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陽縣古稱有莘國,地處陜西省關中平原東北部,隸屬于渭南市,總面積1437平方公里,耕地面積93.2萬畝。合陽縣域平均海拔為721米,年平均氣溫11.5℃,降雨量為553mm,晝夜溫差大,是國家級生態示范縣和國家級無公害水果生產基地縣,小麥、蘋果、紅提葡萄、奶畜、水產、紅薯、生豬等特色農產品享譽西北。 合陽縣地處西部大開發前沿地帶,108國道縱貫全境,西禹高速途經縣域8個鄉鎮并直通縣城,西侯鐵路由南向北穿過縣境,通鄉通村公路已形成網絡;北京—太原—西安通訊光纜穿境而過,村村通電話,移動全覆蓋,寬帶連鄉村,在信息化時代無盲區。行政區劃編輯1948年行政區劃為區、鄉制。1958年改為人民公社制。1984年后實行鄉(鎮)制。1948年12月設郃陽市和中區、正東區、東南區、西南區、正西區、西北區、東北區,共1市7區。其轄區范圍與民國4年行政區劃基本相同。1949年6月撤郃陽市,并入一區;東北區分為七、八兩個區;合陽縣設8個區,按順序稱謂。1949年12月,改一區為中區;分二區為坊鎮區、河西區;分三區為黑池區、新華區;分四區為乳陽區、露井區;分五區為永昭區、王村區;分六區為五福區、甘井區;改七區為保聚區、八區為百良區,共13區。1950年5月,又恢復8個區的行政區劃。1956年,改四區為露井區,七、八兩區并為同家莊區,其他區皆撤銷。期間,鄉的規模增大,合陽縣共2區、21鄉(其中區屬鄉7個、縣直屬鄉14個)。1958年8月,城關、知堡、大郭鄉組成城關公社;坊鎮、小伏六、坡趙、東王鄉組成坊鎮公社;黑池、新民、馬家莊鄉組成黑池公社;露井、孟莊、獨店鄉組成露井公社;王村、和家莊鄉組成王村公社;甘井、白家莊鄉組成甘井公社;同家莊、楊家莊鄉組成同家莊公社;百良、太棗鄉組成百良公社;露井和同家莊區同時撤銷。合陽縣共成立人民公社8個。1958年12月,郃陽并入韓城縣。次年元月調整公社區劃,韓城縣共設11個人民公社,1961年8月,韓、郃分縣后,合陽縣劃為城郊、知堡、平政、甘井、坊鎮、小伏六、新池、東王、黑池、新民、馬家莊、孟莊、路井(原名露井)、獨店、和家莊、王村、防虜寨、皇甫莊、楊家莊、同家莊、百良、王家洼,共22個公社。1963年小伏六公社更名為伏六公社。1965年由城郊公社分設出城關鎮。1969年撤銷新民公社,辟為三門峽庫區;留全興寨大隊,劃歸馬家莊公社。1971年城關鎮與城郊公社并為城關公社。1980年城關公社分為城關鎮和城郊公社。1984年2月各公社均改稱為鄉。1984年12月23日,王村、路井、黑池鄉改為建制鎮。1986年4月18日,城郊鄉并入城關鎮,合陽縣共有4鎮、17鄉:城關鎮、路井鎮、王村鎮、黑池鎮、甘井鄉、平政鄉、知堡鄉、坊鎮鄉、伏六鄉、東王鄉、新池鄉、馬家莊鄉、孟莊鄉、獨店鄉、和家莊鄉、防虜寨鄉、皇甫莊鄉、楊家莊鄉、同家莊鄉、百良鄉、王家洼鄉。鄉(鎮)以下設村民委員會350個、居民委員會1個。 2013年,合陽縣轄12個鎮、4個辦事處:城關鎮、甘井鎮、坊鎮、洽川鎮、新池鎮、黑池鎮、路井鎮、和家莊鎮、王村鎮、金峪鎮、同家莊鎮、百良鎮、知堡辦事處、馬家莊辦事處、皇甫莊辦事處、楊家莊辦事處。合陽縣東臨黃河與山西省臨猗縣相望,西隔大峪河與澄城縣相連,南與大荔縣毗鄰,北與黃龍縣、韓城市接壤,南北長41.8公里,東西寬約35.6公里,總面積1341.46平方公里。距省會西安市154公里,距市政府所在地渭南市120公里。
地貌
合陽縣呈階梯地形,自東南向西北逐漸升高,海拔在342~1543.2米之間,南北長41.8公里,東西寬35.6公里,總面積1341.4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93.2萬畝。地貌類型依次為河谷階地、黃土臺塬和低中山。在總面積中,塬面占65.6%,溝壑18.2%,素有"一山一灘川,二溝六分原"之稱。
水文
合陽縣水資源總量為18119.34萬立方米/年,其中降水滲補量1338萬立方米/年,地下水徑流量5831.55萬立方米/年,地表水資源量3949.79萬立方米/年(不包括黃河灘地),引黃工程利用客水總量2500萬立方米/年,其他入庫量約1200萬立方米/年。另外,奧灰巖溶水儲量11.789億立方米。據測估水資源總開采量為8181.43萬立方米/年,至1990年合陽縣已利用5116萬立方米/年,其中地下水利用1896萬立方米/年。合陽縣地表水自北而南逐漸減少,北部沿山的高產流區,年徑流深達75~100毫米,而南部僅為25毫米,南北相差50~75毫米。多年平均徑流深為34.8毫米,與渭南地區比相差63.6毫米。合陽縣地表水平均徑流量為4664萬立方米/年,年離差系數值在0.48~0.51之間。地表水資源極貧,每畝耕地占有水量僅41.1立方米,比渭南地區平均少91.9立方米。
氣候
合陽縣屬暖溫帶半干旱形大陸季風氣候,具有光熱資源豐富,降水偏少,干濕季分明,氣候多變,災害頻繁等特征。春季因海洋暖氣團勢力轉強,氣溫漸高,少雨干旱,時冷時熱而風霜多現;夏季受太平洋副熱帶氣團影響,氣溫最高,多有暴雨,酷暑炎夏而常見伏旱;秋季冷暖氣團交替出現,氣溫涼爽多變,夜涼晝熱而多為連綿陰雨;冬季受內蒙古一帶冷高壓氣團控制,氣溫低,雪雨少,晴冷干旱而?,F嚴寒。冬夏期長,春秋期短。
資源編輯礦產資源
主要礦藏有煤、石灰石、褐鐵礦、耐火黏土、石英砂等??h境內煤炭遠景儲量52億噸,可采工業儲量13億噸,為發電及一般鍋爐用優質煤。已探明石灰巖礦總儲量2000萬噸,其中水泥石灰巖約600噸,建筑用石料約12500噸;探明建筑砂總儲量約21萬立方米;磨刀石砂巖礦遠景儲量30萬立方米;褐鐵礦探明地質儲量2萬噸。
植物資源
合陽縣原生植物以木本和草本為主,多分布于西北部山區和溝川地區地區,其中木本有銀杏、雪松、側柏、山楂、檸條等70多種,草木有草木棲、馬棘、蒺藜、白茅等100余種。
動物資源
合陽縣內野生動物資源豐富,有洽川黑烏鯉,狼、狐貍、黃鼠狼、麻雀、啄木鳥、蝴蝶等102種。另外,洽川黃河濕地有全國最大的蘆葦蕩,面積達10萬畝,水草豐腴,生態環境良好,棲息著國家一、二級珍稀鳥類丹頂鶴、大鴇、白天鵝、蒼鷺和野鴨等共計15目28科71種。
人口編輯清道光二十年(1840)第一次鴉片戰爭后,由于地主階級的殘酷剝削和帝國主義勢力侵入,使中國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政治腐敗,經濟衰萎,民生凋蔽。同治元年(1862)回民起義波及合陽達8年之久。光緒三年(1877)前后連遭大旱,至光緒八年(1882)合陽縣人口降為128276人,比道光三年(1823)減少138524人。民國元年(1912),合陽有133024人。民國18年(1929)遭大年饉,且軍閥混戰,人口死亡嚴重。民國20年(1931)鼠疫流行,21年(1932)霍亂流行,患者17484人,死亡8048人。至24年(1935),合陽縣人口降為107020人。至民國37年(1948)為152093人。建國后,人民群眾安居樂業、當家作主,生產迅速恢復發展,生活明顯得到改善,人口數量大幅度增長。1990年合陽人口總數達399832人,比1949年增長了124.12%,年平均遞增19.88%。 2005年,人口達448185人。其中,男228485人,女219700人。出生人口4696人,死亡人口2729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4.39‰,人口出生率10.48‰,人口死亡率6.09‰。 2009年,合陽縣共有139249戶,454920人,其中:男230427人,女224493人。城鎮人口114841人,暫住人口1043人。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長率分別為10.43‰、5.99‰和4.44‰。 2012年,合陽縣共有143223戶457339人,其中:男231320人,女226019人,性別比為102%。城鎮人口185237人,暫住人口10017人。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長率分別為11.6‰、6.2‰和5.4‰。交通編輯公路
干線民國13年(1924),縣道局在原馬車道的基礎上,開修東北至韓城,東南至潼關,西南至大荔和正西至澄城的汽車道,后逐步形成合(陽)潼(關)公路、渭(南)合(陽)公路、西禹公路合陽段和108國道(北京至昆明)合陽段??h鄉公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縣內公路修筑實行民辦公助,改建普修溝坡道路。每逢筑路,任務到村、隊,戶戶備科(煤渣、磚塊和砂礓石),人人動手。50年代,修成從縣城至夏陽的合夏路主體工程,改修保寧、管家河坡道,整修李家河、蘆家莊坡道,開辟樸魯溝坡道,開修黃河老崖莘野坡道。70年代,修筑縣鄉公路39條,80年代,重點是升級換代和創建雙文明路段,縣鄉公路普遍達到三級標準。1990年,以縣城為中心向四周輻射的211公里縣鄉支線全部建成。路旁設有百米樁190個,里程碑211個,地名牌96個,懸臂10個,各種指示號志249個,植樹10.4萬株。 2005年,合陽縣公路旅客運輸量為214.3萬人次,同比增長19.1%;公路貨運量為76.6萬噸,同比下降18.57%。民用汽車擁有量為340輛,同比下降50.4%。農用運輸車擁有量為2000輛。摩托車擁有量為12998輛。 2009年,合陽縣完成交通投資8608萬元,實施項目95個,新修縣鄉村公路200公里,改造25公里。交通車輛增加較快,城市公交累計28輛、縣鄉公交43輛、出租車200輛。民用汽車擁有量6758輛,拖拉機6959臺,其中大中型拖拉機978臺,農用運輸車8354輛,摩托車33993輛。公路旅客運輸量為222.5萬人次,旅客周轉量6035萬人/公里,公路貨運量為110.3萬噸,貨物周轉量8148萬噸/公里,比上年分別增長4%、10%、16%、22%。 2012年,投資2976萬元,啟動實施G108至雷家洼段、莊頭至雙泉公路合陽段及包聯幫扶村道15個項目,新改建公路49公里??h、鎮、村好路率分別達到87.5%、77.5%、71.2%??拓涍\輸工作進展順利。全年累計完成客運量256.9萬人,增長13%??瓦\周轉量7027萬人公里,增長12%;貨運量201.5萬噸,增長32%。貨運周轉量28115萬噸公里,增長50%。
鐵路
西(安)侯(馬)鐵路自澄城縣醍醐北入合陽境,經獨店、和家莊、王村、防虜寨、甘井、楊家莊、同家莊7個鄉鎮,至南龍亭入韓城,長58.5公里。西侯鐵路是國家投資、地方投勞的民建工程。1959年3月動工興建,時為韓城大縣,動員縣南(原合陽)民工1.8萬余名,按軍事組織編為10個民工營,承擔合陽境內平線工程與土石方工程,共奮戰兩年零9個月,于1961年12月下馬。期間,深挖高墊,移動土方223萬立方米,開掘隧洞2條,長2000米。1970年2月二次上馬,縣黨政領導親自指揮,各公社、大隊、生產隊基層干部分別任營、連、排長,上勞7萬余人,出動機動車179輛(臺),畜力膠輪車、鐵輪車和人力架子車2.8萬余輛。奮戰10個月,移動土方83萬立方米,完成土壩工程6座;運石23.5萬立方米,鋪筑路面11萬立方米;拉運枕木10.8萬余根,鋪軌64公里。1970年12月28日勝利竣工,西韓鐵路剪彩試車。1988年6月1日,韓城至侯馬通車。文化編輯合陽縣發現仰韶文化(新石器時代)遺址80余處,為伏羲氏、帝嚳——高辛氏活動地區之一,是商元圣伊尹、周武王生母太姒故里。周文王曾“造舟為梁”,迎親于此。春秋時,孔子高徒子夏設教西河。漢代《曹全碑》,被譽為書法瑰寶。宋代力薦“三蘇”的雷簡夫、明末清初名聞海內的詩人康太乙(康乃心),均為合陽縣人。建國后,合陽縣戲劇、電影、文學、美術及廣播、電視等社會主義文化事業全面振興,其中線偶戲、木蕊畫、畫花、紙塑窗花、兒童畫等馳名國內外。70年代,新故事編講活動遍及合陽縣城鄉,被譽為“故事之鄉”。1961年后,先后設縣文教衛生局、文教局。1982年10月,縣文化局成立,編制正、副局長和干事5至7人。下屬文化企事業單位有電影公司、電影院、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創作組、人民劇院、劇團、提線木偶劇團、新華書店及文物管理委員會和文化市場管理委員會。1985年各鄉鎮成立文化工作委員會,管理各鄉鎮文化工作。至1990年底,合陽縣文化系統共有干部、職工134人。 2005年,面花和提線木偶作為推薦作品參加北京民間工藝品選拔。對已普查出的1543件民間工藝品和110名傳承人進行妥善保護。征集明萬歷年間墓志銘、漢代陶器等流散文物14件?!扒⒋ㄖ琛闭骷顒又?,有7首歌曲入選。坊鎮文化樓年內全面竣工并投入使用。鄉鎮文化站共舉辦各類大型群眾文化活動69次。 2009年,合陽縣投資750萬元裝修改造縣劇院,裝修后可容納878人同時觀看演出。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共記錄合陽縣791處文物點,其中新發現627處。投資140萬元,建成洽川、坊鎮等5個鄉鎮文化站,為20個村文化室配備了鑼鼓、樂器、音像等器材資料;投資50余萬元,建成23個農家書屋。新建4個村級文化娛樂廣場。 2012年,完成158個行政村的農家書屋建設任務,每個建設點配發了圖書1500冊、書架4組、報刊5種,音像制品100張。建成如意村、張家莊村2個“萬冊農家書屋”和4個電子農家書屋,新增村級文化廣場80個,新配送價值50萬元的體育器材10套,新添置價值60萬元的群眾文化活動器材15套,城關文化活動中心、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室、籃球場館、羽毛球場館等公共文體活動場所相繼建成并投入使用。
旅游編輯梁山
梁山
合陽縣梁山橫亙于合陽與黃龍交界處,最高峰為磨鐮峰,海拔1543.8米。合陽人平時所說的梁山指梁山東峰,即小飛峰。梁山向為風景勝地。民謠曰:“千佛洞,萬佛塔,照影碑,睡看黃河風打碾,七十二個金水擔?!苯裆窖蠓鸬钸z址尤存,矗立的石柱和精美的雕塑都可說明其歷史的悠久和昔日的繁榮。2000年夏天,當地群眾在清理山腰的紅寶塔塔基時,發現十余尊的佛雕。經省上文物專家鑒定,為宋代所雕。
武帝山
武帝山系梁山西峰,因峰頂建有漢武帝祠而得名。武帝祠現存獻殿系民國初年重建,明萬歷四年所建獻殿、正殿毀于火災。1998年春,群眾自發投工捐料,整修了南天門和獻殿、重塑了武帝像,并對上山道路進行了全面整修。武帝山翠柏蒼蒼,古柏極多。武帝祠東側一株古柏,粗可幾摟,遠望如同蹲獅,故名“獅子柏”。
魏長城遺址
戰國時期,合陽屬魏西河之地,魏國所筑之長城遺址猶存。魏長城遺址位于縣城以北15公里處梁山南麓,由西向東穿越皇甫莊、甘井和楊家莊三個鄉鎮的20多個自然村,長約20公里。西經大浴河入澄城縣境,東入韓城市境。其中楊家莊鄉的木場、杜家塬,甘井的城后,皇甫莊的河西坡等段,長城殘跡仍高1-6米,夯土層清晰可見。尤以東杜家塬村西一段保存完好,村東北尚有一座較為完整的烽火礅,為陜西境內魏長城遺址中僅存的一座。長城殘跡蜿蜒越過徐水溝,延伸至木場村。河西坡一段依崖坎而筑,村中有一巨大的木瓜樹,樹齡有1700余年,高12米,樹圍6.3米。魏長城遺址為陜西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部分地段為國家級保護單位。
百良壽圣寺塔
百良壽圣寺塔位于合陽縣城東北16.8公里處的百良中學校園內,俗稱百良塔。塔建于晚唐,為密檐式方型多層磚構實心塔。屬陜西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優特產編輯九眼蓮九眼蓮,是合陽縣獨有的特產,栽培蓮歷史悠久,久負盛名,紅蓮和白蓮皆有。合陽的蓮菜有九個孔眼,環狀排列,故稱“九眼蓮”,九眼蓮節長尺半,九眼蓮盛產于合陽縣洽川、溫泉河上游。 北雷紅薯北雷紅薯,也稱作紅芋、紅苕、番薯、地瓜,距今已有七千年的種植歷史。紅薯營養十分豐富,每50克中含蛋白質2.3克,脂肪0.2克,碳水化合物29克,熱里129千卡,胡蘿卜素1.3毫克,維生素B10.12毫克,維生素B20.04毫克,維生素C30毫克,尼克酸0.5毫克,鈣18毫克,磷20毫克,鐵0.4毫克以及鉀、銅等多種微量元素,對人體有保健作用,可以防治便秘,增強生理活性。紅薯還富含維生素A,可治療眼疾并具防癌、抗癌之功效。合陽東南部的黃土高原,特別適宜栽植紅薯。
紅提葡萄
紅提葡萄紅提葡萄又稱“美國紅提葡萄”、“全球紅”、“晚紅”、“紅菩提”,八十年代中期引入中國,它的主要特點是:果實特大穗,特大粒,果粒差生緊,果皮中厚,外觀色澤紫紅,鮮亮晶瑩,果肉脆硬,能切成薄片,口味極佳,而且耐拉力強,不脫粒,特別耐貯運,是當今世界晚熟耐貯品種的名牌,是國際市場最具競爭力的鮮食葡萄品種。合陽縣大部分紅地球葡萄生長發育要求,屬最佳適生地區。飲食編輯合陽踅面踅面因食用方便,味美價廉,已成為合陽“第一小吃”,是陜西合陽獨有的地方風味食品。合陽踅面是用七成蕎面與三成小麥面混合制作的一種面食。食用雖然方便,制作過程卻比較復雜,要求也比較嚴格。分為磨面、和面、攤面、切面、下面五道工序。通常用紅薯粉面作魚粉。因為合陽盛產優質紅薯,干甜適口,是制作粉魚的最佳原料。 羊肉煳餑合陽黑池鎮的羊肉糊餑,據民間傳說是
羊肉糊餑在元代由蒙族傳入而遺留下來的,以油水厚、味道美、價格低廉、經濟實惠的特點被譽為關中四大名吃之一。過去曾有“寧吃一盤糊餑,不吃酒席一桌”的俗諺。黑池羊肉糊餑的制作工藝非常講究。煮羊肉要用大茴 、肉桂、蓽撥、良姜、胡椒、茴香、表鹽、草蔻、丁香等“十大調料”,還要掌握好火候。烙餅用燙面,加上青鹽和堿水,揉勻,搟成一尺左右直徑的圓形,然后上鏊烙到脆黃卻無焦點為止。面餅雖薄卻筋道,折疊起來,用利刀切成三寸左右長、寬窄均勻的細條,備用。吃時不能用大鍋統煮,常用炒瓢或小鐵鍋分煮,每次一盤或兩盤。用原汁羊湯煮好,加羊油辣子和蔥花,盛入平盤,紅艷艷、油汪汪、逗人食欲。 辣子豆腐辣子豆腐流行于縣西南的路井、獨店、孟莊一帶。先把豆腐切塊放入帶調料的湯中煮20分鐘;再煎好"哨子"。內容有油炸豆腐、蘿卜丁、蓮菜丁、肥腸等;再燒好豬油、清油相攙合的油潑辣子,只取上部辣子油備用。吃時先舀豆腐,再搭梢子,最后淋上辣子油,味美可口,有"寧吃一碗辣子豆腐,不吃十碗席"之說。 三池刀削面
徐水之陽的三池村因削面而出名。三池削面與山西削面不同,原料選用蕎面而不是麥面;削面的刀用平刀,削出的面條長、薄厚均勻,而不是那種中間大、兩頭尖的面魚魚;盛面不用碗而用平盤。三池削面可按食者的不同要求削出寬窄薄厚各有差異的不同品種。入鍋煮熟裝盤,調上油辣子酸醋,撒一撮蔥花。入口光滑筋道,口感極佳。