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水縣隸屬于甘肅省慶陽市,位于甘肅省東部,處于東徑107°51'—108°42'、北緯35°36'—36°37'之間 ,東鄰陜西省富縣,西與西峰區、慶城縣相連,南與寧縣接壤,北靠華池縣及陜西省志丹縣??偯娣e2941.78平方公里。 截至2015年,合水縣轄5個鎮、7個鄉 ,共5個社區,80個村,498個村民小組,總人口17.7萬人 ,有漢族、回族、蒙古族、滿族、東鄉族、苗族、壯族、土家族、裕固族等9個民族。 是著名的黃河象故里,古石刻之鄉,有"天然水庫"、"北地江南"之稱。行政區劃編輯截至2012年,合水縣轄3個鎮(太白鎮、老城鎮、西華池鎮、板橋鎮、何家畔鎮),9個鄉(蒿咀鋪鄉、店子鄉、吉峴鄉、固城鄉、段家集鄉、太莪鄉、肖咀鄉) ,共5個社區,80個村,498個村民小組。
地理環境編輯位置境域
合水縣位于甘肅省東部,處于東徑107°51'—108°42'、北緯35°36'—36°37'之間 ,東鄰陜西省富縣,西與西峰、慶城縣相連,南與寧縣接壤,北靠華池及陜西省志丹縣??偯娣e2941.78平方公里。
地貌
合水縣地勢山川相間,東北高,西南低,子午嶺縱貫南北,將全縣分為東西兩大部分,呈現出東水東流,西水西去之勢 ,平均海拔1298.7米。
氣候
合水縣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氣候宜人,年總日照時數2376-2492小時,無霜期為155-160天,年均降雨量560-590毫米。
水文
合水縣境內有縣川河、馬蓮河、固城河、苗村河、葫蘆河五條河流。
自然資源編輯礦產資源
截至2012年,合水縣已探明礦產資源有石油、煤炭等,石油儲量2.7億噸,石油產能突破70萬噸。煤炭總儲量71.3億噸、煤層氣貯量2150億立方米,平均可采煤厚度6.46米,分布穩定,構造簡單。
水資源
合水縣河流年平均總徑流量3.29億立方米,水資源總量3.97億立方米。
生物資源
截至2012年,合水縣境內有藥材150多種(秦艽、甘草、麻黃、柴胡、遠志、杏仁等),野生動物140余種(梅花鹿、狐、黃羊、野豬等)。
人口民族編輯截至2012年,合水縣總人口17.7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5.24萬人 。全縣有漢族、回族、蒙古族、滿族、東鄉族、苗族、壯族、土家族、裕固族等9個民族。
交通編輯2010年,合水縣境內有過境國道2條122.34公里,縣道6條133.624公里,鄉道6條142.75公里,鄉村道路140條583公里,大小橋梁18座603.95米。其中:三級公路92.628公里,四級公路236.851公里,等外公路652.235公里。油路通鄉率達100%,行政村通砂路率達90%以上。
經濟編輯綜述
2010年,合水縣完成生產總值(GDP)20.3億元,較2009年增24.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52億元,較2009年增長5.12%,第二產業增加值11.44億元,較2009年增長52.6%,第三產業增加值4.34萬元,較2009年增長7.9%。產業比重由2009年的27.62:44.15:28.23調整為 22.27:56.35:21.38。2010年,合水縣大口徑財政收入中:國稅部門完成1367萬元,較2009年增長38.2%;地稅部門完成3635萬元,較2009年增長43.1%;財政部門完成763萬元,較2009年增長110.8%;鄉鎮806萬元,較2009年增長8.3%;非稅部門1720萬元,較2009年增長50.2%。小口徑財政收入5795萬元,較2009年增長49.1%,全縣財政一般預算支出7.63億元,較2009年增長64.8%。
第一產業
2010年,合水縣糧食產量達到99849.28噸,較2009年增長6.38%。其中,夏糧23883噸,較2009年增產14.68%;秋糧75966.28噸,較2009年增產4.02%。全年糧食單產264.7公斤,較2009年增產6.7%。新栽果樹3.1萬畝,實現蘋果總產值1.6億元,新建蔬菜鋼架大棚1000座、水泥骨架大棚300座,維修日光溫室50座,建管護房78間,實現蔬菜總產值1.3億元;新增規模養殖戶265戶,扶持建設養殖小區(場)11個,實現畜牧業總產值1.4億元,種植全膜雙壟溝播玉米5.34萬畝。2010年,合水縣完成造林面積2.09萬畝,四旁植樹49萬株。集體林權配套改革成效明顯,新建農林專業合作社4個,流轉林地1.26萬畝,辦理林權抵押貸款531萬元。2010年,合水縣大牲畜存欄25000頭,較2009年增長10%,其中牛23300頭,奶牛33001頭;羊只存欄量達到162900只,較2009年增長3.7%,出欄24900萬只。豬存欄29400萬頭,較2009年增長9.9%。畜牧業產值達9168萬元,占農業總產值的10.7%。2010年,合水縣新修梯田22642畝,新建人飲工程 處,建成農村沼氣“一池三改” 1800處,全縣戶用沼氣累計達到13920處。農田有效灌溉面積5.14萬畝,保灌面積2.74萬畝,實灌面積3.18萬畝。完成流域治理40.29平方公里。
第二產業
2010年,合水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6019萬元,較2009年增長35.9%。建辦民營企業20戶。非公經濟實現增加值4.87億元,上繳稅金2150萬元,分別較2009年增長12%、9.7 %。2010年,合水縣房地產開發累計完成投資1.59億元,建成住宅小區5處12.9萬平方米。
第三產業
2010年,合水縣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實現49990萬元,較2009年增長18.4%。其中:城鎮實現消費品零售額31515萬元,較2009年增長28.9%,鄉村實現消費品零售額18475萬元,較2009年增長5.2%;按行業分:批發業實現23102萬元,較2009年增長2.9%;零售業實現20894萬元,較2009年增長37.2%;住宿和餐飲業實現5994萬元,較2009年增長38.1%。2010年,合水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達到190470萬元,較2009年增長27.6%,其中,儲蓄存款余額 116777萬元,較2009年增長17.3%;各項貸款余額達到85449萬元,較2009年增長26.6%。
社會事業編輯科技事業
2010年,合水縣舉辦科技講座185場次(含特派員培訓和科技入戶工程培訓),培訓群眾3.42萬人(次),培訓技術骨干2700多人,開展大型宣傳活動5場(次),向企業下派科技特派員4名,向12個鄉鎮50個村下派科技特派員50名,技術培訓和信息服務開展培訓110場次,受訓農民8000多人次;培育了11個經濟利益共同體為主的科技特派員工作典型,建成13個基層創業行動示范點。
教育事業
截至2010年,合水縣共有完全中學1所,在校學生2852人;初中4所,在校學生9185人;職中1 所,在校學生1679人;小學78所,其中六年制39所,教學點39所,在校學生11919人;幼兒園29所,在校幼兒2658人。全縣普通高中參加高考1227人,??埔陨仙暇€1085人,上線率為94.1%,其中本科上線209人,上線率18.1%;職業高中參加高考69人,上線67人,上線率為97.1%。全縣普通高中招生1181人,職業高中和中專招生832人。全縣學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階段入學率99.6%,小學、初中輟學率分別控制在1%、2%以內,全縣4-6周歲幼兒入園率為89.2%。撤并完小和教學點57所,標準化寄宿制學校建成4所。
文化事業
2010年,合水縣有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各1所,文聯組織1個,縣級藝術表演團體1個,電視臺、廣播電臺、有線電視臺各1座,電視覆蓋率達到96.9%,廣播覆蓋率達到97.1%,全縣擁有有線電視用戶4320戶,村村通用戶7590戶。
醫療衛生
截至2010年,合水縣共有衛生機構17個,其中:綜合醫院1個、中醫院1個,衛生院11個(中心衛生院3個、鄉衛生院8個)、婦幼保健機構1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防疫站)1個,衛生監督所1個。有醫療床位450張。年末各類衛生技術人員477人,其中醫師150人,護師72人,其他技術人員255人。
體育事業
2010年,合水縣有體校1所,少年級田徑運動員28名,舉辦運動會15次,參加運動員18962人。向上級體育部門輸送人員11名。
社會保障
2010年,合水縣農民參合142310人,參合率達到96.1 %,共為86353名參合患者報銷醫療費用1608.18萬元,為946名困難群眾發放大病醫療救助金295萬元,招錄安置各類高校畢業生261人。城鎮新增就業143人、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490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3%。
歷史文化編輯地方民俗
社火合水社火通常認為其歷史內涵是祭祀社神的一種民間儀式?!吧纭?,就是土神,“火”即“火把”,“火堆”或“焰火”。杜佑《通典》載有古代軍事編制中“五人為列,二列為火”的說法,“社火”之“火”疑為最初的一種軍事性質的部落編制,按照上古先民既是勞動者又是戰士的雙重身份看,“社火”最初無疑是軍事編制部落或民族編制,在“社火”中表現戰爭,從殘殺俘虜內容的節目來看,表演藝術起源時是為了祀神的,后來才開始由祀神到娛人的慢慢轉變。 秧歌合水秧歌是社火中出現的一種形式,是上世紀三十年代后興起,演員們打扮,有的服裝一律,有的則夾雜著民間貪官、乞丐,算命先生、丑婆等,伴著秧歌鑼鼓,扭來扭去,盡情發揮表演特長。丑婆婆是最活躍的人物,面妝極為丑,大腳片,老麻子臉,大嘴,耳吊紙炮,手持兩個棒槌,一邊演出,一邊自由出入隊中,還說些俏皮引人發笑的話,增添喜歡氛圍。合水秧歌的特點是徒手表演,其動作特性和動律可以概括為抻、甩、擰、纏等四個字。
名優特產
合水縣特產有:臊子面、涼粉、粘面、玉面、麻浮、煎餅、攪團、黃兒、洋芋撥拉、暖鍋、豬灌腸、豬火腿、黃酒、豆腐腦、糊涂黃酒等。
名勝古跡編輯子午嶺子午嶺,又稱橋山、古陸梁,南吞三秦,
名勝古跡 (4張)
北擊大漠。子午嶺林區以“鹿峽秋風”、“碧落霞天”、“古廟松蔭”、“寒嶺梅影”、“蘆洲飄雪”、“桃嶺飛虹”、“直道林蔭”、“太白春水”、“自響水鼓”、“圣泉薰蘭”等景點而著稱。 圣公泉圣公泉位于老城鎮鎮政府西南坎山腳下,為古時境內著名景點之一。舊時此地有四尺深的小井一口,內有細泉一眼,四季不停地涌出。據清乾隆年間知縣陶奕曾所纂《合水縣志》載:“縣南五十步,泉出山下,極清冽。相傳舊有修道者卓錫出泉,能愈百病,每旱禱亦應。云:按圣公之名,殊覺俚俗,或當為圣功易。曰:山下出泉,蒙蒙以養正圣功也。然前人題詠及碑記皆如此?!? 蟠交古城遺址蟠交古城,又名“葫蘆城”。據府、縣史志記載描述,城建于大川之北,建水(今縣川河)之陽,北負尖嶺、面向平崗。北垣依山,高五丈,南在平陸,東西順山勢而壁立,高三丈,厚丈五;東西最長一百一十五丈,南北(平地)最寬九十五丈,周長三華里零九丈,登高北望儼若葫蘆。 塔兒灣石造像塔塔兒灣石造像塔位于合水縣城東北部約70公里的太白鄉苗村川塔兒灣村,始建于宋代,以鑿磨的紅砂巖石條塊疊砌而成,平面呈八角形密檐式建筑,共十三層,系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著名人物編輯合水縣著名人物有:韓鼎、郭貴元、趙國棟、朱萬榮、楊正甲、徐廷昌、師學九、黃克秀、孟逸、文世賢、邊金山、王建倉、高朗亭、張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