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曲縣是山西省忻州市下轄縣,位于忻州市西北部,地處晉、陜、蒙能源金三角的中心地帶,被神府煤田、準葛爾能源富集區、朔州工業區、河東煤田等大工業包圍,境內已經或即將建成的神朔鐵路、朔準鐵路、黃河龍口大橋、韓河公路、沿黃公路和府谷至河曲公路橋等便交通網絡,使河曲融入晉陜蒙金三角區域經濟板塊,是承接呼、包、鄂、榆、忻、朔經濟發展輻射力的樞紐帶。至2010年,河曲縣國土總面積1323平方公里,轄4鎮9鄉340村,總人口145136人,其中農業人口11.08萬。河曲縣是中國民間藝術之鄉。 河曲縣地處草原文化與中原文化的交匯地帶,河曲民歌、二人臺藝術已列入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3年,河曲縣地區生產總值完成63.86億元,財政總收入完成15.69億元,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完成5.83億元。行政區劃編輯至2012年,河曲縣轄4個鎮、9個鄉:文筆鎮、樓子營鎮、劉家塔鎮、巡鎮、鹿固鄉、前川鄉、單寨鄉、土溝鄉、舊縣鄉、沙坪鄉、社梁鄉、沙泉鄉、趙家溝鄉。地理環境編輯
位置境域
河曲位于晉、陜、蒙三省區交界,地處黃土高原東部邊緣,介于東經110°9′—111°37′、北緯38°55′—39°25′之間。東臨偏關、五寨,南接岢嵐、保德,西北與陜西省府谷縣、內蒙古自治區準格爾旗隔黃河相望 ,南北長56公里,東西寬35公里。
地貌
河曲縣地勢東高西低,東部最高達1500多米。西部黃河沿岸僅800米左右,境內丘陵起伏,海拔高度在836米至1637米之間,平均海拔1240米。由于流水切割,地表破碎,溝壑縱橫,植被稀少,水土流失比較嚴重。
氣候
河曲縣屬大陸性季風氣候。冬季寒冷少雪;春季溫暖干燥多風;夏季炎熱雨水集中;秋季短促涼爽。日照充足,晝夜溫差大,年日照時間半山區多達2855小時,年平均氣溫在6.6—8.8℃之間,年平均降水350毫米,無霜期150天左右。
水文
河曲縣內有縣川河、朱家川河、南曲溝、鄔家溝4條較大支流。
自然資源編輯礦產資源
至2013年,河曲縣初步探明有相當儲量的礦種共6類18種。其中煤儲量120億噸,分布面積400平方公里;鐵礦儲量15.6億噸;石灰巖儲量601億噸,鋁土礦儲量1.79億噸。
水資源
至2013年,河曲縣地下巖溶水資源充沛,水資源總量6070萬立方米。黃河流經76公里,落差53.1米,年平均流量823立方米/秒。
土地資源
至2013年,河曲縣可耕地面積62萬畝(實際耕種42萬畝),其中水澆4.57萬畝,旱地68.45萬畝,河曲縣人均土地面積14.6畝,農業人口人均可耕地6.5畝。
生物資源
至2013年,河曲縣野生植物有十二科二百六十五種,旱作農業中以糜、黍、豆、谷、土豆等小雜糧為主。河曲縣林業用地總面積120.96萬畝,其中,闊葉林11.4萬畝,灌木林13.16萬畝,疏林地2.04萬畝,未成林(包括新造林地)35.79萬畝,宜林荒山荒地58.50萬畝,森林覆蓋率14.6%。野生動物主要有野雞、山雀、雁、鷹、兔、黃河鯉魚。
人口民族編輯2010年,根據第六次人口普查,河曲縣常住人口為145136人。 河曲縣境內以漢族人口為主。風景名勝編輯娘娘灘娘娘灘位于縣城東北7.5公里的黃河中流。相傳漢文帝和其母薄太后被呂后誣貶于此,故作“娘娘灘“。與此遙相呼應的,還有上游不遠處的另一小島太子灘。曾建廟其上,以祀黃河。明正統年間被毀。近年來太子灘上出土的北魏瓦當,上書“萬歲富貴”。 河曲縣狀元塔河曲縣狀元塔高31米,形似狀元郎的如椽巨筆。日出黃河狀元塔長長的倒影,穿越黃河,可以直達黃河對面的內蒙古的大口村。 文筆塔文筆塔舊稱狀元塔,傳說是為了平衡地運的。清初河曲很窮,民謠說:“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撿苦菜?!睘榱朔?,縣吏鄉紳請來了堪輿家。相傳這位先生走遍了河曲大街小巷,走不出要害所在。走到日落黃昏時,踏上了大河堤壩。突然見發現對面一條黑龍,虎視眈眈,正在吸吮河曲的精氣。對岸的內蒙古大口村,位于一條形似黑龍的長溝溝口。地貌古怪,陰氣習習,狀如黑龍血盆大口。又如此異獸酣臥睡側,河曲城焉能聚金生財,縣吏鄉紳決定在城頭建塔鎮妖。 龍口峽谷龍口峽谷位于縣城東北30余里處,龍口峽谷兩岸石壁陡峭,黃河夾持其中,河水至龍口噴搏而出,聲若雷鳴,至梁家磧后,豁然開朗,展開了一片河谷平原,水流驟然變寬變緩,形似龍口,故名之。彌佛棧洞彌佛棧洞位于縣城東北46華里處石城村北的黃河絕壁上。進洞經羊腸小道,中間有一座獨木橋,橋下是百丈深崖,洞內套洞,洞中有彌勒佛石像,像后有穴。民國初年,有僧重修佛洞,用石砌成一處兩層的院落,稱“石經禪院”,上層3排,內有如來佛、地藏王菩薩、財神塑像,下層4排,內有八洞神仙等塑像。海潮禪寺海潮禪寺位于縣城南42公里處舊縣的澗河之濱,又名海潮庵,有“晉西北小五臺山”美稱,始建于明萬歷(公元1573—1620)年間,占地20余畝,容十二座庭院,數十樓閣,整體布局倚山勢而建為三層,以彌勒殿、觀音殿、藏經殿三點為一線中軸,東有碾磨院、菩提院、九師塔院;西有十方院、方丈院、西花園。西口古渡西口古渡位于河曲縣城西端,西口古渡緊靠黃河岸畔,與濱河大道相連接。廣場總建筑面積約25000平方米,分上平臺廣場與觀河臺兩部分。上平臺廣場面積為8782平方米,場內建筑有牌樓、禹王廟、古戲臺,是休閑娛樂、文化活動、群眾集會的場所;觀河臺面積為16370平方米,由主臺階、觀河臺、小亭、拱橋、碼頭、林蔭路組成,同時設置燈光音樂噴泉,是休閑散步、觀賞黃河景色、組織大型演出活動的場所。名優特產編輯開河魚開河魚是晉西北九曲十八彎河曲縣著名特色菜。
河曲開河魚
開河魚不僅色澤明亮,肉質細膩,味道鮮美,更有大補元氣、通絡發散之功效,其鯉魚更佳,為歷代上貢佳品。據古《河曲縣志》記載,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年間,當地官吏每年春天都要將金絲鯉魚上貢給皇帝。
酸飯
相傳河曲吃酸飯始于北宋。味如酸奶,黃亮堅韌,又能清熱解渴,用心制成酸湯,將米放入,在15℃以上溫度下浸泡4至8小時后澄出即做成酸粥。做成稀飯叫酸稀粥,從沸湯中撈而食飯粒者叫酸撈飯,它是以糜米為主食的河曲人的創造,同時也是食用糜米的上好方法。
油糕
黍之糯者稱黃米,淘洗后半干時磨壓成面,蒸熟色如黃蠟,包棗、豇豆、 紅糖等后用黃油炸過,香軟異常,稱“油糕”。
碗托
蕎麥去皮成為糝子,碗托將糝子于前一日用水泡軟,上拳揣成糊狀,篩濾后舀入碗內上籠蒸,蒸中途用筷子攪拌一次,出籠后即成碗托。置陰涼處冷卻后,用醋、姜、芝麻、辣椒面、蒜泥、香油等配成湯澆入即可食。
黃酒
冬月將黍米煮成稀粥,冷卻后放入曲,稍發酵即將白酒倒入,然后置火炕頭圍蓋之 ,釀十天左右,酒自澄清,呈黃色,甜粘味醇。酒熟羊肥,有羔羊朋酒之風焉。
鹽干
烙鹽干烙產于巡鎮,用白面、食鹽加少許黃油烤制而成,人稱“閃塌嘴”。用面不過二兩,然 烤制中空氣膨脹,體積倍增,殼大內空,食之酥脆。 驢肉用20余種藥材和各種調味品制成湯,把生驢肉置于湯內煮熟,然后用醋、姜、芝麻、蒜泥等配成湯澆入即可食,可以冷、熱食用。色美味香,口感不膩,具有滋陰補腎作用。
果丹皮、果瓣子是河曲的傳統食品之一,主要是海紅樹的果實加工而成,歷史悠久。果瓣子的制作更為簡單,將成熟的海紅果的果把和花蓋去掉,一切兩瓣,用線串起來曬干即成。果丹皮、果瓣子的特點是:酸甜可口,生津止渴,健脾消食。
杏瓣兒是河曲的傳統食品之一。制于唐代,傳說還曾被選為貢品。其特點是色鮮味美, 酥脆可口,并有清肺利痰的功效。
1海紅果源自山西省晉西北的河曲縣,海紅果別稱海紅之鄉。在此落戶已有800余年歷史的海紅樹,是一種經過多年優勝劣汰由野果變家果后惟一保持管理粗放型的優選稀有樹種。海紅樹的果實形似山楂的小果,名叫紅果,當地群眾稱之為海紅子?,F主要產地:河曲、內蒙準格爾旗、陜西府谷。海紅果汁海紅果榨汁濃縮的果汁飲料:海紅果飲料是以鮮野生海紅果汁為原料,輔以白 砂糖、純凈水配制的天然果汁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