫縣江口煉鐵廠、橫縣江口化肥廠、橫縣六藍加工廠、橫縣六景煉焦廠、橫縣云表糖廠、橫縣尖顧鉛礦、橫縣水滴鉛礦、橫縣昌六鉛礦、橫縣那陽煤礦等16個地方國營廠、礦上馬。8月,自治區興建的西津水力發電廠破土動工。這一年,全縣工業企業職工人數達2550人,總產值為1208萬元(其中區辦工業69.27萬元),全員勞動生產率4446元(區辦工業4099元),發電量9.25萬度,供電量8.85萬度(其中工業用電5.06萬度),茶葉341.45噸(區辦工業),混合機制糖1248噸,黃片糖413噸,白酒1098噸,醬料606噸,鍋頭4.14萬只,水泥1767噸,鐵木制小農具1.92萬件,木制家具0.98萬件,人、畜力車2650架,棉布79.6萬米,皮鞋1.6萬雙,制皮600張。1959年1月,地方國營橫縣農械廠改名為地方國營農機修造廠。5月,自治區駐橫縣國營良圻農場內興建良圻造紙廠。8月,公私合營南鄉鍋廠和公私合營百合鍋廠搬遷橫州,合并成立地方國營橫縣鍋廠。同年12月,專為西津水力發電廠施工所需而興建西津動力廠。1960年8月,興建地方國營橫縣磚瓦廠。10月,公私合營橫縣巒城棉織廠大部分人靈和主要設備搬遷橫州,并入公私合營橫縣棉織廠,改名為地方國營橫縣棉織廠。1961年10月,地方國營橫縣水泥廠、橫縣玻璃廠、橫縣那陽煤礦并入地方國營橫縣鍋廠。1958年6月至12月上馬的地方國營橫縣化工廠等16個企業和1960年8月興建的地方國營橫縣磚瓦廠,全部下馬。這一年,全縣工業企業只有職工1689人(其中區辦企業129人),總產值997.89萬元(其中區辦企業50.64萬元),比1958年減少33.76%和17.39%。1962年2月,橫州均安酒坊并入橫州大昌醬料廠,改名為公私合營橫縣大昌廠。1964年6月,自治區辦的西津水力發電廠1號機組發電。同年6月,橫縣電廠改為橫縣供電所。1965年5月,興建地方國營橫縣化肥廠。1966年,全縣工業企業有干部、職工1763人(其中區辦工業445人),總產值3196.55萬元(其中區辦工業1784.31萬元)。全員勞動生產率18131元(其中區辦工業40097元,縣辦工業10715元)。主要工業產品有:發電量24775.97萬度(區辦24774萬度),供電量2986萬度(其中工業用電1504方度,農業用電825萬度,生活照明用電657萬度),茶葉1099噸(區辦工業),混合機制糖26105噸,黃片糖562噸,白酒972噸,醬料552噸,鍋頭25.46萬只,鈣鎂磷肥8046噸,鐵木制小農具1.65萬件,木制家具3.55萬件,人、畜力車1818架,棉布37.20萬米,皮鞋2.33萬雙,制皮1145張。1968年5月,西津動力廠下馬。1969年6月,在地方國營橫縣鍋廠內增加鋼鐵生產,成立地方國營橫縣鋼鐵廠。10月,興建地方國營橫縣菌肥廠。1970年8月,興建地方國營橫縣水泥廠。8月,興建地方國營橫縣炸藥廠。1971年5月,籌建地方國營橫縣氮肥廠。1973年10月,地方國營橫縣炸藥廠下馬。1974年5月,興建地方國營橫縣自來水廠。9月,地方國營橫縣氮肥廠建成投產。1975年5月,自治區駐橫縣國營良圻農場興建良圻糖廠。8月,興建地方國營橫縣罐頭廠。10月,橫縣建筑工程公司(大集體)興辦該公司直轄的石灰廠、紅磚廠和水泥構件預制廠。1978年,全縣工業企業有干部、職工3295人(其中區辦工業1195人,縣辦工業2100人,各占總人數的36.27%和63.73%),總產值11128.99萬元,(其中區辦工業7259.81萬元,占全縣工業總產值65.23%,縣辦工業3869.18萬元,占34.77%),全員勞動生產率33775元。主要產品有:發電量100546.07萬度(其中區辦工業100025萬度),供電量5011萬度(其中工業用電2732萬度,農業用電1149萬度,生活照明用電1130萬度),混合機制糖9213噸(其中區辦工業3757噸),黃片糖1255噸,白酒1982噸(其中區辦工業208噸),醬料1745噸,鍋頭28.71萬只,碳酸氫銨15673噸,腐植酸銨磷9693噸,鈣鎂磷肥18656噸,鐵木制小農具18.94萬件,木制家具5.86萬件,人、畜力車323架,交流電動機2465臺,手扶拖拉機拖卡1140輛,動力粉碎機、動力碾米機1317臺,棉布149.92萬米,電爐鋼3200噸,鋼材4830噸,冷拔線材747噸。1979年10月,地方國營橫縣菌肥廠轉為南寧地區橫縣制藥廠。1980年6月,地方國營橫縣化肥廠轉為地方國營橫縣白水泥廠。同年5月,橫縣革命委員會貫徹執行1979年11月12日《中共中央批轉中共中央統戰部等六個部門關于把原工商業者中的勞動者區別出來問題的請示報告》,對1956年參加公私合營后在企業內工作的14戶、31人進行區別,結果,資本兩千元以上,雇工4個人以上的工業者有朱名琛染織廠、達裕鍋廠、和隆鍋廠、大昌正記?;萏┞?、均安等6家,占有少量生產資料,一般不雇用工人,自己從事勞動,依靠勞動收入為生活之全部或主要來源的手工業者4家;占有一定生產資料,雇用1-3個工人,自己從事勞動,以維持生活主要來源的小業主4家。從業人員中,定為其他勞動者的6人,小手工業者8人,小業主2人,學徒2人(其余定為原工商業者)。1982年2月,籌建地方國營橫縣石塘糖廠,12月建成投產。1984年6月,興建地方國營橫縣汽車修配廠。1985年1月,籌建地方國營橫縣巒城糖廠,1986年12月建成投產。1985年,橫縣工業企業屬自治區辦的有:廣西壯族自治區橫縣茶廠、廣西壯族自治區西津水力發電廠、廣西壯族自治區國營良圻農場造紙廠、廣西壯族自治區國營良圻農場糖廠。列入縣辦地方國營的有:橫縣糖廠、橫縣石塘糖廠、橫縣巒城糖廠、橫縣鋼鐵廠、橫縣鍋廠、橫縣氮肥廠、橫縣水泥廠、橫縣白水泥廠、橫縣食品廠、橫縣制藥廠、橫縣罐頭廠、橫縣棉織廠、橫縣印刷廠、橫縣農機修造廠、橫縣汽車修配廠、橫縣自來水廠、橫縣供電公司、橫昌礦產公司。列入輕工部門大集體的有:橫縣木器廠、橫縣五金廠、橫縣皮革廠、橫縣標件廠、橫縣機電廠、橫縣鑄造廠、橫縣松脂廠、橫縣服裝廠、橫縣印制廠、橫縣羽絨廠。列入基建部門大集體的有:橫縣石灰廠和橫縣水泥制品廠。全縣總共34個廠,干部、職工7236人(其中區辦工業1415人,縣辦工業5722人),總產值16315.41萬元,比1978年增長46.6%(其中區辦工業8603.41萬元,增長18.51%;縣辦工業7712萬元,增長99.32%)。全員勞動生產率22548元,下降33.24%(其中區辦工業下降6.25%,縣辦工業下降26.85%)。這一年的主要產品有:發電量107626萬度(其中區辦工業106967萬度),比1978年增長7.04%,供電量增長1.21倍(其中工業、農業和生活照明用電分別增長1.27倍、8.18%和2.23倍);混合機制糖和自酒增長2.9倍和37.45%;醬料和碳酸氫銨增長12.49%和89.44%;人畜力車和手扶拖拉機拖卡增長2.84倍和27.05%;黑色水泥和6.5公厘冷拔線材增長2.62倍和4.87倍;電爐鋼和8公厘軋鋼材增長3.22倍和35.68%;鍋頭和棉布下降19.89%和3.28%。這一年生產白色水泥5510噸,園釘292噸,石灰2900噸,水泥預制件2100平方米,水果罐頭1483噸,板蘭根沖劑274.31萬塊,羅漢果止咳沖劑635.84萬塊,五花茶沖劑223.16萬塊,石林通片1039.47萬瓶。1985年,各項工業總產值占全縣縣辦工業總產值:制糖占33.74%,食品占13.62%,金屬占11.55%,建材占8.25%,化肥占5.77%,皮革制品占4.11%,機械占3.7%,制藥占2.36%,紡織占1.47%,印刷占0.98%,木制品占0.88%,電力占1.56%,自來水占0.44%,其他占12.57%。
第三產業
公元前206年橫縣已有商業活動。1887年,橫縣圩場,裝卸商品之埠頭遍布全縣。乾隆十一年(1887年)的《橫州志》記載:“橫(縣)之境,距城各百里,而遙為圩場者凡三十,至貿易米、鹽之謂埠,則十而有三。三十圩即橫州、謝圩、灘頭圩、喬慶圩、云表圩、安樂圩、石罅圩、那陽圩、羅鳳圩、木山圩、荒嶺圩、博合圩、鄧村圩、六加圩、筋竹圩、江口圩、南鄉圩、西寧圩、飛龍圩、石柱圩、小里圩、蓮塘圩、龍頭圩、復旺圩、陶圩圩、石塘圩、校椅圩、青桐圩、花橋圩、劉公圩。十三埠是:清江、學前、小里、逢灣、西津、飛龍、平佛、灘頭、南鄉、甜菜、平塘、米埠及鹽總埠。民國22年部分關于商業的記載,以百合為中心,其次為縣城,再次為南鄉,全縣商店214間,資本總額22893元(橫縣當年每擔稻谷集市成交價5.64元,相當于4259擔谷的價值)。入口貨以洋紗、火油、生鹽為大宗;出口以谷、米、牲畜、油料、茶葉方大宗”。民國32年編的《橫縣志》第五冊中記載:民國29年全縣有24個圩場,其中有23個圩場設有商店共1085間,資本總額2711788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